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省利津县第二中学 257400
《高中生物课程标准(实验)》中提出了课程的基本理念,不仅注重生物科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还倡导探究性学习,而有效的问题串是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和探究能力的重要因素之一。
在高中生物教学中,到底如何才能设计出有效的问题串,不断提高课堂的教学质量呢?
本人结合多年的教学经验,总结了以下几条提高教学效率和学生综合能力的有效途径:
一、熟识教材,问题串的设计应注重知识结构的整体性及子问题的层次性
有效问题串的设计不仅仅是形式上的简单串联,它不仅全面体现了教材的重点难点,凸显了重点概念,而且融入了教师的教学设计思维,一个一个的问题由浅入深、逐层深入,带领学生挖掘和掌握新知识。
在课堂教学中设计问题时,教师只有熟识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教学目标以及与其他章节之间的联系,才能把握设置问题串的广度和深度,有利于学生形成完整的知识网络结构。主要有以下几种设计问题串的方法:根据教学目标设计问题串,巧用标题设计主问题;根据教学内容提炼问题串,巧抓核心概念的关键词设计主问题;将相关习题转化为问题串,体现习题问题化。
在教学中,学生自身的认知水平是多层次的,课标的要求也是多层次的,所以设计的问题也应该是多层次的。一般来讲问题设计分成三个层次,即:基础题,指学生通过阅读教材、自主学习就能够解决的问题;应用题,指学生在掌握了基础知识以后,通过独立思考可以自主完成的问题;拓展题,指学生在思考的基础上,通过独立探究或小组合作可以解决的问题。这样设计的问题不仅结构完整,而且面向全体学生,突出了学生的主体地位,能够得到较高的教学质量。
二、采用多种手段创设问题情境,使问题串的设计情境化
在生物科学的领域中有些知识是比较抽象的,可能和学生的认知存在一些矛盾,而这一矛盾可以通过创设问题情境来解决。教师将问题置于一定的情境中能够更好地激发学生的思维活动,使复杂的问题简单化。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在教学中可以采用以下几种方法进行问题情境的创设:可以巧用教材中的问题探讨、科学研究史等材料进行问题情境的创设,这些材料与生活联系密切,更容易引起学生的共鸣;高中生正处于青春发育期,具有很强的好奇心,可以利用学生的“好奇”和“质疑”创设问题情境,通过激发好奇心来发现问题,进而主动寻求解决问题的答案;还可以利用现代教学手段创设问题情境,将高中生物学中一些抽样难懂的知识用直观形象的方式呈现出来,增加学生对知识的理解。
此外,还可以利用实验以及学科间的相关知识创设问题情境。
三、问题串的设计应围绕学生这一主体展开
在课堂教学中,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所以在设计问题串时要想学生之所想、解学生之所疑,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帮助每一个学生建立学习的自信心,提升掌握和运用知识的能力,进而发掘思维深度,达到共同进步的目的。
俗话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在设计问题串时,应该结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充分调动与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在趣味中获得知识,在求知中培养兴趣,使学生得到全面和谐的发展。问题串的设计还要注重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将注意力集中到思维过程中,而不是急于找到答案。这就要求教师设计的问题要具有启发性,敢于创新和大胆实践,以开放化的思维来设计问题串。
四、设计的问题不仅要具有科学性与有效性,而且还要有探究性、开放性和趣味性
问题串的设计并不是简单地从教材中选取一些内容进行累加,而是一个提炼和筛选的过程,要具有明确的目标指向性,要将教材中的重点难点体现出来。问题的设计还要具有开放性和探究性,问题来源于教材,但又不仅仅局限于教材,同一个问题可以从不同的角度分析,得到不同的答案。学生只有自己亲身探索才能解决问题,提升学生的思维策略和方法,锻炼学生的探究能力。
五、有效的问题串还需要经验丰富的教师高效地运用
教师在进行问题教学时要体现教师的主导地位,扮演好教师领导者的角色。学生掌握的任何一个知识点都不是教师强加给学生的,教师扮演着问题的设计者和发布者,将设计好的问题有启发性地传达给学生。当学生遇到一时不能解决的问题时,教师要进行适当的点拨,充当学生的解惑者,对有关问题加以适当的说明。
在整个过程中,教师要时刻关注学生的一举一动,既不能完全放手,也不能包办代替。通过师生之间的共同参与和探讨,既培养了学生的探究能力,锻炼了学生的思维,又很好地体现了教师的作用,较好地提高了课堂教学质量。
有效的问题串不仅是促进学生思维和提高探究能力的一种有效尝试,更对教师专业发展水平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想发挥好问题串的引导促进和支撑功能,教师既要考虑问题串设计的要点,又要突出重难点,逐步放开对学生的控制,让学生在问题中学会学习,提高生物科学素养。高中生物教学中问题串的应用能够真正实现师生之间的沟通、交流与对话,促进学生思维的发展,提高教学质量。
论文作者:李卫卫
论文发表刊物:《素质教育》2017年7月总第241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7/8/11
标签:学生论文; 教师论文; 情境论文; 思维论文; 教材论文; 能力论文; 知识论文; 《素质教育》2017年7月总第241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