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规范下我国区域旅游发展战略的几点思考_新常态论文

新规范下我国区域旅游发展战略的几点思考_新常态论文

新常态下中国区域旅游发展战略若干思考,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常态论文,中国论文,发展战略论文,区域论文,旅游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DOI:10.18306/dlkxjz.2015.07.001

      1 引言

      “新常态”从字面上解,“新”就是“有异于旧质”;“常态”就是经常发生的状态。“新常态”就是不同以往的、相对稳定的状态。这是一种趋势性、不可逆的发展状态,意味着中国经济已进入一个与过去30多年高速增长期不同的新阶段(田俊荣等,2014)。“新常态”包含着经济增长速度转换、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经济增长动力变化、资源配置方式转换、产业结构调整转型、经济福祉包容共享等在内的丰富内涵和重要特征(张占斌,2014)。作为对现阶段中国经济发展全局性、方向性、战略性的判断,认识新常态,适应新常态,引领新常态,不仅是中国旅游业发展的“新常态”,更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内中国旅游业发展的大逻辑。

      2 新常态下区域旅游发展新特征

      旅游业作为国民经济的战略性支柱产业和人民群众更加满意的现代服务业,已呈现出与经济新常态基本特征相吻合的发展趋势,新常态对中国旅游业的影响也开始显现。

      2.1 规模扩张和个性消费同步提升,“旅游强国”特质开始显现

      “新常态”首要特征就是“模仿型排浪式消费阶段基本结束,个性化、多样化消费渐成主流”(习近平,2014)。但“新常态”没有改变中国经济发展总体向好的基本面,也就是说旅游消费需求持续增长趋势不会改变,而旅游消费向大众化与家庭化、个性化与多样化、散客化与自助化、休闲化与体验化、品质化与高端化发展的方向转变,标志着中国旅游业全面进入“量、质”同步快速发展阶段。需要指出的,目前中国已经拥有全球最大的国内旅游市场,也是世界第一大出境客源国与出境旅游消费国。旅游业发展的规模效应和空间效应开始在国内和全球扩散。2014年,出境旅游达到1.09亿人次,约占年全球出境旅游人次的1/10。中国出境游已成为后危机时代国际旅游发展的主要引擎。这种影响力不仅仅停留在经济层面,也开始在国际政治关系处理、社会文化交流等各个领域开始彰显价值,对提升中国国际影响力等也具有积极意义,“旅游强国”特质和影响力已经开始凸显。

      2.2 跨界、跨行业企业集团逐步主导产业发展,并在全球范围谋篇布局

      新常态下,世界经济格局的变化给予中国旅游业前所未有的进行大开放和全球布局的机遇,一些新技术、新产品、新业态、新商业模式的投资机会大量涌现,旅游业投融资方式也呈现新的特点。首先,跨界、跨行业旅游企业迅速崛起。如以携程、万达、京东、众信等为代表的知名企业围绕旅行和旅游服务的诸多环节加快了横向和纵向的兼并收购,并开始在线上和线下实现旅游业发展融合。这种非传统、非国有旅游企业集团形成与发展,昭示着旅游经营管理进入了一个新阶段。其次,跨领域旅游投资强度不断加大。这也成为中国投资结构调整优化和产业转型升级的重要方向。据国家旅游局不完全统计,2014年中国旅游直接投资6800亿元,同比增长32%,比全国投资增速高16.2个百分点。其中投资超百亿项目150多个,这种投资往往以跨界企业投资为主体(李金早,2015)。其中,全国排名前5位的房地产企业;全国排名前10位互联网企业中有9家;国内排名前10位风险投资公司中有8家开始涉足旅游投资。此外,许多能源、水利、电器、农业、保险等大型企业集团也开始把旅游业作为转型投资的重要方向(国家旅游局规划财务司,2014)。第三,旅游跨界投资逐步国际化。这主要体现为,中国开始从简单的“出境旅游客源输出”转向更高级的“旅游资本输出”双向交流、同步推进,如万达、海航、复星、绿地、安邦等国内企业加紧海外并购的步伐。

