当前,如何加强学校德育工作已成为整个教育系统及全社会所关注的重点。我们教育工作者必须冷静地思考和分析,才能寻找出摆脱德育困境,切实提高德育效果,促进青少年思想品德健康发展的有效途径。
一、中小学德育工作存在的问题
我们大家都知道,影响人的身心发展是环境和教育及遗传等多个因素。中小学生思想品德的形成,最主要是受环境和教育的影响。因此,我们开展中小学德育工作,主要从这两个方面入手。目前,这两个方面都存在一定的问题。
1.从社会大环境上说:
(1)社会价值观念的混乱给学生思想的形成造成了一些消极影响。我国社会经济结构的转型使人们的价值观念发生了重大变化。在新与旧、传统和现代的观念撞击中,人们原有的信念、利益关系、人际关系受到冲击,出现了所谓的“思想危机”和信任下滑。价值观念的混乱导致青少年在道德认识上的下滑和无所适从。思想品德的基础出现了“松散”。
(2)社会的环境没有形成有利于青少年思想发展的氛围。当前,网络、影视、图书被垄断、武打、暴力、凶杀、性自由等充斥市场,对青少年的影响日益严重,各种游艺厅、娱乐场、网吧大量涌现。严重地腐蚀了青少年心灵的健康。
(3)党内少数干部的腐败现象对学校德育工作起了消极的作用。现实的社会生活和学校教育出现了极大的反差,使青少年产生逆反心理。使学校的德育工作无法落到实处。
2.从家庭教育的小环境说,一些家庭教育的失误也为青少年思想品德的培养增加了难度。
(1)是家庭教育发生倾斜。家长们过份地注重孩子们的身体而忽视了他们整个心灵的塑造;对孩子娇惯、袒护有余,严格要求不足;望子成龙心切,重视智力开发而忽视思想品德培养;不少家长对孩子包办代替,使孩子们的自我生活能力、劳动的观念和技能技巧严重欠缺。
(2)是家庭教育出现偏差。许多家长不是根据自己孩子的特点进行因材施教,而是盲目攀比,一味地培养孩子的“特长”,使孩子们身心负担加重。
(3)是家庭教育有时变态。当孩子们达不到家长的某种要求时,家长不是耐心地引导、说服,而是进行打骂,另外由于父母离异、外出打工等原因,对孩子撒手不管等等。这对孩子们品德的培养是极其不利的。
3.我们再说说学校教育。在人的身心发展中教育起主导作用,对青少年思想品德的形成也是如此。多年来,学校德育工作虽然取得了一些成绩,但也存在着缺陷和不足。表现在下述几个方面:
(1)德育目标的失衡。多年以来,我们在制定和表述中小学的德育目标时,一直存在着理想化和政治化的倾向。德育目标要求很高,超越了社会发展阶段和青少年的身心发展水平。德育工作的阶段性不明显,缺少评价方法。小学、初中、高中各阶段应完成道德品质的培养任务或者应达到的要求没有具体的规定和评价指标,常常是没有实现某个目标就过渡到了下一个阶段。由于目标抽象笼统,广大中小学教师也不能使之具体化,就无法真正落实。
(2)德育内容不确定。我们的德育内容,在充分考虑国情、教育教学的规律和青少年身心发展特点的基础上,在一定历史时期应是稳定和规范的。但长期以来,我们在德育内容上常常是动荡和摇摆,不确定的,必然使学校德育出现走过场的倾向,收不到良好的效果。
(3)德育过程简单化。德育过程是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的过程,它以一定的内容为依据,采用恰当的方法和手段,师生共同完成的活动。而在学校德育过程上,我们很多学校都存在一些误区:①以管代导。很多教师认为 ,德育就是对学生管理,只要学校制定出各种规定制度让学生遵守,再加上奖惩措施和德育工作者的威严,就 可以使学生服服贴贴。这种高压式的德育,无法真正将教育要求转化为学生的信念和行为品质,容易形成双重人格的现象:在校服从一切制度,出了校门便“解脱”了,可以为所欲为了。②主客体颠倒。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德育过程没有从社会发展实际和学生的需要出发确定方法、手段,而是简单地把学生做为教育对象进行说教,使学生视德育为外在的东西而不愿接受或接受不多。③德育过程形式简化明显。德育过程没有形成全方位的、立体式的完整体系 ,而是单纯地强调某一方面或某一针对性的教育。活动完成之后,常以表面性的结果来评价学校德育工作,要么是“效果显著”、要么是“成绩很大”,至于学生在知、情、意、行各方面到底是否发生了变化则无人问津。
(4)德育队伍素质不高,不能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德育和其他各育相比,对教师的知识素质、人格要求是较全面的。他们必须先为受教育者所认同,然后所进行的德育过程才能为受教育者所接受,才能促进学生在知、情、意、行各个方面产生积极的变化,完成德育的任务。长期以来,由于多方面的原因,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是不容乐观的。例如,我们四中的德育队伍也存在着年龄结构偏高、知识结构不合理、业务水平较低等问题。有些教不了其他课的教师在从事德育工作,学生提出的问题解答不了。特别是近几年,由于多种原因,不少优秀教师,包括一些在德育工作上卓有成效的教师纷纷改行、跳槽。这对学校德育工作无疑是雪上加霜。
