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30年来中国旅游业经济影响力研究,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旅游业论文,中国论文,影响力论文,年来论文,经济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中国旅游产业保持持续增长的态势,其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与影响力逐步提高。与此同时,关于中国旅游经济影响的学术性研究也越来越多,主要集中在4方面:1)对中国旅游业在国民经济中地位与作用的一般性描述[1-3];2)对中国旅游业经济影响基本理论的探讨,包括对旅游业的性质、范围的界定及其产业地位的认定[4-13];3)旅游业经济影响的测算方法及其实证研究[14-22];4)关于旅游经济影响的专项研究,主要涉及旅游业对税收、就业等影响的研究[23-25]。
上述研究从理论、方法和实证方面对中国旅游经济影响进行了探索,但通过具体数据对中国旅游业经济影响的系统性研究尚不多见,更缺乏大跨度的动态研究。本文基于1978-2006年旅游统计面板数据,对中国旅游业经济影响效果进行研究,有助于深入了解中国旅游业经济影响效果的发展轨迹,为旅游业发展趋势和旅游市场需求预测以及制定相关的旅游业发展战略提供依据。
1 旅游业与三次产业关联度分析
为全面反映一项产业对经济的影响力或影响效果,需分析该产业对经济的贡献率及其与经济发展的协调性[26]。由于旅游业体系和内容庞杂,不可能获得完全信息,因此采用依据不完全信息分析问题的灰色系统理论。基于此,笔者运用灰色关联度分析法测算中国旅游业与三次产业的关联性,以揭示旅游业与国民经济发展的协调性。
具体测算步骤如下:
第一,计算产值比:根据《中国统计年鉴》(2007)、历年《中国旅游年鉴》相关数据,计算旅游收入占第三产业产值的比重以及三次产业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结果如表1所示。
第四,运用灰色关联度公式(式(2)),据表2数据分别计算出中国旅游业与第一、二、三产业的关联度:=0.73、=0.36、=0.44。最高,说明中国旅游业与第一产业的关联度最高,反映了中国作为发展中国家,尤其作为农业大国经济发展的一般模式,也说明长期以来中国第一产业一直对旅游业发挥着强有力的基础性支持作用;最小,说明中国旅游业与第二产业的关联度最小,原因在于第二产业中工业、建筑业等的发展,势必在一定程度上造成资源和环境的破坏,从而影响以资源和环境为基础的旅游业的发展;较小,说明1986-2006年旅游业与第三产业的关联度没有得到大幅提高,或说明第三产业对旅游业的支持作用并不明显,第三产业的发展仍滞后于旅游业的发展,这从我国1999年开始实行的“黄金周”制度暴露出的旅游供需矛盾可见一斑。其原因可能与我国长期以来一直偏重第一、二产业的发展,而忽视第三产业(尤其是与旅游业关系密切的服务业)有关,这一结果与旅游业的发展不相称。因此,当前把加快第三产业的发展作为今后国家产业结构调整的重要举措和国民经济发展的战略任务,既符合世界经济发展的潮流,同时必将促进中国旅游业发展水平的进一步提升。
2 旅游业对国民经济拉动效果分析
旅游业的发展依赖于其他经济部门或行业的支持和配合,同时也可以带动和促进其他产业部门或行业的发展。衡量旅游业对国民经济拉动效果的指标较多,本文就旅游收入依存度、旅游需求收入弹性、旅游就业容量等指标进行分析。
2.1 旅游收入依存度
旅游收入依存度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的旅游收入总额在本国或本地区国内生产总值(GDP)中所占的比重,它反映了一个国家或地区经济对旅游业的依赖程度,是衡量旅游产业对经济贡献程度的重要指标。通过计算,中国历年的旅游收入依存度及旅游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如表3所示。
表3显示,1985年中国旅游收入依存度只有1.30%,2002年达4.63%,比1985年高出3.5倍,2006年尽管比2002年有所降低,但仍达4.24%。可见,改革开放以来,中国GDP增长对旅游业的依赖程度越来越高。1986-2006年旅游收入增长对GDP增长的平均贡献率是3.79%;2006年为4.63%,远低于同期我国三大产业的贡献率(5.9%、55.5%和38.6%)[27]。1986-2006年我国GDP的年均增长速度为16.44%,扣除旅游收入影响的年均增长率为15.91%,即我国GDP增长中仅有0.53%是旅游收入拉动的。可见,中国旅游业对GDP增长的贡献程度、拉动作用有限,但在促进GDP增长方面的空间和潜力还很大。
