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基本途径,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上海论文,经济增长方式论文,途径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今后15年,是中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建设事业非常重要的历史时期,也是上海实现跨世纪战略目标的关键时期。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是经济发展进入新阶段的客观需要,是全面提高国际竞争力的迫切要求,是实现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的重要途径。实现“两个转变”对实现“九五”计划和2010年奋斗目标,建设和发展“以上海为龙头的长江三角洲和沿江地区经济带”,“把上海建成国际经济、金融、贸易中心之一”,具有全局性、战略性和根本性意义。
一是加快产业结构战略性调整,推进产业技术进步,培育新的增长点和支撑点。
坚持“三二一”产业发展方针,初步完成阶段性产业结构战略性调整。到2000年第三产业占GDP比重达45%左右;支柱产业占全市工业比重达50%以上;高新技术产业占全市工业比重达20%左右。第三产业的发展实行金融先行战略,加强金融与产业的渗透。以培育市场机制与市场体系为主导,着眼于集约型、辐射型、功能型和开放型,重点发展金融保险、商品流通、交通通信、房地产、旅游和信息咨询等六个行业。同时要积极发展一批符合国际惯例的会计、审计、律师、公证、资产评估、项目评估等中介服务体系。第二产业的发展要动态地培育壮大支柱产业,改造传统产业,着力于市场开拓、产品结构调整和产业技术进步。集中力量培育、发展和壮大汽车、通信设备、电站成套设备及大型机电设备、家用电器、石油化工及精细化工、钢铁等六大支柱产业,要在技术能级和产业规模上下功夫,摆脱全国新一轮产业结构趋同化带来的不利影响,提高市场竞争力。同时有计划地实施支柱产业发展由进口替代向出口导向战略转变,根据市场需求的变化,适时培育新的支柱产业,特别是环保产业、新型建材业、造船业等。加快高新技术产业化,重点培育集成电路与计算机、现代生物技术与新药、新材料三大产业。传统产业通过多种形式与国内、外合资、合作,着眼于存量盘活、技术进步、产品调整与产业转移。第一产业的发展要集约化、规模化、现代化和外向化,逐步实现由城郊型农业向都市型农业转变。产业结构调整要与生产力布局优化结合,实行城市功能的转变。以提高城市功能效益和布局效益为目标,增强城市集聚和辐射功能。
要全面加快产业技术进步,着力提高产业发展素质和市场竞争力。产业技术进步的重点是:(1)加快支柱产业的技术和产品升级,通过合资、合作等形式引进、消化、吸收国外先进技术,建立以企业为主体的技术创新、产品开发机制,大力提高技术创新能力和国内外市场竞争力,逐步实现由进口替代向出口导向的结构转变或合理分工。根据市场需求和产业技术基础,培育新的支柱产业和经济增长点。(2)加快高新技术产业化,重点培育集成电路与计算机、现代生物技术与新药、新材料等三大高新技术产业,力争在下世纪成为上海新的支柱产业。同时要加快建立科技产业化机制,政府在政策上予以支持。(3)加快围绕制造技术、适用技术改造原有产业,显著提高产业技术装备和工艺水平,促进产品升级换代。
二是加快企业组织与机制创新,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塑造具有活力的微观基础。
深化国有企业改革,建立现代企业制度,是实现两个根本性转变的基础。根据市场经济发展的本质要求和资源优化配置的原则,“抓大放小”,创造“优胜劣汰”的竞争机制,实行“扶优限劣”,从整体上搞活国有经济、搞好关键性的国有大中型企业。(1)抓大。要以支柱产业为基础,以名牌产品为龙头,结合产业结构调整,使优势企业、龙头企业通过收购、联合、兼并、控股、参股、合资、合作、产业与资本融合等多种形式迅速壮大,培育特大型企业集团。“九五”期间,要培育若干个国家级大型企业集团和具有国际竞争力的跨国公司,争取有几家大集团、大公司能跻身世界500强之列。(2)放小。根据上海产业发展的方向和行业特点,通过转让、拍卖、破产、兼并、划转、联合、改组、民营、股份合作、租赁等形式放开搞活国有小企业,形成一批适应市场竞争、专业化程度高、市场反映灵敏的小巨人。要充分发挥区、县在放开搞活小企业的积极性与创造性,允许国内大集团进驻上海收购中小企业,逐步形成放管结合的新机制。(3)国有大中型企业的改制、改组和改造。全面准确把握“产权明晰、权责明确、政企分开、管理科学”的现代企业制度特征,强化内部管理,树立“抓管理,增效益”的观点,建立规范的、以财务会计管理为核心的科学管理制度,实行管理观念和管理内容创新,健全资产经营责任制,处理好资产重组与债权债务的关系,企业改革与再就业的关系。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必须十分重视培养和造就一支真正的企业家队伍,改革企业经营者选拔任用制度,建立竞争机制、激励机制和约束机制。
