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往:精神文明建设的必经途径,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精神文明建设论文,途径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历史唯物主义告诉我们,人类社会和自然界有质的区别,但也有共同之处。自然界是由无数无机物、有机物相互联系、相互依赖、相互制约而形成的统一体。人类社会从社会物质方面到社会精神方面,也无不处于相互影响、相互作用之中。人们不能离开各方面的影响和制约而单独孤立地进行任何一种活动。否则,这种活动就无法进行,更谈不上要取得成功。
精神文明建设是人类社会精神方面的活动,是人类为了达到精神的升华所从事的思想道德、科学文化建设的活动。精神文明建设和人类社会其他活动一样,不能离开各方面的影响和制约而单独、孤立地进行。从今天的现实来看,改革开放促进了精神文明建设的巨大发展,而精神文明建设必须和改革开放结合起来,要“眼观六路、耳听八方”,营造良好的环境和氛围,不能搞自我隔离、闭关自守。江泽民同志在党的十五大政治报告中指出:“营造良好的文化环境,是提高社会文明程度、推进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重要条件。”“我国文化的发展,不能离开人类文明的共同成果。要坚持以我为主、为我所用的原则,开展多种形式的对外交流,博采各国文化之长,向世界展示中国文化建设的成就。”鉴此,本文以为,要使精神文明建设有新的突破和发展,交往,也就势在必行了。
一
交往,是涉及到整个人类社会发展的一个带有普遍性的问题,是一个哲学问题。一切哲学问题都是和科学密切联系在一起的,必须以科学成果为其释疑。交往是精神文明建设的必经途径这一观点的提出和现代科学成果密切相关,现代科学的一系列重大成果为其提供了根据。
现代科学中,边缘科学和横断科学的出现,从各自不同角度揭示了整个世界及各个领域之间的相通性和依赖性。其中最有代表性的是1937年美籍奥地利人冯·贝特朗菲所创立的系统论。所谓系统,是指由两个或两个以上要素按照一定联系方式构成的、相对独立的,并且有整体新质的总体。而系统论就是把对象放在系统的形式中加以考查,通过从事物的内部和外部的相互作用、相互制约的关系中综合地、精确地考察事物,以寻找到一种处理问题的最佳方法这样一门科学。系统论实际上为我们提出精神文明建设离不开交往作出了科学实证。
从系统论到控制论,以至到耗散结构理论和协同学,其所揭示世界联系的广泛性、规律性,都为我们提出交往是精神文明建设的必经途径提供了科学基础。在系统论中,贝塔朗菲运用微分方程建立数学模型对系统元素进行定量描述,提出系统中任何一元素量度的改变都会引起其他元素以及整个系统的变化,从而使系统变成能用精辟的数学语言定量描述的科学的概念。在控制论中,其创始人维纳通过对生物系统和机器系统的共同性的揭示,认为机器和生物都是在信息、控制和反馈这三个互为补充的过程中呈现其功能特性的反馈控制系统,他把系统的研究对象从生物系统扩展到工程系统和社会系统。而普利高津的耗散结构理论进一步提出开放系统,认为宇宙中的各种系统,无论是无生命的还是有生命的,自然的还是社会的,实质上无一不是与外界有着互相依存和互相作用的开放系统。哈肯的协同学通过提出协同效应原理把系统论从远离平衡态推广到近平衡态和平衡态,使其广泛适应于无机界、有机界和人类社会领域。
根据上述科学规定,整个世界的各个领域是一个个系统,它们相互联系、相互依赖;整个人类社会的各个方面是一个个系统,它们相互联系、相互制约;整个人类精神方面的各种活动是一个个系统,它们相互联系、相互作用。而人类历史上各种精神文明建设活动也是一个个系统,它们都离不开交往,而恰恰是通过交往而蔓衍、扩散和协同的。今天,我们要想建设高度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必须走交往这条路,开展多种形式的对外思想道德、科学文化交流,否则,把自己孤立,封闭起来,最终只能走向死胡同,这是现代科学给我们提出的警示。
二
交往是精神文明建设的必经途径并不是一个新问题。早在一百多年前,马克思、恩格斯就对此有关内容作了论述。之后,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们都根据自己的斗争经验和社会发展需要作了多方面的说明和补充。
首先,马克思、恩格斯对精神文明建设中交往的重要地位予以充分肯定。我们知道,在马克思、恩格斯1845—1846年间合著的《德意志意识形态》中,交往是一个极为重要的历史唯物主义范畴。马克思、恩格斯把交往和生产作为一对范畴提出来,认为这是人类历史过程中两种最基本的活动。由于社会分工的出现,脑力劳动与体力劳动的分离,使得生产分成物质生产和精神生产。生产决定交往,在交往中也表现出物质交往和精神交往两种不同内容的交往形式。关于精神交往的本质,马克思、恩格斯指出:“思想、观念、意识的生产最初是直接与人们的物质活动,与人们的物质交往,与现实生活的语言交往在一起的。观念、思维,人们的精神交往在这里还是人们物质关系的直接产物。”(注: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60.29)
