弗洛姆的动态社会性格理论,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性格论文,理论论文,社会论文,动态论文,弗洛姆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内容提要 本文通过对弗洛姆关于人的“社会性格”、生产性格、非生产性格和混合性格的分析,阐发了弗洛姆关于人的性格理论。这一理论尽管有的内容还需要进一步研究,但从整体上看,这是第一次对人的性格作的系统论述。它不仅深化了对人自身的认识,而且在改革开放的今天对从人的性格的角度提高人的素质也是有益的。
关键词 性格 社会性格 生产性格 非生产性格 混合性格
关于人的性格问题不少学者提及过,也从不同的角度对此进行了探讨。心理学家们把人的性格规定为人对现实稳定的态度及其行为方式的个性心理特征;精神分析学家弗洛伊德把人的性格看作人格并分成本我、自我和超我三部分;弗洛伊德主义的马克思主义学者赖希超越了弗洛伊德主义的人格概念把人的性格分成三个层次,即表层、中间层和最深层。而马克思主义创始人重点是论述人的本质,这一论述是同生产联系在一起的。他们认为,人是什么样的,既同他们生产什么一致,又同他们怎样生产一致。但是他们没有对人的性格进行系统阐发,后人有的把人的性格解释为人性,而人性即阶级性。
由上得知,学者们对人的性格的探索是有意义的,但没有形成对人的性格的系统理论从而也没有对人的性格作出全面论述。 而弗洛姆(Erich Fromm,法兰克福学派的重要成员、 弗洛伊德主义的马克思主义学者)对人的性格的研究却有独特之处。他把人的性格纳入生产和社会关系中,并从多种角度系统论述了人的动态社会性格理论。尽管弗洛姆的这一理论内容并非都是真理。但是,这一理论既提供了认识与现实世界联系的新视角,又是对现代西方发达资本主义社会中人的一种展现,具有一定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一、弗洛姆关于人的动态“社会性格”概念
“社会性格”的思想并不是弗洛姆的独创,而仍然是从弗洛伊德那里继承下来的。正如他自己说的:“有关性格的理论乃是弗洛伊德最有意义的发现之一。”但是弗洛姆并没有照抄弗洛伊德关于人的性格的思想,而是赋予了性格以新的内容并规定了动态“社会性格”概念的含义。
关于“社会性格”的概念是弗洛姆于1931年出版的《基督教主义的演化》一书和1932年发表的《精神分析的性格理论及其社会学的意义》一文中提出来的,意思指人同世界发生关系的行为模式。弗洛姆指出:“社会性格仅包括部分特性,它仍是一个团体的绝大多数人性格结构的核心。是作为这一团体共有的活动方式和基本的实践活动的结果而发展起来的。”〔1〕弗洛姆又认为人同世界的关系是在同化和社会化的过程中实现的,也就是在人作用于现实世界的动态过程中实现的。实际上就是在生产过程中实现的。因而人的社会性格也是随着人同现实世界关系的变化而变化的。所以“社会性格”不是在静态中而是在动态中形成和变化的。因而弗洛姆又在1968年对社会性格重新定义:“社会性格在某种程度上是可变的,它是把人的能量引向同化和社会化过程的(相对固定)形式。”〔2〕这一动态社会性格概念成了弗洛姆人学思想的核心概念。
动态社会性格是在一定的社会结构和文化模式中形成的,同时又是适应某种社会结构的基础。弗洛姆认为人是不能选择他出世的社会结构和文化模式的。人一出世,舞台已给他准备好了,他必须同大人一样生活在这现成的社会结构和文化模式中,他必须接受了这个结构才能生存下去。他必须吃饭,从而也必须活动。换句话说,人一生下来,需要生存的条件和社会制度,作为刚出世的人对此是无法改变和选择的。不仅如此,还必须在这样的条件和社会制度中形成自己的社会性格,否则无法生存。所以作为现实生活中的人的行为、观念、思想、判断的规范的产生和发展都是以适应当时的社会结构为基础的。也就是以当时现存的人与社会、人与自然、人与自身的关系模式为基础的。而正是人具有了这种社会性格才能在人与现实世界的复杂关系中生存。所以动态社会性格实际上是同现实世界发生的复杂关系的行为模式,通过动态社会性格的内容,进一步把人同现实世界的关系具体化了。
