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娟
讷河市中医院 黑龙江讷河市 161300
【摘 要】目的:探讨调压胶囊治疗单纯性收缩期高血压的效果为相关的心脑血管疾病的防治提供依据。方法:随机抽取对我院40例单纯性收缩期高血压患者为对调查对象,将40例单纯性收缩期高血压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观察组,每组20例,对照组采用其它药物治疗,观察组用调压胶囊治疗。结果:观察组与对照组总有效率分别为90%与75%,两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1)。结论:调压胶囊临床应用安全,无明显毒副作用,治疗效果明显。
【关键词】调压胶囊治疗;单纯性收缩期高血压;效果分析
【中图分类号】R544.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6-0867(2016)-04-052-01
高血压病是一种常见病、多发病,是威胁人类健康的疾病之一,是心脑血管疾病的独立危险因素。临床表现包括:头晕,头痛,耳鸣,急躁易怒,失眠或入睡易醒,腰膝酸软,尿黄便秘单纯性收缩期高血压作为最常见的亚型在发病机制、临床表现、治疗与预后等方面具有某些特殊性。现将40调压胶囊治疗单纯性收缩期高血压患者的临床资料报告如下。
1资料和方法
1.1基本资料
随机抽取对我院40例单纯性收缩期高血压患者为对调查对象,将40例单纯性收缩期高血压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观察组,每组20例,对照组采用其它药物治疗,观察组用调压胶囊治疗。临床表现为单纯性收缩期高血压随年龄的增长患病率增加,随着增龄,血管内皮功能损伤、动脉粥样硬化、胶原在血管壁沉积、血管弹性蛋白降解,大血管弹性和顺应性下降。因此,大动脉弹性和外周血管的压力反射波是收缩压和脉压的主要决定因素。单纯收缩性高血压由于大动脉弹性减退,脉搏波传导速度增快,反射波抵达中心大动脉的时间从舒张期提前到收缩期,出现收缩期延迟压力波峰,导致收缩压升高,舒张压降低,脉压增大。其中,对照组20例患者,有男10例,女10例,观察组有20人男11例,女9例,两组的一般性资料对比无统计学差异性。
1.2方法
对照组和观察组都采取常规药物治疗。
观察组在常规药物治疗的基础上,服用调压胶囊,内容有以下一些。
(1)观察组给予调压胶囊胶囊,每日3 次,每次3 粒,连续服用4 周。
(2)嘱咐两组患者在服药期间注意调理情志,禁烟酒、忌辛辣食物。
(3)观察指标分别在治疗前和治疗后四周,让患者上午8 ~ 9 点在门诊休息15 分钟后,用水银柱式血压计取坐位测右上臂胧动脉血压
(4)在降压治疗过程中更需注意平缓降压,治疗前应密切反复多次测量直立血压以排除假性高血压,可疑病例进行24 h 血压检测,避免过度治疗,并评估降压治疗的体位效应,不宜使血压下降过快,除非高血压急症,多数应在2~4 周甚至更长时间内使血压达标,以避免影响大脑和冠状动脉的供血及造成低血压反应,最好选择长效、缓释、作用时间长的药物,从小剂量开始。根据血压目标和患者耐受性缓慢加量。
1.3统计学处理
统计学方法:数据均采用SPSS20.0软件进行统计学处理,治疗效果采用率(%)表示,用卡方进行检验;以P<0.05代表两组患者之间,对比治疗效果存在较大差异,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与对照组比较发现,观察组的总有效率明显高,差异具有统计学具有意义(P<0.05)。具体结果如表1所示:
表1:两组的治疗效果对比[n(%)]
观察组和对照组治疗后收缩压均较治疗前明显下降,两组皆有较好的降低收缩期血压值作用(P<0.05),两组间比较降低收缩压水平疗效相当(P>0.05)。而两组治疗前后舒张期血压值无明显降低(P>0.05);治疗后两组间舒张期血压值比较无差异(P>0.05),两组对舒张期血压影响不明显。观察组和对照组治疗后24小时平均收缩压(24hS)、白天平均收缩压(dS)及夜间平均收缩压(nS)值较治疗前明显下降(P<0.01),组间比较无差异(P>0.05)。
3.讨论
单纯收缩性高血压老年人中发病率高,脉压差大,且血压波动大,发生体位性低血压、晨峰高血压现象更明显,易发生假性高血压,且降低治疗未达标更多见。收缩压升高是比舒张压升高更重要的心血管危险因素,临床应更加重视对于收缩压升高的治疗。由于单纯收缩性高血压多发生在老年人中,临床上合并症多,用药复杂,需重视器官保护。降压治疗是目前抗高血压病的主要治疗目标,也是降低心脑血管疾病的发病率、致残率和死亡率最有效的措施。国内外高血压防治指南一致强调,降压达标是减少心脑血管事件的关键,治疗收益主要取决于血压达标率。因此,能否良好的控制血压是检验降压药物疗效的重要指标。
应考虑解压药与其他疾病用药的相互作用,以及可能带来的益处和风险。选择解压药时需兼顾降压以外的益处,以便取得较好的长期疗效。单纯收缩性高血压严重危害老年人健康的发病率高、病程长的慢性心血管终生疾病,随着长期西药降压的治疗,既使血压得到一定控制,由于药物引发的副作用和生理、心理负面影响,不同程度又降低了患者的生活质量。因此,其治疗的目的不仅在于降低血压本身,还在于全面降低心脑血管病的发生率、死亡率以及改善患者生活质量。作为医务人员应提高对收缩期高血压的认识,对患者耐心进行健康教育,给患者以人文关怀,提高治疗依从性。其次,经济状况、社会支持、并发症的存在也是重要影响因素。高血压的防治既是医学问题又是社会问题,充分发挥基层医生作用对提高高血压的控制率会大有裨益。此病的防治也将和其他学科一样迈上新台阶。
参考文献:
[1]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2009 年基层版)[J]. 中华高血压杂志,2010,18(1):11.
[2]王文,刘明波,隋辉,等. 降低血压对心血管病高危患者益处的证据[J]. 中国循环杂志,2003,18(3):227.
[3]刘永平,阴彦龙,杨敏清. 单纯收缩性高血压的治疗进展[J]. 中国老年学杂志,2010,30(5):1458.
论文作者:李娟
论文发表刊物:《系统医学》2016年第2卷第4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6/5/11
标签:高血压论文; 血压论文; 收缩压论文; 单纯性论文; 胶囊论文; 两组论文; 患者论文; 《系统医学》2016年第2卷第4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