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教育干预_教育论文

论教育干预_教育论文

论教育干预,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社会干预是社会自身重要的调节和代偿机制,是社会成熟度的重要标志,它主要包括行政干预、法律干预、媒体干预、教育干预、个别干预等。行政干预和法律干预都是借助于国家强制力量,对不符合社会公共关系准则的活动和行为进行必要的规范、阻止、评价和矫正,以修复被破坏的社会关系,开通被阻滞的社会秩序。教育干预是社会干预的一种,是教育活动的参与者基于社会责任和正义感,通过言论和其他形式,自觉参与社会生活,推进社会健康和公正的教化活动。教育是人类特殊的精神生长方式和社会实践活动,是人类自身的再生产和再创造,具有无可比拟的先进性、理智性、教化性和持久的影响力;教育影响直接作用于教育对象,使之产生符合目的和规律的变化,也间接作用于社会生活各个方面,是社会行政和法律思想以及文化因子生成的重要的“网站”。教育一方面结合媒体干预能够成为国家行政干预和法律干预的重要补充,在行政和法律干预作用不到的地方,如官民风气、道德建设、舆论偏差、社会病理、文化争议、大众心态等,进行必要的研究、评价和诊治,以调节社会舆论,唤醒社会正义,整理精神状态;另一方面,教育也能够对个别干预进行适当的疏理和导向。同样重要的是,教育还能够对社会行政运作的合理规范性和法律实施的公正合法性进行有益的研讨、质询,提出修正意见,提供技术帮助,辨别操作要义。因此,教育干预是教育自身相对独立性的重要体现,是教育的社会影响的重要方面和教育功能释放的重要途径。

一、教育干预的特点

教育是社会精神生活的重要方面,是人类存在和发展不可缺少的手段,它的重要作用和巨大价值不仅在历史发展的过程中得到了证明,而且在未来知识经济社会中将更加得以证实。教育的基本功能是培养人,也正因为如此,在一定程度上掩盖了它自身所具有的其他方面的属性和功能。在传统社会中,教育仅仅是培养政治人才和文化传承的手段,甚至是某种统治工具的附属品。丧失独立性的弱化的教育不仅在社会中居于边缘的位置,而且经常性地由教育沦为教养,由教养沦为教仆。现代社会是开放的社会,是个性张扬的时代,教育尽管有许多压抑创造性的负功能,但无疑是开发人的创造潜能和实现人的精神提升的基本途径。随着社会整体发展水平的提高。知识和智力因素在社会生活中的作用越来越明显,人们更多地把目光投向教育,直接促成了教育发展的民主化、大众化、开放化、规范化,教育的功能也在不断地扩张,并逐渐成为社会生活的核心,成为在社会生活中举足轻重的角色。教育也不再仅仅局限于知识的传授和技能的训练,而是更多地向社会深层渗透,既用教育自身的价值标准来衡量和调节社会行为,而且也用自身的影响力对社会公共关系准则及运行情况进行判定和确认,并加以有效的维护,促进社会运转的公正性和有序性。具体分析,教育干预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的特点:

(1)理智性。 教育干预不同于其他社会干预最明显之处就在于它的主体是教育活动的参与者,是没有任何权力附加的教育者和受教育者,因此在最大程度上排除了权力的影响;教育干预的直接目的是为了增加社会生活的有序性和明晰的公正性,并不求其他任何的利益回报,也就没有任何的功利性;教育干预的主要形式与手段是言论、著述、咨询、研讨、教学等,对各种社会现象和社会问题进行评价、建议、预测、总结、披露,既敏感地反映现实,又进行理性的分析和科学的解释,能够给人以更多的感悟、认同和启迪;既澄清思想、消除谬误,又确诊病理,矫正偏差。所以,教育干预虽然没有强制性,却是最有渗透力的社会再生力量的一部分,也正是在这一点上显示出了它的先进性和难能可贵。

(2)权威性。教育干预虽没有权力的附加,声势的炫耀, 但却是最有社会声望的群体,用极富社会责任感的理智和思辩方式清理社会不和谐因素的服务形式。不管是指正人们思想误区,评议政府行为得失,还是剖析社会不规范现象,为处境不利者仗义直言;不管是认真梳理资讯情势,为行政运作献计献策,还是思谋现实处方,助宏观治理一臂之力,大到辅助政府决策出台,小到纠正社会不规范用字,既有声色俱厉,又有和风细雨,但都不以私利为目的,不以攻讦为手段,而是摆事实,讲道理,循循善诱,以理服人。正因为如此,教育干预是理性的凝聚,社会的智囊,无形的权威,具有较高的社会评价和期望值。现实中可以看到,专家的名字经常被提及,教授的言论经常被剪裁,学者的形象经常会出现,甚至成为某些人的妆衬招牌和旁门佐证,也由此常常成为教育干预所指陈的怪现象。

