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中小学布局调整的负面影响_农村教师论文

农村中小学布局调整的负面影响_农村教师论文

农村中小学校布局调整的负面影响,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中小学校论文,负面影响论文,农村论文,布局调整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G40-08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718X(2007)08-0019-03

1986年,随着《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的颁布实施,我国进行了第一次较大规模的农村中小学校布局调整。当时,各级地方政府以农村初高中为重点,撤并了一批规模过小的“麻雀校”,没有更多地涉及农村小学。2001年,农村中小学布局调整再度被政府提上议事日程,以此为契机,全国范围内再次掀起农村中小学布局调整的高潮,其基本举措是大量撤并一些农村中小学校。2004年全年,全国农村共撤销小学3.17万所。①

农村中小学布局调整在国家政策层面的价值预期是力求教育资源优化,即布局调整的基本预设为通过合并学校使农村学校资源达到一定程度的集中,扩张办学规模以提高办学质量和效益。在农村中小学布局调整过程中,农村学校教育的确发生了许多变化,这些变化主要体现在布局调整所带来的学生就学条件的改善方面。但从对广大农村当前合并学校后教育现状调查取证的反馈信息和各地新闻报道的情况来看,当前农村中小学布局调整政策负面影响很大,在经济较发达与欠发达地区都存在诸多弊端。

一、农村中小学校布局调整的负面影响

(一)家校距离增加,家长和学生受到很大伤害

1.家长“陪读”“接送”,孩子上学成本增加

布局调整后,农村学校从小学开始就出现家长被迫陪读的现象。笔者在江苏和山东部分地区调查发现,很多家庭将孩子送到乡镇或县城中小学校上学,家长在学校附近租房或买房陪读。集中办学资源后,学校食宿问题比较严重。许多家长担心孩子路上不安全,担心孩子吃不好,责无旁贷地担当起“陪读”的角色。对家长来说,家庭和学校之间的距离增加,接送孩子上学放学不仅每天长距离来回奔波,消耗大量的时间和精力,更重要的是每个家庭增加了一笔不小的开支。如,为了方便接送,有些家长专门买了摩托车、电动车,甚至还有很多家长不得已结伙为孩子高价租车接送学生,这在很大程度上增加了农村家庭的经济负担。有学者认为,布局调整政策不是在降低办学成本而是地方政府在转嫁办学成本,即将原本应该由政府负担的办学成本转嫁到了农民家长身上,布局调整的代价是成本转移。“从财政角度来看,撤点并校后成本是降低了,基建战线缩短了,但对农民来说成本增加了。”②

2.家校路途过远,对学生“身心”伤害太大,甚至导致学生辍学

布局调整后,学校覆盖的教育区域增加,学生上学路途过远,每天在路上消耗时间过长,影响学生的精力;小学生长距离的骑车必然存在交通安全隐患,交通安全事故时有发生。这些都无疑增加了学生上学的困难,导致部分学生放弃上学。如,贵州省雷山县乌江小学,把周边三公里以内被撤并教学点的初级学校都集中在了一起。贵州农村山高路陡,一个七八岁的小孩要走两三公里的山路去上学,那是多么困难。③其实何止是贵州,就是笔者的家乡山东日照市东港区秦楼街道秦家官庄由于本村原有小学撤并后,该村一至五年级所有的小学生都需要步行三公里到附近的苏家村小学上学或步行四公里的山路到街道中心小学上学。沿途要经过数个漫水桥,夏天河水急,水漫桥,学生根本就无法通过。据了解秦家官庄有相当一部分学生没有上完初中甚至没有上完小学就被迫辍学。

(二)学校规模扩大,难以保证教育质量与管理质量

1.安全隐患增大

各地在布局调整过程中往往把盖教学楼当作政绩,殊不知教学楼的隐患有时候比平房的隐患还大。如,教育部办公厅通报的一起中小学生拥挤踩踏事故就是由于教学楼楼道内拥挤造成的。2006年11月18日晚,江西省九江市都昌县土塘中学初一年级学生上完晚自习下楼时,发生拥挤踩踏事件,造成6名学生死亡,39名学生因受惊吓或受伤被送往医院观察治疗。④类似事故全国各地时有发生,这也从另一个角度说明当前以集中教育资源合并学校的布局调整政策不尽合理。

