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论博物馆展厅文物保存环境及调控措施
周杰
(成都博物馆,四川 成都 610000)
摘 要: 博物馆是以馆藏为基础,收藏、保护并向公众展示人类活动和自然环境的见证物,实现其教育、研究和欣赏的社会职能。不同材质、质地的展品对所处环境有具体要求。文物保存环境可细分为展厅大环境与展柜微环境。文章在细数文物保存环境影响因子的基础上,分析国内现阶段博物馆环境调控方式,对博物馆馆藏展品环境调控措施提供有益建议。
关键词: 博物馆;保存环境;微环境控制
博物馆是指以教育、研究和欣赏为目的,收藏、保护并向公众展示人类活动和自然环境的见证物,经管理机关依法登记的非营利组织。由博物馆的定义可知,博物馆是以其馆藏为基础,以向公众展示为第一要义。由此可见,博物馆馆藏是博物馆的立身之本,也是其开展各项教育、研究与欣赏活动的基础。对博物馆而言,文物的保存至关重要,文物的保存环境为第一要义。但事实上,许多珍贵文物的保存状况令人堪忧。仅从2002年至2005年国家文物局历时三年进行的全国馆藏文物腐蚀损害情况调查结果来看,全国20.66%的馆藏文物存在不同程度的腐蚀损害,其中重度以上腐蚀的文物多达230万件,占馆藏文物总量的16.5%。一般认为,与文物直接相关的影响因子有温度、湿度、光照及紫外辐射、空气污染物、自然性灾害(如地震)等,这些因子在展陈或者保存过程中经常接触到文物,从而对其产生损害。
1 博物馆环境影响因子
对大多数有机材质文物而言,温度变化能导致其出现热胀冷缩现象,湿度变化也会导致其发生湿胀干缩现象,这些文物包括纸张、木质品、漆器、纺织品、皮革等种类。湿度的较大变化还会造成发掘出土的多孔材质文物内的可溶盐溶解或结晶,长时间会造成该类文物表面出现苏粉、粉化现象,这些文物主要指陶器、壁画类文物。实际上,无论是金属、非金属无机物,还是有机物质,都有可能受湿度的直接或者间接影响而发生破坏作用。湿度参与各种文物材质的化学腐蚀,这些化学作用会导致金属文物产生青铜病、铁腐蚀、银腐蚀,还会导致染料褪色等;湿度的变化还会引发不同材质的文物发生物理形变;最重要的是,高湿环境也是虫霉滋生的必要条件。
光可以引起文物材料老化,光辐射能导致染料褪色、丝织品降解,光辐射对文物尤其是有机质文物的安全保存影响极大。
丁柔是周桥的前女友,在众人眼里是女神一般的存在,毕业没多久就成了北漂一族,当年她嫌周桥不够有斗志,坚持了一年异地恋后结束。
随着工业生产的飞速发展,空气环境中的有害气体和灰尘颗粒物也会对文物的保存产生较大影响。如空气中的酸性气体、氧化性气体、甲醛以及挥发性有机酸等对各类材质文物都有较严重的腐蚀作用。我们所熟知的青铜病——青铜器上的绿色粉状锈,即是氯气的腐蚀产物;硫氧化物易结合空气中的水分生成硫酸,对金属、石质、壁画和有机质文物档案均有严重的腐蚀作用;展陈展具中或者装修材料中的挥发性有机酸等会让纸质文物酸化。
有必要强调的是,以上这些环境影响因子在文物的保存过程中都不是以单一因子对文物产生影响,某件文物出现的病变或者劣化一定是多方面作用的结果。所以在认识到各影响因子可能对文物产生的影响后,综合考量环境中各因子的变化,将监测与调控结合起来方是解决之道。
2 博物馆环境调控的“大环境+小环境”模式
对于展厅大环境,调控主力为馆舍内中央空调。为保证展厅内文物所处温湿度环境符合要求,多数博物馆采用“温控+监控”的方式调节。采用组合式空调箱集中送风,控制、调节空调箱送风口的温湿度。机组再配备加热段、电热加湿器,用于加湿或除湿,这对展厅内温湿度控制、调节具有良好的效果。同时,为保证及时感知及调节,多在展厅出风口及回风口处装有温湿度传感器,能实现空调智能化调控,满足展厅内展品的温湿度要求。
除采用空调调节展厅大环境温湿度以外,对湿度要求严格的博物馆,还备有除湿机和其他设备。同时,为珍贵文物配备恒湿展柜,监测与调控系统能远程控制恒湿机设置参数,保证在不影响展览开放的同时调节展柜内湿度。恒湿展柜内根据不同功能与需求的展品可配备不同恒湿机。
随着近年来我国的文物保护理念逐步与世界接轨,我们的馆藏文物保护理念已经从之前的抢救性保护修复、被动维修遭损文物,逐步向以预防性调控环境、主动维护防止文物产生劣化方面转变。《国家文物事业发展“十三五”规划》更明确提出“到2020年……馆藏文物预防性保护进一步加强,珍贵文物较多的博物馆藏品保存环境全部达标”的要求。事实上,预防性保护的核心技术内涵,即是对馆藏文物保存环境实施有效的监测和控制,抑制各种环境因素对文物的危害作用,努力使文物处于一个“洁净、稳定”的安全生存环境,尽可能阻止和延缓文物的物理和化学性质改变乃至最终劣化,达到长久保护和保存馆藏文物的目的。
