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近代科学技术落后的原因与未来科学技术发展展望,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技术发展论文,科学技术论文,落后论文,中国近代论文,原因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国古代有三大技术(建筑、陶瓷和纺织)、四大发明(火药、指南针、造纸、印刷术)、四大传统学科(农学、医学、天文、算术)。并在“3-13世纪,保持一个西方望尘莫及的科学知识水平”(李约瑟:《中国科学技术史》)。事实上,直到14-16世纪,数学家朱士杰的“四元术”及“招差术”、天文学家郭守敬的简仪和《授时历》、航海家郑和“七下西洋”、医学家李时珍的《本草纲目》以及17世纪初地理学家徐霞客的《游记》、科学家徐光启的《农政全书》和技术专家宋应星的《天工开物》,都在世界科技史上占有一席之地。的确如此,6-17世纪,世界重大科技成果中,中国占54%以上,是当时世界科学活动的中心。然而到19世纪,世界重大科技成果中,中国只占0.4%,近代世界科学活动的中心转移到了欧洲,中国近代科学技术落后了,为什么?
英国著名科学家李约瑟博士多年潜心研究中国科技发展史,在其巨著《中国科技史》中提出著名的“李约瑟难题”:如果我的朋友在智力上和我完全一样,那么为什么像伽利略、斯蒂文、牛顿这样一些伟大的人物都是欧洲人,而不是中国人或印度人呢?为什么近代科学产生于欧洲呢?……为什么直到中世纪中国还比欧洲先进,后来却会让欧洲人着了先鞭呢?怎么会产生这样的转变呢?
是的,作为四大文明古国之一,中国古代科技有过辉煌的成就,是当时世界科学活动的中心;到了近代中国科技却远远落后于西方,其原因何在;展望未来,世界科学活动中心能否再次转移到中国。
1 中国封建社会太漫长,缺乏产生近代科技的动因——资本主义生产
中国的封建社会,从公元前476年春秋战国到1840年鸦片战争,封建社会长达2300年,西欧从公元476年罗马灭亡到1640年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爆发,封建社会1100年,中国是世界上最早进入封建社会,又最迟走出封建社会,封建社会历史最长的国家。如果说,最早进入封建社会促进了中国古代科技发展的话,那么,中国近代科技落后是否可以归因于中国封建社会太长。
西方近代科技发展是从1543年哥白尼《天体运行》的发表开始,科学摆脱了神学的羁绊,“科学的发展从此便大踏步的前进,而且得到了一种力量,这种力量可以说是与从其出发点起的(时间的)距离的平方成正比的。”[1]而近代资产阶级对科技的需求,恰恰为科技的发展提供了巨大的社会推动力。中国因为封建社会太漫长,科技发展所缺乏的正是这种推动力。为此,我们将从中国的封建统治对科技的阻碍、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对科技的促进、中国封建社会为什么会如此漫长三个方面来探讨中国近代科技落后的原因。
1.1 中国的封建统治对科技发展的阻碍
中国是世界上最早进入封建社会的国家,封建统治适应了当时生产力的要求,对科技的发展起了一定的推动作用,使我国古代科技发展取得了辉煌的成就,但到中后期,封建统治的弊病暴露出来,严重阻碍科技进步、社会发展。笔者认为封建统治的弊病归结为一个“封”字。即“官僚封建主义”、“封团”、“固步自封”导致了中国科技从辉煌走向衰落。
“封建主义”是一种社会制度,它的基础是地主占有土地,剥削农民。李约瑟认为,西方所经历的封建主义和中国、印度的封建主义是截然不同的。西方经历的是军事和贵族封建主义,中国所经历的是官僚封建主义。西方的是军事和贵族封建主义貌似强大,事实上中国的官僚封建主义更强大,更能防止资产阶级夺取政权。比如康有为、谭嗣同、孙中山不都是面对过于强大的官僚封建主义而无可奈何吗?
