扭转痉挛又称特发性扭转痉挛、扭转性肌张力障碍、原发性肌张力障碍,临床上以肌张力障碍及四肢、躯干以致全身的剧烈不随意扭转为特征。特发性扭转痉挛病因不明,多数有家族遗传史大部分ITS家系呈常染色体显性遗传,少部分为常染色体隐性及X连锁隐性遗传,多见于7-15岁儿童或少年。症状性扭转痉挛见于累及基底核的各种疾病,如感染如脑炎后,缺氧如新生儿缺氧性脑病,变性如肝豆状核变性等。此病症状常从一侧或两侧下肢开始,足呈内翻跖曲,行走时足跟不能着地,随后躯干及四肢发生不自在扭转运动和姿势异常,以躯干为轴扭转或螺旋样运动最具有特征性,动作多变无规律,自主运动或精神紧张时扭转痉挛加重,睡眠时消失。颈肌受累出现痉挛性斜颈,面肌受累出现不自主挤眉弄眼、眼睑痉挛、张口闭口、牵嘴歪舌、舌伸扭转等怪异表情[1]。本科于2015年6月16日收住1例扭转痉挛患儿,根据其病情状况,采用了相应的护理措施,取得了良好的效果,现将护理体会介绍如下。
1 材料与方法
1.1 材料
患儿,男,8岁,因“发育落后、阵发性扭转痉挛8年,加重2年”入院。入院时体温40.2 ℃,脉搏118次/min,呼吸60次/min,血压 89/64 mmHg,体重18 kg。患儿半岁时开始出现头部扭转(甚至在母乳喂养时需外界强行扭转其头部),双手握拳时拇指内收,易受惊、抖动,就诊于当地医院,诊断为“脑性瘫痪”,予康复治疗3个月后病情无明显好转,患儿扭转痉挛进行性加重,逐步出现头部、四肢、躯干扭转痉挛,于2009年就诊于北京某医院,诊断为“脑性瘫痪”,予以“干细胞移植”治疗,治疗后4个月内患儿扭转程度较前减轻(双下肢可弯曲,在外界帮助下可坐),痉挛发作频率较前减少,随后患儿扭转痉挛再次逐渐加重,家长未予重视,未予特殊处理。2013年患儿扭转幅度较前明显加重,发作频率较前增加(清醒时一直保持扭转强迫位),于长沙市某医院就诊,诊断为“肌张力不全”,予以抗感染(具体不详)及硝基安定治疗后患儿扭转痉挛程度较前减轻。1年后患儿扭转痉挛再次加重,于2014年7月到长沙市某医院就诊,诊断为“脑性瘫痪”予以肉毒毒素治疗1次后,予巴氯酚片、硝基安定维持,患儿扭转痉挛较前稍好转。2015年3月予以肉毒毒素第2次治疗后10 d左右,患儿扭转痉挛再次加重,2015年5月出现吞咽困难、呼吸困难、发热,为求进一步诊治,收入本科。患儿自起病以来,精神、睡眠、食欲差,近3个月出现大小便失禁,体重近3个月下降2 kg。入院后诊断为“扭转痉挛”,予以告病危、吸氧、心电监测,治疗上予以巴氯芬、苯海索、硝基安定口服控制症状,及美洛西林钠/舒巴坦、阿糖腺苷抗感染,氨溴索化痰止咳等相关对症处理,并予以优质护理,经住院治疗8 d,扭转痉挛发作频率较前减少,无发热,无咳嗽,精神、睡眠、食欲较前好转。患儿为第3胎第2产(第2胎孕期9周时行引产术,引产后怀第3胎),患儿母亲孕期,胎龄4周左右有先兆流产病史,予保胎治疗,2006年8月19日平产出生,出生体重3kg,有窒息史,无产伤史,母乳喂养,1岁添加辅食,至今不能抬头、不能稳坐、不能站立、不能行走,1岁时能叫爸爸妈妈,现仍不能用语言交流。
1.2 方法
对该患儿实施保持呼吸道通畅、控制症状、退热处理、综合抢救的抢救处理,同时实施相应的护理措施,包括扭转痉挛的护理、发热护理、心理护理以及基础护理。
2 结果
该患儿经过精心的治疗和护理,症状好转出院,但仍需要加强出院后的治疗和护理,及时观察病情,预防并发症。
3 分析
3.1 抢救处理
(1)保持呼吸道通畅:立即予以低流量吸氧,保证足够的氧供。用压舌板放入患儿口腔内上、下臼齿之间,以防舌咬伤。同时通知医生和其他护士进行抢救,床边备齐抢救用物。及时用吸痰器吸出口鼻腔的分泌物,防止窒息[2]。(2)控制症状:遵医嘱予以硝基安定、巴氯芬、苯海索(0.5mg Q12h)交替口服控制症状。予以按摩肢体(Q2h)、心理安慰(Tid)缓解扭转发作。(3)退热处理:入院时体温40.2 ℃,立即予以口服布洛芬退热,及给患儿松解衣被,温水擦浴,多饮温开水,密切观察体温变化。半小时后复测体温37.6 ℃。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4)综合抢救:抽取动、静脉血标本,予以心电监护、吸痰、吸氧。给予抗感染、调节免疫力、营养神经等对症处理。
3.2 护理措施
