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馆藏评估:指标与方法,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指标论文,方法论文,电子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1 电子信息资源与电子馆藏
近年来,随着文献信息数字化、网络化程度的不断提高,馆藏电子信息资源的种类、数量正在迅速增加。如何对馆藏电子信息资源进行科学的评估,已成为新形势下图书馆评估工作中迫切需要解决的任务,也是规划、指导图书馆文献信息资源建设不可缺少的环节(注:张会田.馆藏数字化资源评估方法探讨.图书情报工作,2002(5):50-53)。
从广义上讲,电子信息资源是指以数码方式将图、文、声、像等信息存储在光、磁等非纸质的载体中,并通过网络通信、计算机或者其它专用设备来再现出来的一切信息资源(注:罗春荣,曹树金.电子馆藏及其发展政策研究.大学图书馆学报,2001(2):37-41)。从狭义上讲,电子信息资源又称电子出版物,比较通行的看法,主要是指由出版商或数据库商生产发行的、商业化的正式出版物,有数据库、全文电子期刊和电子图书等,其中数据库又包括参考数据库(书目、文摘、索引)、全文数据库和事实数据库(注:肖珑,张宇红.电子资源评价指标休系的建立初探.大学图书馆学报,2002(3):35-42),并通常以CD-ROM光盘、WEB或联机方式提供使用。
电子馆藏,又称数字馆藏,是指电子信息网络环境下,图书馆通过购买、租用、自行开发、建立镜像、URL链接等方式提供给用户的,具有一定藏、用价值并且能够提供稳定服务的电子信息资源,如各类数据库、CD-ROM光盘(单机版或网络版)、电子图书、电子报刊、视听资料等。这些电子信息资源可存贮在图书馆中,称之为“现实馆藏”,也可存贮在图书馆之外,称之为“虚拟馆藏”。因此,电子馆藏不是以电子信息资源是否存储在馆内为标志,而是以其是否可以获取利用为标志(注:罗春荣,曹树金.电子馆藏及其发展政策研究.大学图书馆学报,2001(2):37-41)。
2 电子馆藏评估方法论
2.1 测评范围的界定
电子馆藏的评估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涉及到馆藏电子信息资源的体系构成(文种、学科、类型等)、质量水平、存取方式、服务模式和成效等多方面的因素。鉴于目前电子馆藏的构成比较复杂多样,同时考虑到评估指标制定的可操作性,笔者认为可根据网络环境下馆藏电子资源的类型和特点,将电子馆藏分为现实馆藏和虚拟馆藏,并以社会广泛公开发行的专业化数据库产品、单位自建或团体合作建设的数据库或者其它具备一定数据规模和利用效果、能够提供长期稳定服务的馆藏电子资源作为主要的评估对象。其它零散的、未成体系或规模的、资源及服务缺乏稳定性保障的电子资源,如电子化的手稿、地图、年度报告、电子工具书、影视资料、公共性网络资源等,可不做评估或做辅助性评估。
2.2 资源个体评价
电子馆藏的构成要素是各种现实或虚拟的电子资源个体,“现实”与“虚拟”只是相对于资源存取与利用的地理位置差异而言,对资源个体本身无关。因此,电子馆藏评估必须以每一种资源个体的内容评价指标(如总体收录情况、出版物更新与滞后情况、检索系统功能等)为基础条件,然后根据资源个体的文献类型、检索服务方式进行综合性评价。其中文献类型可将全文数据库、电子期刊、电子图书、书目数据库、题录或文摘数据库、引文索引数据库、事实数据库等按文献加工层次,分为全文型、检索工具型和参考型赋予相应的权重;检索服务方式可按检索系统类型,分为单机版光盘、网络版光盘、WEB数据库三种方式,并以是否安装客户端软件、光盘使用方式作为辅助条件,适当调整相应的权重。当然,资源个体评价必须是由相关权威组织机构(如国家高校、省市图书情报委员会)成立专门的资源评价专家组,对每一种出版发行的电子文献数据库系统进行科学化、系统性的评价。
2.3 层次分析综合评价
要想建立一个科学、完整的评价系统,应有一个基本的理论方法。考虑到电子馆藏资源具有载体(数据)类型、学科结构、服务模式等方面的多样性,我们选择层次分析法(如分级权重记分法)作为评估的基本方法和原理。这是一种综合定性与定量分析,可以解决多因素复杂系统,特别是难以定量描述的社会系统的分析方法。具体可按照以下四个步骤进行电子馆藏的综合评估:
第一步,分析馆藏电子资源所涉及的影响因素和测评参数(指标值),筛选对评估具有关键控制作用的一组因素或要素,建立电子馆藏评估的层次结构体系。
