油气式起落架减震器建模分析论文_皮龙

交通运输部北海第一救助飞行队 山东 烟台 265600

摘要飞机起落架作为飞机结构的一个重要部件,承受着飞机与地面接触时产生的静、动载荷,部分吸收和消耗飞机在着陆撞击、跑道滑行等地面运动时所产生的能量,在减缓飞机发生振动,降低飞机地面载荷,提高乘员舒适性,保障飞机飞行安全等方面发挥着极其重要的作用。

关键词:飞机起落架;油气减震器;摩擦力;弹簧力;阻尼运动

缓冲装置是飞机消耗飞机下降所产生的动垂直动能的主要手段,消耗飞机垂直动能的80%-90%以上,对减少缓冲力,为旅客提供较好的着陆感受具有重要的作用,在大多数飞机上都有缓冲装置。尤其对于客机,其功能更是对提高飞机着陆性能具有重要意义。在当今由于油气式减震器因其高效而被大部分飞机采用。因此,本文以油气减震器作为受力分析对象。

1油气式减震器

图1 油气式减震器的主起落架

油气减震器(图1)主要利用气体的压缩变形吸收撞击能,利用油液高速流过小孔的摩擦消耗能量。他的基本组成包括外筒、活塞、活塞杆、带小孔的隔板和密封装置等。外筒内腔下部装油,上部装气。减震器未受外力时,由于冷气压力作用,活塞处在最低位置。

图2给出了它的的基本原理:减震器受压缩时油液被强制通过压缩孔从而消散能量,同时压迫气体(典型的是空气或氮气)。然后压缩气体强迫油液通过回流孔回流实现对飞机回跳的控制。

图2 油气式减震器构造

减震器通过“气体弹簧”支撑飞机重量,避免“拖底”,并提供乘坐舒适性。气体弹簧具有非线性“刚度”特性,其刚度由控制气体压缩的气体定律控制。在简单模型中假设油液不可压缩。

2带有缓冲装置飞机起落架的简化模型

图3给出了一个十分简单的二自由度起落架/轮胎模型,模型中非弹簧质量包括滑动内筒、轮轴以及机轮/轮胎/刹车。线性无阻尼轮胎模型可用于有关垂直运动的简单计算中。因为轮胎变形时对着陆产生影响和对减震器的影响很小。所以可以只对减震器进行研究,这样可以将其简化成单自由度阻尼运动进行分析研究。

3缓冲器上的各个力的分析

缓冲器上的支柱总的轴向力由空气弹簧力,油液的阻尼力和筒壁摩擦力组成。即:

(文中分析的起落架仅涉及到单气腔的支柱式缓冲器)

图3 简化起落架/轮胎模型

3.1空气弹簧力

起落架缓冲器内的气体为避免在高温高压下使油液产生氧化或燃烧,采用了不易氧化的气体——氮气。飞机在着陆瞬间,由于缓冲器内的氮气压缩速度进行得很快,一般只有几分之一秒,而空气的传热系数又很小,因此,通过缓冲器内壁的散热可以忽略不计,这样,气体的压缩和膨胀过程可以近似地看作绝热过程。但是,油液在受压时形成雾状而喷溅到氮气里,而气体在高压下又溶入油液里,这种油气的高度混合,大大地增加了油、气之间的传热面积,因而在油、气之间产生强烈的热交换,气体在缓冲器内的压缩过程,不考虑油液可压,也不考虑缓冲器腔体的体积膨胀,则:

式中,

——是空气腔的初始压强;

——是空气腔初始体积;

——大气压强;

——缓冲压缩行程;

——气体多变指数,多变指数的大小取决于油、气之间的混合程度。对于油气式缓冲器通常取为 1.2;

——活塞杆的外截面积。

3.2油液阻尼力

减震器在压缩和伸展过程中,油液要产生一个阻止减震器压缩和伸展的作用力,这个力也随着压缩量的变化而变化的。

由伯努力方程可得:

油液流过阻尼孔时产生的阻尼力为:

分别为为飞机在其起落架上下沉浮振动的固有频率和阻尼比。

4.1的变形

从缓冲器各力的研究中,了解到,, 并不符合,的形式。所以,需要对, 的公式进行变形以及近似代替,以使其符合所需形式。从而找到符合本模型各情况下的普遍公式。

4.1.1对的变形

对 = (取,即为)利用泰勒公式对其展开有:

4.1.2 对的变形

这样,就找到了, 本模型下的普遍公式,为研究提供了通用性和方便性。以后的研究中的, 都用式(13)和(15)进行计算。

4.4.2缓冲器上的压缩速度和机轮上的垂直压力

缓冲器上的压缩速度即为,可以通求对求导求的,即:

其中为起落架上的机轮数。各个机轮所受压力是相等的。

这样就得到了在阻尼运动模式下减震器的轴向力的变化规律方程式。因为减震器上的轴向力与作用在机轮上的垂直压力是相等的。从而求出了作用在机轮上的垂直压力变化方程式。

参考文献

[1]徐世明.起落架系统建模与仿真建模:(硕士研究生论文).哈尔滨:哈尔滨工程大学,2009.

[2]张锡金.飞机设计手册-系统设计.北京:航空工业出版社,2002.

[3]称不时.飞机设计手册-民用飞机总体设计.北京:航空工业出版社;2005.

[4]Wright J R, Cooper J E, et al. Introduction on Aircraft Aeroelasticity and loads. 2010.

[5]魏小辉.飞机起落架着陆动力分析及减震技术研究:(博士学位论文).南京:南京航空航天大学,2005.

[6]高泽迥.起飞着陆系统设计.北京:航空工业出版社,2002.

论文作者:皮龙

论文发表刊物:《科技新时代》2019年9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9/11/20

标签:;  ;  ;  ;  ;  ;  ;  ;  

油气式起落架减震器建模分析论文_皮龙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