国有资产管理体制改革要进一步深化。改革的重点是建立代表国家利益的国有资产管理和运营体系,建立健全规范的产权交易市场,进一步深化国有控股(集团)公司改革,探索对国有资产的两级管理模式。为此,国有控股(集团)公司要进一步实现五大转变:经营方式由单纯生产经营转向生产与资产复合经营;与内部企业由上下行政隶属关系转变为以资产为纽带的母子关系;调整方式由“一家一户”调整为主转向行业调整与群体盘活;运作重点由搞好单一企业转向搞好整个国有经济;经营责任由单纯完成经济指标转变为实现国有资产的保值增值。
三是优化资本结构,提高投资效益,建立良性的投融资机制与体制。
通过优化资本结构,发展规模经济,推行资本经营。要通过资产重组,促进支柱产业和优势企业有效扩张,以破产、租赁、兼并等形式,淘汰一批劣势企业。要突出抓好汽车、化工、钢铁等行业的规模经营。以经济效益为动力,促进重复投资的企业和生产线合并,实现同类或相关产品重组,特别是家电、电子等行业要适当集中,形成一批具有规模效益、较强竞争能力和抗风险能力的现代企业集团。建筑业要逐步形成以工程总承包企业为龙头,专业分包企业为主体的产业组织体系。商贸业要组建一批连锁公司、配货中心、大型商贸集团和综合商社。企业集团的组建要按照发展社会化大生产和规模经济的要求,以资产为纽带,实行跨地区、跨行业优化资源配置,通过政策引导,鼓励生产和经营的合理集中,对现有企业组织结构实行战略性重组。中小企业要向专业化、社会化方向发展。农业经济也要推进适度规模经营,土地使用适度集中,实行集中规模化经营。探索股份合作制,多方面增加投入。乡镇企业要逐步专业化、集中化,提高经济效益和技术水平。通过政策引导、鼓励大型工商企业进行农业开发,形成一批集贸工农、产加销于一体的农业企业集团。所有国有企业都要由生产经营转向生产与资产经营并举,发挥国有资产的最佳效益。
投资结构优化的原则是合理布局,提高效益。投资体制改革的方向是强化投资风险约束机制,建立投资决策责任制、项目法人责任制和资本金制,加强项目定额标准管理和专项预算管理。在固定资产投资规模、力度、结构的把握上,要本着“量力而行、有限目标、突出重点、集中力量打歼灭战”的原则,围绕经济社会的发展目标,把投资重点放在农业水利、交通等基础设施、支柱产业、高新技术产业、城市基础设施上。在投资项目的选择上,特别要注重提高技术含量,走技术进步和内涵扩大再生产的路子。在资金筹措上,要在进一步扩大利用外资的同时,开拓新的内资筹措渠道,重点是盘活存量资产,吸纳社会资金。所有投资项目都要讲究投资效益,提高投入产出率和资源利用率,保证借贷资金的偿还,形成良性的投融资机制。
四是加快培育市场体系,健全规范市场机制,提高资源配置效率。
凡是应当由市场调节的经济活动,由市场机制决定,处理好企业投资主体、政府政策扶持、市场配置资源的关系,充分发挥市场在企业资产经营、投资决策等各个环节中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建立市场价格形成机制,在政府有序管理下,完善价格机制和规范流通秩序。同时,加快建立和完善市场竞争规则,打破各种封锁和垄断,建立公开、公平和公正的市场竞争秩序,促进生产要素的合理流动。对部分公益性行业也要实行政企分开,引入市场竞争机制,通过竞争促进服务和管理水平的提高。要进一步发展和规范各类要素市场和市场中介组织,力争在市场交易的规范和规模方面均领先全国,形成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市场格局。按照市场经济的规则,合理利用和共享资源,避免过度竞争造成资源浪费。区、县之间,企业之间要建立有利于正常规范竞争的协作关系,提高全社会资源利用效率。
市场体系的培育要以把上海建成市场化融资中心为重点,加快金融工具创新,加强金融资本与产业发展的融合。要进一步规范发展证券、货币、外汇、保险等金融市场,探索建立黄金市场,争取试办离岸金融市场。通过金融工具的创新,加强大型企业集团与金融资本的融合,支持有条件的企业集团建立财务公司,区县建立投资公司,促进产业与金融资本的融合。加强对长江流域及全国各地的资金融通,积极为长江流域乃至全国在上海发行债券和股份制企业上市创造条件。大力引进中外金融机构进驻上海,加快金融保险业对外开放的进程。