      2.3 区域旅游产业地位日渐凸显,旅游业协调发展成为重要目标

      旅游业作为新常态下的经济发展新增长点,对中国经济社会发展全局具有重要战略意义。在目前国家经济整体运行速度放缓背景下,中国旅游业仍然长期保持较高的增长速度,并在调整优化经济结构、扩大消费拉动内需、增加就业、改善民生等方面发挥积极作用(李金早,2015)。2014年中国旅游业实现平稳增长,国内旅游36亿人次,比2013年增加10%;年旅游总收入约3.25万亿元,增长11%。同年,以皖南国际文化旅游示范区的建立为标志,旅游业首次作为主导产业上升到国家战略层面引领区域社会经济发展。在《国务院关于依托黄金水道,推动长江经济带发展的指导意见(国发[2014]39号)》中,旅游业被赋予特殊重要的地位,成为推进长江经济带产业转型升级、新型城镇化和改革开放等领域的先导先行产业。可以预见,新常态下,统一全国市场、提高资源配置效率会成为经济发展的内生性要求,这也直接影响到区域旅游市场发展,将推动区域旅游业协同发展和纵深推进。这不仅为在全国范围内统筹旅游发展提供有效的腾挪空间,也为中、西部旅游业发展相对落后的地区提供了契机。

      2.4 “第二次人口红利”开始释放,旅游服务引领“中国服务”建立

      随着人口老龄化趋势加重,社会剩余劳动力减少,经济增长中科学技术和资本投入贡献将逐渐增加。过去旅游业被认为是劳动密集型产业,且普遍存在就业人口素质不高,收入水平相对较低,从业人员流动性大,人才难培养易流失等问题,这也成为目前旅游服务水平低的重要原因。新阶段,个性化旅游需求要求精致化的高品位服务,这也为全面提升旅游服务质量,建立“中国服务”提供了市场需求基础。

      从目前就业情况看,老龄社会的逼近意味着中国传统的人口红利开始消退,“第二次人口红利”巨大潜力开始释放,这包括“来自养老保障需求和制度供给,来自教育资源的扩大,来自劳动参与率的扩大”(蔡昉,2012)。其中中国多年高等教育大发展的“叠加效应”开始显现,“大学生就业难”与“民工荒”并存,每年700多万大学生毕业压力已经使大学生就业起薪与农民工平均工资开始拉平,而这恰恰是中国从人口大国迈向人力资源强国的关键。以大学生和高素质人力资源为核心的“第二次人口红利”开始替代低端劳动力为核心的传统人口红利,为“自主创新,具有中国品牌的特色服务”奠定了良好的人力资源基础。

      2.5 “互联网+”新型发展模式全面渗入,逐步拓展旅游业发展版图

      新常态下,“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企业兼并重组、生产相对集中,新兴产业、服务业、小微企业作用更加凸显,生产小型化、智能化、专业化将成为产业组织新特征”(习近平,2014)。近年来,以移动互联为代表的现代科技应用正改变着传统旅游业。其实早在2009年国务院发布的《关于加快发展旅游业的意见》(2009年41号文件)就指出,“以信息化为主要途径,提高旅游服务效率。积极开展旅游在线服务、网络营销、网络预订和网上支付,充分利用社会资源构建旅游数据中心、呼叫中心,全面提升旅游企业、景区和重点旅游城市的旅游信息化服务水平。”从发展趋势看,目前互联网对旅游业的影响已远远超出原来预期。互联网作为整个社会媒介系统中具有第一影响力的媒介手段,正在重塑社会公众出游方式和市场选择,进而不断创造新的旅游企业和商业模式,加速旅游业和其他行业和领域的融合,并根本上改革旅游业产业链条和产业生态。

      2.6 “以人为本”的绿色发展模式导入,全面助推现代生态文明建设进程

      新常态的指向是国民生活质量提高,老百姓的“获得感”提升,就业稳,价格稳,民生保障更完善(刘畅等,2015)。以资源的永续利用为基础,满足旅游者需求为核心目标是旅游业发展的内生规律。体现在旅游业发展上,就是良好的自然和人文环境以及更加舒适的旅游体验。进入新常态,随着旅游活动成为公民生活方式,中国旅游业发展将面临更大的现实挑战。如果按照“到2050年中国成为初步富裕型国家,实现从全面小康型旅游大国到初步富裕型旅游强国的新跨越,年人均出游达10次的标准”测算,届时中国旅游人次将达到每年140亿人次(李金早,2015),在保障和满足如此大规模的旅游需求和实现旅游生态环境可持续发展之间保持动态平衡是需要关注的问题。新常态下的旅游业,必须始终坚持可持续发展的理念,积极发展生态旅游、绿色旅游、低碳旅游、循环经济,更加严格地保护生态环境,实现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

