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向灭绝还是大发展:论网络环境下的图书馆_图书馆员论文

走向消亡还是长足发展:论网络环境下的图书馆,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走向论文,图书馆论文,环境论文,网络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分类号]G250

关于图书馆在未来信息社会中的命运,人们众说纷纭,从绝对否定到绝对肯定,兰开斯特将具代表性的看法总结如下:

●将根本不需要图书馆;

●图书馆将变成纯粹的信息转接中心;

●图书馆将成为信息转接中心,但也编制索引和其它用于网络资源检索的工具;

●图书馆将在建立数据库、制作新的信息合成品方面起到新的重要作用,在电子出版等活动中,或许也能够发挥作用;

●图书馆仍将是人们访问的重要场所,至少在最近的将来是这样[ 1]。

之所以会有这些不同的看法,是因为图书馆在网络环境下受到了极大的冲击和挑战。

1 网络对图书馆的冲击与图书馆的应对

美国图书馆协会曾就因特网及其资源做过这样的描述:“因特网是由大量连接起来的计算机网络组成的全球性网络。它非常的开放和自由,允许用户通过它为工作和娱乐目的、以个人和团体名义进行通讯联系。由于因特网规模非常大,因而人们通过因特网能够获得有关所有主题的资源;任何人都可以参与电子通邮;能够在全世界范围内传递文献;指南和电子期刊应有尽有。诸如万维网的发展等将用户界面的友好与强有力的信息检索能力结合在了一起。”[2]

面对因特网拥有的丰富信息资源以及跨越时空、无间隙的检索空间、高度的开放和自由,文本间的超级链接等优势,图书馆自然感受到了莫大的威胁。

Ungern—Sternberg和Lindquist指出:“研究者们可以检索到来自全世界的信息资源而不必进入图书馆。除非图书馆积极地改变现状,这种现象对于图书馆作为信息提供者的角色而言是毁灭性的。科学交流能够在图书馆外的网络中进行,日益增多的数据库可能使图书馆成为整个网络中很小的边缘部分。”[3]

Gorman在其与Walt Crawford合写的名著《未来图书馆:梦想、 疯狂与现实》的序中也承认:“现在看起来,好像图书馆无时无刻都在饱受冷枪冷箭的攻击。”[4]

美国加利福尼亚州立大学共有20所分校。 其最新的校园设置在Monterey Bay,设计新颖、独特。该校总校长Barry Munitz认为, 从计算机中取得信息是合情合理的,但建筑一所藏书楼是劳民伤财。他说:“在我们这个时代建造传统的图书馆根本没有必要。”[5]

然而,令人值得回味的是,在“图书馆消亡论”不绝于耳的同时,计算机界的巨擘比尔·盖茨却毫不置疑地说:“我认为不可能存在一个不需要图书馆的社会。”正是出于这种信念,盖茨先生才在1996年建立了“盖茨图书馆基金会”(Gates Library Foundation),向美国公共图书馆投资2亿美元,并赠送价值2亿美元的软件[6]。 这是否可以被看作为是一个信息时代的执牛耳者为图书馆业注入的一针强心剂呢?

事实上,对图书馆事业的发展稍微有所了解的人都知道,图书馆这种文化、教育机构的存在至少可以追溯到约公元前3000年。在约公元前3000年两河流域的古巴比伦王朝一座寺庙废墟附近,大批泥板文献被集中在一起,这就是被称作为世界上已知最早的图书馆[7]。此后, 又有了皇宫图书馆、王室图书馆、寺院图书馆等等。中国历史上的藏书楼、藏书院等也都属于图书馆的范畴。从历史发展的角度来看,图书馆虽顺应社会的变迁,其形式在不断变化着,但其收集、整理、传递文献的本质属性却并未改变[8]。

“电脑不能完全取代图书,正如图书不会取代语言。口述、印刷和数据媒体这些传播模式的相互关系构成了知识”[9]。况且, 数据库中不可能将所有在印刷文本中存在的内容都涵盖在内。以电子期刊为例,印刷本与全文数据库中的版本相比较,内容有显著的不同。数据库可能并不完全包括印刷文本的信息,版权页、讣告、社论或读者来函等,皆不会存入数据库。此外,相对于印刷文献而言,电子文献也有不尽如人意之处,如不能随时随地阅读,不便于加批注、做阅读辅助记号,等等。这都说明印刷文献目前尚不可能马上退出历史舞台。