其次,马克思、恩格斯对精神文明建设中交往的历史作用也作了高度评价。恩格斯曾经说过:“文明时代是社会发展的一个阶段,在这个阶段上,分工,由分工而产生的个人之间的交换,以及把这两个过程结合起来的商品生产,得到了充分的发展,完全改变了先前的整个社会。”(注: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170)从这段话中,我们是不难看出交往在文明发展中的巨大作用的。这种思想,在《共产党宣言》中有着更为明显的显示。马克思、恩格斯在这篇光辉著作中指出:“由于一切生产工具的迅速改进,由于交通的极其便利”,一切民族甚至最野蛮的民族都卷到文明中来了。(注: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255)“交通的极其便利”,无疑是指交往的进行。对资本主义社会文明的迅速发展,马克思、恩格斯给予了肯定,并认为这是因为“过去那种地方的和民族的自给自足和闭关自守状态,被各民族的各方面的互相往来和各方面的互相依赖所代替了。物质的生产是如此,精神的生产也是如此。各民族的精神产品成了公共的财产。”(注: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 .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255)这些论述,对交往及其在精神文明建设中的作用的肯定是十分明确的。
另外,马克思、恩格斯还从精神文明各方面的具体内容上揭示出交往是人类社会精神发展创造必要前提的最强大的杠杆。如在道德上,恩格斯明确指出:“现代社会的三个阶级即封建贵族、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都各有自己的特殊的道德”,“但是在上述三种道德论中还是有一些对所有这三者来说都是共同的东西”。(注: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133) 在批判封建贵族道德和资产阶级道德时,马克思、恩格斯又认为:“所有这一切当然都只有在可能对现存制度的生产条件和交往条件进行批判的时候,也就是在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之间的对立产生了共产主义观点和社会主义观点的时候,才能被揭露。”(注: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60.490) 再如在艺术上,恩格斯曾严厉批判了否定艺术交往特性的错误观点,他说:“他们想把世界变成工人的公社,把文明中间一切精致的东西——科学、美术等等,都当做有害的危险的东西,当做贵族式的奢侈品来消灭掉;这是一种偏见,是他们完全不懂得历史和政治经济学的必然结果。”(注: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580)就艺术的发展趋势来说,马克思、恩格斯指出:“在共产主义的社会组织中,完全由分工造成的艺术家屈从于地方局限性和民族性的现象无论如何会消失掉。”(注: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 北京:人民出版社, 1960.460)除上述方面,马、恩在哲学、教育、思想等方面也有论述,如对哲学,马克思就有这样一段精辟的语言:“任何真正的哲学都是自己时代精神的精华,所以必然会出现这样的时代:那时哲学不仅从内部即就其内容来说,而且从外部即就其表现来说,都要和自己时代的现实世界接触并相互作用。”(注: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 .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121)综观上列论述,我们认为,马克思、恩格斯实际上已经指明了建设精神文明理应交往,必须交往。
马克思、恩格斯之后,列宁、毛泽东和邓小平也对此有关内容作了论证和阐述。列宁曾指出:“只有确切地了解人类全部发展过程所创造的文化,只有对这种文化加以改造,才能建设无产阶级的文化,没有这样的认识,我们就不能完成这项任务。”(注:列宁选集(第4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348)那么,如何才能确切地了解人类全部发展过程所创造的文化,并从中加以改造呢?这就要求必须交往,进行多方面对外文化交流。通过交往,才能了解别人,弄清其精华和糟粕。毛泽东反复说过,对待外国的先进思想和文化,我们要学习,不能夜郎自大。他明确指出:“我们的方针,一切民族、一切国家的长处都要学,政治、经济、科学、技术、文学、艺术的一切真正好的东西都要学。”(注:毛泽东著作选读(下册).北京:人民出版社,1986.740 )作为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邓小平也多次强调,我国实行对外开放,不仅仅是经济贸易方面,而且还表现在科学、技术、文化、教育等方面的交流。在科学技术方面,他说:“科学技术是人类共同创造的财富。任何一个民族、一个国家,都需要学习别的民族、别的国家的长处、学习人家的先进科学技术。”(注:邓小平文选(第2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91) 在文化方面,他提出“对外文化交流也要长期发展。”(注:邓小平文选(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43)在教育方面,他明确指出教育要面向世界,并说:“接受华裔学者回国是我们发展科学技术的一项具体措施,派人出国留学也是一项具体措施。我们还要请外国著名学者来我国讲学。”(注:邓小平文选(第2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57) 交往的目的是为了有效学习。只有学习,才能搞好我们的精神文明建设。这就是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们给我们的告诫。
