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企大船闯骇浪——横店大杨万事利集团是怎样度过亚洲金融危机的,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大船论文,亚洲论文,是怎样论文,金融危机论文,横店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横店集团 变则通通则成
1998年金融危机冲掉了两亿元利润,今年至11月止,自营进出口5000万美元,其中出口4000万美元
横店集团拥有总资产50多亿元,年销售额近60亿元,拥有外经贸部审批的进出口公司一家,具有自营进出口权生产企业三家,年出口额达到15亿元人民币,拥有员工三万人。
截至今年11月份,横店集团自营进出口5000万美元,其中出口4000万美元,位居中国乡镇企业出口先进行列。据统计,与横店集团有业务往来的国家和地区近100个,许多国际著名跨国集团如飞利浦、蒂森、施惠宝、松下、三星等,都与横店集团建立了稳固的业务关系,横店集团成了这些跨国集团产品采购的分供方,横店产品以跨国公司为依托参与国际经济的竞争,为横店集团发展为跨国集团积累了经验,形成了坚实的产业基础。
横店集团总裁徐文荣告诉记者,亚洲金融危机虽然已过去,但给亚洲经济的冲击是很大的,教训是惨痛的,横店集团作为亚洲经济的成员,又是市场经济的先锋,不可避免地在这场危机中首当其冲,经受了严峻的考验,其主要影响为:
思想观念上受到严重冲击。过去,总以为企业只要做大就好,就可经受住任何打击,但这次亚洲金融危机使亚洲许多跨国集团如泡沫般消失,提醒我们重新审视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其次,横店集团主要面向东南亚市场的出口产品如铝箔、电容器等,市场严重萎缩,减少出口3亿元左右。
另外,横店集团出口产品中主要以东南亚为竞争对手的产品如磁性材料等,价格受到冲击,经济损失巨大。1998年减少2亿元利润。
然而,1998年、1999年,横店集团抵御了亚洲金融危机的影响,同样取得了销售和经济效益的同步增长,并且实现了两位数的增长,为什么呢?徐文荣认为:
第一,思想上牢固树立“变则通,通则成”的观念。横店集团从一出生就是市场的产物,为此,市场的观念已牢固树立在每位干部员工的头脑,市场本身是变化的,为此面对市场只有变化本身是不变的。横店集团面对亚洲金融危机首先是防患于未然。
第二,调整人才结构,发展行业集团。市场竞争说到底是人才竞争,而所谓人才则是某个行业或专业的人才,为此,我们分行业组建下属公司,在行业上成为国际市场竞争的强手,每个行业集团都成为行业的先进企业。
第三,调整市场结构,开发多向贸易。横店集团产品参与国际市场,原先以香港、台湾地区及东南亚为主,这样容易受到地区经济不稳定因素的影响,为此,我们有意识地调整市场结构,把出口产品面向全世界各地。现在,横店集团出口产品市场基本同国际经济格局相配套,这样,不管其市场竞争如何变化,我们的市场总是东方不亮西方亮,使横店经济稳步发展。
第四,调整产品结构,形成垄断全局。横店集团出口产品以针织服装起家,现在已发展到电子元器件、医药中间体、针织服装等产业,市场竞争说到底是某种能转变为商品的产品竞争,为此,横店集团防患于未然,不断调整商品结构,从而形成市场竞争中的商品优势。特别是近年,我们紧紧抓住高科技环保照明产品这个龙头,形成了垄断贸易,美国、日本等一些国家机构都下文鼓励消费者使用横店集团的环保节能灯,使横店经济进入一个新时期。
徐文荣强调,金融危机对我们的影响是深刻的,而且是长远的、战略性的。首先,我们必须重新审视横店集团的核心竞争力,已提出科技为核心,专门配备副总裁负责科技工作。其次,横店集团提出文化力建设,主要是以教育为中心,提高全体员工的素质,居安思危,提高员工认识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形成以主观能动性为核心的企业凝聚力。另一方面,亚洲金融危机本身说明亚洲经济还没有完全融入到国际经济。为此,从这个认识出发,横店集团还应加大参与国际市场竞争的能力,在近期内,其参与国际市场竞争的产品出口将达到销售额的80%,并且重点发展高科技的环保节能产品、机电产品。
大杨集团 把危机变转机
看电影《泰坦尼克号》的时候,李桂莲哭了。此后一连几夜睡不着,朦胧中总是看见一座冰山向巨轮撞来
看电影《泰坦尼克号》的时候,李桂莲哭了。
一些年轻人觉得很奇怪:今天我们的董事长怎么了,这么动感情?
是的,从一个普通的农村妇女到全国最佳农民企业家,近20年的创业历程,经风历雨,李桂莲没有流过眼泪。
第二天,在集团的一次会议上,他们终于明白了他们的董事长流泪的原因。
她说:“泰坦尼克号上有2000人,大杨这艘巨轮却载着7000多名员工,如何不让冰山撞沉?”
