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现中部地区快速发展的战略思考,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快速发展论文,战略论文,地区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F1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l-8828(2003)06-0698-06
东部沿海地区继续充当中国经济快速起飞的急先锋;广袤的西部地区掀起了如火如荼的大开发热潮。地处腹地的中部地区(注:中部地区包括黑龙江、吉林、山西、河南、安徽、湖北、湖南、江西8省。)近10年的发展速度相对缓慢,与东部地区的差距拉大,与西部地区的差距逐步缩小。如果中部地区不加快发展,则难免有“塌陷”之虞。中部地区要实现快速发展,必须形成一股合力,积极塑造区域形象,加强地区、省际之间的交流和合作,实行分工创新,根据各地区优势突出发展自己的特色产业,加快产业结构的调整步伐,增强整个中部地区的经济竞争力,逐步实现中部崛起。
一、加强软硬环境建设,积极塑造区域形象
区域形象是指某一区域内外公众对区域总体的、概括性的认识和评价,它是区域的历史、现实与未来的一种理性再现。区域形象与区域经济发展互为推动力,积极塑造中部区域形象,必将推动中部地区实现跨越式发展。由于受传统观念的影响,长期以来中部地区在这方面缺乏主动性,使得区外对中部地区了解甚少,丧失了很多发展的良机。为此,我们认为,中部地区在今后一段时间内要注意从以下几方面努力塑造区域形象:
1.优化区域环境,塑造环境形象。区域自然和生态环境、人工环境是区域形象的重要外显标志。在区域形象塑造中,对自然和生态环境形象的塑造,主要是运用经济的、法律的和必要的行政手段,充分体现区域可持续发展中对自然和生态环境的保护和利用的思想,协调好经济发展与生态平衡的关系。区域政府要把区域发展转移到可持续发展战略的轨道上来,实现生态可持续发展即资源可持续利用与环境可持续发展目标,科学地进行环境与经济协调发展的宏观决策,依靠科技,走集约型发展道路;加大环保资金投入,积极扶持环保企业的发展,治理环境污染,阻止或延缓资源生态系统的衰退;普及环保知识,宣传环境保护法,提高区域主体的环保意识,并加大执法力度,对一切违反环境保护法律法规的行为和犯罪行为,坚决予以打击。同时,在区域人工环境的建设上,要合理规划,建设具有自己区域品格的人工环境。如城市建筑、雕塑、园林、绿地、花坛等,为区域营造良好的内引外联的发展环境。
2.造就一批有远见卓识的现代企业家,培养一种为社会接受的企业家精神。企业家是指那些高素质、高品格、高事业追求、富有远见卓识并有相当的经营管理能力的企业经营者。企业家精神是在完善的市场经济环境系统下自发形成的在产品、市场、生产方式等方面的有目的的创新活动和道德行为的总称。整个完善的市场经济环境系统,由政府行为方式、国民心理习惯、社会文化积淀等因素共同赋予和造就。从这个意义上说,企业家精神就不是狭义的仅由企业家自身所具有的某些品质,而是对整个社会的普遍要求。树立良好的区域形象,归根结底是为了促进区域经济的发展,而促进区域经济的发展,必须真正具有一批远见卓识的企业家,必须培养一种为社会所普遍接受的企业家精神。因为成功的企业家不仅可以为企业营造良好的发展氛围,还能带动本区域的经济发展,能为塑造良好的区域形象做出应有的贡献。这些企业家富有远见,懂经营规律,熟悉国际惯例,有着良好的文化素质,在对外交往中,尤其是与外商交往中,让外界尤其是外商亲眼目睹中国企业家的风采,不仅有利于树立区域形象,还有利于吸引更多的外资。