      3 新常态区域旅游发展的格局与趋势

      区域旅游一体化是旅游产业发展的必然趋势,这也是旅游业对接国家区域战略,适应新常态,融入新格局,使区域旅游业发展获得持久动力的基础。

      3.1 全面融入国家区域经济战略,成为区域旅游业发展的基本导向

      优化经济发展空间格局,培育区域经济新的增长点是现阶段中国区域经济战略的重要任务,也是通过改革创新打破地区封锁和利益藩篱,全面提高资源配置效率,培育中国经济发展新动力的重要战略举措。充分发挥旅游业综合带动效应、联动辐射效应以及先导先行作用,立足国家区域战略需求,全面推进旅游业在国家区域战略中发挥更大的作用,扮演更为重要的角色,特别是推进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长江经济带国家战略,以及“一带一路”国家战略(刘卫东,2015),进而推动区域旅游业全面发展、对接发展、融合发展和一体化发展,使旅游业发展获得持久的发展动力,已成为区域旅游业发展最基本的战略导向。

      3.2 中、西部旅游业整体崛起,成为区域旅游发展格局的核心突破

      新常态下旅游业在中国中、东、西部地区社会经济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是不同的。东部地区已步入后工业化阶段,随着城市群崛起和国际化推进,旅游业发展重点在于推进城市旅游业国际化进程,充分发挥其在城市产业转型和现代服务业培育中的重要作用;而对在处于工业化初期或中期的中、西部地区,因传统模式驱动新型城市化的路径受到诸多限制,旅游业在区域经济发展中的地位愈加重要,特别是在“限制开发区”和“禁止开发区”两类国家主体功能区(这两类地区也是中国区域战略发展中“老、少、边、穷”主要集中地区),依托优越自然环境和人文旅游资源,凭借外部发展条件改善,可以在推进这些区域特色新型城镇化进程和促进区域服务业转型方面有所作为,这使得中、西部旅游业获得快速发展和全面崛起的重大机遇,成为区域旅游均衡发展的关键突破。

      3.3 城市旅游休闲异军突起,成为旅游业发展的重要亮点

      城市群规划建设是国家新型城镇化核心内容。新型城镇化首先强调“以人为本”,这凸显了要把满足城市居民追求幸福生活的权利和诉求作为根本出发点,要求全面提升城市发展质量,在保障城市的工作、生活、居住功能的同时,重视城市居民对休息游乐和社会交往空间的消费需求。在2014年颁布的《国民休闲旅游纲要》中,国民休闲推进重点围绕城市展开,这包括改善城市休闲环境,基础设施建设,公共服务完善以及配套政策措施保障等,这既意味着城市作为国民休闲主体空间地位的确立,也凸显了旅游休闲在推进新型城市化进程中的重要作用。当然,随着新型城镇化推进,国际化水平的提升,城市和城市群作为改革开放以来,国家社会物质财富、精神文明和国民智慧主要积累区和核心集聚地,逐步演化为面向国内外旅游市场最具吸引力的旅游目的地和最大的综合型旅游产品(陆林,2013;席建超,2013)。

      3.4 生态文化功能区整体开发,成为区域旅游业发展的主要热点

      生态文化功能区旅游业整体发展得益于国家主体功能区规划全面推进和落实。在国家主体功能区背景下,中国国土空间按开发方式,可分为优化开发区域、重点开发区域、限制开发区域和禁止开发区域四类空间。其中,优化提升区和重点建设区的国家或区域性城市和城市群的规划建设提供了区域旅游发展赖以存在的旅游消费市场,而这种城市群空间集聚不断促进更大规模的旅游消费市场的空间集聚和更为强劲的旅游消费动力产生,以环城游憩带为基础,在城市和城市群周边的限制开发区域和禁止开发区域,以生态文化功能区优美的自然、人文生态环境为基础,以重要景区(点)为吸引物,以大规模的休闲游憩设施建设为中心,对应催生出区域城市群重要游憩空间,并形成区域性的旅游休闲度假产业的集群集聚。

      3.5 全国基础设施的互联互通,区域旅游“网络化”发展成为重要趋势

      城市旅游(休闲产业)的发展,以及生态功能区旅游整体开发,构成了未来区域旅游业发展两大核心增长极,而以航空、高铁、高速公路和宽带互联网为基础区域交通和信息基础设施的互联互通,联同旅游家庭自助式自驾车时代到来,使得区域旅游业的发展逐步从传统精品旅游区“点”的吸引,转变为区域性旅游目的地(大山、大水、大城市、大乡村)全面开花的旅游活动“面”的集聚,这些高速交通廊道也逐步演化成为重要旅游观光廊道和经济廊道(汪德根等,2015),并全面串联起各种旅游目的地类型,形成区域旅游业向“点”、“线”、“面”联动的网络化发展格局演变。