二、弗洛姆的动态社会性格理论的内容
弗洛姆从人同世界的关系中揭示了人的动态社会性格的类型。他把人的动态社会性格分为四大类型:即生产性性格、非生产性性格、关系性性格和混合性性格。
(一) 关于生产性性格
所谓生产性性格,弗洛姆认为指人独有的潜能的实现,是人的力量的使用。而正确的使用这种力量有三种方式。
第一,理性的方式。弗洛姆是从利用潜能的基本形式来阐明理性方式的。
关于利用潜能的基本形式,弗洛姆认为包括复制和培育世界两种方式。所谓复制方式,就是复制现实世界。这种方式同拍电影一样,对事物的文字记录变成了一连串的照片。单就这种方式创造性是不明显的,但它是创造性体现的基础。所谓培育方式就是培育世界。这种方式是在复制方式的基础上进行的。就是人们通过构想以自己的理想和情感的力量去创造新物质形式,把世界用新的物质形式装饰起来,这是潜能最明显的体现。
这两种方式任何人都可以用作对世界的反应,但人与人之间在这两种方式中各占的比重是不同的。有时一种方式变得萎缩,而另一种方式发展到极端。这时人对世界的反应也就失去了创造性,如培育方式相对萎缩的人就成为“一个实证主义者”。这种人,可以按照事物呈现的样子来认识事物,但没有能力使他的感觉进一步活跃起来,他只是体现到事物的表面现象,而无力达到对事物的本质的认识。他对其未来发展的事物不能做出预测,只看到枝节而不见整体。在这种人眼里,物化了的东西就是现实的全部,他的思想只是演算式的想象。
有的人复制方式相对萎缩,这种人已经丧失了正常的接触,成了精神失常者。精神失常者建立了一个内在的现实世界。在这个世界中他能得到满足,而对真正的现实世界却认为是不现实的。
总之,弗洛姆认为,只有用上述两种方式同世界发生关系,才能正确地认识世界,才能体现人的创造性,失去了这两种之中的任何一种方式便成了病态人。
所以复制与培育两者兼备是一个人创造性的前提。因为这是对立的两极,构成了创造的原动力,形成了联系和反映世界的理性力量。
第二,爱的方式是理解世界的另一种方式。这种方式是通过心理和情感来实现的。这里讲的爱与通常讲的爱是不同的。通常讲的爱是把对某些人的从属称为爱或对某些人的占有称为爱。而这里讲的爱是植根于创造性之中的爱。
爱的本质是人的一种心理能力,是一种性格倾向,不是一种特殊的关系而是一种对待世界的行为方式。他说:“爱首先不是同一个特殊人的联系,而更多的是一种态度,性格上的一种倾向。这种态度决定一个人同整个世界,而不只是同爱的唯一‘对象’的联系。”〔3〕
其一,爱是一种主体关系。人同世界的关系是一种主体关系。他说:“任何爱的理论,都必须从某种人的理论和人类的生存理论开始。”〔4〕这里讲的某种人的理论和人类的生存理论是一种立体理论。 也就是说在人的本质中已从动物的王国中,从本能的适应中解放出来而用理性同世界建立了一种新的关系叫做主体关系。马克思恩格斯指出:“凡是有某种关系存在的地方,这种关系都是为我而存在的;动物不对什么东西发生‘关系’,而且根本没有‘关系’,对于动物来说,它对他物的关系不是作为关系存在的。”〔5〕这里讲的“为我关系”就是主体关系,而动物并不是没有任何关系,而是指没有从这种爱的角度出发的主体关系。
其二,爱是一种心理能力。这是由受爱能力和创爱能力两部分组成的。其中受爱能力表现为潜能的孕育,而创爱能力表现为爱的生产、爱的创造和爱的行为的体现。
