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竞争理论经济学的起源与思考_垄断竞争论文

商务竞争理论经济学溯源与思考,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经济学论文,竞争论文,理论论文,商务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商务活动以实现企业生产经营的经济利益为目的。由于资源的稀缺性,企业在商务活动中必然存在着各种竞争。对于竞争问题的研究一直是经济学研究的主题,许多学者对此都做过深刻的分析。最早可追溯到亚当·斯密,他认为市场竞争是“看不见的手”调节着资源的有效配置,实现社会福利的最大化。以后的学者从不同的前提和角度出发,围绕着竞争的作用、竞争的策略、竞争优势的来源等,形成了各自对于竞争的解释,虽然许多研究结论大相径庭,但对于丰富、完善商务竞争理论起到了很好的促进作用。本文将在西方经济学发展脉络的基础上,紧紧把握竞争的理论内涵和演变历史,梳理各主要流派对于商务竞争理论的核心思想,进而从经济学角度提出商务竞争理论的研究框架。

      二、商务竞争的内涵

      竞争作为一种社会现象,广泛存在于社会的各个领域,现代社会生活本身就是互相竞争的产物。竞争起于事物的短少或限制,竞争的结果,使成功者获得所求,失败者损失所有。关于竞争的概念,《现代汉语词典》的定义是“为了自己方面的利益而跟人争胜”。百度百科认为,竞争是指个人或团体为要达到某种目标,努力争取其所需求的对象而言。这种对象有物质的或非物质的。例如为增加收入发展营业,是物质的对象;争取荣誉,提高地位,是非物质的对象。德国法学家罗伯在其著作中指出:竞争是各方通过一定的活动来施展自己的能力,为达到各方共同的目的而各自所作的努力,而且竞争行为仅存在于同类商品的供应之间。

      商务竞争主要侧重于企业在经济活动领域开展的竞争,因此,从经济学角度的分析是关键。经济学上的竞争是指经济主体在市场上为实现自身的经济利益和既定目标而不断进行的角逐过程。在《新帕尔格雷夫经济学大辞典》中,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竞争理论大师乔治·斯蒂格勒认为:竞争系个人(或集团或国家)间的角逐,凡两方或多方力图取得并非各方均能获得的某些东西时,就会有竞争[1]。竞争作为一种排他性的经济行为,必然表现为一些企业的竞争能力强,另一些企业的竞争能力弱;作为竞争的结果,必定是一些企业在竞争中胜出,即相对于其他企业表现出优势地位。企业竞争优势是企业竞争力的外在表现,而企业竞争力是企业独特资源或能力的功能属性,是企业竞争优势的内在基础;竞争力可以帮助企业获得有利地位,而竞争优势是企业维持利坚持有利的市场地位和战略的结果。企业竞争优势和企业竞争力在本质上是一致的。基于以上分析,商务竞争就是指企业为了获得持续的竞争优势,在开展商务活动中所采取的竞争行为和竞争策略。因开展商务活动的主体是企业,主要是指企业层面的竞争,这不同于国家竞争和行业竞争,虽然会受这两种竞争的影响,但侧重点不同。

      三、商务竞争理论的经济学溯源

      对于竞争问题的研究始终是经济学研究的核心问题之一。但在经济学发展的不同阶段,对于竞争的看法、竞争的作用、竞争策略和竞争优势的研究重点却有不同,以下将在经济学发展脉络的基础上,深入分析不同思想流派对于竞争的理解和运用。

      (一)古典经济学将竞争视为一种推动市场发展的力量

      古典经济学的代表人物亚当·斯密在《国富论》中对竞争进行了详尽的分析,他认为利己主义是产生竞争的主要动力,市场中有一只“看不见的手”来影响企业之间的自由竞争。他将商品的价格分为自然价格和市场价格,自然价格“恰好足够用于支付在生产、制造这种商品并将其送入市场所使用的土地的地租、劳动的工资和资本的利润”;市场价格是“任何商品所出售的实际价格”[2]。它主要关注市场价格。“当进入市场的商品数量少于有效需求时,市场价格就会高出自然价格,高出的程度取决于短缺数量的多少和需求者竞争的激烈程度;当进入市场的商品数量超过有效需求时,市场价格就会降到自然价格以下,降低多少取决于超出需求的数额的大小和多大程度上会增加买主的竞争。”从长期来说,“自然价格是中心价格,所有商品的价格都向他靠拢。”竞争价格在长期将等同于生产成本。在这个分析中,竞争被赋予了更多动词的意义,它被看作是一种力量——看不见的手,推动着价格接近“自然价格”,迫使利润趋于最小,支配着资源在行业和企业间的流动,从而保证经济效率和社会福利的最大化,实现经济增长。政府的不干预是社会资源有效配置和企业有效竞争的关键。

