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创新意识的培养与家庭教育,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家庭教育论文,创新意识论文,孩子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最近,江泽民同志多次在讲话与批示中强调创新意识的重要性,他指出:“知识经济,创新意识对于我们21世纪的发展至关重要。”这就是说,增强全民族的创新意识,提高全民族的创新能力,已成为我国迎接新世纪的历史使命,同时也是跨世纪的教育所面临的重要任务。
孩子创新意识的培养始于家庭教育
家庭为什么能成为培养孩子创新意识的起点呢?这是因为创新意识不同于创新能力,两者具有不同的内涵与特点。而区分这两者的不同,对正确认识家庭培养孩子创新意识的重要性与可能性是十分必要的。
所谓创新意识,通常表现为一种创新理念、创意思维、自主意识、变革态度等。对孩子来说,其创新意识又通常表现为异想天开或是独特的思维方式与行为特征,这些都是形成孩子创造能力的重要基础。由于创新意识所表现出来的基础性、广泛性与个体性特征,决定了家庭对孩子创新意识的培养有着独特的、不可取代的重要作用。
创新能力则是创新意识外化的行为表现,它带有明显的成果性、综合性特征,并有一定的能力要求。因此,相对说来,人们创新能力的形成,更多地需要依赖教育机构才能得以实现。
历史证明,家庭对孩子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培养的重视程度,可以影响到一个民族的生存与发展。例如,犹太民族虽然经历了历史上最深重的苦难,但却创造了世界上令人赞叹的成就。他们不仅在贫瘠的土地上创造了经济奇迹,而且为世界文明贡献了一大批杰出的天才。如创造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的马克思;把人类从上帝造人说中解放出来的达尔文;创立相对论的爱因斯坦等等。在世界诺贝尔奖获得者中, 犹太人占15.47%;在美国的诺贝尔奖获得者中,犹太人占28%。 美籍犹太人赫伯特·布朗在回答为什么犹太人获诺贝尔奖比例这么高的问题时说,这完全得益于犹太人对孩子的良好教育,特别是家庭教育。他说,他的祖父和父母总是鼓励他自己提出问题,自己找出理由,然后引导他自己知道为什么。
由此可见,家庭对孩子的自主意识、创新理念的培养,不仅对其一生的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而且对民族、对社会的发展也起了极其重要的作用。
由于中国传统家庭教育观念的根深蒂固,家长对孩子的教育,经常是自觉或不自觉地压抑了他们的创造才能,使原本独具创意的孩子,常常变得循规蹈矩,墨守成规,应变能力差。例如,有这样一道传统的思考题:“树上有10只鸟,猎人用枪打死了1只,还剩下几只? ”中国的有些孩子习惯于回答“一只也没有了。”而美国的孩子则会有创意地进行多种思考,并有多种答案:其一,树上还有9只鸟。 因为猎人用的是无声枪,打死了1只,其余9只没发觉,仍停在树上;其二,树上还有10只鸟。因为猎人虽然打死了1只鸟,但远处又飞来了1只鸟,也可能又飞来无数只鸟……上述种种具有独创性的回答,很值得我们深思。
在面临世纪转换的重要时刻,家庭教育也面临着观念、内容和方法的历史性转换。作为家长应把培养孩子的创新意识视为现代社会家庭教育的重要使命,自觉地为培养他们的创新意识提供更广阔的教育空间,使他们的潜能得以充分的开发。
正确对待、积极引导孩子的探究行为
从创新意识到创新能力,表现为一个发展的过程。而在这个过程中,孩子自身的探究行为则成为这两者之间的纽带与媒介。孩子的探究行为,主要是指他们自身对客观环境的参与,或是对客观环境所做出的主观能动的反应行为或反应活动。对孩子来说,其创新意识主要表现在其自身对环境的种种探究行为。孩子正是通过这种探究行为,在与环境交互作用的过程中,形成一种与其自身特点相吻合的求奇、求新、求变的精神状态以及思维方式、独立观念与自主习惯,并在此基础上发展为各种创造能力。
孩子的探究行为既是创新意识向创新能力发展的过渡阶段,同时又是其创新意识的具体表现。而家长对他们探究行为的理解与支持,并创造条件不断满足他们的探究需要,不断提高其探究行为的发展水平,则是培养孩子创新能力的关键所在。
在家庭中,孩子的探究行为多半是由个体自发产生的。这种个体自发性的探究行为,对他们创新意识的萌发乃至创新能力的形成是十分有益的。但是,我们还应看到,由于孩子能力的局限性,这种个体自发性的探究行为,容易处于低水平状态,从而影响他们探究行为的延续与发展,影响其创造潜能的开发。所以,在家庭教育中,如何正确对待与积极引导孩子的探究行为,萌发他们的创新意识,培养他们的创新能力,已成为广大家长所面临的一个跨世纪的重要课题。
首先,家长应改变传统的家庭教育观念。在传统的家庭教育中,中国的不少家长往往一味要求孩子听话。孩子上幼儿园要听老师的话,在家里要听大人的话,不管合理不合理,其结果是以家长的愿望和兴趣,思维与意志强制孩子接受,从而泯灭了他们独立的思维、创新的意识与自主的行为。所以,改变“以家长的意志为准则”的家教“原则”,改变把孩子作为家长的隶属物的家教观念,改变不平等、不尊重孩子的家教意识,实现家教观念的转变与创新,是家长正确认识、理解、支持孩子探究行为的前提条件。
