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文阅读课要关注语言学习,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现代文论文,语言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一
新课标理念推广以来,不少教师在发掘语文学科人文内涵方面做了许多努力,但语言学习的问题不但没有得到应有的关注,反有愈遭冷落。新课标强调“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强调人文素养的培养,并不等于要动摇语言能力培养在语文教学中的根本地位;相反,针对以往过分强调语法知识的教学方法,它指出了一条更符合语言能力培养规律的科学途径——语感与语识结合、内容与形式不割裂的途径。提高语言能力是语文教学的核心与基础,其中的道理是不言而喻的。
吕叔湘先生早就指出:“从事语文教学就必须认清语言和文字的性质,语文既是工具,也是文化,离开一个也不行。从事语文教学必须认清人们学会语言文字的过程,特别是本民族的孩子学会母语的过程。”张志公先生也曾强调:“培养运用语言的能力,这是语文课的‘主’,必须完成好。”今天,许多有识之士也在为此而呼吁:“语文能力是一种综合能力,其中一个最重要的因素就是语言能力。”(华东师大刘大为)“语文,只有首先使其工具价值得到实现,才具有作为一门学科的意义。”(黄厚江《“工具性”与“人文性”是怎样统一的》)
积累与模仿是学习语言的基本规律。现代文阅读课是学生接触典范的现代汉语的宝贵时机,引导学生关注语言学习,是现代文阅读课必须完成的主要任务之一。阅读课的语言学习有两层含义:第一层,以获取信息为目的的课文分析,是从课文语言中挖掘信息的过程,当然要从加工语言入手,不能抛开文本,架空分析。第二层,主旨把握以后,要专门对作者用来表情达意的语言进行再学习,以拓展学生的语言认识与积累。这两个层次不是完全割裂的,也不是每课必须全面完成,但教师对此必须有清醒的认识与足够的重视。
二
在新课改的探索过程中,出现了一些对语言学习规律及语文学科性质领会不深的做法,如过分强调课文内容的专题拓展、盲目追求学生活动,对语言学习重视不够,造成本已紧张的语文课时浪费,学生的语言能力不能得到有效发展。
下面是一个阅读课课例。
学习《窗》一文,课堂教学的四个环节是这样设计的。
(一)学生自读课文,形成对课文的初步感知。
(二)以小组为单位,分角色,展开讲述课文故事,重点是补充讲出文中两位病人的内心活动。其中又分三步:1.四人一组,自己选角色,其中两名病人,一名主持人,一名听众。2.据角色身份,让学生再读课文、展开想象、讨论。(3分钟)3.一组到讲台前作讲述展示。(只有两人讲述,全班同学只是听众与看客)(10分钟)
(三)组织全班分析、评论两人物。(学生发言大都在道德是非层面,基本没有涉及课文,更没有人援引、挖掘课文词句,看不出其分析是以课文为基础,还是以上台展示的同学的讲述为基础。)(20分钟)
(四)让学生给文中两位病人送格言。(5分钟)
这位老师在“教学后记”中说:本课体现了语文教学的人文性,由知识传授向素质培养转化,引导学生在活动中提高综合素质。
应该说这位老师是响应“新理念”号召,很努力地工作了,但他对语文教学中许多问题的认识是模糊的。在这节课的教学过程中,我们没有看到学生与文本的充分“对话”,看到的只是一种盲目的学生活动及低效的思想教育。当然这其中也有些许课文语言的参与,但由于教师的引导,学生的注意与时间被系在故事的想与道的评说上,对作者表达思想感情的独特语言始终没有给予专门的注意。一节课下来,学生是受到了一定的道德教育,可在语言学习上,他们得到了什么?当然,为了训练某种能力,课可以有多种上法,但作为一节阅读课,没有与文本的充分对话,完全忽视了课文语言学习的做法是不宜提倡的。
反思一下我们的教学现实,这样的课是一节两节吗?是个别现象吗?不是!有多少语文课正在低效、空洞的扯皮中过去!精美的课文学生读了几遍、记下了多少?我们的阅读课虽然正在从过去的教师讲向学生学转变,但师生关注的热点大多是内容的拓展,改革大都是在“情感、态度、价值观”上做文章。有的课定了三维甚至多维的教学目标,就是没有语言学习的目标,教学设计上也没有语言学习这一环节,使学生的语言学习无法在阅读课上得到落实。
有人认为,现代文阅读课的任务就是培养阅读能力,概括出主题、总结了写作手法,任务就完成了。这种认识是片面的。有人以为学习语言对现代文而言,就是扫除生字,这种简单的事情,应由学生自己在预习时解决;也有人以为学习语言就是鉴赏精彩的描写与修辞。事实上,语言学习的任务绝不仅只是这些。学生的语言实际水平如何?怎样的语言学习才有实效?学生需要积累怎样的语言?除了生字、修辞格还要学习什么?有没有比通读全文更好的学习语言的办法?这些问题我们思考过吗?又解决了多少?
