运用地理新教材教学出现知识冲突的原因及对策,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对策论文,新教材论文,冲突论文,地理论文,原因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一、教材观点与学生生活经验的冲突
教材编写者一般从自己的专业视角和专业思维出发,依据自己的想法和思路编写教材,并认为学生会按教材设计要求完成学习任务和学科知识建构。然而在专业学者看来十分简单的问题,却因学生不具备专业学者所具有的生活经验而导致无法理解教材所呈现的观点。因为学生面对学习材料时,往往习惯于从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进行思考。如果教材预设的观点与学生的生活经验差别过大,学生就会因受到生活阅历的限制,或受到生活经验的影响,而无法按课程所期望的去理解知识。如在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2第二章“城市与城市化”第一节“城市内部空间结构”中关于城市地域结构的观点,教材体现的是大城市地域结构特点,即从中心区向外分为商业区、居住区和工业区,中心商业区人口密度比居住区小。但在小县城却相反,中心城区的人口密度是最大的。因而生活在小县城的学生不易理解为什么市中心各种条件都很优越,人口密度反而较小。针对这种因生活阅历造成的视野偏差情况,可在课堂上及时补充学生视野之外的材料,丰富学生的感性认识,使学生能从更宽广的视角分析问题。
有些地理知识的学习需要借助参照系,但在选择参照系时,学生往往是从生活经验出发,而教材是从科学规律出发,这样就会因参照系选择不同而造成对同一知识解读的冲突。如在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1第一章“行星地球”第三节“地球的运动”中关于时间早与迟的参照系选择时,学生是以同一地点的区时作为参照系来确定日常生活中时间的早与迟,这样上午8:00就比上午9:00早一个小时,但教材一般是以0°经线的地方时作为参照系来比较太阳日出时间的早与迟,这样如果A地上午9:00就比B地上午8:00早一个小时。学生学习这部分知识时,往往会将两地的地方时比较与日常生活中同一地点一天内的时间比较相混淆。针对学生参照系选择错误的实际,可采用图式法讲解参照系的选择问题,让学生认识到自己的生活认知与教材观点产生冲突的原因,进而重新建构生活经验,并实现从生活思考逐步上升到学科思考。
二、初高中教材内容的冲突
新课程为了使学生对某一知识模块的学习不断深入,在呈现教材内容时,采用循序渐进、螺旋上升的方式。初中阶段主要以学习地理事实性知识为主,高中阶段以学习地理原理与成因等系统理论知识为主。同一地理内容在初高中阶段要求不同,呈现方式也有差异。如在地理概念的叙述方式上,初中地理采用模糊性的表述,多以举例式的呈现方式,高中地理则逐渐按科学规范进行表述,多以定义式的呈现方式。这样会因初中与高中对同一概念在内外延规定上不同,导致学生在接受高中地理观点时会与初中接受的观点产生冲突。如“自然资源”概念,在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第三章“中国的自然资源”第一节“自然资源总量丰富”中是采用如下方式叙述概念的:“这些在自然界中对人类有利用价值的土地、阳光、矿产、森林、水和水能等,都是自然资源。”在鲁教版高中地理必修1第四单元“从人地关系看资源与环境”第一节“自然资源与人类”中是采用如下方式表述的:“自然资源是人类直接从自然界中获取并用于生产和生活的物质和能量。”学生因为受到初中观点先入为主产生的早期影响,很难准确判断“风能”等是否是“自然资源”。这种高中教材对知识的预设与学生的原有知识起点不一致的情况,需要在教学时先分析学生对原有知识的理解程度,然后在教学过程中寻找高中教材内容与学生原有知识之间的平衡点,设计能引导学生走出原有的间接经验,帮助学生用高中的原理同化与顺应原有初中知识的问题,促进学生形成更科学的地理观点和地理思想。如在教学“自然资源”一节时,可先提问“风能”“气温”“普通沙”等是否是“自然资源”,让学生判断。当学生出现困惑时,再引导学生根据高中地理对“自然资源”的表述,从以下两方面理解概念:一方面“自然资源”具有生产性和时空性,它不能脱离生产应用和社会需求,不能超越一定的时空范围;另一方面“自然资源”具有动态性,它的范畴不是一成不变的,随着社会和科技的发展,它包括的范围和种类会不断扩大。通过对高中地理概念的剖析,使学生理解同一事物在初高中的不同表达方式及要求,并能准确地把握地理原理与概念的实质。