其三,爱是一种奉献。弗洛姆认为,爱是人类奉献精神之源。所以爱的本质主要不是接纳和获取,而是奉献和给予。这是弗洛姆关于爱的本质的精华思想。
第三,创造性思维的方式。
弗洛姆认为,“创造性思维是由思维者的兴趣引起的。就是说,引起的思维动机,是对对象的兴趣,受其影响并做出反应。创造性思维的特征,是客观性和主观性之间的两极性。客观性的特征表明思维者要尊重其对象按其本来面目观察,而不是根据自己的主观欲望歪曲对象。这一特征是极为重要的,抽掉这一方面便构不成创造性思维。也就是要保证思维的客观性,就要尊重我们观察到的事物,只有在事物的特性和相互联系本来面目上观察事物才能把握其客观性。因此,在弗洛姆看来,理性方式、爱的方式和创造性思维的方式的有机结合是人的潜能在性格中的充分体现:理性的方式是人的生产性性格的前提和基础,爱的方式是人的生产性性格的主体,而创造性思维是体现了理性方式和爱的方式的有机结合。只有从三者的内在联系和作用上才能认识生产性性格的本质。
(二) 非生产性性格
弗洛姆不仅阐发了生产性的性格结构,而且还论述了非生产性的性格结构。弗洛姆按不同的心向把非生产性性格分为四种类型。
第一,接受型。具有接受心向的人,他们看不到自身的力量,认为一切好的东西来源都在外面。因而他们坚信自己所需要的,无论物质方面还是精神方面唯一获得方法是从外面取得。所以这种人失去了主动性而处于被动的状态中。其特征是:1.在爱的方面是被动的, 就是只接 受别人的爱,不去爱别人。2.在思想方面是被动的,在公众的场合,他只是个听众,只听别人讲话,不发表意见,最后表态赞成别人的意见。3.依赖性强,这种人不能独立,而是依赖于某种力量。完全依赖上帝,幻想找到某种神秘的力量的帮助,使自己的事成功来出人头地。4.对喂养的人,一方面感激涕零,另一方面提心吊胆怕失掉喂养。5.忠诚于许多人,因为他认为依赖的人愈多愈安全。所以必须忠诚许多人,开口不说一个“不”字,总是百依百顺,批判能力丧失,唯命是从,完全依赖他人生存。6.他们不仅依赖权威,而且也依赖于平民,这些人是上下依赖八面玲珑。7.这些人最大的爱好是吃喝,因此这些人嘴唇也有特点,经常是油汪汪的。
第二,剥削型。剥削型的人同接受型的人的基本前提是一样的,也认为“一切好的东西都来源于外面”。他们需要的一切都要在外面寻求,自己不能创造任何东西。
但这种人同接受型的人是有区别的。接受型的人是以礼物的方式接受别人的东西,而剥削型的人则“是利用强迫或诈骗的手段把别人的东西据为己有”。这种性格的特征:1.在爱的方面是强求伴之于笼络。尤其是爱的对象以从其他人手里抢过来为荣。2.在思想和学术上善于剽窃,或直接剽窃或改头换面,在这时还硬说是自己的创新。3.在物质方面,坚持“偷来的水果最甜”的座右铭。对一切人、一切事物都要加以利用和盘剥。”这些人并不是无钱而是不喜欢买的只喜欢偷的东西。4.有一张刻薄的嘴,经常对别人评头品足,人品上低估别人,东西上高估别人。5.缺乏信心和乐观精神,猜疑、挖苦、妒忌和刻薄。
第三,囤积型。具有这种性格的人不同于前两种人,他们对于自己之外的东西没有兴趣。他们的心胸是自己。他们的安全感完全建立在囤积和节省的基础上,把消费、花钱看作是威胁。这些人好象在自己的周围筑起了一道围墙,目的是把自己的钱财收藏在自己的仓库之中,防止流露出去。自己有多少钱同谁也不敢讲,处处提高警惕,防备自己的东西失掉。具有这种心向的人的特征:1.他们吝啬是多方面的, 不仅有 个人的钱和物质,而且也包括思想与感情。尤其是在爱情方面,他们把爱情看成一种占有,他们并不给予别人爱。因为在他们看来,爱了别人,自己就少一份爱,吃了亏。2.他们留恋往事,抓住过去不放,沉浸于已往的情感和经验的记忆之中。不仅没有创造性的活动甚至于连创造性思考的能力也失去了。