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有商业银行的纳税筹划,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国有商业银行论文,纳税筹划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一、国有商业银行需要进行纳税筹划
1.合理的纳税筹划是银行实现经营目标的手段之一。实现国有资产的保值增值,为股东创造最大的价值是国有商业银行终极经营目标。目前税收成本在银行成本支出中占有很大的比重,按照美国研究中国经济的著名专家尼古拉斯·R·拉迪的计算方法[(营业税+所得税)÷利润水平],目前我国银行企业的总体税负在65%~75%之间。过高的税负不利于银行的资本积累和长期稳健发展,削弱了银行的竞争力。
纳税筹划是以税收政策为依据,在对企业发展战略和经营情况全面分析的基础上,通过对投资、财务和其他经营活动的精心安排,达到合法地降低税收成本目的的一种理财手段。纳税筹划应具有合法性、目的性和综合性。
2.纳税筹划是实现与外资银行平等竞争的必要选择。2006年12月11日,外资银行在我国享受国民待遇,内外资银行在业务范围、监管、客户等方面开始在一个平台上展开竞争。面对强劲的竞争对手,国有商业银行只有正确、合法地运用各种政策节税,才能在这场竞争中保持有利的地位。
(1)关于营业税问题。从国外情况看,银行业务一般纳入增值税征收范围,多数国家对银行信贷等主要业务免征增值税,如欧盟各国、加拿大、澳大利亚、新西兰、韩国等。实行征收营业税的国家,商业银行的营业税税率一般不超过2%。值得关注的是在国内设立的外资银行还可以利用转贷款业务来规避营业税,而国有商业银行转贷款比例很低,营业税税负较外资银行要重很多。
(2)关于企业所得税问题。新《企业所得税法》将内外资企业所得税税率统一为25%,但即使内外资企业所得税税率统一了,由于国有商业银行税前扣除标准过严,如呆坏账核销、固定资产折旧、业务招待费支出、广告费支出等,且审批手续繁琐,将造成国有商业银行所得税的实际负担率高于其名义税率。
(3)关于个人所得税问题。人才已构成现代银行的核心竞争力,人力资源费用通常占到银行营业及管理费用的60%~70%。国有商业银行使用的人才多为本国公民,外资银行高管人员多来自国外,因个人所得税对国内公民比外国居民要重很多,现行国内公民个人所得税起征点为1600元,最高税率45%,而外国居民个人所得税起征点是4000元。个人所得税最终负担者还是企业,国有商业银行需为招聘高管人员付出更多的人力费用。
3.现行税收政策为国有商业银行实施纳税筹划提供了可行性。国有商业银行缴纳税种有营业税、城市维护建设税、企业所得税、个人所得税、房产税、车船使用税、印花税、土地使用税、土地增值税和具有税收性质的教育费附加、银行监管费等。不同资产负债结构会导致不同的税负水平,例如,贷款和转贷款产生的利息收入所缴纳的营业税是不同的;贴现利息收入和金融往来利息收入可以免交营业税;自有房产须缴纳房产税,通过租赁方式取得营业用房则可免交营业税,在折旧和房产税两项合计低于应付租金时,租赁可能也成为选择之一。银行经营管理者应该充分考虑不同的资产负债结构和经营方式在税收负担上的差异,选择税收成本最低最适合本银行实际的资产结构和经营方式。
二、国有商业银行纳税筹划的重点及方法
1.创新金融工具。创新金融工具是银行提高核心竞争力的有效手段,能给银行带来可观的收益。新的金融工具尤其是衍生金融工具具有双重性,它既是套期保值规避风险的工具,又是投资以获取报酬的工具。由于衍生金融工具的特殊性,它可以组成或复合成各种金融产品,税收征纳是以其各组成部分分别进行处理的,从而使纳税人可选择最有利的方式,或利用合约一方享有免税的政策等进行纳税筹划。衍生金融工具收益一般由两部分构成:一是公允价值变动,按《企业会计准则第22号——金融工具确认和计量》规定,衍生工具的公允价值变动应计入当期损益,但这部分损益在实际交割前是银行尚未实现的收益;二是交易价差,类似于投资收益。
2.国有商业银行享有的税收优惠政策。
(1)金融机构往来业务不征税。下列金融机构往来业务暂不征收营业税:①金融机构从事贴现、转贴业务取得的收入;②金融企业联行、金融企业与央行及同业之间的资金往来业务取得的收入,含购买金融机构债券取得的利息收入。
(2)转贷业务税项扣除。纳税人从事转贷业务,以贷款利息减去借款利息后的余额为计税依据,征收营业税。
(3)国家助学贷款利息收入免税。对各类银行经办国家助学贷款业务取得的贷款利息收入,免征营业税。
(4)金融商品转让税项扣除。从2002年2月1日起,纳税人经营金融商品转让业务,按股票、债务、外汇、其他金融商品转让四大类计算应税收入。其征收营业税的营业额为同一大类金融商品转让的价差收入,即卖出价减去买入价的余额。
