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经济将在较长时期内处于长周期的下行区间——兼谈我国经济发展的战略机遇问题,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将在论文,世界经济论文,区间论文,较长论文,周期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2008年爆发的始于美国的全球金融危机和经济危机,沉重地打击了全球经济。时至今日,世界经济复苏乏力,总体情况不佳,以至于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首席经济学家奥利维尔·布兰查德认为,全球经济需要10年时间才能摆脱这场危机,到2018年才会复苏。他担心欧元区危机、日本和美国的债务问题、再加上中国的经济减速,将导致世界经济至少在2018年以前可能不会处于良好的状态。我们还不能说这是“失去的十年”,但世界经济至少需10年时间才能从中走出来。
之所以出现这样的情况,似可归因于世界经济正处于“康德拉季耶夫周期”的下行阶段。“康德拉季耶夫周期”又称“长周期”,是前苏联著名经济学家康德拉季耶夫首先发现并提出的。康德拉季耶夫认为,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经济运动规律,是50年左右为一个周期,周期阶段的更替只有上升(高涨)和下降两个阶段,上升期一般为20多年,下降期一般为30年左右。[1]熊彼特等学者认为,康德拉季耶夫周期是重大科技创新的结果。根据这一理论,我们可以认为,从20世纪80年代起,信息产业革命开启了一个新的世界经济长周期,在经历了长达20多年的上行阶段以后,随着2007年美国次贷危机的爆发,长周期的下行阶段终于到来。这意味着在此后一个较长时期内,世界经济将不可能像之前那样快速增长,失业率将比较高。这种状况将持续到能够带动世界经济新一轮繁荣的科技革命和产业革命的出现。
经济合作和发展组织(以下简称经合组织,OECD)2012年11月27日发布了新版《经济展望报告》。该组织秘书长安赫尔·古里亚当日在发布会上表示,全球经济明年将出现显著下滑,而欧债危机“仍是当前世界经济最大威胁”。他指出,尽管各国已经采取应对措施,但一些国家的债务永久化问题有可能引发连锁事件,将全球经济拖入衰退之中。经合组织在报告中下调了全球经济增长预期,预计2012年全球经济仅增长2.9%,2013年增幅为3.4%。[2]
以下我们将对世界主要经济体的情况作一分析。
美国经济低速增长
发达国家中,美国经济相对较好,经济维持温和扩张。美国2012年第二、第三季度国内生产总值(GDP)增长率分别为1.3%和2.0%,美国经济至此已连续13个季度保持正增长。三季度的增速略高于经济学家此前的预期,部分原因是政府国防开支以3年来最快的速度增加,此外,家庭消费上涨以及住房建设猛增也提高了内需。受到金融危机重创的房地产市场逐渐恢复,成为复苏的亮点,制造业状况略有回暖,旅游业也开始复苏。虽然大多数板块都有了改善的迹象,但并不意味着经济有了实质性的改善。经济增长仍未达到令人满意的程度,经合组织预期,美国2012年经济增速由此前预计的2.6%降至2.2%,2013年增速将降至2.0%。2012年11月,美国失业率仍高达7.7%。
美国经济中另一重大隐患是其超高的财政赤字。美国的财政赤字迄今已连续4年超万亿美元:2012财年财赤达1.09万亿美元,占美国GDP约7.0%;前3年这一比例分别为10.1%、9.0%和8.7%。从理论上来说,预算赤字占GDP若超过3.0%,长期看将难以为继。美国财政赤字问题长期困扰着美国经济的发展。当前美国财政巨额赤字的原因,既有减税和经济低迷等制约财政收入增加方面的因素,也有应对危机等导致财政支出扩大方面的因素。由于政府支出不断膨胀而政府财政收入增长潜力十分有限,美国未来财政走势不容乐观。居高不下的财政赤字导致美国公共债务不断膨胀,这已成为美国经济面临的一项挑战。[3]美国财政部2012年9月公布的数字显示,美国公共债务已突破16万亿美元。这与奥巴马上台时约10.6万亿美元的水平相比,不到4年时间增加了50%以上。