3.脸部特征嘴唇紧闭,一副偏拗固执的姿态。精打细算而严酷,一副守财奴相。似乎是时时守住自己同外部世界之间的那道藩蓠就是最大胜利。4.在家里东西的安放上有条不紊,放得整整齐齐,井然有序,不能忍受东西放得乱七八糟。这意味着自己是控制了外部世界的胜利者。为了避免被侵犯的危险,就把一切东西保存在适当的位置上。尽力使一切东西保持原样,自己连相也不敢照,怕照相失去自己的原貌。他们那种强迫性的清洁是要摆脱与外部世界接触的一种表现。在自己藩篱之外的任何东西他们都认为是危险和不清洁的。这似乎像祭上帝的洗礼,不接受外部的东西,似乎是外部世界已构成了威胁,以“不”字来作为对外部世界的防卫。他们认为自己具有的能量、力量、精力是个定数,一旦用了就会减少或枯竭。
第四,市场型。具有这种性格的人是把自己当作商品,并以交换价值作为个人价值的性格心向。这种性格有如下特征:1.依赖观念,为了物质的成就,这些人都得依赖于那些需要提供服务和雇佣他们的人。为了赚钱依赖于资本家、依赖于外商等。2.符合需要就乐意,就是说一个人从服务的对象种类来看是各种各样的,不尽相同的,如铁路董事、大学教授、旅店经理等。但他们有个共同点,就是他们都各自符合所在岗位的需要,就是一种快乐。3.讨人喜欢,这种人关心的不是自己的幸福而是自己如何卖出去。为了卖出去获得交换价值,想方设法把自己装潢得既精美又很实用,并追求最流利的款式。这种人扮演着双重角色,既是卖主又是商品。4.我就是你所需要的。具有市场心向的人自己的力量异化成了商品,他的力量已不属于他,而且还要千方百计掩饰这一点。因为他所关心的并不是他如何在使用这些力量的过程中自我实现,而是如何出卖他所获得的成功。这样他们的力量已变成了外在于他与他自己相脱离的东西,变成了供他判断和使用的东西。5.无核心,具有市场性格的人,他像一个洋葱一样,一层一层剥下去,找不到核心。6.无固定人格,由于一个人的价值决定于是否能出卖,他的个性变得毫无价值了,因此没有一个固定的性格。
这些非生产性的性格是针对某一类人讲的,而不是说这四种性格在每一个人身上都同样明显。那种性格特征突出,主要看当时的社会条件。这种非生产性的性格特征也仍然同社会结构之间存在有内在联系。
所以在一定的社会结构中,某一种性格就突出地体现出来。如市场型的性格多出现于现代人中,它同商品生产的发展有关。这种性格追求的目标是实现交换价值。而囤积型的性格多表现于中产阶级和既得利益者中,他们对于不择手段地获取不感兴趣,而是千万百计地保住既得利益。
(三) 关系性的性格
弗洛姆认为,在社会生活中,人们除了与世界的同化过程中的行为模式外,还有社会化中的关系行为模式。这种行为模式与同化过程中的行为模式是相联系的。在这种行为模式中形成了人的特有的性格。其特点是共生性关系、疏远性关系和友善性关系。
⑴共生性关系
这种共生性关系的特点是使人失去了自主性,使自己成为他人的一部分。或者被他人吞没,或者吞没他人。这种性格就是医学上讲的所谓“被虐待狂”和“虐待狂”。所谓“被虐待狂”是共生性性格的被动形式,通过自己附属于另一个人来寻找安全。这种依附形式是多种多样的,如为主人牺牲,替主人负责任等。“被虐待狂”的冲动常与人格中追求独立自由的那一部分冲动发生矛盾。这种矛盾有时达到尖锐的程度以致于被当作一种痛苦来加以体验。
所谓“虐待狂”是共生性性格的主动形式,体现为吞没他人。各种各样的冲动达到这样一个目的:“完全控制另一个人,‘并合’他,使他成为任凭我们意志摆布的孤弱无助的对象,达到对弱小者的完全统治的目的。被统治者视为可以利用的东西,而不是有自己目的的人。”〔6〕
⑵疏远性关系