在以印刷文献为主的社会里,除了图书馆以外,还有书店、出版社门市部、超市书店、书报亭等处集中提供各类文献,但只有在图书馆,文献才得到了有意识的搜集、组织和处理,读者才能够在此得到最大限度的知识满足。

在网络环境下,情形是类似的。图书馆的作用只是随知识存在的转型而有所改变罢了。图书馆将作网络信息的生产活动与消费活动的中介,疏导网络信息传递的通道,使信息资源转变为能量,以便能为用户方便利用。在知识社会中,图书馆仍将占有一席之地。

“图书馆消亡论”一度在中国图书情报界的期刊上也有出现。对此,笔者深以为惑。若是一个真正的图书馆界从业者、教育者,何以眼看着延续了数千年的这项精神文明的崇高事业毁于一旦,何以坐视自己正在从事的事业如此“消亡”,只一味地散布这样那样的危机论,却不积极地思考应对之策,以使其摆脱暂时的一些困扰,径直奔向更美好的前程?!从图书馆业仅被承认为一种职业,到图书馆学学科地位的确立,经历了一段漫长的曲折历程,乃数代图书馆人苦心孤诣、奋力争取之结果。自施雷廷格于1807年提出图书馆学这个名词迄今,已有近两百年的历史了。可图书馆学被作为一门学科得到确认,却是本世纪内的事情,图书馆学界几代人的心血凝聚其中,吾辈怎能轻言放弃呢?科学哲学大师波普尔说过,在从事科学研究的过程中,于崇尚理性的同时,投身其间的热情同样重要。更何况,在网络环境下,图书馆依然是一个重要节点,有其无以替代的优势,自是不可或缺的。

在国家信息政策方面,世界各国政府对于图书馆的未来也是持肯定态度的。1991年出台的中国第一份国家科技信息政策——《国家科学技术情报发展政策》,把“完善和发展国家科技情报系统”放在首位[10]。美国政府把“图书馆与信息工作密切联系”作为其信息政策中专门的一部分内容。1994年3月21日,美国副总统戈尔在国际通讯联盟会议上讲话时也提到,“为在本世纪末将国家信息基础设施(NII )拓展到美国的每一个教室、图书馆、医院和诊所,总统和我已经要求政府采取积极的行动。我想在此呼吁,把将各个国家的所有学校和图书馆都与因特网这个世界上最大的网络连接起来、从而建立全球数字图书馆的承诺写到会议的议事日程中[11]。由此可见,在信息产业最发达的美国,同样将图书馆列入了未来的发展计划中。

为适应信息社会的要求,图书馆可以改变自身的运作方式,完全以用户需求为导向,以开放意识,积极参与到信息产业的运行中去,成为信息产业中的关键环节。台湾图书馆学家顾敏曾精妙地从三个方面表述了图书馆与信息产业的关系。他认为:“图书馆事业一方面是鼓励知识与资讯消费的事业,另方面也是积极促进[资讯]与知识生长的事业,发展资讯工业要以图书馆事业为基础,发展图书馆事业也需要注意资讯工业的动向才行。”就图书馆事业与信息开发而言,他指出:“注重图书馆的经营正如同注重森林的栽植一样地重要。……经营图书馆便保养了资讯资源。等到资源的养护到了一个相当的程度时,便可源源不断地取得资讯资源,资讯必须要靠本国的国力发展,图书馆事业的兴盛无形中帮助了资讯的开发,也造福了资讯工业。”就图书馆事业与信息处理的关系而言,他提出:“资讯处理是资讯工业中的核心作业。……图书馆中的资料处理是资讯处理工业过程中的上游作业。”关于图书馆事业与资讯消费的关系,他认为:“图书馆被公认为是个传播知识的地方。图书馆传播知识的方法,主要的是依赖各种资讯储存媒体,而各种资讯媒体都是资讯工业的产品。……图书馆籍着消费资讯产品,而达到传播知识的社会任务。发展图书馆事业很自然地鼓励了资讯的消费。”[12]