语文姓“语”,分析、品味课文的种种努力,最终还是要回归到语言的学习上来。经过分析,把握了课文的情感或思想,这只完成了教学任务的一半;接下来,应该引导学生关注作者情感或思想是用怎样的语言表达的。在领会内容的同时,也记全那些表情达意的语言。
三
有一种研究认为:人类有一种“意会”知识的本领——没有有意注意某种东西,却在无意中学会了它。比如:我们有时突然地使用了一个词语,可我们并不曾刻意学过它;由此认为读懂了内容自然也就学习了语言。我想这种认识至少是不全面的。我们不否认“无意识学习”,但有意识的语言学习肯定比无意识的学习效率更高。
现代阅读研究表明:句子的意义重心是一些“意点”(词语),阅读的过程实际上是在意义点与意义点之间跳跃的过程。意点之外的成分,往往在瞬间认读中帮助寻找到意点后被迅速遗忘。当若干个意点联系组成一个更高层次的“意块”后,这些意点又作为一个辅助性因素被忘掉。阅读的过程,就是这样一个不断淘汰基础部件(词句)获得更高层意义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作者使用的语言常常被“抛掉”,留在头脑中的,是读者用自己的语言进行的整合与理解。我们都有这样的体验:读书时,我们的注意大多集中在内容上、头脑中,与词句相对应的意义一经被唤醒,作为意义中介的语言随即被抛弃。当我们反思或复述作品时,使用的大都是自己的语言而关注的仅是文章的内容。如阅读《我与地坛》,经过一次次感悟、概括,我们记住的是地坛的苍凉与沉静,是作者伤残后的苦闷与绝望,是母子间深深的情意,而那优美与恳切的语言并没有留下多少记忆。这表明,学习语言没有自觉的意识与稳定的注意是不行的。
四
时代前进了,新课标对语文教学的要求更高、更全面了;可我们必须对学生的语文水平现状及语言学习现状做出恰如其分的估价。我们的眼睛不能只盯着少数文学爱好者,要看到大部分中学的语言实际水平。我们必须冷静地思考:随着信息渠道的增多,学生知道的东西比以前成倍增加,可他们认真研读书面文字的功夫是不是也在成倍增加?不少学生平时接触规范的语言现象很少,网上语言使用混乱,卡通漫画书上没有几个汉字,电视的魅力更是难以抗拒。这都对语言的学习造成了极大的冲击。过去是经济拮据买不起书,现在是媒体多了不爱看书。知识丰富了,语言水平不一定同步提高。从整体情况看,中学生的语言能力并不能让社会满意。面对这样的现实,我们必须思考:现代文阅读课究竟需要做些什么,加强现代文教学中的语言教学意识,在有限的课时里对语言学习给予特别关注。要从过去僵死、低效的语言学习模式中解放出来,引导学生在课文一语言的使用中,学习活的语言。“语文的使用是一种技能。一种习惯,只有通过正确的模仿和反复的实践才能养成。”(《叶圣陶、吕叔湘、张志公语文教育论文选》)要根据学生语言发展的需要,遵循语言能力发展的规律,在课文学习中设计专门的语言学习的教学环节,引导学生更自觉地关注语言、亲近语言,感受语言的使用习惯及魅力,通过各种手段、形式促进学生将课文语言内化,达到“其意皆若出于吾之心,其言皆若出于吾之口”的境地。要特别关注那些语言水平较低的学生,让他们在有意识的语言学习中学有所得。使各层次学生的表达能力切实得到提升,让学生的语言更准确、更丰富、更典雅。