3.制订具体行为准则,强化“窗口”行业形象。首先要改善中部各大、中、小城镇的形象。对于中部区域来说,城镇是对外接触的“窗口”;改善中部城镇形象,就要首先改善城镇宾馆、饭店、公园、商场、车站、机场、旅游景点、文化娱乐场所等服务系统的形象,这些是城市的“窗口”。“窗口”行业环境的好坏,服务质量的高低直接影响公众对区域形象的评价和看法。中部地区当前必须制订一些具体可行的行为准则,以期规范“窗口”行业的服务态度和行为,达到提升“窗口”行业形象的目的。
4.大力宣传区域优势,营造区域形象魅力。中部地区资源相当丰富,这些年来,交通状况不断改善,通讯事业飞速发展,城市建设、卫生状况、科研教育、人口素质等都有很大程度的提高。但这些情况由于宣传不够,不仅是海外知之甚少,即便是国内各界也没有足够的了解和认识。所以,加大宣传,势在必行,以吸引更多的外商以及香港和台湾的同胞到中部地区合资、合作、独资办企业。
二、加强区域间的合作,实现区域经济协调发展
处于新世纪的中部地区,面临着长江经济带大发展、国家实施西部大开发的地区经济发展战略以缩小东中西部差距的大好机遇。中部地区在东、西部经济发展中起到承东启西的作用。一方面接受东部的辐射,吸收东部产业的向西转移;另一方面可以向西拓展更广更深的发展空间,开拓广阔的西部市场。在国家重视中西部地区经济发展的机遇面前,中部地区是国家重点支持的地区之一。中部地区应认清自己扮演的历史角色,抓住机遇,发展壮大自己,创造新的辉煌。具体来讲,实现中部崛起要做到:
1.积极迎接东部辐射,联手拓展国际发展空间。东部地区经过20多年的高速发展,面临产业结构升级转换的尽力,必然将其产业渐次向中西部转移,中部地区应该抓住机遇,积极引进先进技术和资金,解决经济发展的瓶颈问题。为此,中部地区应该做到:(1)狠抓投资环境的建设。从硬件看,要努力加速东中部(也包括西部)的交通通道建设,完善地带间交通体系;加强中部城乡基础设施的建设,树立良好的区域环境形象。从软件看,要为外部客商提供宽松的政策环境和周到的服务,尽量减少过于烦琐的审批程序和办事手续;要提供一定的财政税收优惠条件;为外部客商寻找合适的区内伙伴等等。(2)对东部放开一切可以放开的领域。将中部的产业更好地与东部的技术结合起来,积极主动地推进与东部经济的融合,促进中东部经济的一体化。(3)可考虑为东部提供专门的投资开发区,也可考虑建立东中部对口合作关系和机构,以加强东中部的经济技术合作。
同时,中部地区在面向21世纪的经济发展过程中,需要进一步利用直接的国际渠道,以加强与世界的联系,而且在这方面还要一如既往地加大对外开放的力度。中部地区必须正视现实,看到自己的不足与不利之处,充分利用自身与东部沿海地区在内陆依托与国际通道方面具有的双向互补作用,拓展自己的国际发展空间。
2.扩大与西部地区的联手,共同开发西部地区的广大市场。西部大开发对中部带来的最大机遇就是西部的市场需求空间。一般而言,向相对发达地区输出(或出口)和向相对落后地区输出(或出口)是有区别的。向相对发达地区输出(或出口)的产品,一般都是技术含量较低的劳动密集型产品,产品附加值不高,效益较低。而向相对落后地区输出(或出口)的产品,能做到“人无我有”、“人有我优”、“人优我廉”。总之,中部地区积极开拓西部市场可以保持对这种贸易的主动权,获得较好的效益。中部地区要实现经济崛起,必须在加快体制改革的过程中,增强西进实力,抓住三峡工程、西气东输、西电东送工程上马的有利时机,抢占西进桥头堡,并通过沿长江扇型展开和点面推进的办法,与西部各省区联手进军西部大市场和开发西部资源。
