复杂地质隧道的塌方、侵限、地表沉陷的处理论文_陈俊霖

复杂地质隧道的塌方、侵限、地表沉陷的处理论文_陈俊霖

中铁二十局集团第一工程有限公司 江苏省 215100

摘要:隧道作为埋置于地层中的结构物,隧道围岩就成为分析隧道施工、设计的重要因素,所以在设计、施工过程中要准确掌握隧道围岩的地质构造,才能尽可能隧道施工及运营过程中产生灾害。本文介绍某溶岩隧道施工过程中发生的塌方、侵限和地表沉陷等常见隧道病害,并分析其发生的原因和对病害的处理方案,希望能为同类隧道施工对隧道塌方、侵限、地表沉陷的预防同和处理提供参考。

关键词:围岩地质;隧道;塌方;侵限;地表沉陷;处理;换拱 ;CRD法;锚杆;注浆;拱架;成环

本文以山区高速公路某溶岩隧道为例,分析该隧道塌方、地表沉陷和侵限发生的原因,采取的处理方案和措施为例,给同类隧道的设计和施工提供参考及借鉴。

一、工程概况

某隧道左洞开挖到ZK63+704时,掌子面左侧拱肩以下至拱脚部位出现粉砂、粉土构造,隧道右侧岩层为强风化白云质灰岩,裂隙较发育,岩石很破碎。在开挖到ZK63+715时,整个掌子面全部是粉砂粉土,掌子面极易坍塌且有渗水,拱顶的渗水较多。粉砂为松散堆积状,无粘结性,粉土呈不规则团块状夹杂在粉砂中,含水量较大、可手捏成团。

经查明,该隧道左线ZK63+700~ZK63+780段围岩受Fs1和Fs2断层交错影响,主要构造为碎裂岩,以断层砂为主,局部夹黏性土,呈密实砂土状,未固结,岩体呈散体状。地下水以裂隙水为主,围岩为中等透水,洞顶有滴水。

二、塌方、地表沉陷、侵限情况

某隧道左洞开挖至ZK+738时掌子面开始出现塌方,掌子面和塌方体均为粉砂、粉土,塌方数量大约100m3;随后掌子面出现大塌方,掌子面被塌方体掩盖,塌方体从掌子面后延约15m的斜坡体,塌方体亦为粉砂、粉土,塌方数量大约900m3。粉砂呈松散堆积状,无粘结性,粉土层团块状夹杂在粉砂中,含水量较大,可手握成团,延展性较差。塌方破坏了接近掌子面的3榀钢拱架,附近的喷射混凝土开裂。当是对塌方采取如下的处理措施:

(1)对塌方的掌子面进行挂钢筋网、喷射混凝土封闭;

(2)在拱部1200范围内采用15m长的大管棚,并在大管棚之间增加注浆锚杆;

(3)加大、加密初期支护的钢拱架,加长、加密注浆钢花管;

(4)开挖时采用CRD法进行开挖;

(5)对于拱脚软弱范围用注浆小导管进行注浆加固处理;

(6)加厚该段的二衬混凝土厚度,加强二衬的配筋。

三、塌方、侵限、地表沉陷的原因分析

该段隧道围岩受Fs1与Fs2断层的交错影响,断层内主要为粉砂、粉土,局部夹杂黏性土,围岩的稳定性交错。加上塌方的时间正遇雨季,降雨量较大,围岩受地表水下渗影响,围岩被弱化。第二次塌方的掌子面位于第一次塌方的末端,侵限段位于第一次塌方段的正下方,受第一次塌方影响,附近的围岩被扰动而弱化。综合以上因素,导致该段隧道出现地表沉陷、侵限和二次塌方。

四、塌方、侵限、地表沉陷的处理措施

1、侵限段处理

该隧道的侵限段为左洞ZK63+736~ZK63+748段,是由于第一次塌方对对该围岩地层的扰动引起和第二次塌方的影响,导致该段已施工的钢拱架下沉20~50cm,处理措施就是对该段进行换拱,具体方案如下所示:

(1)第一步:架设临时I22b工字钢支撑,临时钢支撑的纵向间距为0.5m,每榀临时钢支撑之间用钢筋连接成骨架。

(2)第二步:在拱部1500范围内采用φ51×6mm自进式注浆锚杆超前支护,自进式注浆锚杆的环向间距为0.3m,纵向排距为2.0m,角度为100~150。注浆的浆液采用水泥-水玻璃双液浆;注浆压力要达到0.5~2.0MPa。

