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数学 小组讨论环节,是课堂精髓的环节,也是教师较难把握的一个教学环节,“小组讨论”的环节,控制不好或议题设计不好,学生就容易乱成一团,达不到有效的教学效果。小组讨论是课堂教学的一种重要方式,但不是唯一的方式,因此,不是所有的教学任务都得通过小组讨论才能完成,在教学中,个人学习、教师引领仍有着不可取代的地位与作用。
【关 键 词】:信息技术、教学、角色转变、有效性,讨论
小组讨论环节,是课堂精髓的环节,也是教师较难把握的一个教学环节,“小组讨论”的环节,控制不好或议题设计不好,学生就容易乱成一团,达不到有效的教学效果。小组讨论以小组活动作为基本的活动方式,以生生互动为主旨进而开发学生的自身资源,让每位学生都动起来,让学生帮助学生,学生带动学生,学生促进学生, 实现“传帮带”,共同进步!
目前老师在上公开课或平时的常态课时,都会有时不知道怎样开展这个环节,在小组讨论时缺乏正确的引导,小组讨论的效率并不是很高。 下面就关于小组讨论的若干问题我们来谈谈我们自己的想法。
一、领会“小组讨论”的目的
在数学课中,开展小组讨论的目的是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小组讨论”在课堂中可以控制课堂节奏和调节学生的情绪,也是攻破重难点知识的重要手段。同时发挥小组组员集体力量,利用学生中的“传帮带”作用,团结互助,达到共同进步的目的!
二、合理构建学习小组,明确分工。
要充分发挥小组学习的功能,分好小组是前提。合理的构建讨论小组,是学生进行合作学习的基础和前提。分组时坚持以“学科互补,性格互补”为原则分组。首先要根据学生的基础知识、学习能力、智力状况、性别、心理素质、兴趣爱好等各个方面进行综合评定,然后进行分组。 科学合理地分组,可以使小组成员之间产生积极的相互促进作用。每个学生在小组中都能发挥应有的作用。
成员职责的分工不是固定的,更不是一成不变的,否则小组间就不存在合作的可能了。而由于对学生全面发展的需要,这种角色分工不是长期固定的,组内成员要轮流担任,实现小组角色的互换,增进生生互动的有效性。
三、要设计合适的问题,体现问题的价值
设计问题能有效地激发学生的思维,充分体现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教学中教师设疑时不能设计过于简单、学生不假思索就能回答的问题,这样看起来气氛活跃,久而久之,学生容易形成思维惰性,不利于创新意识的培养。设计的问题应具有较大的思维空间,同时又要使学生通过“小组讨论”能够解决的。这样不仅使课堂教学富有了生命力,而且也使学生的思维向知识的深度和广度拓展,能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
教师设计的“小组讨论”如果能引起学生讨论的欲望就会激起学生的学习热情,从而能主动地投入到讨论中去,寻找问题的答案。数学课上“小组讨论”的设计难易要适度,它既要有一定的难度,同时又要使学生通过“小组讨论”能够解决的。
四、合理把握“小组讨论”的时机
“小组讨论”往往是学与思、学与论相结合,它对于巩固所学过的知识,加深对这些知识的理解起着重要的作用,特别有利于对教材的重点、难点的理解和把握。 “小组讨论”这个环节要抓住讨论的契机 课堂讨论的成败与作用的大小,在很大程度取决于讨论时机的选择与确定。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我们觉得在以下几个点可以做为“小组讨论”的切入点。
1. 在答案多元的时候
学生在回答问题时,往往出现意见不统一、各抒己见的情况,这是安排课堂讨论,就会获得意想不到的效果。如教学“0没有倒数”这一知识点,周玉容老师通过找0的倒数,结果出现了以下三种不同的意见:0的倒数是0; 0的倒数是任何数; 0没有倒数。这时学生目光统统望着老师,希望老师能给他们指点迷津。而周老师没有一下子为学生解决教学困惑,而是让学生在小组内小组讨论,说一说,形成统一的意见。
最后得出结论:两个数的乘积必须是1,这两个数才互为倒数,0乘任何数都得0,所以0没有倒数。
当学生对“0到底有没有倒数”出现三种不同的意见时,教师心里十分清楚谁是谁非,但却没有急于发表自己的意见,而是以鼓励的语气激励他们自己动脑思考自己解决问题。这样处理就为学生创设了问题情境,因为学生需要这样的一次“小组讨论”的机会,学生们在这样的情境中交流、讨论、碰撞,最后迸发出思维的火花,教学收到了水到渠成的效果,也很好的突破了教学的难点。
讨论往往是解决重、难点的最有效的手段,只有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才能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攻克教学的重、难点。
2. 在操作实验、探究问题时。
由于学生思维能力的差异或者是思考问题的角度不同,在解决问题的速度和方法上也有不同,如果我们组织学生去寻找解决。问题方法的过程中进行“小组讨论”,他们就能够在讨论中互相之间得到启发,就能够比较顺利地寻找出各种解决问题的方法。
3.在归纳法则、揭示概念时,开展小组合作学习。
法则、概念大多数是利用教材提供的材料,通过观察、比较、抽象、归纳而得来的,其推导过程有时显得枯燥无味,不能激起学生学习兴趣。如:六年级下册在教学“比例的意义”时,当学生把四组不同地方的国旗的比值算出来后,发现四组比值是一样的,像这样的我们可以用等号把这个比连接起来,教师指出这个等式,像这样的我们叫做比例。其实这个时候还很多对比例没形成概念,这时教师组织学生“小组讨论”,什么是比例?这时再一次让学生对比例的概念有重新的整理,哪怕自己说的跟书本没那么标准,但只要学生能表达出这个意思,就应该得到认可,通过“小组讨论”,协作攻关,很快就得出比例的意义。这个过程让学生对比例意义吃透,为下面比例的判断做下很好的铺垫!
五、合理控制“小组讨论”的时间长度
“小组讨论”的时间长度必须控制在3-5分钟内,要给定时间,要组织有序,真正让每一位学生动起来。这是顺应中小学生生理与心理特征的传授知识、接受知识的认知心理特点的教学方法。有人认为学生“小组讨论”会浪费时间,一节课有时解决不了几个问题,课堂容量不大,实际上,一堂课的好坏,关键是看学生动脑子没有、动手没有,而不应仅仅看学节课内容的多少,所以只要学生的商讨有价值、有兴趣,不妨给足点时间,让他们去争论。因为在争论中,他们的能力才能一点一滴地培养出来,切忌使学生产生“既然想不出来或来不及想,不如不去想”的心理,否则,不但会挫伤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还会养成思维的惰性。讨论给予学生充足的时间,对于每个讨论的问题,学生只有经过认真思考、整理才能表达出来,时间不足会使课堂讨论成为“形式主义,走过场”,影响学生参与讨论的积极性,不利于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表达能力。必须要有结果
课堂中实施小组讨论,让学生亲自参与自主探索,为学生的学习提供广阔的空间,从而激励学生真正投入到对知识的追求和探索中去,使课堂教学展现出新的生命力。小组讨论是课堂教学的一种重要方式,但不是唯一的方式,因此,不是所有的教学任务都得通过小组讨论才能完成,在教学中,个人学习、教师引领仍有着不可取代的地位与作用。教师应根据教学内容、学生实际、教学环境条件等,选择有价值的内容、有利的时机来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
论文作者:朱雪芬
论文发表刊物:《未来教育家》2015年第10期供稿
论文发表时间:2015/11/18
标签:小组讨论论文; 学生论文; 小组论文; 倒数论文; 教师论文; 环节论文; 课堂论文; 《未来教育家》2015年第10期供稿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