(3)教化性。教育干预的理智性特征, 使它常常借助于各种文化活动,于潜移默化间更新了观念,澄清了认识,传播了知识,强化了伦理,这是给人以更多的正面教育。特别是高等教育,专家学者云集,学界泰斗汇聚,于严谨治学中,不经意的思想挥洒,往往有真知卓见,济世良言,不管是宏篇巨著,还是偶得杂感,都是智慧的迸发,创造的涌动,教人们学会认知,学会做事,学会做人,学会积极的人生态度,养成良好的道德品质,掌握科学的思想方法,参悟人生的终极关怀,而且不论长幼,不分居所,不管地位高低,都从中接受教诲,受益无穷。

二、教育干预与主流文化

教育是重要的文化现象,是人类文化的继承、整理、传播、交流、创新的最基本的手段。教育一方面浸染着文化的特质,保持着文化的连续性,另一方面,教育又不仅仅是复制文化,而是在更高的层面上对各种文化因子进行甄别、批判和修正,对不正常的文化现象及时进行清理和指正。对社会主流文化而言,诸如思想建设、道德习染、政治常态、舆论导向、艺术实践等,既要积极关注社会生活,关注大众生存状态,合力建构群体精神,也要认真关注自身建设,保持先进性与前瞻性。但文化自身所具有的现实合理性和惯性常常会阻碍这种革新与创造的要求与冲动,有的过于机械和盲目的移植有生长出畸型文化的危险。因此,这既需要来自于社会深层的强力推动,也需要具有较强理智性和创新活力的教育,在对各种文化系统的理性考察中,构建起具有较强扩展力、兼容性、创造性的文化形态。

(1)教育干预与多元文化。教育在与社会目标的藕合中, 既对多元文化的特质进行必要的筛选、整理,同时也对文化本身的变迁保持敏感的体察和干预。多元文化是一种异质文化的相互融解。而且直接伴随着技术的进步和物质条件的改善,给人们带来了更多的物质享受和全新的生活方式,但如果现代人没有能够实现精神的超越和提升,则势必走向物化和工具化,在转型杜会中我们不止一次地看到了这种矛盾和冲突:科学主义与人文主义,物质主义与精神至上。因此,必须在“工具理性”之外,寻找人的新的思想和精神价值体系的生长点,同时又不能隔断历史文化的连续性,既要应付新生代们对传统文化的拒斥,又要适应隔代之间文化共享,实现互动互解。教育一方面在这些问题上保持关注和警醒,而且“在发挥社会作用方面”,作为独立的学术群体,“可以利用自己的自治地位,针对未来社会的各种重大伦理和科学问题展开辩论”(注:《教育——财富蕴藏其中》,教育科学出版社,1996年版,第124、133、200页。),并“作为社会需要的、能帮助它思考、 理解和采取行动的智力权威机构,能够完全独立和完全负责地就伦理问题和社会问题发表意见”(注:《教育——财富蕴藏其中》,教育科学出版社,1996年版,第124、133、200页。), 给人们提供较明确的价值参照系。

(2)教育干预与现代化。现代化是一种有目的的社会变迁过程,不仅包括物质生产手段和物质生活方式的现代化,也包括人们精神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的现代化,归根结底是社会整个文化模式的超越与变迁,是人的现代化和社会的现代化的有机组合。教育的现代化是社会现代化的重要的组成部分,而且教育自身所具有的先进性和超前性在一定程度上又直接反映着现代化的进程与文化变迁的合理性。教育一方面能够帮助人们获得为一定的现代生产和社会生活所必须的知识技能,获得为这种生产和生活所必须的思想意识、价值观念等文化手段,另一方面也能够缩小社会的知识差距,部分消除处于社会不利地位的区域和群体所存在的文化贫瘠现象,而且通过必要的干预措施,在尊重各种文化传统的基础上,缓解文化冲突,并帮助人们获取必要的信息,学会分析、理解和评议所获得的当前信息,消除各种对新质文化的不适应和失落感。同样重要的是帮助人们理解现代化的物质层面和精神层面的双重涵义,避免“文化失重”现象。教育界既积极关注社会的现代化进程,又通过研讨、批评,把关于人的现代化的问题放在了与经济社会发展同等重要的位置上进行剖析,塑造了人文精神,弱化了极端科学主义与物质主义的负面影响,其意义尤为深远。

三、教育干预与社会整合

教育的基本功能有两方面,一是培养主体精神,二是实现社会整合,而实现对社会的整合正是教育对社会干预的重要标尺。“教育必须认识,它本身是为什么的。教育也许是历史和社会的产物,但它并不是历史和社会的消极产物。教育是形成未来的一个主要因素,在目前尤其如此,因为归根到底,教育必须培养人类去适应变化”(注:《学会生存》,教育科学出版社,1996年版,第83页。),而且“教育必须为变化做好准备,使人们知道如何接受这些变化并从中得到好处,从而培养一种能动的、非顺从的、非保守的精神状态。同时,教育必须在纠正人与社会的缺点的过程中发挥作用”(注:《学会生存》,教育科学出版社,1996年版,第83页。)。

