股市泡沫削弱了工业投资_股票论文

股市泡沫削弱了工业投资_股票论文

股市泡沫削弱了实业投资,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泡沫论文,股市论文,实业投资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尽管有国债资金的强力支撑,1998年以来,我国固定资产投资增长状况仍不理想,表现在投资波动较大,投资增速低缓,上升通道还未打开,增长前景仍不明朗。投资增长乏力的重要原因在于:除去财政投资以外的社会投资意愿不足,从而形成在财政投资扩张的同时,企业(包括国有企业)及民间投资无法有效跟进和逐步扩张的局面。而社会投资意愿不足又与实业投资利润微薄以及股票投资利润丰厚(股市泡沫过度膨胀)有显著关系。正是由于实业资本与股票资本收益的巨大反差,导致投资者越来越倾向于追求短期化、投机化的投资活动,社会资本呈现频繁流向股票市场逐利的基本趋势,实业领域愈加缺乏吸引力。

到2000年11月末,企业存款同比增长18.8%,企业存款累计增加5446亿元,比去年同期多增2085亿元。企业存款大幅度增加表明企业的资金充裕,投资支付能力提高,企业固定资产自筹资金本应有较大增加,但是,结果却并不令人满意。2000年1-11月份,在国有单位固定资产投资中,企业自筹对全部投资资金来源的贡献率只有15%,企业自筹的贡献率下降到了3年以来的最低点,这说明企业的固定资产投资扩张仍然存在较明显的资金约束。而这并非因为企业缺乏资金,而是企业有钱不用在实业投资上,富余资金宁肯大量停留在活期帐户上,以寻求更为快捷的金融投机机会。2000年以来,证券监管部门出台的政策中就包括允许“三类”企业入市,这给国有企业以及上市公司直接参与一级市场申购和二级市场交易开辟了方便之门。

2000年1-11月份,居民储蓄存款余额为63492亿元,增长7.3%,增幅同比下降4.5个百分点。城乡居民储蓄存款累计增加4136亿元,比去年同期少增1680亿元。居民储蓄减少后的分流方向主要集中在住房、消费、国债和股市等方面。但是,居民住房及其它消费支出增加对储蓄减少的影响有限。1999年城镇居民住房支出的比例为4.2%,比1995年上升1.3个百分点,上升的幅度并不明显。由于居民收入增长缓慢,未来不确定因素较多,极大限制了边际消费倾向的提高,从而制约了民众即期消费的扩张。因此,居民储蓄主要流向了国债及股票市场。中国人民银行统计司2000年8月对全国50个大中小城市400个储蓄网点的储户进行了问卷调查,结果显示,第3季度居民储蓄存款分流主要进入到了股市。在被问到“在当前物价和利率水平下,您认为那种选择更合算”时,选择购买股票的储户占14.3%,比第2季度提高3.6个百分点。储蓄分流对2000年股市的发展构成了有力的支撑,截至11月底,我国证券市场股票总市值超过4.6万亿元,约为GDP的50%,开户投资者已突破5500万户。

企业和居民手中的富余资金流向股市,增加了股市的资金供给,繁荣了股市,有利于企业发行新股或配股融资。从积极方面看,丰富了上市公司的融资渠道,增强了上市公司的投资能力。但是,这种积极意义相对有限。到2000年底,我国证券市场通过发行A股、B股、H股和N股共筹资4660亿元,以筹资量最大的2000年为例,筹资额约1400亿元,若上市公司以筹资额的60%投资固定资产,也只有800多亿,占同期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额的2.4%。可以说,股票市场直接融资在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中的作用仍然十分微薄。与股票市场的实际融资量相比,其市场申购或交易所占用的资金量却十分庞大。以2000年11月份的新股发行为例,民生银行中签率产生时,共冻结资金达4014亿元,而此前宝钢股份、昆明制药、洪都航空、巢东水泥4只新股发行,共冻结申购资金近5200亿元。1999年,深、沪两市A、B股股票成交金额3.1万亿元,是1993年的10倍,但股票筹资额只有944亿元,仅是1993年的不到2.5倍。大量社会资金涌向股票市场,导致股价迅速上涨,股市泡沫日趋严重。2000年中报显示:上市公司加权每股收益只有0.101元,净资产收益率4.16%,亏损上市公司达到119家,占全部公司的11.56%。而股票市场在缺少上市公司业绩支撑的基础上却涨了8个月。8月22日深沪综指分别达到644.6点和2114.5点,创历史新高,11月23日和24日又分别写下2125.7点和656.2点的新纪录,平均市盈率由40倍猛升到60倍。与我国股市泡沫迅速膨胀的情况相比,美国股市市盈率由15倍上升到20倍就用了10年时间。我国股票市场畸高的股价诱使更多的资金投入股市,从而形成股票投资一片繁荣和活跃,而实业投资却增长乏力的局面;形成整个社会资金供给充裕,但实业领域资金供应相对不足的局面。