前一种性格特点不知付出了多少代价,但还是一种与对象接近的关系,是一种力量的表现。而这里讲的是一种疏远的关系,这种疏远关系表明了一个人的无力感。其表现形式是退却与破坏。退却是人们在同世界发生关系中的一种正常行为,但是作为性格取向的退却则是另一回事。它是与他人发生关系的一种主要形式,而且是一种消极的形式。比如一个人在一个强汉殴打下表现出了投降的样子,还有在坏人的刀逼下求饶的形象等均属于退却的活动。
破坏性是疏远关系的主动形式。毁灭别人的冲动是由害怕别人产生的。他们的原则是对于很强的对手要先下手为强。退却和破坏同属于一种疏远的性格行为,二者常常以不同的比例混杂在一起,表现出了退缩和破坏的复杂的性格行为。
⑶友善性关系。这种关系体现在两个方面:其一,是爱, 如前所 述是一种创造性的形式,它是在双方各自都保持完整性的前提下两个人之间的亲密表现;其二,是理性,理性可以达到对事物本质的认识,使人的这种友善关系提高到理论高度。
(四) 混合性性格
前边讲的动态性格结构是理论化的,而现实生活中人的性格是一种混合的状态。只不过是那种性格在这种混合中占主导地位就表现出那种性格取向。这种性格的混合类型是多种多样的。可以分为两大类,即不同类型的性格混合和同一种性格积极和消极方面的混合。这种混合性表明了各种性格之间有共性的东西。
⑴不同类型的性格混合
由此可以看出,人的各种类型的性格是相互联系的,在现实生活中是会形成不同的组合的。值得注意的是在这些组合中要发现一个人主要的取向的性格,这是占统治地位的性格。同时也要发现其他性格的特征,以便从总体上把握一个人的性格特征。
⑵同一种性格的积极和消极方面的混合。因为每种性格都有积极和消极的方面,而这两个方面是混合在一起的。对于每种性格不仅要看到它的积极方面,而且同时也要注意到它的消极方面。接受型的性格的积极方面是适应性格,而消极方面就是无原则性:囤积型的性格的积极方面是节俭,而消极方面则是吝啬:市场型的性格的积极方面是随机应变,而消极方面是无定见。
正是由于各种性格在生活中的混合造成了人的性格的复杂性和差异性。
从上述四类人的性格来看,实际上是揭示了人与现实世界的关系及其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尽管弗洛姆的分析并不是准确的,但是这种分析把人与世界的关系具体化了。同时我们也可以了解一下当代西方世界中人的一些情况,西方现代人不同于马克思时代的人了,那时主要的体现是阶级与非阶级的人。而现在这种阶级关系从现象上看不像马克思时代那样鲜明了,但是从某种意义上讲这种阶级关系更复杂了,它已深入到人的心理过程了。
三、对弗洛姆的动态社会性格理论的评析
我们对一种学说、一种理论的评价应当辩证地看问题,如果它有缺点就严肃指出,同时如果它有积极方面,我们也要肯定它。对弗洛姆的动态社会性格理论的评价就应如此。
弗洛姆的动态社会性格理论实质上是对现代西方发达工业社会中人的一种解剖。作为一种理论它有不少缺点,但它仍然有积极意义。
(一)动态社会性格理论存在的问题
关于弗洛姆的动态社会性格理论中的错误是明显的。
1.在对人的性格的解释上,弗洛姆过分强调了人的心理作用,主要是用心理的因素来解释人的性格的内容。尤其认为科学中的客观性是假的,没有兴趣的真理不是真理的提法就更缺乏根据了。这从哲学路线上讲仍然属于唯心主义哲学。
2.在对社会性格的作用上,弗洛姆认为社会性格在社会中起一种中介作用。他说:“我要强调的是正是社会经济结构和一个人社会中普遍性的思想理论之间的中介,它在两个方面即经济基础变为思想或将思想变为经济基础过程中都起中介作用。”〔7〕这段话的公式是:经济基础——社会性格——思想、理论。