2.教育教学质量难以保证

集中办学,很多学校的人数成倍增加,不可避免地造成城镇或乡镇中小学规模扩大。大部分地区的学校班额人数超编,部分小学学校班额人数甚至超过60人以上,初中60余人的班比比皆是。规模扩大会产生诸多问题:学生人数的增加使教师的工作量增加,负担加重,长期超负荷的工作压力,影响教师的身心健康;学校的班额人数太大,每个学生被教师的关注度有可能降低,不仅不利于学生的身心发展,而且根本就无法保证教育教学质量;学校规模扩大,给学校的管理工作也带来许多难题。陈桂生认为:“在学校人数不多的情况下,可以在学校管理人员与师生之间以及教师与学生之间实行面对面的不拘形式的管理;当学校规模扩大后,不得不以各种正规的控制模式(即所谓‘科学管理’)取代带有感情色彩的管理方式,从而加深了学校管理人员与学生甚至与教师之间关系的疏远化,并间接影响到教师与学生之间的关系。”⑤

(三)家庭教育被忽视

南京师范大学调查小组2006年到经济发达的江苏无锡地区调查,该地梅村镇调整学校布局后,只保留了一所梅村新区实验小学和一所村小——新梅小学。梅村镇一至六年级的学生均需要家长接送,且多为祖父母。学校规模庞大,班额超编现象严重。单从容纳1500名学生就餐的食堂就可以看出大部分学生不能在家里吃中午饭,甚至很多学生有可能要寄宿学校,给孩子的家庭教育带来诸多不便。“孩子们的父母毫无疑问是他们一生中最重要的人。教师不能代替父母。”“父母的抚养角色并不仅仅指狭隘的照料孩子身体的成长,还包括为孩子提供一个温暖的情感交流环境,在这个环境中孩子能够健康地成长。”⑥这种集中办学的布局调整政策严重忽视了家庭教育的功能,把未成年儿童的教育任务几乎全部交给了学校,势必造成家庭教育的缺失。美国著名作家诺丁斯认为:关怀作为家庭中习得的一种生活方式可以衍生为指导社会政策制定的一种理论。⑦我国当前农村的集中办学调整政策恰巧忽视了家庭关怀对儿童教育的重要作用。

(四)校产流失和浪费现象突出

布局调整后,许多地方对校产的处置方式不当,导致学校资产流失和浪费。江苏无锡、徐州、扬州三地在学校布局调整后,对校产的处置形式多样,存在产权不明晰的问题,村委会、乡镇教办、学校和个别村民等利益相关者之间出现利益的博弈,造成校产管理混乱。当前农村中小学布局调整后教育资产流失的途径主要有:化整为零,各个击破;个人占用或集体抢占;抢夺产权,公开拍卖;因小失大,擅拆校舍。⑧校产流失和浪费不仅与布局调整政策的初衷相违背,而且使大量农村教育资源流失。

(五)农村文化传承的重要纽带被割断

布局调整政策忽视农村文化建设的重要性。农村村落中的学校往往是村落中几乎唯一带有文化韵味的设施和农村文化的标志性建筑,潜移默化地发挥着传承和发展农村文化的作用。布局调整后,村落与学校间以情感为中心的交往因学校的消失而消失,学校在村落中的文化影响力也随之消失,这对中国农村文化建设来说无疑是巨大的损失。