第二步,科学地确定各评估参数的相对重要性或权重,拟定各类资源个体对应指标排序分值,并求得各指标的相对权重分值(注:曹作华.论图书馆信息资源建设的综合评价.图书情报工作,2002(5):45-49)。
第三步,分析电子馆藏中虚拟馆藏资源所涉及的影响因素和测评参数,并确定其相对重要性或权重,进行二次权重运算。
第四步,确定馆藏资源配置质量、资源利用效果等评估指标值,进行电子馆藏综合性测评。
3 评估指标内容及应用
3.1 现实馆藏资源评估
对现实馆藏资源的评估实质上可归结为上文所述的“资源个体评价”,具体可从“电子资源内容、检索系统及功能、利用情况、价值与成本核算、出版商/数据库商的服务”5大方面进行评估。具体评估指标层次模型如图1所示。
图1 现实馆藏(资源个体)评估指标层次模型
3.1.1 电子资源内容
内容评价是电子资源评价当中最为重要的构成部分,主要包括以下7个方面:
(1)总体收录情况:主要收录的资源类型及其数量,包含的时限范围。例如以收录期刊和会议录为主的参考数据库和全文数据库,就要明确列出包含有多少种期刊和会议录,涵盖的年代范围。
(2)学科收录范围:电子资源涵盖的学科范围分析,以学科资源所占比例作为衡量标准。
(3)数据来源情况:例如,参考或全文数据库包含的出版物、事实数据库中包含的统计数据、基因图谱、化学反应式等是否多数来源于学术性较强的出版社、权威机构或专业学会,如果是,则可以确定数据库具备较强的学术性。
(4)权威出版物或全文出版物收录情况:一般以核心期刊的收录比例、全文出版物所占比例作为衡量标准。
(5)数据质量:数据库数据准确性、全文清晰度,数据重复或遗漏情况等。
(6)注销出版物情况:数据库的出版物收录情况往往会发生变化,有些出版物虽然仍然包含在数据库中,但已经不再出版或停止向数据库商提供电子版,这样就无法满足用户对最新数据的使用需求。还有些全文数据库,最初可以提供某些出版物的全文,但现在只能提供文摘了。因此要注意分析从数据库中注销的出版物的情况,如果过多,则数据库质量就有所下降。
(7)出版物更新与滞后情况:由于印刷版权限制或出版商数据加工周期等因素,出版物被收录进数据库的时间与出版物的出版时间存在着滞后情况。数据库的内容更新时滞越小,其质量就越高。(注:肖珑,张宇红.电子资源评价指标休系的建立初探.大学图书馆学报,2002(3):35-42)
3.1.2 检索系统及功能
在对资源的内容进行评估的同时,也要对电于资源的检索系统进行评估,因为系统与内容是密不可分的,系统的好坏直接影响到对内容的使用。有时同一种资源会有不同的检索系统,这种情况下就更需要对系统进行评估,例如,SCI的光盘版与网络版(Web of Science)即是如此。这部分的指标主要包括检索系统类型、检索功能、检索技术、检索结果、用户服务等几个方面,多为非量化指标。(注:肖珑,张宇红.电子资源评价指标休系的建立初探.大学图书馆学报,2002(3):35-42)
(1)检索功能:主要是指系统提供给用户的各种检索途径和检索入口、检索匹配方式等。可供选择检索入口多且容易理解、默认功能设置合理、检索匹配方式灵活,相对来说用户就越方便。
(2)检索技术:即系统是否允许用户使用各种检索技巧,以便更准确和快速地找到自己所需信息。可应用的检索技术越多,越说明系统设计的合理和科学化。但也不能过于追求这方面的指标而忽视了界面的友好和简单。
(3)检索结果:即用户是否得到了内容全面、浏览和下载均比较方便的检索结果,例如检索输出格式、记录标记、打印和存盘等功能是否全面,是否存在与其它资源的链接等。
(4)用户服务:主要包括是否提供完整、详细实用的帮助文件,是否可以记录用户检索历史,有无词表、名录等常用参考工具等。(注:肖珑,张宇红.电子资源评价指标休系的建立初探.大学图书馆学报,2002(3):35-42)
3.1.3 利用情况
这一指标属于资源使用后评估,必须借助比较规范化的统计系统和相关用户调查进行定量测评。主要通过资源检索或访问次数、文献下载量、用户满意度三项指标进行评定。需要注意的是,不同的资源(数据库系统),所执行的统计标准或机理应符合要求,调查用户群的选择必须与馆藏电子资源的类型、特点相关。
3.1.4 价格与成本核算
这部分指标主要包括数据库价格、数据库(年订购)价格上涨幅度、检索与下载成本(每检索一次数据库、每下载一篇全文所需的成本投入)、建立资源服务平台需要的软硬件资本投入。
3.1.5 出版发行服务
出版商/数据库商的服务,同样影响着电子资源的质量和用户的使用。这一部分的指标主要包括以下两方面:
相关技术服务:如电子资源使用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如用户权限终止、服务中断)、软件系统更新维护是否有专人或专门部门负责,对用户恶意下载、滥用数据库等问题是否协助解决等。
系统功能更新服务:数据库系统软件是否经常进行检索功能、用户易用性等方面的升级和完善。
确立了上述评估指标及其影响因素后,我们可以运用层次分析法,确定各层指标对上一层指标的相对权重向量,计算出它们对目标层(一级指标)的相对权重向量。权重向量的确定方法是运用萨蒂提出的“1~9标度方法”:两个元素相比,如果两者同样重要,赋值为1;如果前者比后者稍重要、明显重要、特别重要或极端重要,则分别赋值3、5、7或9;标度2、4、6、8分别为上述各相邻判断的中间值。若前者与后者的重要性之比为ai,则后者与前者的重要性之比为1/ai。这样上下级指标与各个同级就构成了若干两两判断矩阵,同时采用特征根算法求得各指标相应权重,并进行一致性检验(注:罗春荣,曹树金.电子馆藏及其发展政策研究.大学图书馆学报,2001(2):37-41)。例如,通过表1可求得一级指标的相应权重Wa,通过表2可求得二级指标B2——“检索系统与功能”对于目标层A2的相对权重Wb。同样方法可求得其它各项指标的相对权重(如表3所示)。最后依据上文所述各指标的测度标准和范围,拟定每一种电子资源对应指标的分值(S)评定标准(篇幅所限,指标分值的评定标准本文不予详细列举),按表3权重系数(Wb)进行加权运算,求得各指标相对于总目标的权重分值T(具体计算公式为:T=S×Wa×Wb),最后总和各个权重分值T后即求得该电子资源的综合评估指数。
表1 准则层A对于总目标层R的两两判断矩阵与相对权重向量
(注:A1、A2的权重测算本文以“全文型”和“WEB版”为准)
表2 指标B2对于目标层A2两两判断矩阵与相对权重向量
表3 馆藏实体电子资源评估指标及相对权重
(注:一级指标A1、A2对应的三类权重的后两类是分别以“全文型”和“WEB版”为基准,按其重要程度进行适当调整得出,本文分别按0.05、0.08的差数增减)
3.2 虚拟馆藏资源评估
上文提到过,馆藏实体资源与虚拟资源是相对的,即某一资源对图书馆A来说属于实体资源,但如果图书馆B通过网络共享该资源,则属于虚拟资源。资源个体本身可以不发生任何变化,只是资源被存取与利用的地理位置发生了变化,这种变化必然引起电子馆藏构成属性的变化。主要的影响因素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最大并发用户或连接用户数。
允许远程访问的人员范围:目前数据库服务商一般通过限定访问者IP地址范围、建立访问帐号、服务器代理等方式来限定远程访问的人员范围。根据经验,通过控制IP地址范围来限定访问权限能方便更多用户使用。
(1)网络服务开通时间:网络服务开通时间越长,虚拟资源越能得到很好的利用,资源保障能力就越大。
(2)网络通讯能力:主要包括用户上网条件(网络设备数量和质量)、网络带宽和速率。
(3)数据传输方式(网络通讯费用):目前国外数据库访问的方式主要有:国际网(自付国际通讯费和流量费),DI专线(免付国际通讯费和流量费),国内镜像(全免费)。从用户角度考虑,后两种方式更能方便用户访问,提高资源使用量。
(4)网络服务质量:主要考评资源服务提供方网络系统的稳定性、链接失败率、系统响应速度等。
根据上述各项影响因素及其相关的测评指数的相对重要性,采用与现实馆藏资源个体评估同样的方法,确定各指标权重系数,结合相应的现实馆藏资源个体测评指数进行加权运算,即得虚拟馆藏资源测评指数。
3.3 电子馆藏配置质量评估
馆藏资源配置历来都是馆藏建设中所必须考虑的问题。根据网络环境下馆藏资源的建设特点、利用模式,电子馆藏资源配置质量的评估应主要从定性角度考虑以下3个问题:
(1)馆藏电子资源结构的合理性:主要体现在不同载体类型、不同学科与不同存取方式的文献资源能否在数量、质量和使用方式上相互补充,合理分配。既能突出重点和特色,又能最大限度地满足读者需求,以较少的投资求得馆藏整体效用的最大发挥。
(2)馆藏电子资源的系统性和连续性:只有系统地、连续地采集和积累馆藏资源,才能充分发挥馆藏资源的效用,尤其是重点和特色资源的收藏,更应力求保持系统、连续和完整,决不能时断时续,不成体系。
(3)电子资源存储与利用条件:主要包括海量信息存储能力、资源利用网络环境以及各类资源的整合或跨平台检索技术应用情况。
收稿日期:2003-09-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