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渗透式会计诚信课程体系构建,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试论论文,课程体系论文,诚信论文,会计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一、会计诚信课程体系设置目标
会计诚信属于一种非正式约束,多以自愿的方式来履行,其变动和修改纯粹由个人完成,社会普遍接受的非正式约束需要长期的累积(王广明,张奇峰,2003)。在各种思潮相互激荡、市场经济文化体系尚未完全确立的转轨时期,人们期待诚信原则能为不健全的制度环境中的个体行为提供指引(李承宗,2006),但诚信的这种文化控制功能的显现,并非立竿见影。笔者认为,设置会计诚信课程体系的近期目标,应包括以下几点内容。
(一)完善会计学科内容,适应现代商业社会的发展。由于会计制度的不完美性和不完全性,会计处理需要职业判断。目前,国际会计准则、我国新颁布的会计审计准则均采用原则导向,自从安然事件暴发后,以规则导向为特征的美国会计也开始向原则导向靠拢。这意味着,会计人员的职业判断水平越来越成为影响会计信息质量的重要因素。而会计人员的职业判断水平不仅取决于其专业胜任能力,也取决于其诚信与否。目前,我国会计课程体系较全面地传授了会计专业的主要技能,一般不设置专门课程讲授职业道德问题,或简单采用公共思想教育课程替代专业针对性较强的会计诚信教育,远不能涵盖会计诚信教育的需求。会计应适时调整教学内容,更充分地体现会计职业时代的需要,适应商业社会的发展。
(二)培养会计人员对会计诚信的责任感和敏感度。会计人员是理性的经济人,其会计行为取向往往是权衡收益和风险后的结果(王广明,张奇峰,2003)。产权制度的严重缺陷、法制建设的滞后和会计信息提供过程中对职业判断的依赖等为会计人员谋取自身利益提供了可能。同时,市场经济是以契约和信用为基础的经济,失实的会计信息有可能导致履约各方利益失衡,加剧契约各方冲突。因此,会计诚信的目的是体现当事人之间、当事人与社会之间的利益要求(吴水澎,曾小青,2003),这实际上赋予了会计人员对社会公众的责任。这种责任的履行,最终体现在日常会计确认、计量和报告的过程中。目前,我国会计课程体系更多强调的是会计确认、计量和报告的技术性,对会计确认、计量和报告的社会性重视不够,使得会计专业学生只对会计数字的正确性敏感,而对会计数字背后的社会责任不太敏感。这不利于培养他们对会计职业的整体认知和健康的职业心理。会计诚信课程体系设置,应弥补现有课程内容的这一缺陷。
(三)普及会计诚信知识,增进公众对会计诚信的理解。实证研究表明我国会计失信的主要原因是政府因素和公司治理不到位,挽救会计行业信誉危机的关键在于加快相关法规的建设和改善执业环境(国家会计学院《会计诚信教育》课题组,2003)。由此可见,会计诚信建设需要全社会的通力合作,尤其是政府官员、企业家和经理阶层的重视、理解和支持。正确认识是理解支持的基础,必要的教育与培训历来是取得社会认同的有效途径。大学是培养我国政府官员、企业家、经理和其他社会精英的摇篮,是未来制定和实施与诚信相关的法律、法规、政策、规章的最具影响力的潜在群体,他们对会计诚信的认知是推动会计诚信的最关键和最有力的基础。2005年以来,我国高校年招生规模均突破500万人,2006年招生计划安排599万人,2009年增至629万人,大规模招生将长期延续。高校课程设置应充分利用这一有利时机,普及会计诚信知识,使诚信内化为社会个体的自觉行为和习惯思维,以提高会计诚信教育效率。
二、会计诚信课程体系设置原则
(一)系统规划。会计诚信课程体系设置并非简单的课程增设,而是对现有会计课程体系进行的必要创新,必须充分考虑现有课程设置状况,结合课时和学分分配决定应增设的课程门数、应替代的课程及应补充、更新和整合的课程,妥善处理新旧课程的衔接。
(二)注重实效。为充分弥补现有会计课程体系对会计诚信反映不足这一缺陷,会计诚信课程体系设置过程中应博采众长,充分总结和借鉴国内外的有益经验,寓德于教,兼顾教师的教学效率与学生的学习效率,充分挖掘和激活现有教学资源,以最少的课程增加量实现最高的教学效果,使高校会计诚信教育更富效益性。
(三)普及性与专业性兼顾。会计信誉危机既是会计的问题,更是企业信誉问题和社会信任问题(李心合,2002)。与这一结论相对应,会计诚信教学内容与教育对象不应局限于会计专业范围,而应尽量涵盖相关专业,尤其是与会计密切相关的财经类与法律类专业,通过经济学科与社会科学的真正联盟,给重塑会计信誉基础提供正确的理论引导。此外,由于会计诚信强调的是对他人利益的合理关注,本身就蕴涵着人文主义的关怀。将诚信知识普及至非财经类专业,也有助于更多的人群从利益这一新视角理解和培育人文关怀的情愫,最终整体推进素质教育的水平。