      古典经济学家没有对竞争进行精确的定义,他们将竞争作为与垄断对立的概念,认为自由竞争是市场发展的动力,而垄断是罕见的,不利于市场的发展和资源的合理配置[3]。在大多数情况下,市场应是充分竞争的。穆勒清楚地分析了通过需求与供给力量的竞争,导致的市场均衡价格。“需求与供给,如果在某一时刻不相等,竞争将使他们相等,在这一过程中,所借助的方式是价值的调整。如果需求增加,价值提高;如果需求减少,价值下降。如果供给减少,价值提高。当需要的数量等于供应的数量时,就实现了最终的均衡。”[4]在这个过程中,竞争者多比竞争者少,竞争更有效率,竞争被认为是价格的决定力量。1838年,古诺的研究为完全竞争概念的发展奠定了基础。他首次系统的运用微分运算研究了利润最大化的含义,将竞争视为价格不随产量而变化的一种情况。一旦价格超过厂商边际成本,市场便脱离了不受阻止的竞争,而随着竞争对手数量趋于无限大,价格与边际成本之差即趋于零。

      (二)新古典经济学对于竞争的研究是围绕市场结构展开的

      新古典经济学中对竞争并没有明确的定义,对于竞争的研究主要是围绕市场结构展开的。它摈弃了古典经济学把竞争作为普遍现象,把垄断看作个别例外的传统假定,新古典经济学认为完全竞争与完全垄断是两种极端情况,更多的是处在两种极端之间的“垄断竞争”或“不完全竞争”的市场模式。1933年,张伯伦和罗宾逊夫人在著名的垄断竞争理论中提出,产品的差异性导致现实当中典型的市场结构是垄断竞争,而并非完全竞争,大部分市场价格是由垄断因素和竞争因素共同决定的。在这种市场结构下,长期中自由进入这个行业的企业将会消除垄断利润,当每个销售者的总收益恰好等于总成本时(或平均收益等于平均成本时)就会产生长期均衡,企业将只能获得正常利润。他运用边际分析法,分析了“垄断竞争”的成因、均衡条件、福利效应等问题,进而指出必须由政府出面对垄断势力加以干预,单靠市场机制的自发作用是不足以实现资源最优配置的,只有这样才能确保市场的适度竞争。

      19世纪末期,新古典经济学以马歇尔为代表的一些学者观察了现实经济活动中的垄断现象后,指出短期来看,垄断会带来垄断利润的产生或均衡价格的上升,进而妨碍资源的最优配置;但长期来看,价格将等于长期平均生产成本,生产效率的每个变化都会影响正常价格的变化,市场价格将围绕正常价格上下浮动,市场机制这只看不见的手仍然是调节市场均衡的决定力量。因为垄断只不过是竞争过程中的暂时现象,从长期来看,由于技术的进步,垄断企业最终无法维持垄断地位,必将回到完全竞争状态。

      (三)制度经济学认为竞争将导致资本主义经济周期

      制度经济学的开创者凡勃仑对新古典经济学中的完全竞争概念进行了批判,他认为大多数企业家通过广告对他们所索要的价格具有一定的垄断控制力,竞争的结果将导致资本主义的经济周期。在竞争的条件下,一个企业的竞争性盈利能力是建立在初始资本和以初始资本为担保的借贷资金的基础上。在经济繁荣期,企业为了扩大规模,通过使用信贷资金将使企业拥有相对其他竞争者的优势。信用的扩张使相互竞争的企业家抬高在工业品中使用的物质资本品的价格,随着其货币价值的增加,这些资本品将成为未来信用进一步扩张的担保品。垄断企业的信用扩张更为严重,不断累积的信用扩张是建立在一个并不牢固的基础之上的。当收益的增长无法与资本名义价值的增长同步时,随着偏差的日益明显,企业将进入危机而被迫清算。债权人接管企业财产后,会进一步将控制权集中到更少人的手中,从而出现垄断。经济周期是经济本身的一种正常性质。凡勃仑认为,上升和下降同是经济周期的组成部分。不过,他在观察中发现,萧条期的出现似乎要比繁荣期更频繁,也更显著,这似乎也解释了越来越快的集中化过程。每一轮密集的资产清算和重估活动结束后,那些能够获得最先进的技术装备、最早成功完成重组或者重整其资本结构的公司,在经济上升期就可以占据有利地位,获得强大的竞争能力,能够吞并其竞争对手[5]。竞争推动着经济周期的周而复始,资本主义制度这种因果动态过程要求把注意力从作为选择者的个人和企业,转移到作为演进过程的整个社会。