“在中国统治最久的政治是封建专制的官僚政治,在这种政治下,经济与政治大权集于一身,皇上有无上的富、无上的贵、无上的尊严,朕即国家,他的命令就是法律制度,他的喜恶就是道德标准。”[2]“在欧洲没有一个国王可以在全欧洲禁止一件事情;在中国,一个皇帝可以最终禁止中国的远洋船队。类似的情况如计数器、水利机械和原始的工业革命等,在中国被扼杀了,在西方却发展起来了。”[3]在这种官僚政治下,帝王将相喜欢什么,什么就能得到发展,反之,则受到压抑。因此凡是适应统治阶级需要的科学技术项目,就能得到皇帝的重视和朝廷的支持,可以“利用国家的权力,利用集中组织的社会力量”[4]推动它的发展。如炼金术,官僚幻想自己脚下的泥土尽是黄金;炼丹术,官僚希望自己长生不老、永享世间欢乐;还有占星术,因为他们迷信它能预测国家安危、社稷兴衰。
而大量与手工生产有关,与官僚的切身利益无多大关系的科学技术,根本得不到掌握政权的各层官僚的重视,甚至被无端扼杀。这种例子举不胜举。指南车是中国古代了不起的创造,可是官僚们既不需要问路,也不需要知道道路。因此它们一而再的失传。宋应星的《天工开物》一书正是诞生在明代资本主义萌芽的时期,是一部关于农业和手工业生产的百科全书,它对农业和手工业生产技术所作的总结在当时具有世界先进水平,特别是对先进生产技术的介绍更具有时代意义,被译为日、法、英等多种文字,广为流传。但在中国却受到冷落,失传了300年,直到20世纪初,才又从国外返传回来。在中国古代象《天工开物》这样的悲惨遭遇还有很多,并且大多数已失传。
“封团”可以这么来理解,首先中国的地理环境是:东南濒临大海,西北高山荒漠,形成一个封团的地理环境,无法象古希腊那样广采埃及、巴比伦文化之精髓。其次,在对外政策上,明清时期闭关锁国,更是阻碍了科学技术的交流和发展。科学是无国界的,科学技术本身的发展需要国与国之间的交流。近代正是西方科学大发展的时期,而当时腐朽的清政府为了防备海内外反清势力的联合,实行海禁政策,甚至以“西学中源”为由拒绝接受西方科学的传入,自外于世界文明。值得一提的是,明代虽不让老百姓出海,但朝廷组织了不少次远航,郑和下西洋就是其中最著名的。这次出使活动,从表面上看,似乎可以大大促进对西方社会的认识和科学技术交流,然而遗憾的是,由于郑和下西洋的目的不是经济要求,而是政治目的。当时的主要目的在于推行怀柔政策,安抚各邦。所以郑和下西洋不仅没有象西方冒险家那样带来巨额利润,反而使国库空虚。而且由于政治目的一度可以成为强大的动因,但政治动因远不如经济动因持续稳定,每当时过境迁,原有的政治目的很快消失,远航也就失去了动因。名震世界的明朝初期的远航就是这样突然偃旗息鼓的。中国因此失去了最好的接触世界的机会。
“固步自封”比喻封建地主阶级安于现状,不求进取。“中国一向是世界上最富的国家。其土地最沃,其耕作最优,其人民最勤勉。然而,许久以前,它就停滞于静止状态了。今日旅行家关于中国耕作、勤劳及人口状况的报告,与500年前客居于该国的马可波罗的报告,殆无何等区别,若进一步推测,恐怕在马可波罗客居时代以前很久,中国的财富,就已经达到了该国法律制度所允许之极限”[5]显然在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占统治地位的经济形式下,封建地主阶级依靠征赋税、吃地租以及封建特权就可以满足他们有限的“奢侈”生活方式的需求。因此搞商品生产,科学的发展、技术的革新与改造与封建地主阶级没有直接的利益关联。因此,他们没有推动科技发展的需求。而近代科学的诞生恰恰是伴随着资本主义的发展而产生和发展起来的。
1.2 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对科技发展的促进
首先,当资产阶级处于上升阶段,要战胜封建统治者,靠的是什么?——科学技术。因为资产阶级是作为新生产力的代表,而新生产力的内涵就是新的科学技术。所以,资产阶级需要科学技术去战胜封建统治者。正是这种需要促进了科学技术的发展。火药、指南针、造纸、印刷术是中国古代引以为豪的四大发明,可是在中国封建社会,做什么用了?火药用来放烟花、炮竹,指南针被风水先生用来看阴宅、阳宅,造纸术则用来印冥币。而在西方社会,“火药、指南针、印刷术,这是预兆资产阶级社会到来的三项伟大发明,火药把骑士阶级炸的粉碎,罗盘针打开了世界市场、并建立了殖民地,而印刷术却变成新教的工具,并且一般的说,变成科学复兴的手段,变成创造精神发展的必要前提和最强大的推动力。”(马克思语)由此可见,“社会一旦有技术上的需求,则这种需求就会比10所大学更把科学推向前进。”[6]而上升时期的资产阶级对科学技术有最强烈的需求。
