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读第一财政_第一财经日报论文

解读第一财政_第一财经日报论文

解读“第一财经”,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财经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11月15日,一份新的全国性财经日报——第一财经日报正式创刊,该报在北京、天津、长三角和珠三角地区同步面世。这份报纸由上海文广新闻传媒集团、广州日报报业集团、北京青年报社三方共同投资、联合主办,是中国第一张跨地区、跨媒体运作的报纸。该报的创刊是上海文广新闻传媒集团及其全资公司第一财经传媒有限公司(以下简称“第一财经”公司)迈出的重要一步,也是中国传媒业的一个重要事件,值得关注。

一、难谋面的创刊号:

第一财经日报诞生于中国传媒业转型的重要时刻,新生命的第一声啼哭并不会与众不同,但是却给人们带来欣喜和希望。据报道,第一财经日报创刊号共28版,分为四个板块:A叠是综合新闻,反映中国制度变迁和经济转型的整体图景、世界经济政治形势以及区域经济的最新亮点:B叠是财经新闻,追踪金融投资的最新动态,提供财经新闻和政策解读,以市场深度分析为投资决策提供参考;C叠是产经新闻和副刊,快速传递公司纵深新闻和管理经验,普及商业文化;同时,该报还推出了4个版块的“商业改变世界”特别策划,刊载柳传志等数十位商界领袖对该报的期望和鼓励。从北京青年报刊登的该报创刊号头版图片看,其版面风格与美国华尔街日报相似,严谨、大气。但是形似易,神似难,显然这个中国传媒业的新生儿还有漫长而艰难曲折的路要走。

二、解读第一财经日报

第一财经日报刚刚创刊,自然难说其优劣,更不知其将来,但这个新生命从孕育到降生就有些与众不同。

壮志凌云的定位——欲成为里程碑式的报纸

投资方宣称:第一财经日报的使命是“力求成为中国最具影响力、权威性、最受尊敬的财经日报”,“致力于全面建立中国财经日报的阅读标准”,要成为“中国报业史上一座里程碑式的报纸”,甚至提出要成为与华尔街日报、金融时报相对应的百年大报。为此该报不仅在全国招兵买马,建立采访网络,而且为采集海外一手新闻,该报计划通过合作与建站的方式,在纽约、伦敦、巴黎、东京等地建立自己的采访者。由此可见,第一财经日报的雄心和志向之高远,好像还没有一份报纸能出这等豪言。

历史性的跨越——跨区域、跨媒体

如果说新京报的诞生是中国报业开始突破区域壁垒,由区域竞争向跨区域竞争转折的一个标志性事件,那么第一财经日报的问世则同时突破了地域界限、媒体界限这两个壁垒,是中国传媒走向跨区域跨媒体发展的一个标志性事件,为中国传媒业打破地域界限、媒体界限、整合资源、壮大实力进行了有益的探索。从这个意义上讲,第一财经日报的创刊或许是中国传媒业历史性的一步。

前所未有的合作——强者的握手

第一财经日报是中国经济、中国传媒业最发达的三大城市沪、京、穗的最强势媒体合作的产物,是真正的强强联手,此举在中国报业前无古人。上海文广新闻传媒集团、广州日报报业集团、北京青年报社都是中国传媒业执牛耳者、可谓三足鼎立。按2003年广告收入来算,上海文广新闻传媒集团过21亿元(仅次于央视),广州日报报业集团超过15亿元,北京青年报社超过9亿,三方的年广告收入总额超过40亿元。第一财经日报母体实力之强大可见一斑,可以说它是中国传媒业最强者的联姻的产物。这也说明,当前的中国传媒业,只有强者之间的合作,才最有可能突破媒体和地域甚至行业的范围结出硕果。

经营模式的新意——公司化运作

因为曾有东方早报合作失败的前车之鉴,一个问题自然难以回避——第一财经日报会不会重蹈东方早报的覆辙?据笔者所掌握的资料来看,第一财经日报和东方早报有很大的不同。第一财经日报完全是公司化运作,股东基本上是通过董事会进行决策,日常运营是由管理团队执行。第一财经日报的战略营销是稳扎稳打完全按照市场分阶段拓展,并且三方股东对报纸给予了极大的支持。第一财经日报经营模式的这些变化,能最大限度地降低合作的风险性。