二、讨论与建议

(一)布局调整利与弊的权衡:农村学校布局调整与义务教育法“就近入学”精神之间的悖论

综上论述可以看出,当前农村学校布局调整对广大农民最大的伤害是使他们那把原本就无力的“保护伞”——“就近入学”的权利被政府无商量地剥夺了,义务教育法的“就进入学”政策成为一纸空文。国际上,“就近入学”作为一项制度规定早在1870年英国的《初等教育法》中就已经出现,该法明确规定小学生就学距离为3英里,超过3英里则家长有权以距离远为由拒绝送子女入学;在20世纪80年代,丹麦政府也曾有过类似规定:学生依年龄不同,上学的最远距离应为:1-3岁为2500米,4-9岁为6000米,10岁为7000米,如果远于上述规定,则政府必须提供交通工具。⑨我国的新《义务教育法》仍然保留着“就近入学”的原则,第十二条规定:“适龄儿童、少年免试入学。地方各级人民政府应当保障适龄儿童、少年在户籍所在地学校就近入学。”由此可见,“就近入学”将是我国为普及义务教育而制定的一项长期国策,对政府而言,是政府应该履行的义务,其主要目的是保证学生比较便利地接受规定的学校教育;对学生而言,则是一种应该享受的权利。我国在出台农村学校布局调整政策时并没有在“就近入学”这一政策原则上做出有实际效力的规定。实际上,布局调整政策实施后,教育部下达的文件中规定了很多人性化的条目,但在现实的具体操作中,地方上也往往难以真正落到实处。如果真想彻底解决在广大农村普及义务教育的问题,政府还应该寻找更好的政策来弥补农村中小学布局调整所带来的损失。

(二)从扩大教育机会均等的角度,对现行农村学校布局调整相关政策的反思

第一,广大农村的地方政府在执行布局调整政策过程中应以农民为本、以学生为本,力求尽量考虑解决中小学生的就近入学问题,同时还要为远距离的学生提供方便就学的条件。针对农村中小学布局调整后带来的寄宿制问题应加强管理力度,防止安全问题的发生。有条件的地区应设法用校车接送孩子们上学。

第二,对于农村学校的布局调整不应一刀切,盲目地让布局“缩水”,布局调整的原则首先应该是保证让农村的每一个孩子能最大限度地就近入学,接受义务教育。由于布局调整的学校处于解体过程中,新旧学校交接,互相推卸学生辍学责任,导致一部分学生不能及时返校。地方政府应对那些地理位置相对比较偏远的村落重新设置相应的教学点,选派较好的教师或采取如教师交流、教师轮流的制度来保证这些教学点的教学质量。我们呼吁国家政府出台相关法律法规,对农村学校的设置与村落的实际距离作出明文规定,不能因为孩子少而随便将农村学校撤销。

第三,充分发挥原有校产的作用,促进新农村文化建设。首先,校产处置需产权明晰,一方面,拍卖或出租,都应将所得资金再投入义务教育;另一方面,不妨将闲置的暂时不能拍卖的校产用于农村文化建设,如,为广大的农民创办成人培训班,或将校园用于农民健身的场所,或将校舍变成当地农民的图书馆等等,充分发挥校产应有的功能。其次,在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建设过程中,要大力倡导农村的文化设施建设,既要让农村文化建设促进农村的义务教育,还要发挥农村教育对农村文化建设的功能,使两者相得益彰。这就要求协调好农村学校教育和农村文化的关系,不能让农村文化随着村落小学的消失而受损,应充分利用原有校产,切实发挥校产的文化功用,必要时还应该大力建设农村中的文化设施,满足农村学校中社会教育的需求。

注释:

①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院:《农村中小学布局调整的问题、原因及对策》,http://www.ep-china.net/article/country/2005/10/20051028104220.htm。

②③李晨:《农村中小学布局调整引发的忧思》,《科学时报》,2006年11月24日。

④《教育部办公厅关于近期发生一起中小学生拥挤踩踏事故的紧急通报》,教育部网站http://www.moe.edu.cn/edoas/website18/info23203.htm,2006.11.20。

⑤陈桂生:《教育原理》,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52页。

⑥Carol Gestwicki.Home,School,and Community Relations.A Guide to Working With Parents[M].Copyright 1987 By Delmar Publishers Inc.

⑦[美]诺丁斯著,侯晶晶译:《学会关心》,教育科学出版社,2006年版。

⑧张勇:《农村教育资产流失现状根源及思考》,《中国农村教育》,2005年第6期。

⑨文东茅:《我国城市义务教育阶段的择校及其对弱势群体的影响》,《北京大学教育评论》,2006年第4期。

wW韩素玲

标签:;  ;  ;  ;  ;  

农村中小学布局调整的负面影响_农村教师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