美联储2012年9月宣布实行第三轮量化宽松货币政策,计划每月购买400亿美元的房屋抵押贷款证券,直至经济情况好转。应当说,量化宽松货币政策对美国经济复苏和增长确实起到了一定的促进作用,但其推行的成本很高,其消极作用不容低估。美国的就业状况并未因此而得到明显改善,经济的强劲增长亦未来临。然而,美联储这一政策的实行却很可能导致全球经济风险加剧。美元的流动性泛滥推高大宗商品价格以及其他国家货币汇价,引发新一轮全球通货膨胀和资产价格泡沫风险。
美国作为世界经济和科技最发达的国家,其经济发展与科技创新的长周期密切相关。如果科技创新出现重大的革命性的变化,美国经济会出现一个较长的繁荣期,如20世纪80年代以后计算机和互联网带来的信息产业革命所造成的美国经济的长期繁荣,否则只能保持较低水平的增长。目前,世界科技创新的重大变化尚未到来,因此美国经济也只能维持低增长的态势。
较长时期以来,美国的产业发展还受到了后发国家的挤压,其钢铁工业已经基本退出,汽车工业受到日本、韩国、德国的竞争,也处于困难境地。后发国家的挤压迫使美国在产业前沿进行创新,但这种创新并不是很顺利。美国2011年6月正式启动“先进制造伙伴计划”,开始全力实施“再工业化”战略,旨在加快抢占21世纪先进制造业的制高点。随后,美国还在税收、外贸以及投资等政策方面向制造业倾斜。同时,随着海外劳工成本的上升及其他因素,许多美国企业已经或正在考虑将原先位于海外的生产基地迁回美国本土。美国商务部报告显示,美国制造业出现了对外投资下降和税收利润上升趋势,美国“再工业化”战略正在生效,美国的实体经济显示出振兴迹象。美国知名企业家、“先进制造业合作委员会”联合主席利伟诚先生在其所著的《美国制造》一书中,希望工商业界同行、经济学界、美国政府重新审视制造业对创新等多方面起到的支撑作用,建议美国重新布局制造业,认为如果能够复苏、开发、再建制造业部门,美国将再一次享受繁荣。[4]
欧洲经济在债务危机中艰难前行
自2009年10月希腊主权债务危机爆发以来,欧债危机的发展已持续了三年有余。在此期间,危机以愈演愈烈之势蔓延到一系列欧洲国家,诸如西班牙、爱尔兰、葡萄牙、意大利等国均深陷其中。这一连串的主权债务危机,使欧洲经济陷于不利境地,并演变为银行业危机和实体经济危机。
受欧债危机深化拖累,欧元区经济在4年内已第二次陷入衰退。欧盟统计局发布的数据显示,随着希腊、意大利、葡萄牙、奥地利和荷兰经济大幅收缩,欧元区国内生产总值2012年第三季度下滑0.1%。这一指标在同年第二季度下滑0.2%。通常来说,国内生产总值连续两个季度下滑即可判定为衰退。数据表明,源自欧元区边缘国家的主权债务危机的影响正溢出至欧元区最强经济体。德国经济第三季度增长0.2%,低于第二季度的0.3%,表明经济增速正在放缓。德国柏林经济研究所的研究结果预测,第四季度德国经济将为零增长,景气状况明显遇冷。由于深受欧元区和世界其他地区需求不振的影响,德国企业纷纷缩减投资,严重拖累德国经济。需求不振主要会给德国工业带来负面影响,服务业的情况则不会出现明显的退步。然而德国的情况仍是比较好的,其居民收入仍在不断增加,居民消费意愿也较强,私人消费需求会刺激德国经济增长。如果新兴市场国家经济稳步复苏,这些国家的强势需求将会拉动德国出口快速增长,企业投资的信心也将逐渐恢复。2013年德国经济有可能出现明显的复苏。