其次,资本主义的生产目的刺激了科学技术的发展。在资本主义社会,商品经济的最高目的就是追求剩余价值,获取高额利润。而剩余价值能否获取,获取多寡,取决于商品是否有竞争力,资本家要提高商品的竞争力,最重要的手段就是不断采用新的科学发明,不断地以最新的技术来装备自己的企业、不断的更新生产资料。
再次,工人为了生存而不得不提高自己的技能。在雇佣劳动制的形式下,工人需要不断提高自己的文化技术水平,增强就业的竞争力,以免失业和挨饿。这样就大大调动了生产中各种积极因素,推动生产力的飞速发展,进而也推动了科学技术的进步。
最后,商品经济不但因追求利润而直接推动科学技术的发展,还可以通过推动民主化的进程为科学的发展提供保障。如图1所示:商品是用来交换的劳动产品,在物与物交换的过程中,促进了了人与人的交流,物与物交换的原则是价值规律即以价值量为基础实行等价交换,既然物与物的交换以价值量为基础等价交换,不是因人而异,所以,
人与人的关系体现为人与人平等。而这种人与人平等的关系是民主的基石。民主为科学的发展提供保障,为什么呢?因为科学是创造性的活动,需要充分的思想自由,只有民主社会,才能提供这种自由;科学的本性是实事求是,按客观规律办事,除科学家自身努力外,还需要民主制度来保障。
总之,商品经济一方面因为追求高额利润需要科学技术,另一方面又因为经济活动中普遍遵循的价值规律,使人与人平等的观念深入人心成为民主的坚实基础。而民主又为科学技术的发展提供保障。所以,商品经济既直接促进了科学技术的发展,又通过促进民主的发展而间接地促进科学技术的发展。
综上所述,正是资本主义商品经济发展的迫切需求极其所造成的竞争性、开放性的社会环境,孕育、培养、刺激了近代科学。
所以,我们是否可以说,中国近代科技落后的原因就是缺乏资本主义商品经济对科技的需求,那么,为什么中国没有像西欧那样强大到足以推翻封建统治的资产阶级?为什么中国的封建社会如此漫长?
1.3 中国的封建社会为什么会如此漫长
首先,中国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难以产生商品经济的萌芽。因为,商品是用来交换的劳动产品,而自然经济的特点是小农业与家庭手工业的直接结合,“男耕女织”就是这种经济的基本形式,他们基本上不通过交换就能达到自给自足。显然,在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的条件下,由于交换很少进行,手工业和商业缺乏它们发展所需要的广大市场。因而不可能产生商品经济。
而且在中国农村中,就如老子所说的“小国寡民”的情形,“鸡犬之声相闻,民至死不相往来。”这种不交换不往来的状态,极不利于科学技术的交流和传播,大大阻碍科学技术的发展。
广大农民长期被束缚在土地上,并在超经济的强制下,为封建贵族、地主从事各项劳动,受到残酷的剥削。他们同封建地主阶级有这样或那样的人身依附关系,这种人身依附关系大大阻碍了资本主义的发展。因为在这种情况下,资本主义扩大再生产所需要的劳动力市场是不可能出现的。还有,广大农民因为受地主的残酷剥削和压榨,只能维持在最起码的生活水平下,精神上缺少对改进技术的需求,物质上也无力支持各种改革的实行。于是在中国农村中,农业生产技术在几千年没有根本性变化与进步,这对科学技术的发展起了一种消极作用。
其次,中国重农抑商的经济政策抑制商品经济的发展。中国自古就是一个农业大国,农业被看成国家的经济命脉。在统治阶级看来,农业是本,工商业是末。所谓重农抑商即保护、奖励农业,限制、压制工业和商业。封建统治者为了加强对私营工商业者的控制和增加朝廷的财政收入,以重税剥削工商业者。特别是关税,遍设于府州县城镇之间,进行重重盘剥,各地税监又任情勒索,在各桥梁、道路重重抽税,严重阻碍了商品的流通。马克思说:“商品流通是资本的起点。商品生产和发达的商品流通即贸易,是资本产生的历史前提。”[7]可见,关税严重阻碍了商品的流通和商业活动的扩大。既然工商业得不到顺利的发展,社会生产力一直停留在较低下的水平,社会生产对科学技术的需求就没有西方那样迫切,而且封建经济也不可能为科学技术的发展提供必要的物的支持和有利的研究工具。