词语是概念的表现形式,语言积累当然要积累词汇。此外还要注意积累一些语意组合模式。如“不必说碧绿的菜畦,光滑的石井栏,……也不必说鸣蝉在树叶里长吟……单是周围的短短的泥墙根一带,就有无限趣味……”这段话极具表现力,在否定的排比中,列数了种种的美妙,正面描写的虽只是“泥墙根一带”,而百草园的乐趣,已不言自明。语意模式负载着一定的词语组合的规律和思维常式,对组织语言、调整思维都大有益处。古人背《三字经》就是一举多得的。如“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习相远,苟不教,性乃迁,教之道,贵以专”,这短短24字,既有单句,又有复句,背诵它,除了记住了字词,还记住了汉语用词造句的习惯与规律。如果我们的学生背诵一些典范的现代汉语,也会让语言使用的规律、语感沉淀下来,从而把话说得更好,把文写得更顺。
此外,学习语言,不能只关注那些精彩的描写;简洁的叙述、精辟的议论、清楚的说明,都应该引导学习与背诵。如在高中课文《人是什么》一文中,爱因斯坦对“人”有这样一段精彩论述:“我们吃别人种的粮食,穿别人缝的衣服,住别人造的房子。我们的大部分知识和信仰都是通过别人所创造的语言由别人传授给我们的。……个人之所以成其为个人,以及他的生存之所以有意义,与其说是靠他个人的力量,不如说是由于他是伟大人类社会的一个成员,从生到死,社会都在支配着他的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这段话语言平实,逻辑严谨,其中有分说、有总括,有摆现象、有说道理。“之所以……以及……与其说……不如说……”,几个关联词语将多层逻辑关系表达得清楚而严密。记住它,对理解与表达比较复杂的思想会有帮助。有些课文的语言平实如话,更适合学生的实际水平。
不同课文的语言学习可采用不同方法,有的可侧重鉴赏,有的可侧重模仿。在课堂上可采用如下方法:
听,反复听范读,利用听觉学习语言。
品,品某些词句的作用与妙处。
读,反复诵读自己喜欢的语段。
说,说说自己喜欢某段语言的理由。
抄,抄写精彩词、句、段落。许多作家、语言大师都有过抄书的经历。
背,当场背下,用比赛、复习等方法,巩固记忆。
此外,还可针对学生的实际,选择适合学生模仿的语言典范的课外文章。可采用教师要求与学生自选相结合的方法,使教学的强迫性与学生的自主性较好统一,争取最佳的学习效果。还应适当拿出课堂时间,鼓励学生展示与交流课外阅读中积累的语言材料。
需要注意的是,不要将语言学习与其他教学内容割裂,要引导学生选择承载着精彩内容的语言,在学习语言的同时,丰富心灵,全面提高。
“语文课程以人为本,就必须以学生的语言能力发展为本,这是语文教学的最高层次。”(余应元《以言语能力发展为本,实现跨越式发展》《中学语文教学》2004年第6期)我们要在对语言学习客观规律深入研究的基础上领会新课标,让学生的思想与语言共同成长,将语文教学培养“运用汉语汉字的能力”的根本任务落到实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