3.联手开发中部腹地,实现中部地区崛起。中部作为内陆地区,腹地资源丰富,市场广阔,开发潜力极大。中部地区在全国经济发展格局中,应有强烈的“腹地”意识,树立全局观、开放观、效益观。合则兴,分则衰,这是中部地区作为一个整体,实现中部崛起必须遵循的原则。中部地区应在现有区域经济协作与联系的基础上,进一步强化市场配置和政府调控相结合的要素优化组合新机制,打破市场壁垒、条块分割和地方保护主义的体制性障碍,采取重点突破、有序发展的方针,完善区域市场的基本构架,培育以要素市场为重点的区域大开放、大流通与大市场的格局。以区域主导产业发展为基础,依据各自资源禀赋、产业基础、交通条件和城市经济实力的比较优势,对区域内丰富的森林资源、农牧资源、矿产资源、旅游资源和人力资源,实行统一整合,优化配置,共同开发,推动中部地区各省区的关系朝着“合理分工、相互协作、协调发展”的方向转化。
三、实施分工创新战略,实现中部地区跨越式发展
中部地区要实现跨越式发展,必须在积极迎接东部产业转移的同时,进一步融入经济全球化的浪潮中,充分利用以信息技术为标志的第三次科技革命带来的优秀科技成果,大力改造传统产业,发展高附加值的高新技术产业,改善在生产分工中的地位;进行分工体制的创新,大力发展非公有制经济,充分发挥后发优势,增强区域经济的综合竞争力,实现后来居上的目标。具体来讲要做到以下两点:
1.进行分工观念的创新,创造新的竞争优势。在传统的生产技术和经济体制条件下,地区之间的分工是一个缓慢形成的过程,并且长期处于相对稳定状态。中部地区由于拥有丰富的自然资源,致使中部产业以传统农业和新兴的矿产采掘业为主,而东部则以深加工和最终消费品为主。进入市场机制后,由于利润在不同行业分配的不均衡,中部资源省区的贫困成为历史的必然。因此,中部地区要摆脱永远跟着别人后头走,摆脱等、靠、要的思想,要乘着新世纪西部大开发的春风,乘着现代生产技术和信息技术的高速发展,充分发挥信息技术的先导作用,缩短分工过程,促进分工调整,优化分工空间,不再等待生产力的梯度推移,不再跟在发达地区后面亦步亦趋,实施赶超战略,突破传统的生产分工格局,在充分发挥现有优势的同时,积极运用现代科技的最新成果,抢占生产分工制高点,努力创造新的竞争优势,充分发挥后发优势,实现后来居上。
同时,中部地区也要积极融入经济全球化的浪潮中,独立面对国际竞争,进入国际分工,树立国内分工与国际分工有机结合的观念。中部地区以参与国内分工为基础,以增强参与国际分工的能力为目标,形成开放型、全方位、多层次的分工格局。中部地区的武汉、长春、长沙、郑州、太原等科技基础较好的大中城市,要积极发展高科技开发区,大力引进外资,在参与国际分工中加快技术进步和产业升级,逐步由垂直分工向水平分工转变,从分工下游向分工上游迈进。中部地区既要甘居下游,又要积极进入分工上游,以高新技术改造传统产业,带动地区产业结构升级。
2.进行分工机制的创新,增强地区整体竞争力。中部地区由于受计划经济体制的影响,各个地方和部门自成一统,盲目进行重复建设,政企不分,企业生产效率低下,造成低水平结构趋同,企业核心竞争力不强,地区整体竞争力薄弱。在向市场经济转型过程中,必然要求政府职能的转变,政府的作用应定位于确定产业发展的方向和创造相应的外部环境,而不是直接参与企业的发展。地方政府要按照市场经济规律,在充分尊重企业选择的前提下,积极撤除行政障碍,规范市场行为,培育市场体系,促进公平竞争,创造全方位开放的政策环境。要积极沟通企业联系,为企业兼并、重组创造条件,提供服务,通过地区间的联合,加快产业分工的调整,促进区域经济一体化。