三、解读“第一财经”公司

第一财经日报是上海文广新闻传媒集团全资子公司——第一财经传媒有限公司继打造“第一财经频道”、“第一财经频率”品牌之后的又一力作,是其“第一财经”品牌从电视、广播向报纸延伸的成果。因此,解读第一财经日报就不能不关注其缔造者一“第一财经”公司。从这个意义上,本文所指的“第一财经”实际上包括第一财经日报和“第一财经”公司两个层面。

运作层面——剥离与公司化运作

“第一财经”公司是上海文广新闻传媒集团把原上视财经频道和原“东广财经频率”从集团电视、广播媒体传统运作方式中剥离出来,进行公司化运作的产物。“第一财经”公司拥有自己的人事权、分配权以及最重要的经营权,实现了内容和经营的结合。公司化运作适应市场经济需求,也有利于媒体之间开展合作。公司化运作,这一对中国传媒业来说还比较新的经营模式为“第一财经”公司及其母体上海文广新闻传媒集团事业的发展开辟了新的途径。这一点很关键。

资源层面——多种资源的整合

目前“第一财经”公司已经迈出重要的几步:第一步实现文广新闻传媒集团内部财经频道和频率人力资源、信息资源和品牌资源的整合;第二步实现上海文广新闻传媒集团、广州日报报业集团、北京青年报社资源的整合,创办第一财经日报。并且第一财经日报与“第一财经”频道、频率之间也会形成互动,这种跨媒体互动首先是品牌的共享;其次是内容上的一鱼多吃效应和广告上的套餐计划;还有是人力资源上的共享。

在当下的中国传媒业,一个地方性传媒或传媒集团如果想真正做强做大,仅仅靠固守一城一地,不整合利用外部资源那几乎是不可能的。“第一财经”公司显然认识到这一点,去年4月,“第一财经”和国际知名财经传媒CNBS展开合作,据称目前所有合作项目都在赚线。另一档由“第一财经”与CNBC、哈佛商学院合作的大型访谈节目也正在筹划中。此外,“第一财经频率”还将联合广东、香港、北京以及长江三角洲的15家电台的经济新闻电台,形成对这些地域的资源占有和影响。

可以看出,合作共赢是“第一财经”整合资源、壮大实力、扩大影响的重要策略和方式,这种合作贯通中外,而且方式多样。

管理者层面——控制力、学识、经验的结合

人是生产力发展的决定因素。同样,人的素质尤其是管理者的素质是决定传媒发展的核心要素。“第一财经”公司董事长黎瑞刚、董事总经理高韵斐、第一财经日报总编秦朔都是硕土以上学历,有丰富的传媒工作和管理经验,黎瑞刚、秦朔还具有国外学习背景。他们年富力强,比较有想法和创新精神,而且屡有建树。同时黎瑞刚还是SMG总裁,这种架构既保证了集团对“第一财经”公司的控制力,又保证了公司的一系列战略、战术能够得到有力执行。

目标层面——雄心勃勃欲称雄财经资讯市场

“第一财经”公司可谓运筹帷幄、雄心勃勃。

(1)运筹“道琼斯第一财经中国600指数”:据报道,“第一财经”公司正在紧密运筹国内媒体发布的中国股市综合指数产品——“道琼斯第一财经中国600指数”,而合作方是道琼斯,新指数将每天通过华尔街日报、亚洲华尔街及“第一财经”属下的同名电视、广播、报纸发布,成为中国市场上第一覆盖沪深两地的中和指数产品。

(2)涉足出版、期刊、通讯社等领域:“第一财经”公司还计划进入出版等多个领域,目前正与一国际知名出版商洽谈合作事宜。

(3)称雄财经资讯供应商:“第一财经”公司的目标是集道琼斯、路透、布隆伯格所长,成为拥有完整财经资讯及衍生产品生产架构的财经传媒集团(财经资讯供应商)。上海文广新闻集团副总裁杨荇农说,“我们要做的是中国的布隆伯格、中国的道琼斯。”