二、青少年思想品德的培养
我们中小学校在德育工作中存在的这些问题是否可以解决呢?答案是肯定的。我们认为,要真正培养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新人”,必须从多方面入手,对青少年思想品德的培养实行“综合治理”。
首先,全方位优化社会环境,为培养青少年良好的思想品德创造条件。德育和学校教育的其他各育相比较而言,受社会环境的制约、影响要更大一些。离开了社会环境的依托和支持,青少年思想品德的形成就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整个社会要有育人意识,要通过各种行之有效的途径,引导社会的价值导向,使社会主义、集体主义、爱国主义成为社会文化生活的主旋律,为青少年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铺路搭桥。要采取坚决的措施净化文化市场,对一些糜烂的网站、网吧、书刊、音像制品坚决取缔,同时扶持健康的书籍、影视作品。文化领域要从对社会主义事业高度负责的精神着眼,多宣传社会主义、宣传革命传统和改革开放涌现的先进人物,多写一些能够反映时代脉搏,又适合青少年身心发展特点的文艺作品,对党内不正之风、腐败现象要坚决制止,绝不能姑息迁就、心慈手软。这不仅是党的生命力之所在,也是培养和造就千百万社会主义事业接班人的迫切要求。当前,优化社会环境的问题已为全党全国人民所共识。特别是在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采取有力措施端正党风,反腐败、治理社会环境等正步步深入。我们深信,经党和人民的共同努力,一个健康向上的、有利于青少年成长的社会环境一定会呈现在我们面前。
其次,学校要和家庭密切配合,形成对青少年思想品德发展齐抓共管的格局。良好的家庭教育是学校教育的补充和延伸,它对青少年思想品德发展的一些影响是学校所不具备的。学校要建立与家长定期联系、访谈制度,给家长当好参谋,引导家庭教育的走向;要通过教师大家访和家长学校等途径,不断加强家校联系,提高家长素质,使他们树立正确的教育思想,采用恰当的方法和手段教育孩子;要和“关工委”、妇联、街道、共青团、少先队等组织密切配合,使教育向健康的轨道发展。
再次,加强德育理论研究,构建新时期学校德育工作的理论新体系。多年以来,我国的教育科研有了较大的发展,但仍然落后于实践的需要。其中德育理论的研究远远不能适应时代的要求,表现为理论研究滞后,许多实践中需要解决的问题得不到说明和论证;借鉴西方理论过多,对中国国情和青少年的思想实际研究较少 ;泛泛的理论探讨多,能为实际工作者具体操作的东西过少等。这些必然影响到学校的德育工作,德育工作上的一些失误都与德育理论的无力有密切关系。学校的德育目标应充分体现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生产力和社会发展的实际,考虑到青少年的身心发展水平,找准落脚点;要确定各个德育阶段学生的知、情、意、行的培养任务,并注意其连续性和发展性;要围绕目标,制定出便于实际工作者操作的德育评价体系,德育的内容应具有时代性,要切实和青少年的身心发展水平相吻合,不能“一刀切”,应具有相对稳定性,不能随着政治需要而随意更改。在德育的方法、途径和手段上,应有所拓宽和创新,克服“假、大、空”和形式主义,着重在研究如何充分发挥学生主体性上下功夫。我们要注意研究哪些活动最具有教育意义,又能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性?怎样实现由学校、教师的管理向学生自我管理过渡等。另外还要特别注意的是学校的德育工作要作到形式多样,不搞单一的理论说教,而应多开展生动有趣的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达到知、情、意、行各个方面发生具大的改变。
最后,要提高广大教育工作者的素质。学校德育工作的效果依赖于广大教育工作者主导作用的发挥。
论文作者:廖明俊
论文发表刊物:《教育学文摘》2017年10月总第242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7/9/21
标签:德育论文; 青少年论文; 学校论文; 德育工作论文; 思想品德论文; 学生论文; 家庭教育论文; 《教育学文摘》2017年10月总第242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