(3)第三步:在超前注浆的强度完全达到要求时按设计尺寸适当扩挖,同时拆除拱部原有结构。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4)第四步:在拆除原有结构后,立即在拱部1200范围内打设φ51×6mm自进式注浆锚杆,锚杆长9.0m,纵距0.5m,环距1.0m,梅花状布置,径向及仰角450间隔打设(即径向打设一排,仰角450打设一排);侧墙部位部位打设与仰拱部位相同,锚杆长度调整为6m;注浆参数与超前支护相同。

(5)第五步:第一次初期支护

铺设第一层15×15cm钢筋网片,架设I22b工字钢拱架,钢拱架纵向间距为0.5m,钢拱架之间用φ22的钢筋连接,纵向连接钢筋的环向间距为0.5m,钢拱架的锁脚锚杆采用φ51×6mm自进式注浆锚杆,长6.0m,每处锁脚4根,2根与水平方向呈150,另外2根与水平方向呈750,注浆参数与超前支护的注浆相同;喷射第一层30cm厚的C25早强混凝土,钢拱架封闭成环。第一次初期支护与第二次初期支护之间预留25cm的沉降变形量。

(6)第六步:第二次初期支护

铺设第二层15×15cm钢筋网片,架设I18b工字钢拱架,钢拱架纵距为0.8m,钢拱架之间用φ22的钢筋连接,纵向连接钢筋的环向间距为1.0m,喷射第一层24cm厚的C25早强混凝土,钢拱架封闭成环。第二次初期支护落后第一次初期支护之间的循环间步距为1.0m,第二次初期支护与二衬之间预留10cm的沉降变形量。

(7)第七步:仰拱部位地基加固处理

由于该隧道左洞ZK63+736~ZK63+748侵限段的仰拱部位的地质构造为粉砂、粉土,为消除仰拱沉降对结构安全的影响,必须对该部位进行加固处理,加固措施为:

①对该段仰拱进行注浆加固处理,注浆管梅花状布置,沿隧道纵向排距0.5m,中部注浆孔环向间距1.0m,垂直打设,左右两侧拱脚部位注浆孔环向间距为0.5m,斜角打设,注浆孔直径110mm,注浆管长度6.0m。

②在左右两侧拱脚部位3排采用水泥-水玻璃双液浆注浆,先施作形成帷幕,以防止串浆,然后再对仰拱中部注浆采用水泥浆。

(8)第八步:待初期支护的沉降稳定后,进行二衬施工;该段的二衬采用厚0.6m的C30混凝土,双层环向主筋为φ25@15cm,全环封闭。

2、塌方影响段处理措施

具体措施如下:

(1)开挖先行导坑上部I,然后施作初期支护及的临时支护①部分;

(2)开挖先行导坑下部II,然后施作初期支护及临时支护②部分;

(3)施作左侧导坑二层初期支护②';

(4)开挖后行导坑上部III,然后施作初期支护及的临时支护③部分;

(5)开挖后行导坑下部IV,然后施作初期支护及临时支护④部分;

(6)施作左侧导坑二层初期支护④';

(7)浇筑仰拱⑤,带强度达到要求后进行仰拱回填⑥;

(8)整体模筑二次衬砌⑦。

五、结论与体会

经过对该隧道塌方、侵限和地表沉陷的治理,体会到隧道病害的预防比较重要,特别对于复杂地质的隧道,不能简单用经验类比,要及时准确掌握隧道的地质、水文变化。对于遇到复杂的地质情况,要增加超前预报手段,如钻孔超前探测、超声波、地质雷达等手段,尽量准确隧道围岩的地质情况和水文情况,并增加对隧道围岩断层预报和隧道底部的地质预报。施工要以地质预报和监控量测为指导,尽可能掌握隧道围岩的工程性质,根据不同情况制定合理的施工方案,

参考文献:

[1]朱勇全,宋香玉.隧道工程[M].北京.中国铁道出版社.2006.

[2]关宝树.隧道工程施工要点集[M].北京.人民交通出版社.2003.

[3]关宝树.隧道力学概论[M].城都.西南交通大学出版社.1993.

[4]夏永旭,王永东.隧道结构设计与分析[M].北京.人民交通出版社.2004.

[5]李治国.隧道岩溶处理技术[J].北京.铁道工程学报.2002.

论文作者:陈俊霖

论文发表刊物:《基层建设》2017年5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7/6/15

标签:;  ;  ;  ;  ;  ;  ;  ;  

复杂地质隧道的塌方、侵限、地表沉陷的处理论文_陈俊霖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