股票市场的基本经济功能在于“把由于支出少于收入而积蓄了盈利的人引导到那些由于支出超过收入而资金短缺的人那里。”因此,从根本上讲,股票市场并不是经济活动的主角,它是为满足实业经济活动的需要而存在的。如果股票投资变成了经济的主角,而实业投资却成为从属的;或者由于股市泡沫的发展影响和削弱了实业经济的发展,则有悖于股票市场发展的初衷。目前,理论界过分夸大股票市场的基本功能和未来前景,把股票市场看作是改革和发展的灵丹妙药,实际上给了投资者一个盲目的市场信息,即股票市场的繁荣与发展是持久的,股市规模扩大和股价指数上升是有保障的,从而大大降低了投资者对股票投资未来收益的风险预期,因而无形中推高了股票投资的无风险收益率。在实体经济与虚拟经济增长过程中,收益率的差异会导致资金流向的变化。如果此时人们预期的股票投资收益率与人们预期的风险一同增长,股票市场上的泡沫就不会影响实体经济;相反,如果人们预期的收益率增幅大于人们风险增长,资金就会源源不断流向股票市场。目前,我国股票投资收益率的增长远远超过实际投资的收益率增长,而股票投资风险度却十分有限。据有关资料,我国股票市场新股申购收益率在1997年甚至达到了95%,之后呈现逐年递减的趋势,但到2000年仍有21%的收益,远远高于大部分行业的盈利水平。2000年以来,随着股价连创新高,二级市场上的收益率也有大幅度提高。股票投资对于投资者特别是机构投资者来讲,是稳赚不赔的生意,资金自然会由实际经济领域大量涌向泡沫滋生的股票市场。

股票市场的功能扭曲与理想状态有较大差距。从资源配置方面看,通过股票市场筹集的资金并没有流向效益最好、质量最高的企业,却成为国有企业脱贫解困的工具;从体制转变方面看,上市公司普遍股权过度集中于国有股,股权结构不合理造成上市公司政企不分现象仍十分严重,企业外部监督和约束机制很不健全,大股东可以任意损害、侵犯小股东的利益;从筹集资金方面看,上市公司并未将有限的资金充分、有效地运用在实业投资上来。国有单位资金来源中,股票筹资最多的年份是1998-1999年,每年100多亿,由于股票筹资以国有企业为主,可以认为年100多亿的筹资额就是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中从股票市场中筹集的资金,而这两年股票市场筹资额每年都在900亿左右,即使股票筹资中有部分用于流动资金,股票筹资及固定资产投资有一定时滞,但仍可能有大量资金滞留股市。上市公司运用筹集的资金直接参与股票一级市场申购和二级市场交易早已是不争的事实,而2000年众多上市公司业绩大幅提升也与股票市场繁荣有直接的联系。

公司股票与其所代表的实际资产既有联系又相区别。在公司发行股票的场合,资本就有了双重存在:一方面存在于生产过程中的实际资本的各种形态上(包括货币资本、生产资本和商品资本);另一方面,又存在于股票形态上。前者是在生产过程中实际发生价值增殖的真实资本。后者与前者相分离,本身没有价值,仅仅是一张对股份资本预期可得股息的所有权证书。另外,股票除获得股息外,还能得到价格波动带来的价差收益,表现为虚拟的价值增殖过程。如果在这个虚拟的价值增殖过程中,存在着攫取极其丰厚收益的可能性,那么,不但其它社会资金会蜂拥而至,而且上市公司也会把其从股票市场上融通的资金重新投入股票交易中,而不用于本该从事的实业投资。这时,股票的低价买进、高价卖出就完全成为市场的主流,而股市作为储蓄和投资的中介与桥梁功能却被忽视了,股票投资也就开始逐渐产生排斥、压抑或侵蚀实业投资的作用。由于允许企业进入股票市场炒股,股市的繁荣可能会在短期内使其账面利润迅速增加,但是,一方面,投机利润的增加将使企业在经营主业方面创新和投资的主动性、积极性大大削弱,从而不利于企业的长期生存和发展;另一方面,如果股市泡沫破裂,企业资产将大量缩水,从而影响企业资金的流动性和支付能力,甚至导致企业的破产清盘。目前,我国实业投资和股票投资收益率的明显差距,不单吸引了经营行为短期化严重的国有企业大量投资股市,也诱使众多的集体企业、私营企业和外资企业加入了金融投机的行列。

一个理性而活跃的股票市场对于宏观经济增长和微观企业融资都是必要的;反之,一个泡沫滋生的股票市场则不利于经济的健康发展,还会加重企业与个人的投资和经营风险。要使股票市场的发展能够满足实业投资的需要,促进实业投资的活跃,就需要建立不同类别投资的合理的风险与收益比例关系,即实业投资收益低,风险度也相对较低,而股票投资收益高,但风险度也相应提高。要强化股市的高风险意识,股市的波动是正常的,政府的政策调控应该是有节制的,避免在投资者中形成股市稳定的收益预期,形成投资者对股市过度投机的热潮。抑制股市泡沫过度膨胀的政策要点则在于:货币当局要控制货币供应量的增加,要限制银行或直接参与证券投资或为证券机构提供融资便利的行为。

标签:;  ;  ;  ;  ;  ;  

股市泡沫削弱了工业投资_股票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