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程标准下体育教学指导思想的思考_新课标论文

新课程标准下体育教学指导思想的思考_新课标论文

新课标下体育教学指导思想的思考,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指导思想论文,新课标论文,体育教学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目前,素质教育的提出、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深化、体育与健康新课程标准的实施,促使我们有必要进一步对现代体育教学指导思想进行研究,并用它指导体育教学的改革。本文试图以体育与健康新课程标准(以下统称为“新课标”)作为切入点,并结合体育教学实践,对体育教学指导思想的构设视觉及基本走向作一理性思考,以求建立较为完善的体育教学指导思想体系,服务于日常教学理论探索和实践工作。

一、新课标下体育教学指导思想构设视角的思考

进行体育教学改革必须要有正确的指导思想。新课标提出的身体健康、心理健康、社会适应等领域及其目标,是体育课程改革的重要发展方向,但还需要学科体系的完善、理论的论证与实践的检验。其实,学科理论的建设与发展从来就不是在一天中完成与发生的,体育新课标的颁布本来就是学校体育适应社会发展、归纳学科研究成果、总结实践经验的结果,但它的进步发展还需要正确的指导思想的引领。为了避免不必要的损失和偏差,我们非常有必要对构建体育教学指导思想的视角进行理性思考,以期从多元化的体育教学思想中归理出较为统一的、科学的体育教学指导思想,作为我们优化教学、实施教学的根本依据。

1.处理好多元化与综合化的关系

随着现代社会的进步、生产的发展、人类需要层次的提高,特别是近年来体育学科的飞速发展,人们已开始用生物学、教育学、心理学、社会学、经济学、政治学等各个领域的知识来认识与分析体育自身的特征及其与其他社会现象之间关系的规律,由此而引发的多元化现代学校体育教学思想呈现出“百花争妍”的态势:“增强体质”思想、“技术教育”思想、“快乐体育”思想、“培养能力”思想、“全面教育”思想、“终身体育”思想……当我们走进每一种思想领域中去,都会有另辟新径的感觉。的确,多元化犹如一片盛开的花朵,看似繁荣,里面却是良莠并存,在此基础上,有必要对它们进行修剪,进行分门别类、分析比较、综合与优化,最后使体育教学既呈百花齐放的态势,又有明确的指导思想。

2.处理好阶段效益与长远效益的关系

我国体育教学过去一直只看重阶段效益,即学生在校期间的学习效果。1978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通过的《体育运动国际宪章》第二条第二款中明确指出:“必须由一项全球性的、民主化的终身教育制度来保证体育活动与运动实践来贯彻每个人的一生。”作为学校教育重要组成部分的体育教学,不单是在学龄期作为促进学生身心全面发展、保证学生有一个健康的身体和充沛的精力去完成学习任务的一种手段,这是学校的阶段效益,也是重点所在,而且应使学生在毕业后能够根据主客观情况的变化,不间断地去独立从事科学的身体锻炼,从而获得终生效益,成为贯穿人的一生的主要生活内容。这是学校体育的长远效益,也是体育教学的重点之一。在实践中,人们已经在接受并开始重视用这种思想来指导学校体育的改革。特别是近年来,学校体育界在逐步克服过去片面强调体质的做法,开始重视独立锻炼身体的能力、意识、态度、习惯的培养;开始注意提供适合学生需要的运动消遣手段与方式,满足学生运动中的精神娱乐等方面的追求与享受,为学生的终身体育奠定基础。学校体育由追求阶段效益逐渐向追求阶段效益和长远效益相结合的方向转变,并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因此,如何把阶段效益与长远效益更有效地结合起来,并将其付诸于实践,必将成为体育教学今后一段时间内的研究重点。

3.正确认识个体需要和社会需要的关系

在过去我国的体育教学思想中,很少考虑学生个体的体育需要。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与素质教育的全面推行,学生在学校体育课程教学中的主体地位受到了普遍的关注与加强。然而,近年来却又出现了另一种倾向,那就是在注重学生个性的体育需要和兴趣的同时,出现了忽视乃至排斥社会对学生的体育需要的情况。其实,从某种意义上说,新一轮体育课程改革的指导思想之一,就是为了纠正以往在人才培养取向上存在的偏激行为,为适应“培养有中国特色的一代体育人才”的需要而推进的。学生的发展是体育教学改革的出发点和归宿。体育课程改革必须回答为什么改、改什么、怎么改和改成什么样的问题。这个问题回答正确了,个体需要和社会需要的关系也就摆正了。任何试图逃避回答这种关系的或否定这种关系存在的思想,或只强调学生个体的体育需要和学校体育自身的特点的体育教学指导思想,都是不切实际的,也是行不通的。因此,既考虑个体需要,又考虑社会的需要,也是当前构设体育教学指导思想的一个视角。