“资讯革命发生于图书馆,而影响到全社会,资讯工业是资讯革命所产生的一种新兴事业”[13]。信息产业正处于蒸蒸日上的发展阶段,图书馆应顺应这种大趋势,完善和提升自我,跟上整个信息革命的步伐。

诚然,图书馆与信息产业中的其它机构相比较,有其特殊的一面。把图书馆转变为赢利机构,乃一种思想层面上的堕落和倒退,玷污了图书馆作为人类知识宝库、精神家园的清名。但这并不妨碍图书馆有意识地投身于信息产业之中。图书馆完全可以于洁身自好、不为金钱利益所左右之同时,成为信息产业结构中重要的一环。

顾敏在其著作《现代图书馆学探讨》中还意味深长地写道:“发展资讯社会的用意,一方面是为了聚集许许多多的资讯资源,另一方面也是为了集合大量的智慧财产,因为惟有拥有大量资讯资源和智慧财产的民族,才不至于遭到文化上的烦恼,同时也有资格建设成为一个文化大国与文明大国,建设文化大国是图书馆事业的使命。创新一个更成熟的现代文明则是全体资讯社会的共同愿望与工作方向。”[14]

笔者坚信在信息社会中,图书馆仍将继续存在并发展下去,不负其共建“文化大国”的使命。Gorman与其合作者说得好:“我们深信图书馆。我们深信图书馆持久不朽的使命。我们更深信图书馆和图书馆事业有光明的前景。”[15]

2 网络为图书馆带来的益处

到1997年底为止,美国所有为10万或更多人口服务的公共图书馆都建立了与因特网的连接[16]。图1显示了美国1994、1996 年已经与因特网联网和1997年将与因特网联网的公共图书馆占全美公共图书馆比例之变化情况。

从图1可以看出,与因特网联网的公共图书馆之比例显著上升, 且增幅不断扩大。研究图书馆、政府图书馆等的情形更是如此。

Holt强调因特网正帮助乡村图书馆重新界定它们传统的检索限制的概念——计算机和网络能够帮助乡村图书馆在有限的预算基础上像大图书馆那样行事[17]。McClure等建议公共图书馆组织、 协调其网络化的活动,包括OCLC、地区性或全国性对网络信息的检索[18]。

图1 美国1994、1996年已与因特网联网和1997 年将与因特网联网的公共图书馆占全美图书馆的比例

* 1997年3月统计的计划与因特网连接的公共图书馆之比例

(资料来源:John Carlo Bertot, Charles R.

McClure,Douglas L.Zweizig, The 1996 National Survey of PublicLibraries and the Internet:Progress and Issues.Washington,D.C.,The U.S.Government Printing Office, Superintendent ofDocument,1996:15)

出现如此情形的原因,自然与网络环境,尤其是因特网为图书馆带来的诸多便利有关。对美国一些公共图书馆的调查表明(见表1), 凡与因特网连接的公共图书馆受益匪浅,其它类型的图书馆亦如此。

表1 与因特网连接为公共图书馆带来的显著益处

此方面受

益处*益的数

量**

检索:通过因特网或在因特网上能够检索到信息 219

交流:与其他专业人员、图书馆及公众用电子邮件交流 79

服务:图书馆服务的质量得到了提高 35

继续教育:有益于对员工和公众的培训或教育 25

公共关系:提供因特网服务改善了图书馆与公众的关系 21

节省开支:图书馆能通过因特网获取新的或昂贵的资源 14

没有益处:未从因特网获得收益(联网的时间不够长,太忙

而没利用)

13

馆际互借:得到益处

11

资源共享:与其他部门(政府、图书馆)共享资源6

编目:提高编目工作水平4

所有益处的总数 499

*在上述499项益处中,一些图书馆同时列举了两项或更多项;