对于现阶段的多数博物馆而言,馆藏环境的监测与调控措施主要在于室外大气环境、展厅大环境以及展柜微环境监测与调控。监测与调控并重,在监测的基础上实现目标值的调控。就监测而言,在多数博物馆建立的“博物馆综合管理平台”能够帮助业务人员及时感知文物所处环境情况与展厅、展柜设备情况。这些监测平台能实现室外大环境、展厅环境、展柜微环境24小时实时监测。同时,为配合不同材质展品,展厅多配备温湿度、紫外线、光照度、二氧化碳、挥发性有机物监测终端,监测展品保存环境影响因子,能及时作出响应。
如今,沙地林果、沙地中药材、沙地马铃薯的种植也发展起来了,沙区人通过治沙取得了实实在在的效益,口袋也一天天鼓起来。
此外,在防震抗震方面,还有博物馆对展厅、文物采取“震源+馆舍+展陈+展柜(展具)+文物”全系统防震设计和措施,可以有效地避免地震以及地铁振动对文物造成的影响。
3 博物馆环境智能调控模式
因我国南北方气候差异大、各博物馆建馆条件不一的因素,为到达“洁净、稳定”的安全环境,各博物馆可根据自身条件选择合适的方式进行组合搭配或小范围改造。前文提到的博物馆“大环境+小环境”模式是国内现阶段各博物馆展厅环境调控的主流模式。但在这一模式的探索中也发现较多问题,如多数博物馆的中央空调为舒适性空调,无法到达精密空调的目标值;春秋季换季时展厅内环境的控制不精准;展厅文物保存环境的目标值与观众舒适度的体感差异;展厅环境与展柜环境的差异过大不利于文物的保存等。
在教学方法上,以专项解决方案、综合解决方案的形式,青岛工学院可与企业共同建设实践、实训基地,围绕教学中的课程设计、实操、实训周、毕业设计等环节开展,提高学生的专业岗位综合技能。同时,将云、大、物、移、智等行业新技术融入工程管理专业的实践实训基地建设当中,以行业主流技术+VDP技术、虚拟仿真等技术满足技能培养的最大化,形成院校内部专业技能培养+社会对外培训与认证综合一体的实践基地,虚实结合、理实一体、多功能化,实现资源共享[8]。
周末,如芸会到他的小屋里来,帮他打扫卫生,做一顿家常饭菜,看着他一碗西红柿鸡蛋面都吃得很满足的样子,她又是好笑,又是心疼。
中国国家博物馆的楼宇自控系统似乎向我们展示了博物馆展厅环境调控的另外一个思路——整体调控、智能调控。这套系统的空调系统紧抓展厅空气质量,从温度、湿度、空气流速、新风量等四个物理参数和二氧化硫、二氧化氮、一氧化碳、二氧化碳、氨、臭氧、笨等13个化学参数来衡量室内空气质量。在具体实践中,主要控制温度、相对湿度、新风量、二氧化碳以及PM2.5来监控展厅空气质量。外界空气在进入展厅前,需要在风井和风道经过最初吸附,然后通过过滤网进行有效净化,处理后的空气进入空调机组,进行冷却或加热以及加湿,最后再通过管道输送到各个展厅。此时输送至整个博物馆的空气都是较符合文物储藏目标值的、满足人体舒适度的空气,在展厅大环境已然如此的情况下,文物所处微环境的调控压力骤然减小,不仅满足了“洁净、稳定”的要求,还达到了节能减排、加速工作效率的目标。
4 总结
博物馆展厅是博物馆向公众展示其所藏的重要场所,不同于库房的稳定环境,展厅环境因展陈氛围营造、密集参观人流等客观因素的影响变得较为复杂。博物馆本身还有宣传、教育等社会职能,这赋予了博物馆临时展览的特性。相对于环境相对稳定的常设展览,临时展览的环境调控也是策展与展览执行中应该考虑的重要问题。来源地各不相同、材质各不一样的展品如何在同一个环境下安全无损保存?在参观人数众多、空气质量不佳的环境下,如何在展品的保存环境和观众舒适度上找到平衡点?希望本文能对这些问题的解决有所裨益。
参考文献
[1]佚名.全国馆藏文物腐蚀损失调查项目[J].中国文化遗产,2005(4).
[2]马金香.预防性文物保护环境监测调控技术[M].北京:科学出版社,2015.
[3](英)加瑞·汤姆森.博物馆环境[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7.
[4]王蕙贞.文物保护学[M].北京:文物出版社,2009.
[5]葛家琪.博物馆防震全系统解决方案与措施研究[J].东南文化,2016(S1).
[6]代小娟.谈博物馆如何利用楼宇自控系统监控展厅空气质量[J].智能建筑与智慧城市,2018(5).
[7]代小娟,丁荣良.浅谈国家博物馆楼宇自控系统运行管理实践中的改进措施[J].智能建筑与智慧城市,2017(1).
[8]杨璐,黄建华.文物保存环境基础[M].北京:科学出版社,2015.
【作者简介】 周杰(1989—),女,硕士,研究方向:文物保护修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