其次,家长应正确对待孩子的探究行为,创造条件积极支持他们的探究行为。由于孩子自身的特点,其探究行为通常带有明显的探奇性、兴趣性、想像性、即时性、尝试性,甚至表现为某种“破坏性”和异想天开的特点。对孩子来说,他们的探究行为是一种非常规的学习行为,其表现形式也十分丰富,大致有以下几种类型:
1.尝试行为。孩子与成人不同,表现为在其成长的过程中,有着诸多的第一次。他们有强烈的参与环境的尝试动机及其尝试行为。其目的是为了了解事物的原本面貌,体验尝试的过程。因而大多带有大胆冒险、想当然、反常态的特点,由此也就多少带有某种不合理性和不安全性。例如,爱迪生年幼时,看到母鸡能把鸡蛋孵成小鸡,便尝试着把鸡蛋放在裤裆里,以期自己也能孵出小鸡来。这似乎让人感到可笑,但是其中的尝试过程又怎能不说有着非常合理的因素呢?这种尝试行为与日后的人工孵鸡不是有着异曲同工之妙吗?尽管孩子的尝试行为不都是尽善尽美的,有时甚至还有安全问题。但是面对孩子的尝试行为,家长不能简单地训斥与禁止,而应详细了解他们尝试行为的实质是想了解什么,体验什么,探索什么。然后有针对性地为他们提供适宜的尝试条件,鼓励他们在家长的指导下,开展有益的尝试活动,以满足他们强烈的尝试愿望,并针对尝试过程与结果,对他们进行指导,以提高其尝试行为的教育价值。
2.搜集行为。孩子从3岁起就开始对搜集东西感兴趣, 例如小石块、酒瓶盖、树叶子等等,并在自己的小天地里玩得津津有味。这些在成人看来似乎没有任何价值的东西,对他们却有着极大的魅力,深深地吸引着他们,引导他们不断回味,不断探究。总之,凡是他们感兴趣的物品都会执著地细心地加以收藏。对于孩子的搜集行为,家长不应草率地认为这是无益的行为,更不能简单粗暴地加以阻止。因为这不仅会影响亲子关系,而且还会泯灭他们探究未知世界的好奇心。作为家长应从尊重他们兴趣的角度出发,帮助和鼓励他们开展有益的搜集活动,并引导他们从搜集活动中发现事物之间的联系,认识事物的特性,从而培养他们归类、比较的能力与整理物品的行为习惯。
3.操作行为。孩子的操作行为,一般是指借助某种物品、材料与玩教具所进行的探究活动。一些常见的不起眼的东西,在他们手中,便成了他们发挥想像力的工具,从而产生出各种独具创意的作品。儿童的操作行为,虽然不具有成人行为的价值,但是这种行为对儿童的重组思维与再造行为的培养,是十分有益的。在具体的操作行为中,他们凭借极其有限的材料、物品与玩教具,依靠自己的想像,对其进行重组、再造活动。而且在操作的过程中,他们总是不断地改变,不断地完善,直到认为合理才告结束。这种行为的本身就带有十分明显的探究精神与创新意识。
因此,家长应充分重视孩子的操作行为,并为他们提供各种操作活动所必需的材料或工具。并应尽量提供原始材料、半成品材料,以利于他们在操作活动中有充分发挥想像力,展示重组思维与再造行为的余地。
4.提问行为。儿童期是问题最多的时期,特别是幼儿期,我们称之为“提问期”。他们什么都要问,而且打破沙锅问到底,经常使家长感到难以招架。孩子的提问是一种借助成人的力量对周围环境进行认识上的探究行为。他们通过提问来了解事物及其事物之间的相互联系,并从中获得思维的方法,提高观察能力。孩子的提问过程通常隐含着极其强烈的求知欲望与探究精神。作为家长应认真倾听他们的提问,并尽量满足他们的要求,参与他们的讨论,并通过问题解答,不断提高他们的提问水平,使他们学会用已知问题去解决未知问题。
5.游戏行为。孩子的探究行为还大量地表现在游戏活动中。他们的游戏活动是以其独特的思维方式,通过角色扮演、物体构建、情境活动等途径,所进行的认识与行为相结合的探究行为,以满足其再现成人世界与探究客观世界的愿望。这对促进孩子的想像力与创新意识的发展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因此,家长应充分关注孩子在家庭中的游戏活动,并给予充足的时间与机会。由于他们在家庭中的游戏具有个体性的特征,有时会影响游戏的进行与游戏水平的提高,所以家长不仅要充分认识游戏对培养孩子创新意识的教育价值,同时还要尽可能地参与他们的游戏活动。尤其是对年幼儿童,应开展亲子游戏活动,这不仅可以增进亲子关系,而且可以提高游戏水平,有利于培养他们的探究精神。
6.“破坏”行为。孩子的探究行为有时会以“破坏”的形式表现出来,即表现为一种拆卸行为和不规范行为。他们有时为了急于弄清一件事情或是一样东西是什么,为什么会是这样的,便会不顾一切地进行“破坏”。“破坏”的目的,仅仅是为了探究。例如,钟表为什么会走,电动汽车为什么会开?他们无法解释,于是就毫不犹豫地拆开钟表或汽车,摆弄所有的零件,以便探究明白。为此,不少孩子挨了家长的打。尽管如此,但他们还是乐于此道。为了保护孩子这类原始的探究精神,家长千万要慎重对待他们的“破坏”行为,及时解答他们的疑惑问题。同时应尽量创设便于他们探究的各种环境条件。例如可以将一些废旧的物品和工具有意识地提供给孩子,以便其进行观察、分解与操作,从而满足其求知与探究的需要。此外,家长还可参与孩子的拆卸活动,共同探究,以鼓励他们的探究精神。
总之,以孩子的探究行为为起点,萌发他们的创新意识,培养他们的创新能力,这是现代家庭教育的重要责任。每个家长应为承担这一历史责任而不断学习,不断创新,用我们的双手共同托起明天的太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