**鉴于数据的质量问题,未对这些数据做加权统计。

(资料来源:John Carlo Bertot,Charles R.McClure,Douglas L.Zweizig,The 1996 National Survey of Public Libraries and theInternet:Progress and Issues.Washington,D.C.,The U.S.Government Printing Office,Superintendent of Document,1996:47)

图书馆充分利用了先进的信息技术,尽享网络环境为其工作所提供的便利。在很短的时间内,图书馆已将因特网与其目前几乎所有的活动结合在了一起。兰开斯特将之归纳为以下几个方面:

●员工内部或与同行、用户之间通过电子邮件进行交流[19]。合作研究与出版可以作为此类活动中之一种[20];

●通过Iistserv或其它电子通讯工具进行讨论。包括利用因特网共享关于因特网本身的信息;

●通过远程数据库检索支持所有类型的参考服务[21],以及通过合作回答颇具“难度”的问题[22];

●开发、利用其它机构的目录,这些目录能够提供在本地无法获得的检索点或检索特征[23];

●收集来自图书馆用户的信息,以便为其提供定题情报服务;

●馆际互借核实、提出申请、文献传递和团体文献共享(电子期刊、图像、数据、文本文件FTP站点);

●编目;

●图书/期刊订购;

●为挑选的目的而对有竞争力的联机系统作出评估;

●使远程用户能够检索本地制作的数据库;

●制作网页,以提供本馆的信息资源及服务[24、25]。

此外,一些机构以因特网为基础,构建了它们自己的内部网络,并将其与因特网连接。这种“内部网(Intranet)”也被图书馆用于实现信息和资源的共享[26]。对于有多处分馆的大型图书馆来说,其内部网与因特网的作用几乎同样重要。

关于网络化对于学术环境的影响,McClure和Lopata 曾经提出过一套评估方法。 他们建议使用标准的社会科学研究方法, 如聚焦组(focus groups)、评论事件技术(critical incident technique )、调查报告、观察和站点访问、以及收集和分析标准的系统产生的网络行为与反馈方面的统计数字。就学术环境中网络应用的每个领域,他们都提出了一系列问题,主要集中在网络对于用户查找信息能力的影响上,同时也包括在图书馆内和更宽泛的校园范围内查找信息的能力。

●网络影响你对电子信息资源的应用了吗?如果是,又是如何影响的?

●网络影响你在图书馆检索信息的能力了吗?如果是,又是如何影响的?

●图书馆提供对网络的公共检索了吗?

●网络影响你在图书馆查找信息的能力了吗?如果是,又是如何参与的?

●网络影响图书馆提供的服务种类了吗?如果是,又是如何影响的?

●图书馆参与到开发和提供对网上校园信息资源的检索了吗?如果是,又是如何影响的?

他们的工作还进一步证明,在学术环境中,因特网使得如图书馆和计算机中心这样的服务机构和教学机构联系得更加紧密[27]。

3 网络环境下图书馆的作用

有益的网络信息是公众共同创造的财富,应由大众共同分享。在网络时代,图书馆员应积极地参与这笔信息财富的组织和管理,使大众能更好地享用这笔财富,并创造出数量更多、质量更高的信息资源。这与图书馆员在以印刷文献为主的社会中收集、整理馆藏文献,并提供给读者,起到知识活动中的连接作用,可说是一脉相承的。

图书馆员的使命与传播行为有直接的关联,图书馆的任务和公众性的传播活动之间存在密切的关系[28]。而网络是传播信息最便捷的渠道,图书馆当然应充分利用网络的优势增加信息服务项目,提高信息服务质量。

图书馆在网络环境下所能发挥的作用,与其生存与发展又有极大的关联。因此,图书馆员更应尽力施展自身的专长,发挥其独特而无可替代的作用,推动和促进知识传播、教育普及、学术研究与交流等活动,并与信息产业中的其它机构合作,以求得长远的发展。

在言及网络对图书馆的影响时,Weibel曾有过这样一段论述:“网络化和信息的电子传播之快速发展给图书馆既带来了机会,也带来了负担。机会是网络信息为图书馆提供了更大的灵活性和便利。负担则是要将网络服务与现有的图书馆基础设施联系在一起,使用户不必去面对这两个不连贯的信息环境”[29]。这段论述的后半部分正说明了图书馆在网络环境下作为中介而存在的必要性。