欧元区整体的衰退会持续至2013年。欧洲央行最新预测,欧元区国内生产总值将在2013年下降0.3%。欧元区有五个成员国也已经陷入经济衰退,包括希腊、西班牙、意大利、葡萄牙和塞浦路斯。这几个国家身处欧债危机的核心,分别采取了财政紧缩措施。有评论认为,西班牙等欧元区成员国的经济状况与其说是衰退,不如说更像萧条。欧洲失业率创下新高,欧元区17国失业人数近1900万。据欧盟统计局公布的数字显示,欧元区经济衰退推动了其失业率。2012年9月份的失业率在当时已创下纪录,达到11.6%,但10月份的失业率更升至11.7%。西班牙和希腊是欧元区内失业率最高的两个国家,失业率均超过25%,年轻人的失业率甚至接近60%。欧元区大国德国10月份的失业率仍维持在5.4%的低水平,但法国的失业率几乎达到德国的两倍,为10.7%。欧债危机爆发以来,越来越多的企业被迫关闭设在欧洲市场的一些分支机构,裁员数以千计。据美国均富会计师事务所统计,欧元区债务危机已使全球企业损失2万亿美元。
欧债危机的根源是欧元区一些国家的劳动生产率不足以维持其过高的社会福利水平。为了防止欧元区解体,欧盟等三驾马车采取了各种救助措施,但条件都是被救助国要削减财政赤字。这意味着相关国家要减少政府开支,降低社会福利水平。欧债危机由于内外部各种原因,短期内不会结束。[5]因此,在一段时期内,欧洲许多国家的政府开支和居民消费都会下降,欧洲市场的购买力会降低。另一方面,欧盟与欧元区各国亦已开始重新关注经济增长和创造就业。如何在紧缩和增长之间达到并保持平衡是他们面临的难题。
日本经济仍无甚起色
长期以来,日本经济一直处在低迷状态,被称为“失去了20年”。受益于2011年“3·11”东日本大地震以后刺激政策的推动,日本经济一度出现复苏势头。在世界经济下行压力增大的大环境下,日本经济经历了短暂的增长之后,增速放缓,再度陷入停滞状态。据日本内阁府公布的2012年第三季度国内生产总值初值显示,剔除物价变动因素的实际GDP较上季度下降0.9%,按年率换算为下降3.5%,这是日本经济灾后以来出现的最大跌幅;与此同时,日本内阁府已将第二季度经济增长率下调为合年率-0.1%,按经济学定义,日本已陷入技术性衰退。经济的负增长反映了全球经济增长的放慢,同时也显示了日中关系紧张对日本经济所产生的负面影响开始显现。对日本来说,中国是第一大贸易伙伴。2011年中日贸易额达3449亿美元,日对华出口为1614亿美元,占日本出口总额的20.6%。日本自华进口额为1834亿美元。2012年1~8月日本对华出口同比减少6.0%,而9月份由于购岛闹剧的影响,日本对华出口锐减14.0%,其中汽车出口下降44.5%,汽车零部件下降17.5%,电子零部件下降9.6%。中日贸易关系的恶化,会加重日本由于海外需求疲软和国内增长动力逐渐衰减导致的经济增长放缓。
日本的科技水平和产业发展位于世界前沿,没有新的技术突破和创新,其经济很难有大的发展。当前,日本企业经营状况很糟,不仅汽车产业萎靡不振,家电产业业绩也直线下跌,夏普濒临破产,松下和索尼也出现巨额亏损,整个产业界几乎一片暗淡。其中,作为日本制造业的代表,一向被视为日本制造的骄傲的松下情况尤为严重,遇到了空前的危机。据报道,该公司继2011财年亏损7721亿日元之后,2012财年预计亏损7650亿日元。松下连续两年巨亏超过7000亿日元,且都十分接近日立公司2008年财年亏损7873亿日元的日本制造业最高亏损纪录,在日本制造业历史上是罕见的。长期以来,松下一直是拉动日本经济增长的引擎,如今,引擎已然熄火。这也再次证明了,如果在技术方面没有创新,没有划时代的新产品进入市场,即使是松下这样曾经创造出辉煌业绩的企业也会衰落。
发展中国家经济也深受影响
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爆发以后,相对于发达国家经济的困难,发展中国家经济增长较为强劲。但受发达国家危机的拖累,以及经济刺激政策逐步退出和自身结构性问题的影响,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增速也开始明显放缓。其中“金砖国家”的情况具有代表性。