实施分工创新战略必须充分运用市场机制,依靠企业内在的动力与活力。在市场条件下,合理的资产配置,应以企业的盈利状况及资产的获利能力为导向,从而达到资产的有效利用。根据中部地区的实际情况,政府必须从企业和市场行为中退出,以中心城市为依托,以武钢、太钢、二汽等大型优势企业为骨干,以小型企业为基础,通过专业化联合、兼并、重组、控股和参股经营的方式,着重培育大型企业集团,形成垂直型分工格局,优化企业组织结构和产业结构,增强中部地区参与国内外竞争的能力。同时要深化体制创新,大力扶持非公有制经济的发展。改革开放以来,我国非公有制经济对经济增长作出了重大贡献,为全社会创造了大量的直接和间接需求,吸收了大量的社会劳动力,极大地促进了地区和社会发展。东部地区经济发展的成功经验之一就是非公有制经济的快速发展。中部地区要按照三个有利于标准,积极发展多种所有制经济形式,制定政策、优化环境,逐步引导它们向大规模、宽领域、高层次、外向型迈进。在国有企业转换过程中,鼓励集体企业和非公有制企业兼并和收购国有企业,实现各类投资主体在国家政策范围内开展多种形式的联合和合作。通过多种所有制经济的共同发展,实现生产要素的合理配置和优化重组,为工业经济结构优化提供内在动力。
中部地区要通过实施分工创新战略,逐步构建以资源加工为基础,以高新技术产业为导向,劳动密集型与技术密集型相结合、开放型、多元化、多层次的生产分工格局,增强中部地区的综合竞争力,加快缩小地区发展差距。
四、加快调整产业结构,培育有地区竞争力的特色经济
产业结构调整是中部地区在新世纪增强整体竞争力的关键。2001年,中部地区就业结构中三次产业的比重分别为56.1%、17.5%和26.4%,其中第一产业比全国平均水平高6.7个百分点,第二产业全国低平均水平5.1个百分点,第三产业也比全国平均水平低1.7个百分点。中部地区的工业化程度较低,工业化率(即工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为39.7%,比全国平均水平低5.2个百分点,除黑龙江外各省的工业化率全部低于全国平均水平。中部的工业主要集中在纺织业、食品工业、饮料工业、化学工业、黑色及有色金属工业和机械工业等,多为传统工业。尽快改变多年形成的第一产业效益低下、第二产业层次不高、第三产业发展滞后的状况,形成适应市场需求变化和现代化产业趋势的产业布局,将直接改变中部地区欠发达的局面,促进本地区产业结构的协调优化,增强对全国经济的支撑作用。
1.要继续突出农业优势。东部地区由于受比较利益驱动和经济发展水平的提高,农业生产无论是总量还是相对份额都呈下降趋势;西部大部分地区受自然条件限制,大力发展农业的潜力有限;而中部兼有东部和西部之长,又能有效避免两者之短,提高农业生产水平大有可为。中部大部分地区是传统的区域性乃至全国性的粮食基地,黑龙江、吉林、河南、湖北、湖南、江西和安徽是我国的粮食主产地,承担着重要的商品粮供应任务。与此同时,根据中部地区不同的地理环境、气候条件、光热资源和物种特点,发挥地区比较优势,改变传统种植业比重过高的状况,面向市场,重点发展高科技农业、生态农业、观养殖业(特别是苗木、花卉和草皮业)、绿色食物、无公害蔬菜和高效经济作物,发挥湖泽地区特点,发展水生高技术、水生经济作物、水产、水禽。推动农业集约化、规模化经营,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培育多层次的农产品市场,发展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
2.合理开发优势突出的能源、矿产、农副产品资源。开发利用山西的煤炭资源,加大优质煤炭的开采力度。与此同时,大力研究和推广煤炭的转化利用技术和工艺,探索煤炭气化、液化的新途径和新方法,并鼓励发展洁净煤产业,提高煤炭产业的经济效益,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进一步挖掘大庆油田、松辽油田和江汉油田等地的石油、天然气开发潜力,以现有大型石化企业为依托,调整成品油和石化工业产品结构。钢铁工业应压缩小型圆钢、小型钢、普通线材、螺纹钢等长线产品,发展冷轧薄板、冷轧硅钢片、轿车用钢板、集装箱用钢板、不锈钢板、模具钢及石油专用管等高档次钢材。大力发展以农副产品为原料的特色轻加工工业,将资源优势迅速转化为经济优势,提高自我积累和自我发展能力,加快农业产业化进程。应当因地制宜,发挥地区优势,以名牌产品为龙头,培育地方支柱产业,建立具有地方特色的农副产品加工体系。
