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省内江市资中县水南镇中心学校,641200)
摘要:小学科学教学是基础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也是培养小学生科学素养的重要途径。随着新课程改革进程的不断推进,小学生科学素养的培养变得越来越重要。在具体的科学教学实践中,教师应加强与现实生活的联系,巧妙地设计科学的教学环节,重视小学生动手能力的培养,从而提高他们的科学思维,增强他们的学习能力的探索。在此基础上,本文就小学科学教学中学生动手操作能力的培养展开简单分析,希望能为小学科学教师分享一些宝贵的教学经验,促进教学质量的提高。
关键词:小学科学;实验教学;动手能力;培养解析
在当前小学科学实践教学过程中,由于受传统应试教育的影响,教师主要侧重于学生教学的理论教学,因此虽然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提高学生对科学的理解,但实践中的主要缺陷,对学生综合素养的培养有很多不利影响。与其他学科相比,该学科对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有特殊要求。因此,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只能改进教学思路和方法,提高学生的动手操作积极性,培养学生综合素养。
一、培养小学生动手操作能力的重要性
在基础教育中,培养小学生的动手能力不仅是新课程改革的要求,也是当今社会对人才培养的需求,也是创新教育教学的要求。从一定的角度来看,培养小学生的动手能力不仅可以进一步巩固对知识的掌握,激发学习兴趣,还可以有效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促进学生未来的健康发展。从小学科学课程的角度出发,出发点是促进小学生的全面发展,使具体实际操作中的科学问题更加清晰,将具体问题转化为科学原理,深化理解科学原理;思维能力的提高形成了正确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在具体的科学教学过程中,能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动手操作空间,充分体现了新课改背景下的“自主、合作、探究”学习方式,促进小学生的个性发展与健康成长。另外,小学科学教学中对小学生动手操作能力的培养,是促进小学生科学探究能力与思维能力进一步发展的重要途径。通过动手操作,小学生能够建立起形象思维与抽象科学的联系,在获得感性认知的同时,为其科学思维的形成起到重要的积极作用。对于小学生而言,大多以形象思维为主,并逐渐向抽象思维过渡。在此过程中,小学生对于科学原理、概念等抽象内容理解起来存在较大困难,而通过在教学中注重学生的动手操作,能使小学生对抽象知识获得感性认识,进而巩固学习成果,提升知识理解水平。
二、小学科学教学中学生动手操作能力的培养途径
1.创设良好的科学教学情境,激发学生的动手兴趣
由于小学生年龄比较小,因此学生多存在爱动的行为特征。在小学科学教学中,教师应引导学生遵循学生的行为特征。然而,在实践中,小学生在动手的时候常常只是一时的兴趣,他们无法坚持下去。因此,为了有效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在小学科学教学中,教师应结合课程内容创造相应的知识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动手操作,提高教学效果。如在教学小学科学“哪支蜡烛先熄灭?”这一课时,学生经常会提出多种不同的结果。有的学生认为高的蜡烛先熄灭;有的学生认为矮的蜡烛先熄灭;还有的学生认为两支蜡烛同时熄灭等。针对学生的这种猜想,因为意见不统一,因此学生常常急于得到结果。针对学生这一需求,教师在教学中就可以让学生通过动手操作来验证,以帮助学生掌握相关的知识,提高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继而为学生掌握新知识创造良好条件。
2.引导学生做好课前准备