品牌层面——打造跨媒体、跨地域财经媒体品牌。

“第一财经”公司显然是走一条品牌经营之路,着力打造和依托“第一财经”这一品牌,不断拓展这一品牌所涵盖的领域,先是电视、广播,其次是报纸,……“第一财经”摸索出的先创品牌、再搭建跨媒体平台、最后打造产业链的发展模式,对中国传媒也具有启示意义。

四、解读传媒政策与策略

第一财经日报的孕育诞生,是一个明显而强烈的信号,它反映出中国传媒政策正顺应市场化和全球化潮流、顺应传媒规律,在发生着渐进而慎重的重大变化。因为中国传媒业如果不突破地域、媒介、行业壁垒,形成全国统一的市场,中国传媒业的大发展就很难实现,欲与国外传媒巨头抗衡竞争更是一句空话。

权力左右与传媒经营模式的转型:

“有研究表明,尽管中国传媒业的发展空间极其巨大,社会对于传媒业发展变革的需求极其强烈,但是如果现有的体制框架内,按照现有的游戏规则和操作模式运作的话,换言之,如果按照现有的发展逻辑划简单的延长线的话,我们就无法有效地实现中国传媒业的跨越式发展,传媒业就无法很好地承载时代发展赋予它的使命。”(《传媒产业经营模式的转型》,喻国明,《当代传播》2004年第4期,第1页)喻国明认为,中国传媒产业扩张中的“权力嫁接”模式即将让位于“资本联姻”的模式。这应是一个大趋势。但是从当前和近期来看,中国传媒扩张的有效模式或过渡模式是,“权力嫁接”搭台,“资本联姻”唱戏的混合模式,而“权力嫁接”是第一位的决定性的因素。

中国传媒产业以往一直是权力左右一切,权力配置资源,由此派生出传媒产业鲜明的政治特性、等级特性、条块分割特性。这些特性决定中国传媒无法逃脱权力的掣肘,无法逾越地域的界限。显然,权力在这里有两种作用:一种是积极的作用,一种是消极的作用,正是成也萧何败也萧何。目前制约中国传媒业发展的诸多壁垒产生于权力,但是最终冲破这些壁垒还是要依靠权力,有道是解铃还须系铃人。这是中国传媒业的最大实际问题。传媒业的任何改革都必须面临这个实际问题,也就是说能够获得多少权力资源的支持,很大程度上决定传媒的发展空间和作为。这个实际也是传媒制定发展战略的重要依据。

显然,第一财经日报如果离开中宣部、国家新闻出版署、国家广电总局以及三地市委市政府及宣传部门大力支持,能顺利诞生是不可想象的。

合作竞争策略的可行性:

面对中国传媒业的实际,面对被分割的困局,传媒要想突破地域、媒体甚至行业束缚,什么样的竞争策略更行之有效?笔者认为,合作竞争可能是最为有效的传媒策略。

进入20世纪90年代以来,特别是互联网的出现,单纯以对抗设法战胜对手保持优势地位的经典竞争理论逐渐被摒弃,合作竞争等新的有代表性的竞争理论,都强调通过合作、创新来保持自己的优势地位。合作竞争,就是不断加强与其他传媒的合作,通过合作互利来最大限度地保持自己的优势地位。近年来,一些传媒企图在自己的势力范围外靠单打独斗获利的尝试多以失败而告终。其原因还是他们对传媒业的实际认识不深。笔者认为,尽管合作有合作的风险,但是合作竞争仍然是目前传媒突破地域等壁垒的最有效策略。因为合作可以使外来者在异地获得类似在本土的区域优势,免得人生地不熟到处碰壁。俗话说,强龙压不过地头蛇。与其强压,不如合作。强龙与地头蛇的合作可能是当下传媒业跨地域扩张的最佳模式选择。

应该说第一财经日报、“第一财经”公司及其合作方为自己树立了一个极高甚至是目前看来还难以企及的目标,可以说“其路漫漫兮而修远”,人们只能拭目以待,毕竟时间是最好的评判者。

标签:;  ;  ;  

解读第一财政_第一财经日报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