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北京市房山区良乡医院 首都医科大学良乡教学医院 北京 102401;2.西藏自治区拉萨市尼木县人民医院 拉萨 851300
【摘 要】目的:探讨急进高原救援队员血氧饱和度、心率、血红蛋白动态监测与防范高原风险风险的措施。方法:在2016年9月—2017年9月这段期间内,采用指式脉氧仪对26名参与高原救援的26名医疗队员进行HR动态监测。抽取患者的静脉血对其Hb进行监测,并采用急性高原病评分系统对其高原反应症状进行了解。结果:救援队员产生高原反应的发病率为88.46%。进入高原后,救援队员的SaO2值迅速下降、HR水平以及Hb水平明显提升。随着一个缓慢的适应阶段,救援队员SaO2、HR、Hb水平恢复到稳定水平,直到返回平原后的第6天恢复后正常水平,相互间比较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急性高原病会对海拔在3000米以上的高原地区的救援队员的身体健康产生较大的影响,因此,加强对急进高原地区救援人员的防护非常重要。
【关键词】高原救援;血氧饱和度;血红蛋白;高原反应风险
急性高原反应主要包括急性轻症高原病、高原肺水肿以及高原脑水肿等,急性高原反应主要会发生在从平原快速进入到高原的人群,会对急进高原人群身体健康造成较大的影响[1]。由于我国的高原面积广大、海拔高,且高原人口在全世界而言都是属于比较多的国家[2]。随着经济建设以及西部开发战略的实施,更多的人群进入到高原,在这一过程中,人们的血氧饱和度(SaO2)、心率(HR)、血红蛋白(Hb)水平均会发生显著变化。因此,对其SaO2、HR、Hb进行动态监测用于判定急进救援队员高原反应具有重要意义。
1.一般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择参与本次救援行动的队员,均属于武警部队工作人员,年龄26—43岁;平均年龄(33.69±12.38)岁。其中,男性23例;女性3例;均为汉族。在进入高原之前对其身体进行全面检测,其健康状况均为良好。
1.2方法
采用指式脉搏血氧饱和度仪,由深圳科瑞康实业集团生产,监测SaO2范围主要为0—100%,监测HR范围为30—254次/min。对救援人员的SaO2、HR测定均使用脉搏血氧饱和度仪器进行。在测量之前救援人员静止休息约5min,保持静息状态。同时,抽取患者静脉血进行Hb监测。在进入高原后的24—48h以内,对所有受试者完成急性高原病症状评分检测。
1.3评价标准
在监测以后,将救援队员进入高原前、进入5天、11天后以及返回平原后3天、后6天的SaO2、HR、Hb水平记录下来,并进行比较。
2.结果
2.1 26名救援队员产生高原反应的发病率
救援队员产生高原反应的发病率为88.46%,详细情况见表1.
表1 救援队员产生高原反应的发病率
3.讨论
从本次研究结果来看,急进高原救援队员的SaO2、HR、Hb水平均会发生较大程度的改变,其都需要经过一段时间缓慢的适应阶段,最终使得SaO2、HR、Hb水平恢复到正常水平。基于此,维持其SaO2、HR、Hb水平平衡,相关人员需要采取相应的高原反应风险防范措施,具体措施如下。
3.1 救援队员做好相应的前期准备工作
在进入高原前,要对救援队员进行全面的体检,制止具有严重胃肠疾病、高原肺水肿、慢性呼吸系统疾病的人员进入高原区[3]。救援队伍中要有呼吸、高原医学专业人员参与其中。其次,选择救援队伍中身体素质比较好的队员,对其进行相应的肺功能指标检测。再次,给予救援队员适当的药物进行急进高原反应预防[4]。在接到救援任务以后可以给予队员口服红景天等抗高原反应性药物,服用西洋参含片或者复方丹参片,这些药物能有效地加强救援人员的心肌供血能力,改善其循环功能。
3.2 进入高原后的日常生活行为规范
吸氧有利于缓解高原反应所带来的不适感,消除救援队员胸闷、气短以及呼吸不畅的高原反应症状。由于救援任务比较艰巨,其在工作中不能加强吸氧,因此,可以再夜间或者其休息的时间段借助氧气袋或者便携式制氧机进行吸氧。其次,对饮食方面多加注意。少食多餐,多食用一些碳水化合物、高维生素以及比较容易消化的食物,增加平时的饮水量,促使救援队员体内的水分充足。由于高原地区光照充足,紫外线比较强,且空气干燥,救援队员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会消耗更多的水分,所以,增加饮水量是非常有必要的。当救援队员产生剧烈头痛、意识模糊等症状时,就要提高警惕,防止其产生高原肺水肿以及脑水肿等状况,进行及时的检查与抢救,或者送至到平原恢复[5]。在高原地区,救援人员容易产生焦虑、紧张、害怕以及否认的心理,并且队员均会不同程度的产生高原反应。有些队员出现尿血以及肺水肿现象,其心理便出现恐慌。基于此,医疗队员需要进行相应的卫生宣教工作,通过与救援队员的沟通与交流,促使其情绪保持在一个稳定的状态,放松队员紧张的心情,减少其氧气消耗量,促使整个救援队的战斗力都在一个稳定水平。
3.3 对工作进行统筹安排
在安排工作任务过程中,队长要结合队员的体力状况安排每天的工作,给队员一定的适应阶段,然后逐步地增加劳动量。每天加强队内巡视,询问其是否存在不适,头疼、恶心、呕吐或者失眠等症状。当发现队员发生轻度高原反应时,要对症处理,通过加强队员夜间吸氧、输液等处理方式防止其疾病加重。对于出现急性支气管炎、肺水肿队员要及时后送。
综上所述,急进高原救援队员的SaO2、HR、Hb水平均会发生相应变化,采取相应措施进行处理,防范高原反应的风险是非常必要的。
参考文献:
[1]焦小杰.方涛.樊毫军.等.急进高原救援队员血氧饱和度、心率、血红蛋白动态监测与防范高原反应风险的研究[J].中华急诊医学杂志,2010,19(8):829-833.
[2]赵顺云.吴新民.郭亚民.等.南极考察队员在不同高原环境下血氧饱和度及心率与高原反应风险的关系[J].中华医学杂志,2013,93(22):1743-1745.
[3]田开新.覃军.黄岚.等.耐力训练后急进高原心率变异性与急性高原反应关系研究[J]. 人民军医,2008,51(10):628-629.
论文作者:王延庆1,陈洁1,洛桑卓玛2,其美班措2,扎西卓嘎2
论文发表刊物:《中国医学人文》(学术版)2017年7月第14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8/1/25
标签:高原论文; 队员论文; 急进论文; 饱和度论文; 水平论文; 肺水肿论文; 心率论文; 《中国医学人文》(学术版)2017年7月第14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