4.应走中国特色的发展道路

从目前看,我们还很难或者干脆说不能用一句话,或一段文字来科学地表述我国体育教学的指导思想,但经过一百余年的探索与实践证明,我们的体育教学理论和实践都还远没有形成成熟的体系,我们的体育教学思想是外来的多,自身的少。因此,如何处理好吸收、借鉴和继承、发展的关系,将直接影响到体育教学在学校教育中的地位。自1978年我国实行改革开放政策以来,体育教学在克服学科幼稚和总结正反两个方面的经验的基础上,根据我国的国情,吸收了国外学校教育与学校体育的先进理论与经验,把世界的和民族的优秀体育文化融为一体,具有浓郁民族特色的以武术为主包含导引养生的传统体育得到了进一步发展,体育教学在目标、内容、方法、管理等方面得到了更新与加强,这体现了我国体育教学的基本经验与发展态势。但仍需结合中国国情,对外来的体育教学思想和自身的思想重新加以理论思辨,去劣存优,去伪存真,建立具有中国特色的教学指导思想体系。

二、新课标下体育教学指导思想发展的基本走向

1.要充分体现体育教学的教育性

教学是路径,是手段,通过教学培养符合现代社会所需要的德、智、体、美等方面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是目的,学校里的各学科教学都应如此。体育教学要与学校其它各科教学相互配合,共同为贯彻教育方针,为造就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需要的高素质劳动者服务。因此,体育教学一方面要顾及到学生在体育方面的特殊发展,使学生具备相应的体育知识、方法、技术与能力,增强体质,增进健康;另一方面还要顾及到学生在思想、品德、智力、意志、团结、合作、竞争、诚实、纪律等方面的发展,使学生德才兼备、健康成长,成为推动社会发展的人才。所以未来体育教学的改革视角、触觉要拓宽到培养合格人才的广度,以育人为根本宗旨,将教书育人的思想贯彻到体育教学的各个环节之中,使学生获得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过程,同时也成为学会学习和形成正确价值观的过程。

2.体育教学要反映时代特征

体育教学思想是在一定历史时期内研究者们对有关体育教育的认识,是学校体育教学观的反映,每一种教学思想都是在基于各种时空背景和时代发展的体育教学实践活动中形成的,不同的时间、空间就有不同的体育教学目标、内容、方法、手段、组织等要素与之相适应。例如我国和日本等国在五、六十年代,七、八十年代以及九十年代,体育教学出现了明显的阶段性特征,体现出了明显的时代与社会气息。如我国从1903年开设体操科到“五四运动”推行的是欧美的自然主义与实用主义体育思想,50年代学苏联,70至80年代学欧美,80年代转学苏联与东欧,直至90年代建立自己的思想体系。不仅宏观如此,而且微观方面更加丰富而具体,仅以方法为例,我国70年代末、80年代初期兴起循环练习法,就是适应增强学生体质这种社会需要的结果,而进入80年代末期和90年代,我国又出现了导学式教学法、情景教学法等众多方法,这是适应培养学生兴趣与能力和发展学生个性这种时代需要的结果。进入21世纪,强调发现学习和研究性学习,在体育教学中提倡自主、合作、探究等能充分调动和发挥学生主体性的学习方式。目前,新一轮的体育课程改革提出实施《学生体质健康标准》、“体育、艺术2+1项目”,新课标又确立了“运动参与、运动技能、身体健康、心理健康与社会适应”五大目标,这为学校体育教学改革指明了新的方向,提出了新的要求。体育教学指导思想应不断向这个方向渗透,宏观与微观都应如此,从而加速形成有中国特色的体育教学思想体系。

3.育体与育心相结合,使身心和谐健康发展

所谓育体,就是对学生进行身体教育。这是体育学科的性质决定的,也是各种体育思想所能体现的一般规律。所谓育心,就是在体育教学过程中,结合不同内容与形式的身体练习,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和心理品质的培养。