(5)金融企业买卖金融商品汇总纳税。金融企业买卖金融商品(包括股票、债券、外汇及其他金融商品)可在同一会计年度末,将不同纳税出现的正差和负差按同一会计年度汇总的方式计算缴纳营业税,如果汇总计算应缴纳的营业税税额小于本年已缴纳的营业税税额,可向税务机关申请办理退税。
(6)金融企业应收未收利息扣除。对各类金融企业2001年1月1日以后发生的已缴纳营业税的应收未收利息,如果超过核算期限(90天)后,仍未收回或贷款本金到期后尚未收回的,可从以后的营业额中减除。
(7)公益性捐赠扣除。新所得税法规定企业发生的公益性捐赠支出,在年度利润总额12%以内的部分,可在企业所得税前据实扣除。
(8)国债利息收入免征所得税。对试行国债净价交易的银行,自试行净价交易之日起,在付息日或买入国债后持有至到期时取得的利息收入,免征企业所得税。在付息日或持有国债到期之前交易取得的利息收入,按其成交后交割单列明的应计利息额,免征企业所得税。
(9)呆账准备税前扣除。从2001年1月1日起,对各类金融企业(不含金融资产管理公司)按资产期末余额1%计提的呆账准备,可在企业所得税前扣除。实际发生的符合核销条件的呆账损失,首先冲减已在税前扣除的呆账准备,不足冲减的部分,据实在企业所得税前扣除。
3.利用现行税收政策,调整资产负债结构和经营方式。根据上述各项税收优惠政策,国有商业银行应对发展战略、经营策略、重点和核心业务进行统筹谋划,进一步调整资产负债结构,强化核算和资产管理,实现税收上的“避重就轻”。具体而言,以下方面值得国有商业银行借鉴:
(1)在资产业务上,提高贴现业务、转贷业务、债券(含国债)投资业务、银行拆借业务的比重,尝试和发展资产转让等金融商品转让业务。
(2)密切关注不良贷款和其他应收款项变动情况,及时完成呆坏账报批工作。应建立责任制度,对符合呆坏账核销条件的贷款及应收款项,在进行责任追究的基础上,及时组织核销,以减少所得税支出。
(3)准确核算应收利息。利息收入是国有商业银行的主要收入来源,尽管近年来国有商业银行的中间业务收入增长速度很快,但利息收入仍然占到营业收入的70%左右,因此,因利息收入而产生的营业税和所得税在银行税收支出中也占有很大比重。按税法规定,各类金融企业2001年1月1日以后发生的已缴纳营业税的应收未收利息,如果超过核算期限(90天)后,仍未收回或贷款本金到期后尚未收回的,可从以后的营业额中减除。
(4)处理具体交易时,在保证业务安全性的前提下,选择税负最轻的途径。如在被迫收取和处置抵债资产的过程中要缴纳双重的税收,房地产在收取、处置变现过程中,涉及营业税、土地增值税、契税、印花税、房产税、城建税几个税种及土地出让金、交易综合服务费等费用;交通工具收取、变现需缴纳营业税、车船使用税等。处置抵债资产在实际操作中,可采取抵债资产直接变现的方式,相当于现金收回贷款,则不需要缴纳上述税种。
(5)在因新设网点等情况需增加营业用房、车辆等固定资产时,应设计多种方案进行比较,比如自行购建和经营租赁、资产置换等,选择综合成本最低的方案。
(6)及时做好财产清理、减少闲置房产。房产税在银行税收成本中也占一定比重。做好房产的清理登记,发生毁损、报废、超期使用和长期闲置不用的房产,及时清理并向税务机关报批核销,也是减轻税负的有效手段。
三、完善国有商业银行相关税收政策的建议
一是取消银行营业税或对银行业征收增值税。参照其他国家的做法,对银行业免征营业税,或实行征收税率为零的增值税。
二是参照国外银行的做法,放宽银行所得税税前扣除项目标准,减轻所得税税负。
三是运用税收政策,支持和鼓励金融创新。衍生金融商品的税务处理包括所得额的认定、所得获取的时间确定等都采用财务会计的准则,不再单独制定计税依据。在计征所得税方面,按照收付实现制计算应纳税所得额,避免银行为尚未实现的利润甚至亏损垫支税款。
四是改革银行贷款损失准备计提办法。根据处理贷款损失的税收中性原则,从国际惯例来看,我国银行业贷款损失税收待遇模式应该是专项准备与一般准备相配合,对受损贷款设立专项准备金,并获得相应的税收减免,同时对尚未识别的可能损失的贷款建立一般准备金,但要在税后提取。应准予内资银行按照中国人民银行发布的《银行贷款损失准备计提指引》和财政部2005年发布的《金融企业呆账准备提取管理办法》提取贷款损失准备,在企业所得税前扣除。同时,放宽呆账核销条件,简化呆账核销程序。
五是明确公允价值重估产生利得是否缴纳所得税的问题。新企业会计准则体系已于2007年1月1日在上市公司执行,按会计准则规定交易性金融资产(和负债)按公允价值计量,公允价值变动计入当期损益。在债务重组时,抵债资产按公允价值计量。这些交易都会产生利得或损失,建议对因公允价值变动而产生的利得是否计入应税所得予以明确。
标签:纳税筹划论文; 企业所得税论文; 银行论文; 利息收入论文; 国有商业银行论文; 税收原则论文; 房产营业税论文; 企业所得税计算方法论文; 营业税纳税人论文; 所得税费用论文; 企业税务论文; 公允价值论文; 金融工具论文; 税收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