三、会计诚信课程体系框架
(一)培育独立的《诚信学》课程。与会计教育界一样,各学科专业也致力于从自身角度努力推进职业道德建设。由于诚信是各类职业道德的核心,各行其是的努力似乎有些力不从心。诚信,一直是最近几年的热门话题。对行业诚信的理论研究已经取得很多有价值的成果,这些成果遍及哲学、法学、经济学、社会学等多个领域,极大丰富了诚信的理论认识。这为构建理论结构完整、内容丰富、符合逻辑的诚信知识体系创造了条件。从传授知识的角度,通过吸收诚信的已有理论研究成果,提炼和拓展行业诚信理论与实践成果,开设专门的《诚信学》课程,作为各专业,尤其是财经类和法律类的专业基础课程,则可以高效实现培养学生对诚信的整体认知和会计诚信知识的普及化。该课程主要阐述诚信的基本原理与方法,为后续各行业的诚信教学内容奠定理论基础。其内容主要有以下三点:一是诚信基础理论,包括诚信的含义、意义及运行的基本原理。二是诚信的基本内容,包括个人诚信、企业诚信、行业诚信和社会诚信及其相互关系。三是诚信原则的运行,主要阐述诚信在不同文化、制度和法律等环境中的运行及其效果。
(二)将会计诚信内容融入会计专业课程体系。会计学科课程众多,涵盖了会计学科的基本专业技能,但对会计诚信反映不足。如能借鉴国外的经验,有机融入与会计诚信相关的内容,使会计诚信的理念与技能成为日常会计专业教学的有机组成部分,就能使学生进一步学习如何在专业的技能运用中体验会计诚信问题,培养他们的职业敏感性,传授应对会计诚信困境的策略。调整后的系列会计专业课程既是专业主干课程和选修课程,也是专业层次的会计诚信课程体系,高效实现了新旧课程的衔接,并将一般诚信具体化为会计行业诚信,体现了会计诚信的专业化。
由于会计专业每门课程的内容各不相同,与会计诚信相关的内容自然也应区别对待。系统规划各核心层次会计诚信课程内容,有利于课程之间实现合理定位、分工协同、提高会计诚信的教学质量。
下面以11门会计专业主干课或选修课程为例,分别进行说明:《会计学基础》课程阐述会计基本理论与方法中的会计诚信,如,会计等式与会计诚信,阐明产权制度是会计诚信制度的基础;会计循环与会计诚信,阐明真实性是会计的根本;会计法规与会计诚信,阐明政府与财经法规是影响会计诚信的关键因素等。《中级财务会计》课程阐述常规具体会计业务中的会计诚信,如具体会计要素确认与计量、公允价值确定、开发支出资本化确认、各资产减值确认与计量、各类收入确认与计量、财务报表项目重分类中的会计诚信等。《高级财务会计》课程阐述非常规具体会计业务中的会计诚信,培养学生处理复杂会计业务的诚信问题,如关联方关系及其交易、合并会计、物价变动会计等中的会计诚信等。《中级财务管理》课程阐述企业理财活动中的诚信,帮助学生培养良好的诚信理财技能,如,风险管理与企业诚信形象的维护,盲目投资和筹资与失信风险,股利分配与对股东的诚信等。《高级财务管理》课程阐述非常规理财活动中的会计诚信,如,财务战略与利益者关系管理,资本运作、价值管理、绩效评价、税收筹划和财务会计流程再造中的诚信维护等。《成本会计》课程阐述生产成本确认与计量中的会计诚信。《审计学》审计中的会计诚信,培养学生合理运用会计准则与审计准则来树立和维护会计诚信。如,注册会计师职业规范,业务承接、制订审计计划、收集审计证据、实施审计业务、评价审计证据、提供审计报告过程中的诚信,注册会计师失信的后果等。《会计信息系统》课程阐述电子信息技术引发的会计诚信问题,如各业务循环子系统、企业资源计划系统、数据库管理系统、计算机信息系统环境下的审计中的信息安全与会计诚信维护等。《国际会计》课程阐述会计诚信的国别差异,拓展学生关于会计诚信的国际视野,如国际资本市场对会计诚信的要求,跨国公司合并财务报表中保持会计诚信的困难与技能,国际转移定价、国际税收筹划与会计诚信等。《会计制度设计》课程阐述会计制度设计与企业会计诚信维护,主要包括在会计核算制度、业务流程、内部控制制度和会计组织与人员分工等设计环节中的会计诚信维护。《会计英语》课程培养学生学习与会计诚信相关的专业术语的听、说、读、写等基本技能。
(三)将个人诚信、企业诚信、社会诚信的具体内容融入相关课程内容。个人诚信、企业诚信、行业诚信、社会诚信四者之间相互促进,又相互制约。将各种诚信元素有机融入公共基础课程、其他专业基础课程和选修课程中,无疑会为会计诚信培育提供更为有利的外部条件。融入诚信元素的《管理学》、《证券学》、《市场营销》、《金融学》等众多课程大大支持和强化了会计诚信教育,构成会计诚信课程的外围支持系统,与《诚信学》、核心层次课程共同构成全方位渗透式的会计诚信课程体系。
本文是武汉科技学院教学研究项目“21世纪会计专业教学流程再造研究”,武科教[2006]269号,项目编号2006041的部分研究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