2.2 旅游需求收入弹性
需求收入弹性(Income Elasticity of Demand,IED)是指某一产业产品的需求增加率与人均国民收入增加率之比,是衡量需求对收入变动敏感程度的指标。产业需求收入弹性越大,由于其产品的增加能带来更多收入,从而创造更大的需求,因此这类产业能够从社会获得更大的发展动力。产业发展速度越快,对国民经济增长的贡献越大[22]。其计算公式为:
式中:ΔQ/Q为需求量变化率;ΔI/I为收入变化率。
在计算中国旅游需求收入弹性时,选用1986-2006年中国旅游总收入和人均GDP数据,发现中国的旅游需求收入弹性总体在不断降低,但始终保持在一个较高的水平(系数基本超过1)(图1)。主要是因为对于家庭或地区而言,旅游支出在总收入中所占比例随着收入的增加而减少,用弹性表述就是一个家庭或地区的富裕程度越高,则旅游支出的收入弹性越小。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快速发展,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居民对旅游的需求程度逐渐增强。但总体看,中国经济发展水平仍相对较低,居民日常消费中生活必需品所占比重仍较大,一般旅游产品的需求收入弹性大于日常生活必需品需求收入弹性,导致中国旅游需求收入弹性值较大。当然,旅游需求收入弹性大也意味着市场机会多,如与经济发达国家或地区相比,在同等收入增幅情况下,中国居民用于旅游消费支出的增幅更大。
注:因1989年和2003年为特殊年份,在计算旅游需求收入弹性时不具代表性,故未列出。
图1 中国历年旅游需求收入弹性
Fig 1 The flexibility of tourism demand-income of each year in China
2.3 旅游就业容量
旅游业是综合性、关联性很强的产业,也是劳动密集型产业。随着旅游业的发展,中国旅游产业的就业机会增加,就业规模不断扩大。就业弹性(E)作为衡量产业就业容量大小的指标,是指在其他因素不变的情况下,经济每增加一单位所引起的就业增长比率;就业弹性越大,经济增长促进就业增长的程度越高[28]。公式为:
式中:ΔL/L为产业就业变化率;ΔY/Y为产业产值变化率。
根据相关数据,计算1986-2006年中国三次产业与旅游业的就业弹性(表4),发现就业弹性值总体呈上升趋势,2000年达14.711,之后有所波动,但自2005年又明显增大,2006年达2.062,说明旅游业对社会就业的贡献逐步加大。
通过比较发现旅游业就业弹性基本大于三次产业就业弹性。当然,由于偶然因素影响可能导致单一年份的就业弹性波动较大,因此,就业弹性平均值更能相对稳定地反映各产业在一定时期内的就业容量水平。由表4可知,1986-2006年中国三次产业和旅游业就业弹性平均值排序为旅游业>第三产业>第二产业>第一产业,可见,旅游业具有就业容量大的特点,其对社会就业的贡献远高于三次产业。
以上仅是对旅游业直接就业人数的相关分析,如果考虑旅游业间接就业人数及旅游业所带来的暂时性就业、季节性就业和交替性就业等方式,旅游业对于扩大中国就业容量的贡献远大于此。
3 结论及建议
(1)从中国旅游业与国民经济三大产业的关联度看,我国第三产业对旅游业的支持度并不显著,相反,旅游业与第一产业的关联度更大,其原因与我国的产业结构现状和传统农业大国的地位密切相关。这种状况与世界经济发达国家和地区不相吻合。为充分发挥我国旅游业对国民经济的影响和带动作用,必须积极调整经济产业结构,大力发展第三产业,尤其要重视第三产业中与旅游业紧密相关的服务业的规模与水平的提升,从而切实发挥第三产业对旅游业的支持作用。
(2)从中国旅游业对国民经济的拉动效果看,中国GDP增长对旅游业的依存度不断增强,旅游业对国民经济的贡献率不断提高,国民的旅游需求收入弹性逐渐降低,旅游就业容量不断扩大。但总体看,水平还不高,旅游业在其中发挥的作用不够突出,换言之,旅游业促进国民经济发展的潜力还很大。今后,必须充分利用当前我国旅游业发展的良好局面和面临的历史机遇,顺应国家产业结构调整的趋势以及支持旅游产业发展的良好的政策环境,在旅游业产业政策、资金投入、基础设施、经营环境等方面予以重点扶持,真正把旅游业培育成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
注释:
①由于缺乏1979-1984年旅游总收入数据,为不影响r值的计算,minΔ[,i](k)、maxΔ[,i](k)取1986-2006年值,则式(2)中n取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