自2001年美国高盛公司提出“金砖国家”概念以来已经10年有余。金砖国家首个10年令人刮目相看,四国经济年均增速为6.6%,是美国的4倍。同时,按购买力平价计算,四国占全球GDP份额由16%升至25%。在2008年席卷全球的金融危机中,金砖国家的亮眼表现更让人对其寄予厚望。2010年,南非正式加入“金砖国家”合作机制。
然而,发展之路从来不会一路坦途。如今金砖国家也在外部环境的恶化下显出了疲态,出现了褪色之忧。美国世界大型企业研究会的《全球经济展望报告》担心,在全球面临长达10年的萧条之时“金砖国家”的奇迹将终结。该报告认为,在这些国家过了投资密集的赶超型增长阶段后,其经济的结构性速度上限很可能下降。标准普尔甚至威胁要将印度列为不适宜投资的国家。投资人对新兴经济体增长前景的担忧日益加重,纷纷选择撤离各类所谓的高风险资产,这直接导致金砖国家货币面临巨大贬值压力。仅2012年第二季度,巴西、印度、俄罗斯等国货币对美元的跌幅就高达两位数,远远超过处于债务危机漩涡的欧元。总之,金砖国家将告别经济高速增长的黄金十年,转而走向中低速增长和结构调整并行的发展新阶段。
我国仍处于经济发展的战略机遇期
世界经济将在较长时期内处于长周期的下行区间,对于我国经济发展的战略机遇期具有重要意义。
进入新世纪以来,由于国际国内各种因素的作用,我国的发展出现了重要的战略机遇期。正如党的十八大报告所指出:“这十年,我们紧紧抓住和用好我国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战胜一系列重大挑战,奋力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推进到新的发展阶段。”[6]报告还指出:“综观国际国内大势,我国发展仍处于可以大有作为的战略机遇期。[7]
笔者认为,从世界经济的角度来看,我国仍处于重要战略机遇期的根据就是世界经济将在较长时期内处于长周期的下行阶段,从而为我经济的赶超、进一步缩小与发达国家经济的差距创造了有利条件。
同时,我们也要明确认识到,我国所面临的战略机遇期的内涵和条件已与前不同。过去,当世界经济的发展尚处于长周期的上行区间时,全球经济相对繁荣,国际市场需求旺盛,我国适时加入世界贸易组织,成功实施出口导向型的发展战略,实现了经济的高速增长,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而在新形势下,原先的发展战略似已走到了尽头,我们必须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扩大内需,落实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抢占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革命的制高点。习近平总书记最近强调:“加快推进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是大势所趋,刻不容缓。国际竞争历来就是时间和速度的竞争,谁动作快,谁就能抢占先机,掌握制高点和主动权;谁动作慢,谁就会丢失机会,被别人甩在后边。”[8]这应成为我们用好经济发展新的战略机遇期的指导思想。笔者相信,如果我们抓住并真正用好了这一新的战略机遇期,则中国经济发展必将会登上一个新的台阶。
标签:世界经济论文; 失业率论文; 经济论文; 金砖国家论文; 经济下行论文; 国外宏观论文; 宏观经济论文; 经济学论文; 全球化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