在经济上和精神上的双重压迫下,中国的民族资产阶级总是软弱的、妥协的、弱小的,许多商人看到进行商业活动不如进行封建剥削更为有利和可靠,因此往往财富积累到一定程度,就转向农村购买土地,做地主。如电视剧《东方商人》中瑞福祥的老板。还有一些商人则变为高利贷者。这样,商人转化为地主,或高利贷者,不仅使商业资本本身的发展受到很大的限制,同时这种结合也削弱了商业资本对自然经济的解体作用,甚至还会反转过来维护封建社会的基础——自然经济,使中国的封建社会漫漫兮,无休止兮。
再次,科举制度为封建统治保驾护航。中国的科举制度始于隋朝,到明清发展成“八股取仕”。考试以“四书”“五经”为内容,采用“八股文”的形式,不允许考生自由发挥,大大束缚了人们的思想。而且,这种“八股取仕”的模式将读书、应试和作官三者融为一体,转变为一种官吏选拔制度。这种制度导致:仁人志士、知识分子千军万马奔仕途,读书就是为了作官,很少有人去攀登科学的殿堂。而那些搞科学的人,除极个别外,大部分社会地位低微,出头无日,甚至遭受政治迫害。这种教育制度大量地埋没科技人才,严重的摧残科技人才,很多士人学子,青春作文,皓首穷经,终身成了儒学教条的俘虏。
而且,“书中自有颜如玉,书中自有黄金屋”,“一人得道,鸡犬升天”给人以希望,给人指出一条不必造反可以“往上爬”的捷径。维护了封建统治的稳定性。
综上所述,中国的封建社会有超稳定的经济基础——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重农抑商的经济政策又最大限度的限制了商品经济的发展,科举制度则从思想上愚民,因为人民越愚昧无知,统治阶级的统治地位就越牢固。所以,中国经历了世界上最漫长的封建社会,失去了近代科学发展的契机。
中国封建社会太漫长缺乏资本主义生产对科学技术的需求,这是中国近代科技落后的外因;外因是事物发展的外部原因,内因是事物发展的内部原因,外因是条件,内因是根据。中国近代科技落后的内因是什么呢?
2 中国古代科学技术体系结构不合理
审视一下中国古代的三大技术:建筑、陶瓷和纺织,四大发明:火药、指南针、造纸和印刷术,四大传统学科:农学、医学、天文和算术,就会发现,中国古代科学技术最明显的特征就是满足于实际上的应用而忽视了理论上的探讨。举世文明的赵洲桥,桥台不打桩,不用石料奠基,仅以五层石块在粗沙层上砌成,这一技术不但经历了1300年的考验,而且完全符合现代建筑的原理,且不说将这一技术上升为理论,只要将它原样总结,也将大大有益于中国乃至世界上其他桥梁的建筑。遗憾的是我们没有总结经验,更没有上升为理论。《九章算术》有246个应用题,都是有关当时生产生活的实际问题。《本草纲目》记载了1892种药物,包括名称、产地、形态、药性、功用等,总结了明朝以前药物学的经验,留下了10000多个药方……总之,中国古代科学技术仅仅停留在经验的层次,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缺乏对经验的进一步探索,找出其内在的规律与联系。
那么,中国为什么会形成重视实用技术,轻视理论的提升这种与西方背道而驰的传统,笔者认为:
2.1 中国古代没有把经验上升为理论的需求
从中国科学发展的历史来看,许多成就也达到了近代科学的边缘,如极限概念,变量思想,还有东汉时期的尚书纬曾提出,“地恒动不止而人不知,如人在闭舟中,舟行而人不知。”这个科学上的发现比起在1500年后,意大利科学家伽利略所提出“在大船的船舱中生活的人,是无法由舱内各种活动的情况来判断,到底船是正在航行还是静止不动,”实在是有过之而无不及。但以后的发展却有很大的差别,在中国尚书纬的发现只是历史上的个别科学发现而已,对后来中国科学发展并无多大作用。在西方牛顿却根据伽利略的发现,发现了牛顿运动定律。为什么会如此?