      3.6 旅游管理服务模式创新,成为区域旅游发展的关键

      区域旅游业旅游活动方式和空间组织模式的变化,要求区域旅游管理服务模式调整,以适应区域旅游新形势要求。这主要体现为:以形成“利益共同体”为核心切入,突破区划界限、实现互利共赢的发展理念。以生态文化功能区整体性开发建设为基础,强化跨区域旅游整合开发观念创新。已对接国家区域开发开放战略,按照经济区域推进旅游产业规划发展。重视旅游业发展从景区景点规划建设向旅游产业链条延伸和旅游区域集群集聚转型提升,推进旅游业发展从区域旅游企业合作转向区域“命运共同体”发展合作。以旅游产业一体化为基础,形成制度一体化协同推进,并构建开放包容、标准规范的发展模式。

      4 新常态区域旅游业发展总体思路

      当前,中国旅游业正处于转型升级的关键时期,积极地寻找战略突破口,培育新的竞争优势,全面打造区域旅游业“升级版”,以转型升级应对“新常态”。

      4.1 以跨区域旅游目的地建设为突破口,全面推进区域业协同发展

      跨区域旅游目的地建设以生态文化功能区整体开发为基础的。这些生态文化功能区通常是区域“山水人文精华”核心集聚区,也是实现区域旅游协同发展的重要“润滑区”,也基本上是国家扶贫攻坚关注的“老、少、边、穷”的重点关照区,跨区域旅游目的地规划建设,不仅直接关系到区域旅游业发展联动,生态功能区与区域城市群的协同发展,更关系全面小康社会目标的实现(黄静波等,2013)。

      因此,要以跨区域旅游规划为平台,实现区域旅游系统要素在地区之间进行重新配置、整合与优化,形成规模更大、结构更佳、品牌更高的旅游目的地;全面对接城市群发展,协调城市群与生态功能区之间的关系,打造城市群完整生态功能区和游憩空间。要按照“分类指导、分区管理、差异化推进”原则考虑现阶段旅游业发展水平,与城市群规划建设关系以及在社会经济发展中的地位作用进行顶层设计;充分发挥旅游业综合带动作用,使旅游业在解决区域发展问题中扮演更为重要的角色。

      4.2 以重大项目投资驱动为突破口,形成区域旅游投资与创新双轮驱动发展

      中国区域旅游业发展正处于加快发展和转型升级的关键时期,随着传统精品旅游资源开发殆尽,区域旅游发展正在从“资源依赖型”向“资本依赖+智力依赖驱动型”转变,大资本、大项目带动成为新阶段的主要特点。无论是东部旅游业转型升级,还是中西部旅游全面开发建设,投资仍是主要驱动力量。这些领域主要集中于在旅游业休闲度假化转型升级的旅游主题小镇和特色旅游城镇、现代农业和新农村建设相结合的乡村旅游产品开发、新型工业化相结合的大型旅游装备制造业、医疗健康旅游和养生养老旅游产品、旅游房车、自驾车营地建设等十大类旅游投资领域,成为重要热点。而随着旅游消费对旅游产品质量需求的提升,以科技创新为支撑,以投融资创新为动力,以产业创新为内容,资本、科技、创新将成为推动区域旅游产业发展的新动力,并驱动旅游业从粗放经营到集约发展的转变。

      4.3 以全面改革开放为突破口,推进区域旅游内外源联动发展

      改革开放是新常态下旅游业发展的主要动力和重要源泉。这需要以产品开发、市场开拓、公共服务等合作模式创新为核心,建立互联互通旅游基础设施网络、市场共建共享价值,构建务实高效、互惠互利区域旅游合作体,以跨区域企业主体培育和国家公园体制试点为等关重点突破,全面推进区域旅游合作机制的改革。要对接国家重大区域战略,深化对外旅游交流合作,有序推进出境旅游发展,重点支持有条件企业开展国际旅游业业务经营,积极开拓国际市场。加大边境旅游开放政策探索,以通过边境旅游合作示范区建设和出入境便利化改革推进为重点,探索边境旅游全面开放开发模式。