在传统科学教学中,由于实验设备和时间等各种因素,学生往往未能完整、全面地完成相关实验。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为了有效、有序地开展各种教学活动提供有效保障,正确引导学生为课堂做准备,用不同的手段从不同角度调动学生的实践积极性和主动性,从而获得更理想的学习成果。比如:在开展关于植物茎的相关实验时,若要求学生按照教师的安排来逐步完成各项操作,不仅难以获得理想锻炼效果,学生也无法对各个环节及其涉及到的相关知识有透彻理解。对此,就可以在正式授课之前,引导学生自主进行新鲜嫩枝的收集,将其浸没在红墨水中,然后再在课堂教学中,让学生选择适当工具将浸泡过的嫩枝解剖,如,用剪刀将嫩枝简断等等,然后再让学生针对观察到的现象做出深入探究。这样不仅能够全面激发学生参与兴趣,也有助于良好实验习惯的培养,并在实践操作、探究中对所学知识信息有更透彻、全面的认识与掌握,也从整体上提高小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
3.开展科学有趣的实验教学,提高学生动手能力
在小学科学课程的教学中,定期的实验教学通常由教师进行,以展示学生的相关实验,这往往使科学实验效率降低。鉴于这种情况,教师应该考虑实验教学效果不佳的主要原因是实验教学方法缺乏兴趣,这使得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往往不高。为此,在实际实施科学实验教学中,教师需要注意科学实验内容的有趣内容,以保证实验教学的有效性。如在教学小学科学“空气的性质”这一课时,在实验教学中教师就先为学生演示如下实验:将一团纸紧塞在玻璃杯的底部,然后将玻璃杯竖立并压在水底。在演示这一实验后,教师可向学生提问:“纸团会湿吗?”并且教师不能将答案第一时间告知给学生,而是趁着学生兴趣高昂的时候让学生亲自动手进行实验以获得答案。学生通过自己动手操作惊奇地发现纸团并没有湿,此时学生往往感觉非常疑惑。为此,教师就可继续向学生提问:“杯子中的纸团为什么不会湿呢?”学生纷纷采取相互讨论的方式以解决疑惑,借助这样的方式无疑将学生的求知欲推向了高潮,学生通过讨论可以清楚地明白空气占据空间这一基础科学知识。
4.积极开展课外科学小实验
课外小实验、小制作等操作活动的开展,也是增强学生学习操作兴趣,锻炼动手操作能力的重要途径,再加上年龄、性格等种种移速的影响,小学生对一切陌生事物都抱有较为强烈的好奇心,对此,小学科学教师应给予充分重视与利用。在科学教学中,由于需要在课堂上演示的实验相对较多,学生在课堂上经常处于观看的状态,很难实现每个实验都亲手操作。例如:在开展关于种子发芽的相关实验时,在有限的课堂教学时间内,学生不可能对种子发芽的全过程做出观察,对此,教师就可以鼓励学生在课下开展一些相关的小实验,以此来实验对课堂观察实验的有效延续。如,针对上述实验,教师就可以指导学生,在课下将绿豆种子分别放在家里的阳台、冰箱冷藏、冷冻三个位置,经过一段时间的观察,使其了解到阳台上种子的发芽率最高,相对较低的是冷藏的种子,而冷冻室的种子根本不会发芽。通过这些课外小实验、小制作等操作活动的开展,也是增强学生学习操作兴趣,锻炼动手操作能力的重要途径,再加上年龄、性格等种种移速的影响,小学生对一切陌生事物都抱有较为强烈的好奇心,对此,小学科学教师应给予充分重视与利用。在科学教学中,由于需要在课堂上演示的实验相对较多,学生在课堂上经常处于观看的状态,很难实现每个实验都亲手操作。小实验的开展,既可以让学生观察到课堂上无法呈现的现象,也能够进一步锻炼其操作能力。
三、结束语
总之,随着素质教育的不断深入和广泛应用,学生科学素养的培养越来越重要。小学科学课程基础科学是小学生获取科学知识的基础阶段,在提高小学生科学素养和实践能力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因此,作为小学的科学教师,要注意小学生动手能力培养的影响;放宽教学视野,从发展的角度看科学教学;不断总结教学经验,改进教学模式;注重培养小学生的科学素养和动手能力,进而为社会培养更多综合素质强的复合型人才。
参考文献
[1]胡赛.小学科学教学中学生动手能力的培养研究[J].考试周刊,2018(13).
[2]丁燕燕.小学科学课堂教学中学生动手能力的培养[J].考试周刊,2016(26):178.
论文作者:孙惠君
论文发表刊物:《知识-力量》2019年4月上
论文发表时间:2019/1/22
标签:科学论文; 学生论文; 小学生论文; 操作论文; 小学论文; 教师论文; 动手能力论文; 《知识-力量》2019年4月上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