(1)扭转痉挛的护理:患儿现扭转痉挛发作频繁,外界刺激可诱发发作,表现为张口伸舌、全身肌肉痉挛、双手握拳、伴喉鸣音,可见明显吸气三凹征。注意患儿安全,移开患儿周围可能导致受伤的物品,避免强行搬动身体,保护患儿肢体,在患儿上、下臼齿之间放置压舌板,以防舌咬伤,予以低流量吸氧,保持呼吸道通畅。避免发生意外。症状缓解后予以按摩,缓解肌肉紧张。多巡视病房,密切观察患儿情况,严密检测血压、脉搏、呼吸情况。本例患儿入院时扭转痉挛发作频率大约10次/d,经治疗后症状明显得到控制,出院时发作频率明显减少,大约2~3次/d[2]。(2)发热护理:密切观察生命体征,定时测量体温。体温在38 ℃左右,以物理降温为主,如冰敷、多饮温开水、温水擦浴。体温在38.5 ℃以上予以予以物理降温和药物降温,如布洛芬或对乙酰氨基酚等。患儿入院时体温40.2 ℃,通过药物治疗及退热处理后,患儿出院时体温已控制在正常温度[2]。(3)心理护理:入院时家属及患儿情绪很不稳定,患儿因辗转多家医院就医,病情加重,高额的经济负担让患儿父亲有与患儿同时自杀的倾向,因此将患儿安排在护士站对面的病房,避免家属带患儿单独外出,外出检查由医务人员陪同。加强巡视病房,以诚恳尊重的态度关心患儿及其家属,耐心热情地帮助他们,进行心理疏导,倾听他们的倾述,并安慰他们。患儿情绪激动时会导致发作增加,应注意不在患儿面前谈论病情,多鼓励患儿。使患儿和家属感受到关心、尊重、温暖,以乐观的态度对待生活[4]。(4)基础护理:患儿因为躯体严重扭转,出现异常姿势和体位,生活自理困难,皮肤易受损,进食困难,营养不良,因此认真做好病人的生活环境、皮肤、饮食、安全方面的基础护理,增进患儿舒适。包括①提供舒适环境:保持病室环境整洁、安静、舒适,室内空气流通、清新,温度、湿度适宜,有利于患儿放松和休息。②皮肤护理:每日给患儿床上擦浴2次,及时更换干净的病服,保持皮肤清洁、干燥。每日晨、晚间护理保持床单位整洁干净。患儿现有大小便失禁,予以使用尿裤,及时更换清洗,保持皮肤清洁干燥。患儿消瘦,协助患儿每2小时翻身改变体位、按摩关节和骨隆突部位,每天8小时擦涂赛肤润,预防压疮。③饮食护理:患儿因躯体扭转,异常姿势和体位导致进食困难,现患儿消瘦,营养不良,进食困难,家属喂养方法欠恰当,予以饮食健康指导,嘱家属科学喂养,予以高蛋白、高维生素、高热量流质饮食,少量多餐,进食或饮水时保持坐位,喂养时速度要慢,防呛咳。患儿若出现吞咽困难,必要时予以留置胃管喂养及静脉输注补充营养[2]。协助患儿清理口腔,每8小时用生理盐水予以口腔护理,保持口腔清洁,观察患儿大小便情况,有无腹胀。患儿在住院期间,通过喂养能耐受,未发生呛咳。④安全护理:保障患儿的安全是儿科护理工作的重点。护理人员根据患儿病情,评估病室内不安全因素,保证患儿病室内安全。床铺予以保护性床栏,嘱家属专人看护,加强安全宣教,防止跌倒、坠床、碰撞,保证安全。平时安排好患儿日常生活,避免情绪紧张、受凉等。注意安全,避免各种危险活动[4]。⑤康复护理:指导家属进行患儿身体活动的方法,保持肢体功能位置,加强患儿肢体功能锻炼,协助患儿被动关节活动及主动肢体活动。每日2次予以康复训练,及热敷、按摩肢体,预防关节和肢体僵硬,减轻肌肉疲劳,改善肌张力,防止肌挛缩[5]。多接触抚摸患儿,使其产生安全感[4]。⑥出院指导:详细告知患儿家属出院后使用药物的药名、剂量、用法及长期用药的重要性;患儿严重营养不良,注意合理喂养及加强营养。避免外伤,避免交叉感染,指导家长日常生活护理,饮食,皮肤,安全等基础护理措施。定期复查,发现病情变化,及时到医院就诊。告知患儿家属相关疾病知识,积极配合治疗。
4 结语
扭转痉挛临床罕见,目前尚无特殊治疗方法。药物治疗、有效的抢救及恰当的护理对减轻扭转痉挛发作次数、减轻并发症具有重要意义。该患儿经过精心的治疗和护理,症状好转出院,但仍需要加强出院后的治疗和护理,提高患儿生存质量。
参考文献:
[1]王维治.神经病学[M].第2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3:1411-1412
[2]尤黎明,吴瑛.内科护理学[M].第4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8:592-594.
[3]崔焱.儿科护理学[M].第4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2:229-230.
[4]王亦素,江红.1例扭转痉挛患儿的心理护理[J].护理与康复,2004,3(1):67- 68.
[5]李代凤,张黎.热敷、按摩治护肝豆状核变性患者扭转痉挛疗效观察[J].中医药临床杂志,2010,22(11):966-967.
论文作者:叶丽
论文发表刊物:《中国误诊学杂志》2017年第11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7/8/25
标签:患儿论文; 家属论文; 体温论文; 症状论文; 肢体论文; 较前论文; 病情论文; 《中国误诊学杂志》2017年第11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