      4.4 以国家层面统筹协调为突破口,形成多层次区域旅游治理模式

      区域一体化推进和国际化开放需要建立国际、国家和区域层面3个层次的协调,并形成纵向通畅、横向协调、统分结合、多层次推进的统筹协作机制。其中,国家层面跨区域旅游统筹协调是核心突破口,这对于跨区域旅游合作区建设和具有全球影响力精品旅游目的地培育非常重要。要把跨区域旅游合作区建设纳入到国务院部际联席会议议程,在国务院层面统筹流域性重大旅游基础设施、重大旅游项目、重大旅游政策等关键问题;建立由国家旅游局牵头、各合作区参与旅游合作联席会议制度和专项议事制度,落实国务院旅游工作部际联席会议决定,并统筹协调跨区域旅游发展规划,编制年度计划,组建跨行政区域的旅游协调机制和旅游推广同盟等。要建立区域或者次区域旅游合作协调机制、地区间横向帮扶机制、与周边经济区和城市群合作机制;实施沿海沿边开放带动战略,支持上海自贸区旅游服务模式探索,支持边境旅游合示范区规划建设作开放,全面推进与“一路一带”沿线地区旅游国际合作交流。

      4.5 以跨界渗透和兼并重组为突破口,培育区域化和国际化旅游市场主体

      旅游企业是旅游改革发展和市场配置的主体,改善企业经营环境,提高旅游企业市场化程度,促进旅游企业集团化、品牌化、特色化建设,力争形成在国际具影响力和竞争力的旅游企业集团。首先要引进和培育形成跨行业跨地区旅游集团。改善投资环境,积极引进国外知名品牌和运营商、投资商;鼓励和支持区域内优势旅游企业逐步扩大对外投资,以国际收购、兼并或建立海外营销网络等方式,促进旅游企业进行专业化和规模化的跨国经营。发挥大型旅游企业的资源集约化开发、组织集团化发展等功能,在全球范围内延伸完善产业链,创新旅游发展模式。其次,大力推进区域内旅游企业整合。通过适当的旅游产业引导和扶持政策,围绕旅游资源和产品整合,鼓励采取政府调控引导下的集团化企业投资经营管理模式,组建若干以大型旅游项目为载体的旅游企业集团,成为市场主体。通过多种形式进行联合重组,引导规模实力较强的各类旅游核心企业组建“联合舰队”,培育综合型的旅游企业集团,实行规模化、一体化经营。鼓励旅游行业采取品牌连锁、特许经营等新形式,扩大企业规模,拓展经营网络。鼓励旅游企业跨地域经营,尤其是鼓励本土旅游企业走出去拓展经营空间。推出一批优质旅游企业,鼓励、支持有实力的企业通过合资、合作、联合、兼并等方式,组建跨区域、跨行业的旅游企业集团和经营合作网络。最后,要扶持中小旅游企业的网络化经营。加大对旅游中小企业的政策、资金扶持力度,形成促进中小企业发展的有效激励和引导机制,积极引导中小旅游企业向经营专业化、市场专门化、服务细微化方向发展。鼓励中小旅游企业之间加强合作,构建旅游企业战略联盟,形成经营网络。引导扶持中小旅游企业建立与大型旅游集团的网络服务协作。

      4.6 以综合旅游风险防范为突破口,实现区域旅游业可持续发展

      同其他传统过剩行业相比,旅游业是处于高速发展和快速成长阶段的新型现代服务业类型。尽管目前中国旅游业不存在供给过剩的问题,但是旅游业自身特质使其市场脆弱性风险,波及性风险、关联性风险不可轻视。除传统旅游突发性自然、政治、经济事件以及季节变化等突发性风险外,一些新型旅游发展风险也值得关注:其一,大规模旅游投资风险日益凸显。旅游投资和技术门槛较低,不能忽视区域范围内旅游市场过度进入和过度竞争问题;其二,旅游国际化风险。出境旅游发展和从事境外旅游经营活动企业增加,风险不可回避。其三,跨界企业旅游经营风险。这主要是因为,跨界企业盲目进入到旅游业经营开发活动带来不可预知预期(明慧,2013)。因此,必须探索建立综合性旅游风险防范措施。要善于运用底线思维的方法,增强忧患意识和风险意识。要积极利用现代科学技术,建立各种类型旅游安全风险预警系统,探索建立正确识别与估量旅游综合风险的方法和路径。要完善风险防范机制,运用风险管理技术和方法,强化对旅游综合风险的控制和处理,全面积极应对旅游业发展可能出现的各种风险挑战。

      引用格式:葛全胜,席建超.2015.新常态下中国区域旅游发展战略若干思考[J].地理科学进展,34(7):793-799.[GeQS,Xi JC.2015.Strategic choices of regional tourism under the new normal of China's economic growth[J].Progress in Geography,34(7):793-799.].

标签:;  ;  ;  ;  ;  ;  

新规范下我国区域旅游发展战略的几点思考_新常态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