三、不同版本与模块教材观点的冲突
依据学科课程标准编写的不同版本教材,由于编写者研究领域与专长不同,材料来源不同,对同一地理事物的理解不同,容易造成对同一地理概念、地理现象、地理规律、地理成因等的不同叙述,甚至产生冲突。遇到这类情况,可将教材中有关的材料作为一个整体进行组合,并适时地提供给学生,让学生从多角度理解地理事物的本质。如对“风暴潮”的表述,人教版不同章节的叙述就不同。在人教版高中地理选修5《自然灾害与防治》第一章“自然灾害与人类活动”第二节“主要自然灾害的形成与分布”中是这样叙述的:“风暴潮多发生在热带气旋或温带气旋与高纬度地带冷暖空气交互影响的地区,是指由于强烈的大风扰动,引起海岸水面异常升高,海水漫溢上陆的现象。”在人教版高中地理选修2《海洋地理》第六章“人类与海洋协调发展”第一节“海洋自然灾害与防范”中又是这样叙述的:“风暴潮是在热带气旋或温带气旋等强烈天气系统作用下,引起的近岸地区海水急剧升降的现象。”在教学时,可将这两份材料同时呈现出来,由学生讨论并确定较为科学的表述方式。学生结合“自然灾害”的概念,认为第一种表述比较准确,因为只有海水漫溢上陆,才会造成资源破坏,甚至人员伤亡、财产损失,也才符合灾害的基本要义。
又如,对“厄尔尼诺现象对气候的影响”的叙述,不同版本的表述就不同。中图版高中地理选修2《海洋地理》第一章“海洋与海岸带”第三节“海——气相互作用”中是这样叙述的:“如它出现时,日本列岛及我国东北地区夏季发生持续低温,有时我国大部分地区的降水还有偏少的情况。”在人教社和中图社联合编著的高中地理选修2《海洋地理地图册》第四章“海——气作用”第二节“厄尔尼诺和拉尼娜现象”的图中却表达如下观点:“在厄尔尼诺现象出现时,日本列岛、朝鲜半岛及我国东北地区是高温区,而拉尼娜现象出现时,日本列岛、朝鲜半岛及我国东北地区是偏冷区。”在讲授这部分教材时,可将这两份材料同时呈现给学生,让学生讨论这两份材料是否冲突并说明理由,并通过讨论使学生更深刻地理解厄尔尼诺现象的实质与影响。
四、教材案例与现实生活的冲突
地理学科中的许多概念、原理都是从具体生产生活中的案例提炼的。高中地理新教材的设计理念之一就是通过案例学习,掌握地理核心知识。为了保证学生合理的知识结构,让学生能套用基本原理解决具体的地理问题,教材所选案例往往经过简化,结构良好以及问题结构较为完整。但现实生活中的真实案例常常是复杂、不确定、结构不良的,需要学生从不同的角度组织信息的片断来建构自己的理解和解释。因此,教材案例与现实生活会有一定的偏差。如由于地理事物尤其是人文地理学的现象变化很快,会造成教材的案例所承载的观点与现实不相符合。如在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1第四章“地表形态的塑造”第二节“山岳的形成”中“山岳对交通的影响”,教材案例给出的观点是在修建公路时,要沿等高线迂回,尽量避开河流、沼泽等。但现代高速公路在设计时,其要求与铁路基本一致,都要尽量平直,基本上是遇河架桥,遇山挖隧道,遇沼泽类软土层则以桥代路。针对这种冲突,在教学时可及时收集相关的文字、图片、影视等资料进行补充,使教学内容更贴近社会现实。
又如,有的教材案例过于简约,出现以偏概全的现象,造成案例模式与社会实际的冲突。如在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2第三章“农业地域的形成与发展”第二节“以种植业为主的农业地域类型”中指出“季风水田区的水稻种植业”具有以下特点:“小农经营”、“单位面积产量高”、“机械化和科技水平比较低”、“水利工程量大”等。但这些特点代表的只是欠发达地区,而不完全符合发达地区(如日本)的特点。日本的水稻种植业机械化程度和科技水平都很高。针对这种情况,在教学中不是将案例当作纯粹的知识来教,而是以案例为支点,及时补充相关背景资料,使案例信息更为丰富,同时引导学生用辩证的观点分析具体的地理问题。
(原标题:运用新教材教学出现知识冲突的原因及对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