那些日子,正是亚洲金融危机来得最猛烈的时候。
辽宁大杨集团是做服装的,大杨的服装90%以上出口,出口地区绝大部分在东南亚地区。
需求骤然下降,订单骤然减少。有人预言:大杨这回是死定了。两年后的一天,李桂莲这样告诉记者:“一想起那一段,就控制不住出汗。”
的确,一夜之间,李桂莲的嗓子堵住了,说不出话了。此后一连几夜,李桂莲睡不着,朦胧中总是看见一座巨大的冰山向巨轮撞来。
同泰坦尼克号有所不同,在冰山撞来之前,李桂莲是有所预感的。上半年,她就发现订单推迟,价格难谈,外商来时总是哭丧着脸。
危机终于来了。李桂莲冷静下来,以女性特有的细致分析着形势。不久,她换上了一套最漂亮的时装,拎上一件简单的旅行箱,奔机场去了。
韩国、泰国、新加坡、马来西亚……所有的老客户她都走遍了。她诚心诚意地对人家说:“大杨让利10%,让我们共渡难关吧。”
让利10%,那不等于没有了利润?是的。然而,企业没有利润不行。利润从何而来?首先从加强管理和降低成本中来。
大杨一连发了15个文件,全部是关于加强管理和降低成本的。非生产性人员由3%减到1.5%。所有支出李桂莲一只笔,从严掌握。
通过这些措施,大杨人找回了让利10%中的3%—4%。剩下的怎么办?李桂莲盯住了欧美市场。
英国、法国、德国、美国……李桂莲在把一张张机票交给财务的时候,更把一摞摞订单交给了生产车间。员工说:“李总出国累坏了,签回来的订单又把我们累坏了。”
同时,李桂莲眼睛向内,扩大内销市场。一连在全国建了25个连锁店,迅速进入职业装、学生装等新领域。
大杨历史上最高创汇额是8100万美元,而金融危机影响最大的1998年,创汇保持了6000多万美元的水平。
两年过去了,东南亚原来的市场不但没丢,还增加了30%。同时开拓了欧美新市场,扩大了国内市场。更重要的是,经过危机,大杨的经济运行质量大大提高了。李桂莲舒了口气,对记者说:“就这样,危机变成了转机。”李桂莲又要去东南亚看老客户了,她要把让利的10%再找回来。
万事利集团 上质量 降成本
订单减少,谈判破裂,价格下跌,沈爱琴咬紧牙关,使外贸出口仍然以20%以上的速度增长
万事利集团创办于1975年,经过25年的发展,形成了以丝绸、纺织为主业,科工贸相结合的大型企业集团。为了解乡镇企业是怎样度过亚洲金融危机的,记者近日走访了集团董事长、乡镇企业的又一巾帼女杰沈爱琴。
记:万事利的产品主要出口到哪些国家和地区?
沈:万事利系列产品主要外销,高档面料、真丝绸服装、围巾、领带系列、“圣逸”牌针织品远销德国、西班牙、意大利、美国、巴西、日本及香港地区。
记:亚洲金融危机对企业产生了哪些影响?
沈:一方面,金融危机中,东南亚国家货币贬值而人民币持平造成了大量订单向我国周边地区流失,形成贸易流向、流量的转移,增加了丝绸行业企业争取订单的难度和成本;另一方面,由于欧美市场真丝产品需求疲软和我国第二大贸易伙伴日本的经济不景气,需求减弱,也造成了我们大量订单流失。
在国内,由于外贸订单的减少,众多生产企业为了生存,竞相压价,造成了订单价格过低。而欧美市场对服装从真丝向棉、麻的部分转移,又导致了接单成本的进一步增长。
由于上述因素,金融危机爆发以后,万事利集团下属的大多数企业立刻面临严峻的挑战。与服装公司长期合作的日本客户削减了70%的订单;“圣逸”牌针织内衣、面料在韩国的市场急剧萎缩;印染总公司与韩国坯绸生产商的合作谈判以失败告终……受配额限制,出口产品的成本无法下降,而原有的长期订单价格却一跌再跌,造成了利润滑坡,甚至有的订单价格根本无法接受。
记:为减小金融危机影响,万事利采取了哪些措施?
沈:针对严峻的国际国内环境,集团公司董事会制订了“三步走”的外贸工作方针:一是积极开放搞活;二是按国际贸易规范发展对外贸易;三是从粗放型向集约型发展。在“三步走”总方针的指导下,做好以下几方面工作:
为稳定与集团长期合作的客户,出口产品在价格上作出了一定的让步,订单数量有所回升。集团各分厂把面对危机作为一次练兵机会,提出了“质量上台阶,成本下台阶”的口号。重质量、讲信誉,确保每批货物均品质优良,并且如期如数交给客户。同时加强成本管理,保证了利润的实现,出口交货值连连攀升。
为扩大出口,集团各企业均加大了市场开拓力度,通过电子商务、行业牵线搭桥等渠道,针织公司与巴西著名内衣品牌商结上了对;万事利进出口有限公司凭着新款产品“跃动斑点绸”、“波纹绸”打入了中东市场,并与科威特、叙利亚几家大厂商展开了业务合作;服装公司老总携“精品系列”真丝睡衣远赴德国参加博览会,得意而归,赢得了近400万美金的订单。
万事利集团出口业务在下滑之初“及时刹车”,凭着新思路和迎难而上的务实精神,打开了新局面,工厂管理也上了台阶。1998年实现出口交货值增长21%,1999年截至11月出口丝绸服装160 万件(套)、真丝面料近150万米,出口交货值预计全年可达1.57亿元,比上一年增长34.2%。
记:您认为金融危机带给我们的经验和教训是什么?
沈:回顾过去的两年,我们看到,在金融风暴冲击下纷纷落马的不同行业的企业,大致有两类:一类企业是生产设备差、技术水平低,产品档次低。另一类是企业生产设备虽然先进,但管理无序,以生产加工为主,不重视打开市场和营销管理,甚至类似计划经济时期“等着下生产任务”的工厂。这意味着“重质量、树品牌”的重要性。
随着市场经济逐渐成熟、全球贸易一体化进一步发展,企业凭关系渠道和低价竞争越来越行不通。营销工作需要强调“多渠道、多层次、全方位”,企业不开拓市场,被动生产必死无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