思想品德教育,在我国体育教学中,自50年代以来,一直受到特别的重视,这主要是依据体育教学固有特点,结合其内容与组织教法,培养学生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的思想,团结合作、助人为乐的精神,服从指挥、遵守纪律的意识,爱护公物、维护公德的品质等。广大教师在这方面是非常明确和重视的,几乎在每份教案和每节体育课里都有比较鲜明的体现。今后我们需要进一步加强的是有机的而不是附加的,和谐的而不是生硬的结合。

心理品质的培养,80年代以前,我们主要侧重于意志品质方面,其他心理品质考虑较少。80年代以后,随着改革开放政策的实施,对现代人所具备的心理品质的培养,越来越受到我国教育界的重视。创造力、竞争力和意志力,实践、合作、探究的意识,是现代人们不可缺少的最基本的心理品质。而体育教学对培养这些心理品质,具有其它学科无法比拟的优势。因而,在新一轮的体育课程改革中,如何发展学生的个性,培养良好的心理品质,就成了人们关注的重要课题。新体育课程标准强调,今后我国中小学体育课程不仅只关注学生基本运动技能的学习和掌握,更要重视通过体育教学增强学生的体质,而且还要通过体育教学改善学生的心理健康和社会适应能力。因为,时代对人的要求在变化,人的需要也在变化,现代人不仅需要强健的身体,也需要心理的发展和完善,而体育活动为学生提供了特有的其他活动不能比拟的促进人的高度社会化的发展环境。因此,如何协调身体健康与心理发展的关系,是体育教学必须摆正的思考重点。

4.增强体质的思想将与终身体育思想相融合

增进学生健康,增强学生体质是体育的本质功能,也是近半个世纪以来我国体育教学的首要目标。因而在我国的体育教学中,比较重视运动负荷、强度的安排和发展学生的身体素质。但近几年来,随着体育教学改革的深化与终身体育思想的普及,广大学校体育工作者,在继续重视体育教学的健身价值的同时,开始重视追求体育教学的长远效益,即要为学生的终身体育奠定良好的基础。这个基础主要是指培养学生从事体育运动的意识、兴趣、习惯和能力,使学生毕业走向社会后,仍然能够自觉地进行科学的身体锻炼与健康的身体娱乐。然而学生从事体育运动的意识、兴趣、习惯和能力的培养,不能游离于体育运动实践孤立地去进行。为此,新课标十分强调,在发展学生身体、增强学生体质的实践过程中去培养学生从事体育运动的意识、兴趣、习惯和能力,并把两者有机地结合起来。这种结合是体育教学区别于一般身体锻炼的重要特征。因为,在体育教学中强调增强体质,不但对学生近期身体发展有现实的积极意义,而且还会为学生一生的身体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对终身体育也有长远的积极意义。所以说,终身体育思想如果不能与增强体质的思想相结合,实际上是背离终身体育的本质的。至于两者如何有机地结合,还需要我们进一步地深入探讨。

5.体育教学中的“双主”作用将得到重视

教学是师生的双边活动,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共同决定教学质量。教师的教代替不了学生的学,学生理解教材,掌握并运用所学知识,以及良好心理品质的形成是一个积极的、主动的、复杂的内化过程,是学生主体行为的结果,但教师的主导将对这种“内化”起到示范、启发、引领的作用,并有可能影响“内化”的结果。因此,为确保体育教学的最大效益化,就应该发挥师生“双主”作用,即教师主导与学生主体的双向交融,两者不能偏废。其实,“以人为本”不等于“以学生为本”,应以“师生协调发展为本”,发挥“双主”作用,实现学生身心发展的目标。也就是说,以学生为本,还要看到教师在学生发展中的作用,教师是学生学习和锻炼的设计与组织的主导力量,是学生走向社会的中介和桥梁,是学生发展和成长的保障。新课标提出的“以学生发展为本”的目标的实现,离不开教师的努力,教师的主导作用应体现在学生主体上。学生参与学练的积极性越高,说明教师的主导作用发挥得越好。因此,如何发挥体育教学中的“双主”作用,将是深化体育教学改革需要研究的一个重要课题。

标签:;  ;  ;  ;  

新课程标准下体育教学指导思想的思考_新课标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