前面分析过,在封建官僚政治下,帝王将相喜欢什么,什么就能得到发展,反之,则受到压抑。显然在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占统治地位的经济形式下,封建地主阶级依靠征赋税、吃地租以及封建特权就可以满足他们有限的“奢侈”生活方式的需求。因此,他们没有把经验上升为理论的需求。
而且,从哲学思想上来说,中国一贯重人伦、轻自然。产生这种哲学的根源在于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这种小农经济是家族文化的温床,家族文化是以“人伦”关系为基础,所以中国中原文化的主要兴趣在“人”而不是在“物”,主要发展的是“人理学”而不是“物理学”,人生的主要意义在于“做人”而不是“做事”。物质世界主要是用来满足现实生活上的需求而不是满足思想感情上的需求。中国近代哲学大师冯有兰认为,中国没有科学,是因为:“中国哲学家们没有科学的确实性需要,他们所要知道的是他们自己,同样的情形下,哲学家也不需要科学的力量,因为他们所要征服的也是他们自己。”
2.2 中国古代缺乏把经验上升为理论的方法
近代西方科学的发展与中国不同,他们擅长于从现象经验中探讨理论,找出事物内在的规律与联系,欧几里德的几何体系、牛顿的万有引力定律、阿基米德浮力定理……近代科学的特点是把系统的观察和实验与严密的逻辑推理结合起来形成以实验事实为根据的系统的理论体系。爱因斯坦说过:西方科学的发展是以两个成就为基础的,那就是:希腊哲学家发明形式逻辑体系(在欧几里德几何学中),以及通过系统的实验发现有可能找出因果关系(在文艺复兴时期)。爱因斯坦所说的第一个成就,为自然科学的发展提供了理性思维方法。这是建立理论科学的思维前提;第二个成就,则提供了科学依据。
由此,我们可以说,逻辑方法和实验方法是近代科学诞生的必要条件。没有这两个方法近代科学一定诞生不了。而这两大方法在古希腊时期已经有了。文艺复兴运动就是复兴古希腊文化,提倡科学,反对神学,以对经验事实的坚信代替了对《圣经》的崇拜;一切结论不是来自教义而必须诉诸观察和实验。这样,观察、实践和实验,在欧洲科学中逐渐占据了重要的地位。所以说,近代西方完全继承了欧几里德和亚里士多德的形式逻辑方法、阿基米德的实验方法。而中国古代科学与古希腊科学相比有很大的差别。古希腊数学是以欧几里德几何学为代表的论证性数学,古希腊的天文学是以地心说(后来为日心说所取代)为支柱的理论天文学。而中国的数学因缺乏演绎推理的工作,没有形成公理化的理论体系。研究几何问题,只偏重于具体的计算,而对于几何图形的性质,则较少讨论。轻视实验也不善于实验,是中国学术界长期的通病。虽然朱熹等人也提出过“格物致知”的口号,但他们所说的“格物”却不是指对客观事物的观察和实验,而是采用静坐修心等内省的功夫,以便达到存天理、灭人欲,明心见性的目的。
为什么中国没有产生近代科学方法呢?原因特别复杂。有历史的、地理的、社会的、思想的多方面的原因。比如,古希腊地处地中海地区,气候条件恶劣,航海业和商业发达,在这种环境中生存的民族,思想比较开阔,比较善于吸收外来文化,探索和追求精神也比较强烈。在探索和追求中比较注重观察、辩论和实验,主张“学以致知”。中国封建社会闭关自守,固步自封;在自然观上,主张天不变,道也不变;其科学传统,着重于工匠技术和实用技术,轻视科学实验和理论研究,主张“学以致用”。尽管古代中国科学经验水平很高,但一直局限于工匠技艺之中,既没有形成实验方法,也没有形成比较完备的逻辑方法。这是中国古代科学尽管在许多方面取得了不少成果,却很难产生近代科学技术的一个重要原因。
以上,笔者从外因和内因两个方面分析了中国近代科学技术落后的原因。中国封建社会太漫长缺乏资本主义生产对科学技术的需求,失去了近代科学发展的契机,这是中国近代科技落后的外因;中国科技体系结构不合理,古代科技长期处于经验层次,重视实用技术,轻视理论的提升,这就是中国近代科技落后的内因。展望未来我们充满信心,中国科学研究的力量在不断加强,而且加入WTO也将促进中国科技的发展。