从英国图书馆事业发展的角度出发, 英国图书馆协会(BritishLibrary Association)提出在提供因特网利用方面, 公共图书馆应该:

●利用他们的技能识别文本、图像、声音等信息,并把它们传送给适当的用户;

●有偿或无偿提供网络检索点,并提供网络利用方面的教育和培训;

●利用开放的信息系统和宽带通讯,将网络利用和图书馆的主流服务结合在一起;

●通过网络发布适当的信息,如书目、社团信息和文档;

●将公共图书馆的技能运用于大量网络信息的管理;

●以适当的方式与学术机构合作,为学生和远距离的学习者提供网络信息[30]。

学术图书馆除提供上述网络利用服务外,应注重于对学术研究与交流的推动作用;政府图书馆则应注重利用网络为政府决策提供信息支持、政府信息的发布等。

Lowry确信, 如果图书馆着力于构建一个“虚拟图书馆基础设施”,就将继续生存下去。为此,图书馆必须发挥如下作用:①提供专门技术,这些技术对于为其所服务的社会生产来说是必要的;②创建用户需要的电子信息环境;③解决政策和法律(如版权)方面的问题,这些问题目前阻碍了信息的检索和传播[31、32]。

图书馆在网络环境下较重要的作用可归结为以下几个方面。

3.1 继续完成保存文化、传播知识的使命

图书馆历来被誉为人类知识的宝库、精神的家园。在网络化时代,图书馆将一如既往地承担传播知识、 保存文化的职责。 Crawford 和Gorman在描述图书馆存在的意义时说:“图书馆采集、检索和维护所有形式的知识和信息载体,并为用户检索馆藏提供说明和辅佐。简言之,图书馆的存在为在知识进步和文化保存中超越时空而进行的不懈努力赋予了深远的意义。”[33]

Mortimer Adler对其所谓的“4种智力商品”做过有益的区分。 这4种“商品”分别为信息、知识、理解和智慧。 在对上述每种“商品”进行定义时,Adler说,它们是不平等的, 而是依价值的高低排列的,信息的价值最低,智慧的价值最高[34]。按Crawford和Gorman之见,在上述4种商品中, 信息可以进一步被划分为数据(能够被加工成有用信息的事实和其它原始资料)和信息(经过加工的有用数据);知识可被定义为经改变的有意义的信息;理解需将世界观与个人的眼界结合在一起,它完全存在于人类的头脑中,正如智慧一样,理解是完整和有创意的。两位学者声称,图书馆的活动不完全或甚至最初是与信息不相关的。图书馆员们所从事的,是保存、传播和利用以各种形式记录的知识,以使人类变得知识渊博;通过知识的累积,达到理解的境界;最后,作为终极目标,获得智慧[35]。

从古到今,以至将来,无论社会形式发生怎样的变化,图书馆都将始终如一地完成其共建社会文明、保存文化遗产的使命。

3.2 提供网络利用的场所

在计算机尚未完全普及的国家和地区,上网并非易事。在这种情况下,图书馆便可利用其现代化的网络设备和通讯条件,为用户提供完善的网络服务。

时下,在中国大陆出现了越来越多的网吧。这种近年开始流行的娱乐场所,主要提供网络游戏或网上聊天等娱乐项目,或干脆就是以前电子游戏厅的翻板。此外,也有一些提供电子邮件收发、网络传真等服务的小型公司,但也仅限于此而已。而只有在图书馆,尤其是在学术图书馆,用户才有可能得到完整的网络服务,学术研究和交流活动才可能得到真正的支持。而在老龄化问题日趋严重的社会中,为老年人、残疾人提供网络服务,更是图书馆义不容辞的义务和责任。

图书馆员可通过因特网中的一些印刷和电子期刊、 时事通讯和listserv提供因特网服务及其资源利用。

美国纽约州立大学联机图书馆中心(SUNY/OCLC)出版的《因特网参与者》(Internet Homesteader)声称,网络环境下图书馆的使命就是“把从因特网上获得的信息,提供给那些没有因特网节点的人们,并帮助他们找到进行检索的方式。”