3.调整产品结构以巩固工业基础。大力发展汽车工业是重中之重。首先,要充分发挥一汽、二汽、神龙公司的龙头作用,联合南昌的江铃、景德镇的昌河的优势,发展轿车、重型货车、轻型货车、客车、轻型客车和专用车,按产业化分工的原则,带动零部件工业的发展。其次,加强与国外公司的技术合作与联合开发。外方要有资金、有国际竞争力的产品、有技术开发能力和国际市场网络,中方要有生产汽车的经验和基础,并有一定的国内市场份额,有接受和消化吸收引进技术的能力,实现中外强强结合。第三,调整汽车零部件生产布局,推动零部件生产企业与国外大企业合资合作进行开发,提高产品竞争力。
重大装备工业要重点开发60万千瓦及以上超临界机组和其他高效、节能、洁净发电设备,大型合成氨、尿素、乙烯、成套设备和具有特殊技术要求的机、泵、阀等石油化工设备,大型矿山设备及板材冷轧机等大型冶金设备。机电一体化设备重点巩固提高经济型、普及型数控机床,尽快提高机电一体化的国产化率。根据需要与可能,开发高级数控机床。农业机械重点应提高拖拉机、联合收割机等大型农业机械的质量和可靠性,支持一些重点企业完善开发手段,缩短开发周期。一般机电产品和日用机械由于门类多、领域广、国际市场容量大,应努力发展社会化大生产和专业协作,以实现系列化、标准化、规模化,并要在提高自动化水平等方面下功夫,增加技术含量和产品附加值。
积极扶持高新技术产业,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中部地区可以充分利用科研院所和高等院校密集、高科技人才众多的优势,建设长春光电设备、武汉光电信息技术、长株潭城市群的电子信息、生物制药、新材料等基地,重点发展光电子、通信、激光、计算机、软件、网络以及自动化、传感技术等现代信息技术产业,发展新一代专业化加工中心,发展生物技术特别是生物芯片、生物农药、新医药技术和产业,全面支持、建设生态大农业基地和环境产业基地;加速发展纳米技术,大力发展新材料工业;鼓励研制发展网络安全技术和量子计算机技术,占领新一代量子、电子产品市场。
4.大力发展旅游和教育产业。在全面加快第三产业发展的同时,中部地区要根据旅游资源丰富和教育基础比较扎实的优势,抓住国家大力发展旅游和教育产业的机遇,采取得力措施,努力使旅游和教育尽快成为中部地区的支柱产业。在发展旅游业方面,要进一步加强对黄山、庐山、九华山、天柱山、嵩山、神龙架、张家界、长白山等自然旅游资源的开发和宣传;并大力发展以黄鹤楼、岳阳楼、滕王阁、三峡、五台山等人文旅游资源的宣传和建设。在发展教育产业方面,中部不仅具有良好的传统和基础,而且具有广阔的前景和全国性意义。改革开放以来,中部地区的基础教育相中等教育发展取得了长足进步,基础相当扎实,但是高等教育和职业教育受各种因素影响,发展相对滞后,与中部地区的教育需求和经济发展需要不相适应。因此,以高等教育和职业教育为突破口,发展中部地区教育产业意义重大。在充分利用社会力量发展教育产业的同时,中部地区政府应有计划、有组织、有步骤地制定教育产业发展规划,强化政府主导发展意识,并在资金上给予重点支持。
收稿日期:2003-05-16
标签:区域经济发展战略论文; 企业经济论文; 环境经济论文; 地区经济发展论文; 经济建设论文; 中国东部论文; 经济学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