(1)教育干预与制度建设。 现代社会正经历着一场深刻的意义变迁,有其非常丰富的政治、经济、文化以及哲学、人类学、教育学的底蕴,对个人价值和人文精神的张扬比已往任何时代都更具超越意义,而合作、共存、互动互解又是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基础。在个人获得更多的自由、自主权利和机会的同时,社会的整体化模式也发生了较大的变化,原有的家族宗法统治为新家庭主义所取代,原有的行政权力权威主义的支配为新共同体主义所取代,并将形成新的公众自治社会、公民社会。这迫切需要通过法治和德治协调新型的人际关系,使社会的整体运行充满活力,并抵消内在冲突。教育是一种有效的调适机制,可以部分抵消社会发展的局限性,使人们的精神境界随着物质财富的增长和生活水平的提高有一种较大的升华,从而使人们积极认同、选择和维护体现社会公共生活价值的准则,纠正与社会规范的偏离情况,并愿意为此付出代价。

(2)教育干预与道德建设。道德虽然不是教育的专利, 但它是教育的永恒范畴,而且关注道德建设是教育的责任,也是教育充满活力和挑战的主题。不同的国度、民族、社会有不同的道德观,但道德文化是人类精神和信念的生长点。没有道德、不讲道德的文化是一种短命的文化;没有道德、不讲道德精神的教育是一种不完全的、没有生命力的教育。经典文化之所以长久保存并能够在现代社会中寻找到契合点而发扬光大,就在于它的深厚内涵和伦理价值底蕴。从后工业社会我们可以看到后现代主义价值观的超前性、创造性与扩张力,这也许是历史的必然,但我们也必须看到这种文化价值观在超越原有的各种规定性的同时所带来的对于规范的破坏。假如这种破坏是非人性的和非理性的,就有可能带来灾难性的后果。而且我们已经在后工业时代领略了那种物质主义、享乐主义、消费主义的恶浪,“人们只是追逐本能冲动的满足、感官的刺激与兴奋、非理性的快感与享乐生活,物质至上成为人们的通病”。因此需要通过教育,通过理智化的熏陶,通过产生心灵震撼作用的病理诊治和灵魂塑造,帮助人们自觉改造主体世界,按照人自身的尺度、美的尺度改善周围世界。

(3)教育干预与社会公正。社会公正是社会的终极目标, 也是现实人们的现实要求。在一个充满偏见、排斥、人为隔离甚至对立的社会中,是不可能有自由和公平尺度的。教育不仅仅有经济的目的,以成本效益来估算自身的价值,以人力资本作为唯一的取向,作为社会的公共生活领域,教育“以积累由其产生的资格和人力资本的方式为经济领域和私人领域作出贡献”(注:《教育——财富蕴藏其中》,教育科学出版社,1996年版,第124、133、200页。), 而且“在文化方面日益复杂和多样化的一些社会中,作为公共领域之学校的出现突出了它为促进社会内在团结、人类的流动和集体生活的学习所起的无法取代的作用”(注:《教育——财富蕴藏其中》,教育科学出版社,1996 年版, 第124、133、200页。)。教育作为重要的变革因素, 在促进社会公正和相互理解与宽容方面的作用不容置疑。通过提供给人们真正理解信息社会的钥匙,以增强理解力和判断力;不仅在教育领域中实现机会均等,也传播抽象的公正概念,如公正、机会均等、责任与自由、尊重保护弱者等,以形成具有民主价值的思想态度,并采取促进社会正义的具体行动,特别是当人们对教育的理解出现谬误和偏差威胁到社会和教育公正的时候,这种干预就显得分外有力。

四、结束语:教育干预有待加强

教育干预既是对社会健康增长的积极肯定,也是对各种障碍和排斥现象的否定和矫正,因此对于强化社会运行方式的规范化和理性化意义非同一般。但也要清醒地看到,教育对社会的干预在许多地方和许多方面仍然是较为薄弱、较为隐性的,其作用并没有充分发挥出来,并没有为许多人所发现和认同。在一个充满进取心的欠发达社会中,加强教育干预的力度是实现社会公正、促进社会文明进程的重要手段,也是推进教育现代化进程和提高教育成熟度的重要手段。

具体说来,造成教育干预的不成熟的因素主要有以下两个方面:

一是教育自身发展的局限性,使教育对社会的依赖性较强,相应社会对教育的干预过于频繁和强度较大,阻滞了教育对社会干预功能的释放。

二是教育自身的主体性还没有充分确立。这种主体性应表现出正视教育的价值,认同社会所赋予的使命,独立、自主地追求教育的最高境界,有高度的理性特征和较强的创造精神,关注主体精神的合理构建,成为自由的创造力量。在主体性缺失的情况下,教育作为社会再生和创造力量的一部分,其宝贵的智慧财富和创造潜能就不能得以充分的开发和伸展。而教育要成为社会的永恒的推动力量,成为真实的、独特的、不可替代的在适应现存的社会历史文化价值基础上不断进行价值超越和创造的活动,就必须把关注人的建设和关注社会的建设有机结合起来,加强对社会的教育干预,在推进社会进步的过超中,促进教育自身的发展。

教育在现代社会已经超越了其自身的许多局限性,表现了对社会生活的更多的参与和影响,并且显示了不同一般的特性。面对越来越复杂的社会生活情景和消除不和谐现象的呼声,教育是不是该作的更多一些?

收稿日期:1999—03—01

标签:;  ;  ;  

论教育干预_教育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