3.3 网络利用的指导与培训

在网络的利用方面,学者和专家们并不都是毫无障碍的,特别是在网络信息资源的检索和利用方面,皆需得到帮助。除专业人士需要指导和培训以外,初涉网海的人更需要接受网络知识和使用的培训。

就因特网的指导和培训而言,图书馆员似乎是适得其所。因特网检索提供者通常只就如何联网提供指导或培训,而图书馆员却能就如何查找关于某个特定主题的信息提供指导,书目指南的传统作用得到了拓展。美国大学和研究图书馆协会( Association

of

College

andResearch Libraries,ACRL)已将“书目指南部”的名称简化为“指南部”,这反映了图书馆员指导和培训职能的拓宽[36]。使用因特网的用户需要培训,而图书馆作为普及教育的基地,有必要担当起这部分责任,并为用户提供实践的各项条件。

3.4 担当信息转接中心

在网络环境下, 图书馆完全可以也有必要承担起信息转接中心(information switching center)的角色。

图书馆可以为网络资源编制索引,这是一种使网络资源增值的重要方法。此类索引主要针对本馆用户的兴趣和价值取向而编制。图书馆在这种情况下所发挥的作用,与其在公共检索馆藏和联合/集中编目以前的时代所发挥的作用是类似的,在那个时代,图书馆根据本馆用户的需求,在目录中提供注解,根据主题内容组织专题目录[37]。在学术图书馆中,由于学术研究者对于专题研究的要求较为普遍,因此,图书馆的这种信息转接的作用便尤显重要。

3.5 为网络文献编目、标引

网络信息组织、整理的不够完善,乃网络信息资源利用受阻的主要原因。正如Gorman所一再强调的,编目员常常是知识组织的专家,完全可以将其多年来组织知识、信息的理论研究成果和经验,做相应的调整和扩充,运用于网络文献的组织之中。始于1995年并行之有效的元数据便是这方面成果的明证。

事实上,一些图书馆员已与来自不同学科领域的计算机专家合作,制定出一套套描述和检索电子信息的标准,这些电子信息包括全文本,万维网资源、电子期刊和其它资源。目前用于描述印刷和电子信息的标准,除美国的机读目录(USMARC)外,还有由人类计算研究者研制的文本编码倡议(Text Encoding Intiative,TEI)标目,该标目用于描述以SGML 编码的电子文本, 以及用于检索万维网资料的统一资源引文(Uniform Resource Citation,URC)标准[38]。

3.6 自建专题数据库

网络中的信息资源遍布于世界各地的服务器中,通过远程检索,用户固然能够获取自己所需的信息,但目前网络中仍然存在着许多问题,诸如网络信息污染严重、网络信息通道堵塞、网络通讯费用居高不下、网络信息组织不完善,等等,这些问题都为用户检索远端的网络信息设置了障碍。

图书馆在这方面可发挥积极的作用,根据本馆具有代表性的用户的需求,下载网络信息资源,加以专业化的整理和组织,就不同的专题组建各种专题数据库,并跟踪网络信息的变化,定期对数据库的内容进行更新和补充。

3.7 信息重组和电子出版

在网络环境下组织知识的包裹服务(Information package )可达臻境。“所谓知识包裹,是指就某一个论题,聚集各种有份量的资料及讯息,加以适当的组织,亦可说是包装起来,并进行高品质的知识服务,使得论题的研究者获得满意的消费”[39]。“知识包裹的服务是以论题的关系面和内涵面为中心,从各种媒体中抽取有关的内容,并经汇集和组合再提供出去”[40]。图书馆员在网络中可以将文本(包括正文和引文)、图像、声音等形式的信息,利用超文本、超媒体技术囊括在一起,将多人的知识成果,加以组合或整合后再成批地提供给用户。知识包裹式的服务比一般的知识服务,自然更能令用户满意。它与以往的定题服务的性质是相同的,只是信息载体形式更加丰富而已。

图书馆还可把这种信息重组的成果以电子出版的形式,在网上提供检索。DeBuse曾经说过:“一些图书馆员可以变成超文本工程师,……他们将在不同作者之间提供智力连接,或将信息的出版物转变为多媒体出版物。”[41]