从这个公式看出,弗洛姆对人的性格作用的看法是有问题的。因为从这里意思很明确就是经济基础要产生社会性格,而社会性格又要产生思想、理论。这显然是同马克思主义的观点相悖的。马克思主义认为,经济并不产生任何东西,它只是对思想资料的发展方向起作用。恩格斯说:“经济在这里并不重新创造任何东西,但是它决定着现有思想资料的改变和进一步发展的方式,而且这一作用多半也是间接发生的。而对哲学发生最大的直接影响的,则是政治的、法律的和道德的反映。”〔8〕恩格斯的概括反映了经济和思想、理论之间的真实关系, 而弗洛姆的结论离开了真理性。
总之,弗洛姆的社会性格理论的缺陷是明显的,甚至于是带根本性的。但是,即使这样,弗洛姆的社会性格理论仍然有它积极的一面。
(二)弗洛姆社会性格理论的积极方面
1.从人的性格角度讲了提高主体素质问题。
弗洛姆的动态社会性格理论实际上是从人的性格角度阐发了如何提高人的素质的问题。因为他把人的性格分为四大类型,即生产型性格和非生产型性格,关系型性格和混合型性格。而对每种性格又进行了详细分析。从中明显看出他提倡的是生产型的性格,反对其他三类性格。他认为生产型的性格是体现了主体的较高的素质,是形成社会有系统有秩序的基本因素,而其他性格是不合理的,是形成社会堕落无序的基本因素。他说:生产性程度较高时,我们就可以发现合理的有系统的有秩序系列;与此同时,当它越来越堕落为不合理的、愚腐的强迫性“秩序系列”时,就会减少生产性,而这种序列实际上也使它自己的目的遭到挫折。弗洛姆认为,人的性格是可以转变的,如果有好的社会环境教育要好,可以使生产性的性格占主导地位。从而提高人主体的素质。弗洛姆讲:每一种性质上的改变都是根据生产性的一定量而出现的。
从前边叙述可知弗洛姆关于社会性格的分类是从生产的角度对主体进行的解剖。从某种意义上说,是对人自身的认识的深化。
2.从人的性格的角度讲了如何发挥人的能动性问题。
弗洛姆分析的人的性格不同,其能动性也是不一样的。最有能动性的是第一类性格的人。因为这类人是具有创造性的人,而创造性是人的能动性的核心。人的创造性是在市场经济中的主体作用的突出特点。市场经济最根本的机制是公平竞争,任何一个社会的竞争实质上是主体的能动性的竞争。
如果有针对性地对人进行教育,使人的性格由非生产性的转变为生产性的,这不仅会最大限度地发挥个人的创造力,而且还会使这种创造力形成合力。
3.从性格的角度阐发了开发人力资源的问题。
弗洛姆分析了人的性格的类型,即人与世界联系的行为方式。这实际上表明了人力资源的开发程度。因为从人的性格类型来看,第一类人的性格是同世界联系的最佳方式,是对人类资源的最好的开发,能最大限度同物质资源结合,能做到人尽其力,物尽其用。而其余的三种人格是与外界结合的较差的行为方式,最主要的是不能很好发挥人的创造性。这是人力资源的最大浪费。因为人是财富之源,人的病态性格就是人力资源的浪费。因此用科学的方法教育和培养人的生产性性格这是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开发人的资源的重要内容。
注释:
〔1〕弗洛姆《逃避自由》,工人出版社,1987年中文版,第358页。
〔2〕弗洛姆《人的新希望》,《弗洛伊德主义原著选》(下卷),辽宁人民出版社1989年版,第547页。
〔3〕《爱的艺术》,商务印书馆1987年版,第34页。
〔4〕《爱的艺术》,第6页。
〔5〕《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第34页。
〔6〕《寻找自我》,工人出版社1987年版,第14页。
〔7〕弗洛姆《在幻想锁链的彼岸》,工人出版社1987年版,第92页。
〔8〕《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第485—486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