      (四)产业组织理论为竞争策略的研究提供了基础

      产业组织理论以研究企业行为和市场结构为核心,分析了企业规模与竞争度之间的关系问题,认为垄断的形成会导致市场在资源配置上的“X非效率”。因为每个产业的市场规模都是有限的,每个企业又都追求规模经济,这样有限的市场规模和企业由于追求规模经济所产生的市场行为就会导致市场结构趋向垄断。进而少数企业会通过企业间的卡特尔、合谋、横向合并以及掠夺性定价等方式控制产业价格,最终形成垄断价格,这种垄断价格对市场的自由竞争造成了极大的伤害。“X非效率”不仅破坏价格在合理分配资源上所起的作用,造成资源无法合理流动,导致整个产业市场的效率损失,使产业无法实现规模效益,而且还会削弱企业提高经营管理能力和推动技术变革的动力,最终将造成经济发展的停滞。针对这种现象,哈佛学派的“SCP”模型认为,可以通过公共政策,如减少行业进入壁垒、降低生产者的集中度、弱化产品的差异化、控制产业市场结构和反托拉斯法等市场行为抑制垄断可能出现的各种问题,保持市场适度竞争,这有利于获得理想的市场绩效,调整和改善不合理的市场结构,限制垄断力量的发展。

      20世纪70—80年代,新产业组织理论开始从重视市场结构转向市场竞争行为的研究,通过构建双向、动态的研究框架,建立了不完全信息条件下的市场竞争行为的分析范式,加深了人们对产业组织与市场竞争策略的理解。其中最有影响的理论当属“可竞争市场理论”(contestable market theory)。该理论通过对进入壁垒问题进行深入分析后认为:对任何一个产业市场,市场上不管是仅有一家企业还是有许多企业,都会面临潜在进入者的竞争压力。其前提是只要潜在竞争者进入和退出该市场时是完全无障碍的。在此情况下,为了避免引来更多的竞争者,原有企业的定价和产量选择将总是被迫处于一种“无显著超额利润的均衡约束下”[6]。这一点与哈佛学派观点不同。哈佛学派认为:大厂商任意确定价格就可以获取高额垄断利润。因此,新产业组织理论认为,企业规模的扩大或集中度的提高并不意味着垄断程度的提高和竞争程度的下降。在垄断或寡占的市场中,市场环境不再是外生的,主导厂商可以通过策略性行为改变市场环境,从而影响竞争对手的预期,改变竞争对手对未来事件的信念,达到迫使竞争者做出对主导厂商有利的决策行为,并重点分析了过度生产能力策略、提高对手成本的策略、品牌多样化策略、限制性定价策略、掠夺性定价策略、消耗战策略、研发竞赛策略以及产品差别化策略等等。

      (五)企业理论的新发展提出了竞争优势的来源

      20世纪80年代以来,学者们将对于企业竞争问题的着眼点转移到了企业内部,产生了企业内部条件对于企业占据市场竞争优势具有决定性作用的理论派系——企业能力理论和资源基础理论。

      资源基础理论的理论渊源可以追溯到传统的关于企业独特能力的研究以及企业成长理论的奠基人潘罗斯(Penrose,1959)。独特能力理论认为,可使某企业比其他企业更加有效率和有效能的实现战略目标来自于企业的种种特质(Learned et al.,1966;Hrebiniak and Snow,1982),即独特能力。综合管理能力是最早被关注的独特能力之一。考虑到总经理对于企业战略的重要影响,拥有“高素质”总经理的企业往往比那些有着“低素质”总经理的企业有更好的绩效。潘罗斯集中于对单个企业成长过程的研究,认为企业的成长受制于生产性机会和企业用以协调使用这些资源的管理平台。生产性机会作为企业控制的生产性资源束的函数而存在,不同企业间所控制的生产性资源束有显著差异,即使同行业的企业本质上也是异质的,并开始研究诸如管理团队、高级经理人队伍和企业家才能等无弹性生产性资源的竞争意义[7]。