3.8 设计信息系统

一些专家认为,设计信息系统是图书馆员义不容辞的责任。

图书馆员最了解信息组织和利用等方面的各种特性,因而在信息系统的设计过程中最有发言权。结合图书馆自身的运作环境和用户的检索特征,图书馆员所开发的信息系统应该是最切合图书馆及其用户的实际的。

LaGuardia认为, 信息系统设计是图书馆必须具备的真正重要的功能:“参考馆员是信息组织、检索和发送的新工具的自然设计者:这是我们能做的最好的事。”[42]

Brin和Cochran 也有类似的论断:“图书馆员应该为系统的设计和运作担负起更多的责任,此类系统用于为信息管理提供检索、通讯和教育。包括为教职员工和研究生提供更多从需求出发的参考服务和更直接的工作,于此同时,在参考服务台前提供的服务则相对减少。”[43]

3.9 参与网络协议、标准的制定

近年来,图书馆界已经积极地与计算机专家和其他信息专家通力合作,参与到制定网络协议、标准的活动中,为编制有关联网和数据共享方面的标准而努力。

早在80 年代, 图书馆就已开始致力于实施开放系统互连( OpenSystems Interconnection,OSI)通讯协议。OSI 由一系列能够使不同的系统通过网络进行通讯的协议组成。这些协议提供了一些框架和结构,以便于诸如两个图书馆能够设计一种软件,这种软件能使图书馆A 的用户利用该馆自己熟悉的联机目录命令制定一种检索式,再通过网络对图书馆B的联机目录实行检索,最后通过图书馆A的联机目录显示检索结果”[44]。

许多图书馆还与相关的合作伙伴协同工作,使用户无需熟悉系统的指令,便可跨越不同的联机目录系统进行检索。Carson和Freivalds 描述了第一个Z39.50的实施成果。许多图书馆已将Z39.50与其现行的OPAC系统结合起来,并仍在作进一步的努力[45]。

4 结语

网络环境为图书馆员的工作提供了诸多的便利,为其开展新的服务项目创造了前所未有的有利条件;同时,在网络环境下,图书馆员又将发挥其一己之长,显示其独有的魅力。在《美国图书馆》( AmericanLibraries)的“因特网图书馆员”专栏中,Schneider强调了图书馆员在提供因特网资源的组织工具和检索工具方面做出了许多努力[46]。连最早提出无纸社会的兰开斯特都说:“技术当然已经对图书馆和图书馆员的工作产生了诸多的影响。图书馆员的真正专长在于他们能够担当信息咨询者或信息顾问的角色,对于这种人员的需求仍将延续很长一段时间”[47]。

根据图书馆的现状与未来,Crawford和Gorman根据阮岗纳赞的“图书馆学五定律”,引发出了新的“图书馆学五定律”。它们是:

●图书馆是为人类服务的;

●尊重以任何形式传播的知识;

●聪慧地利用技术提高服务水平;

●保护对知识的自由存取;

●敬仰过去,创造未来。

这五条新的图书馆学定律是图书馆今后生存与发展的框架。它们提供了使人们清醒而理性地思考图书馆与技术的工具。

*在论及网络对于政治、经济、文化乃至生活等的影响时, 研究者往往从宏观的层面着眼,即探讨的网络常常主要是指因特网而言,本文亦是如此。在图书馆,本地网通常是通过图书馆自动化集成系统来构建的,主要实现机构内部的管理及资源共建、共享;局域网较本地网涉及范围相对扩大,在图书馆作为其子单位的机构内部实现宏观调控与信息资源交流;而惟有如因特网这样大型的互联网络,才能对图书馆产生深远的影响,正如同其对社会的其他方面所施加的影响一样,互联网络引发了图书馆深层次、全方位的变革。览于此,本文在探讨网络环境下的图书馆时,着重于指因特网之类的互联网络环境下的图书馆。

收稿日期:1999—12—10

标签:;  ;  ;  

走向灭绝还是大发展:论网络环境下的图书馆_图书馆员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