3 中国能否再次成为世界科学活动的中心
日本科学家汤浅光朝首先提出“科学活动中心转移”这一概念。在他看来,科学发展的历史过程中,各个国家科学发展是不平衡的。在一定的历史时期内,有一些国家科学发展的速度快一些,水平高一些,如果某个国家的科学成果数占同期世界总数的的25%以上,这个国家就可以称为“世界科学活动的中心”。
按照这个标准,汤浅光朝认为,近代世界科学活动中心是按照如下顺序转移的:意大利(1540年——1610年)、英国(1660年——1730年)、法国(1770年——1830年)、德国(1810年——1920年)、美国(1920年至今)。同样按照这个标准,中国曾经是世界科学活动的中心。然而到19世纪,世界重大科技成果中,中国只占0.4%,近代世界科学活动的中心转移到了欧洲,展望未来,中国能否再次成为世界科学活动中心。
人类社会是不断发展的,永远不可能停止或在一处徘徊,所以科学活动中心也不可能停止于一个国家。汤浅光朝也认为:从意大利到美国,科学中心已经发生了四次转移,每个国家的平均兴隆期为100年,科学兴隆期比起每一个国家的历史要短的多。美国从1920年成为世界科学活动中心,已经80多年,目前还看不出科学中心有转移出美国的迹象,因为现代科学的发展存在越来越大的惯性。但是,另一方面,亚太地区经济政治和科技的发展势头越来越好,因此,美国不可能成为世界科学的唯一中心,21世纪世界科学中心和经济政治中心一样,可能呈现多中心的局面。对中国而言,要把握时机,按照科学活动中心转移的规律制定对策,就有可能再次成为世界科学活动的中心。
按照世界科学活动中心转移的一般规律,首先,这个国家或地区由于战争或革命得到特殊的条件,人们的思想得到前所未有的解放,如意大利的文艺复兴运动、法国的启蒙运动,高举科学和民主的大旗。然后,出现大规模的先进科学技术和智力的引进,充分利用先进地区和国家的科技成果推动这个地区生产力的飞速发展,如美国1776年建国,是世界上历史最短的国家,能赶超其他国家成为世界科学活动中心,可以说是占尽“天时、地利、人和”。由于美洲大陆地广人稀、土地肥沃,吸引了大量有冒险精神的欧洲移民,这些人带来了先进的知识和技术,使当地的印地安人直接从原始社会进入资本主义社会,生产力得到飞速发展,加之,两次世界大战,美国远离战场,而且大发战争财,从而积累了大量的资金。与此同时,如果政府有长远的眼光,能够对科研、教育这些领域大量投资,并且重视人才,摆正应用和基础研究的关系,积极促进科研转化为生产力,就有可能出现教育发展高潮和人才涌现的高潮,可能会出现杰出的人才和划时代的重大科学发现,在这些重大科技成果的基础上发展起一些垄断产业,获取巨额利润,推动经济和文化的全面发展,实现世界科学活动中心的转移。
中国现阶段的状况是,改革开放使我国人民的思想得到前所未有的大解放,我们不但从国外引进了先进的设备,还在想方设法吸引留学生带着先进的科学知识和先进的管理理念回国。党和政府重视科学、教育,努力加大对科学研究和教育的投资。国家开放的力度还在不断加大,2001年中国加入了WTO,无疑对中国科技的发展有积极的作用,而且外国投资或跨国公司为了尽快占领中国市场,可能愿意通过向中国出口技术和转让技术,甚至会在华设立研究与开发中心,以确立自己的竞争优势,这有利于我国引进先进的技术。加入WTO后,我们会进一步走向世界,会更加了解什么技术适合我们的需要,对外贸易的增加,也使我们有更多的资金用于购买新技术,因而有利于技术更新。当然,这些只是中国未来成为世界科学中心的可能性,要真正成为世界科学活动中心,任重道远,应该更进一步解放思想,真正重视人才、重视科教,倡导科技创新,加大经费投入,促进科技转化,争夺高新技术制高点,争取早日成为世界科学中心,进而成为世界经济中心。
标签:科学论文; 资本主义制度论文; 资本主义社会论文; 资本主义世界体系论文; 西方世界论文; 封建社会论文; 经济学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