      1984年,纳菲尔特发表了《企业资源基础论》一文,标志着企业资源理论的正式诞生。资源基础论认为,企业具有不同的有形和无形的资源,企业是各种资源的集合体。这些资源可转变成独特的能力,企业间进行的在产品市场地位中的竞争也可以看作是企业间所拥有的资源地位的竞争。资源在企业间是不可流动的且难以复制的,由于各种不同的原因,企业拥有的资源各不相同,即具有异质性,这就决定了企业竞争力的差异,它正是企业竞争优势的来源;这种独特的资源与能力能够给企业带来经济租金,保证了持续的竞争优势。企业可以通过组织学习、知识管理和建立外部网络来获取并管理这种独特的资源[8]。

      企业能力理论以普拉哈拉德和哈默为代表,认为衡量企业能力高低的一个重要指标就是核心技能的存储水平,它实际是企业拥有的一种智力资本,主要包括企业拥有的关键技能和隐性知识,这是企业决策和创新的源泉。企业作为一个能力体系或能力的集合,能力不仅决定了企业的规模和边界,也决定了企业多元化战略和跨国经营战略的广度和深度。只有那些储备了相当多的先进技能,并能将其巧妙运用到不同业务中去的企业,才会在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企业的核心能力来自于组织内的集体学习以及经验规范和价值观的传递,组织成员的相互交流和共同参与有利于企业核心能力的培养。他们强调,通过学习和核心竞争能力的积累,企业就能尽早发现产品和市场机会,并可以通过在少数几个关键技术或在少数几个知识领域成为最好而使企业获得竞争优势。

      企业能力理论和资源基础理论是对波特的产业竞争战略理论的超越。它把关注点从企业外在的产业结构和市场吸引力,转向了企业内在的自身能力与资源,通过强调不同企业内部因素的差异性,特别是企业核心能力和独特资源对企业获得超额利润的影响,明确了其在企业竞争战略制订过程中的重要性,在解释企业持续竞争优势源泉方面具有很强的说服力。由于该理论是在经济学和管理学交叉融合的基础上形成的,理论来源具有交叉性和多样性,不同学者研究的角度也千差万别,因此,它正在成为经济/管理学研究的热点之一。

      四、商务竞争理论的研究框架

      经济学对于商务竞争问题的关注和研究贯穿于经济学的各个流派,通过对于面对复杂环境中公司问题的抽象,使我们更容易理解各种竞争结果和竞争假设之间的关系,获得对于竞争本质的清晰认识。虽然不同流派的观点有所不同,但对于丰富和推动商务竞争理论的发展起了重要的作用。基于经济学丰厚的积淀,商务竞争理论以企业为研究对象,针对商务活动中企业的竞争行为,通过研究企业所处的竞争环境和竞争行为,分析企业运行环境对于企业的影响;剖析不同市场情况下企业的竞争决策,如企业如何满足消费者的需求,企业如何最大效率地利用有限的投入创造出最大的产出,企业如何确定其生产的产品数量及如何定价,企业如何做出投资决策,以及这些决策对于自身、客户、员工、竞争对手的影响和整个社会的影响;并探究企业竞争优势的来源,从而相对于其他企业获得更大的竞争优势[9]。