五是实施科教兴市战略,发挥科技、人才优势,构筑人才资源基地。
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关键,是要把“科教兴市”战略真正落到实处,实现经济与科技一体化。加速科技产业化和产业科技化,促进经济增长集约化,使上海成为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化基地、科技研究开发基地和人才培养基地,创造可持续发展的新局面,推动社会全面进步。到2000年上海科技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要达到50%。加快教育体制改革,优化教育资源,调整教育结构。加强基础教育,调整高等教育,发展职业教育和成人教育,提高教育质量。重点建设列入“211工程”的大学。要持续增加教育投入,建立科技开发新机制,确立企业科技进步的主体地位。大力开展科学技术知识的普及工作,全面提高市民科学文化素质。要重点抓劳动者整体素质的提高,为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提供人才和合格的劳动力资源保证。人才培养要由“应试教育”向全面素质教育转变,着重提高受教育者的劳动技能、职业道德和综合素质,搞好转岗培训和再就业培训,加快培养和壮大具有较高技术水平和职业道德的职工队伍。要进一步发挥上海的科技、人才优势,加快培养复合型、外向型、国际通用型的高层次人才,加大高级人才再培养力度,采取特殊政策吸引国内外优秀人才来沪工作,加快实施“百千万”工程;加速调整与优化人才结构,大力培养和引进金融保险、交通通讯、房地产、信息咨询等第三产业和工业六大支柱产业所急需的各类人才;创造人才脱颖而出的机制,改革现行用人制度,打破地区、单位等限制,使各类人才在公开、平等、竞争的原则下,通过人才市场保证有序流动和合理配置。要创造条件,充分发挥各类人才在经济和社会领域活动中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实施科教兴市战略的关键是要增强企业科技进步的压力、动力和实力,使企业真正成为产业技术进步的主体,形成产品开发技术创新机制,鼓励大中型骨干企业建立技术开发中心。政府要在专项优惠贷款、新产品增值税、所得税等方面区别对待,采取优惠政策。加强企业与科研、高校的联合与协作,通过联合、兼并与参股、控股等形式,建立技工贸一体化的企业集团。合理配置科技人才,推动科技力量重点转向产业技术开发领域,调整加强以应用技术为主的科研机构,比重应在全部科研机构中占1/3以上,大力发展科技型企业。大力支持工程化中心,鼓励科技成果的二次开发。
六是实行可持续发展战略,保持经济、社会、城市、环境协调发展。
上海的环境和能源现状与未来经济、社会、城市的发展决定了必须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这是把上海建成“一个龙头,三个中心”的客观要求,也是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必然选择。(1)合理开发资源,保护环境,实施国土综合开发和全面整治。包括“人工岛”建设,苏州河综合整治,滩涂开发利用,岸线调整开发等重大整治项目。(2)进一步强化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推动生产力布局与城市空间布局优化。进一步调整和合理设置工业用地,确定合理的城市用地规模。(3)对城市人口规模、分布,居民消费与社会服务、卫生与健康,住宅建设和住宅环境等方面进行统一规划安排。(4)对城市水源、能源供应等重大基础设施,城市绿化和风景区、自然保护区进行规划并作出原则性安排。提高能源效率,制订节能标准,开发利用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对城市环境保护提出环境质量标准,并相应制定政策保证。推广清洁生产,发展环保产业。(5)建立与社会经济发展相适应的防灾减灾安全防患体系。可持续发展的一个重要原则是共同性,即实现可持续发展需要共同的认识和共同承担责任。因此实现可持续发展是一种共同目标,需要市和区县及社会各界按统一的计划与规划来统一认识和协调动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