      对于商务竞争理论研究框架的确定,可以从企业在开展商务竞争活动时需要面临的问题入手。企业经营最关心的是利用投入来制造产出,投入的目的是为了产出。产出与投入之差构成了企业的利润。一般情况下,企业都想获得最大的利润,当市场上还有其他同类企业存在时,企业就必须做出各种决策,以获得各种长期或短期竞争优势。为了达到这些目标及其他目标,企业经营者必须做出各种竞争选择。首先,企业需要确定边界和经营范围。即企业应该做些什么,规模应该有多大,应该处于哪些行业,是否要进行价值链的整合等。其次,企业需要进行市场与竞争分析。企业所处市场的性质是什么,该市场中企业之间竞争关系的实质是什么等。再次,企业需要选择具体的竞争策略。比如选择生产的产品类型,生产多少,如何进行定价决策;如何合理控制成本;选择运用何种生产技术;选用哪个原材料及设备供应商等等。在任何情况下,企业权衡不同选项时,都想做出最佳选择。最后,企业需要明确竞争优势的来源。企业如何获得持续的竞争优势,如何培养核心竞争能力等。商务竞争理论通过研究这些问题,系统的分析企业做出的各种竞争决策。具体来说,商务竞争理论的研究框架可以包括四个部分(图1)。

      

      1.研究企业的边界

      企业的边界定义作为市场竞争的独立体——企业应该做什么。企业的边界有三种不同的延伸方向:横向、纵向和多样化。横向边界是指企业应以多大的规模进行生产经营,即企业应该多大。纵向边界确定了企业和市场的界限,决定了哪些经营活动由企业自身来完成,哪些经营活动应该通过市场手段来完成。多样化边界指企业在市场竞争中一系列不同业务的集合。企业的边界是企业进行经营决策的基础,也是企业开展有效竞争的前提。关于边界的讨论在经济学不同时期的著作中都受到了重视。钱德勒从大量实证材料的研究中发现最终决定企业规模的是效率,当企业规模边界的扩张不能产生效率时,企业应停止扩张活动[10]。新古典经济理论认为,企业之所以存在是因为与自给自足相比,为他人生产是有效率的,这种效率来自于企业在规模经济、专业化活动等方面具有的优势。科斯的交易成本理论、威廉姆斯的资产专用性理论等都是对企业边界理论的补充和改进[11]。

      2.市场和竞争

      企业要有效的开展竞争,就必须了解其所在市场的性质。处在不同行业中的企业的绩效是不同的,20世纪70年代,波特运用经济工具对影响行业的五种力量进行了系统而全面的分析,但这个分析主要是针对整个行业的,而不是行业中的企业。尽管学者们对于行业因素或企业因素相对重要性的争论仍在持续中,但在进行竞争时,都无法忽视行业的性质。另外,市场规模和市场结构对企业的竞争方式和获利能力也将产生重要的影响,完全竞争市场、垄断竞争市场、寡头垄断市场和完全垄断市场不同的市场结构下,企业将产生不同的绩效。

      3.竞争策略分析

      市场竞争是一个动态的过程,每个企业在进行决策的时候,都会考虑其他竞争企业的可能的反应,由此决定自身所应采取的策略。微观经济学的相关理论为此提供了基础。竞争企业如何决定生产多少产量;竞争企业如何决定什么时候暂时停产;竞争企业如何决定市场短期与长期供给曲线;竞争企业如何在不同的市场结构下针对对手决定价格;竞争企业如何进行成本分析;竞争企业的产品差异化决策;竞争企业的进入与退出决策等。总的来说,企业主要从产量、价格、成本和产品差异化,以及设置进入或退出壁垒等方面来展开竞争,通过这些竞争工具的使用,有助于企业获得超过行业标准的业绩。

      4.竞争优势的来源

      如果某企业比产业中的边际企业(收支相抵企业)能创造更多经济价值,就具有竞争优势。某些竞争优势是转瞬即逝的,而其他竞争优势则可能是长期持久的[12]。“为什么一些企业的绩效总是胜过其他企业?”资源基础理论和企业能力理论的发展,加深了人们对企业竞争优势来源的理解,从而为企业竞争目标的确定、企业的竞争方式、核心能力的培养和利用等提供了新方法和新观点。

      商务竞争普遍存在于企业的经营活动中,对于竞争问题的认识有利于提高企业的管理水平和决策能力。在市场竞争越来越激烈的情况下,影响企业商务竞争活动开展的因素也越来越复杂,任何一个决策对企业都将带来重要的影响。如何在经济学理论不断发展和完善的基础上,合理借鉴管理学、社会学等相关学科的成果,丰富商务竞争理论的内涵和外延,为企业的竞争决策提供更多的指导将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标签:;  ;  ;  ;  ;  ;  ;  ;  ;  ;  ;  ;  ;  ;  ;  

企业竞争理论经济学的起源与思考_垄断竞争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