三
交往是精神文明建设的必经途径,没有交往,精神文明建设就很难达到一定的高度和深度。这一道理,我们已经从上述的现代科学成就和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们的论述中得到印证。但是,从当前我们所进行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来说,在其交往中,则有下列几方面问题是需要我们把握的:
第一,要有明确的目的性。人类的一切实践活动都是有目的的。有目的地进行一切活动,是人类区别于其他动物的一个根本标志。精神文明建设,作为人类一项推动社会精神发展的活动,当然也不例外。对我国当前来说,交往的目的是非常明确的,这就是,“我们进行的精神文明建设,是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和坚持改革开放的精神文明建设,是继承发扬优良传统而又充分体现时代精神,立足本国而又面向世界的精神文明建设。”(注:中共中央关于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若干重要问题的决议.人民日报,1996—10—14) 我们要围绕着“必须是推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精神文明建设,必须是促进全面改革和实行对外开放的精神文明建设,必须是坚持四项基本原则的精神文明建设”(注:中共中央关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指导方针的决议(单行本).北京:人民出版社,1986.4) 的宗旨及目的来进行精神文明建设的交往。
第二,要有恰当的选择性。在具有明确目的的同时,要正确认识彼此,对彼此的厚薄之处作出客观评价。然后通过交往,从自己的薄处着手,吸取对方的厚处,以补充、丰富自己。简单说,就是在交往中,要注意择人之长以补己之短。列宁曾经说过:“马克思主义这一革命无产阶级的思想体系赢得了世界历史性的意义,是因为它并没有抛弃资产阶级时代最宝贵的成就,相反地却吸收和改造了两千多年人类思想和文化发展中一切有价值的东西。”(注:列宁选集(第4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362)交往中,切忌盲目,或以他人之短克己之长,对此,邓小平指出:“我们保持清醒的头脑,坚决抵制外来腐朽思想的侵蚀,决不允许资产阶级生活方式在我国泛滥。”(注:邓小平文选(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3)这里,实际上是向我们指出了在精神文明建设中,要勇于交往,也要善于交往。在交往中,要选择其精华,即“人类思想和文化发展中一切有价值的东西”。要除去其糟粕,即“外来腐朽思想”和资产阶级生活方式,使我们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有更大的发展。
第三,要有鲜明的批判性。邓小平指出:“我们要向资本主义发达国家学习先进的科学、技术、经营管理方法以及其他一切对我们有益的知识和文化,闭关自守、故步自封是愚蠢的。但是,属于文化领域的东西,一定要用马克思主义对它们的思想内容和表现方法进行分析、鉴别和批判。”(注:邓小平文选(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44)精神产品和物质产品有一个明确的区别,这就是精神产品往往同一定的阶级意志和利益联系在一起。这也就决定了精神文明建设的交往中批判性的极端重要。交往中,我们要有鲜明的态度,即坚决批判“资产阶级自由化”、“全盘西化”的思想,摒弃各种造成思想混乱和精神污染的不利于精神文明建设健康发展的东西,清除一切腐蚀人们的灵魂和意志,祸国误民,否定四项基本原则的反动、没落的思想、文化。
第四,要有坚定的自主性。一个国家有一个国家的国情,一个民族有一个民族的世俗。所谓自主性,就是在交往中,要以本国、本民族的根本利益为主轴,以本国、本民族的愿望来确定目的和选择对象。我国当前的自主性是什么?这就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把我国建设成为高度文明、高度民主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即不但要有高度发达的物质文明,还要有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批判继承历史传统而又充分体现时代精神的,立足本国而又面向世界的高度发达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我们在交往中,应当坚持以此为主轴,一切以它为中心而旋转。这就是我们的自主。
当然,在精神文明建设中,如何交往?这是一个非常复杂的问题,在实际上会遇到许多困难需要我们去解决。但是,我们坚信,只要我们有明确的目的,恰当的选择和鲜明的批判,一切以我们社会主义国家、以全国人民的利益和愿望为主轴,在交往中,通过对外各方面交流,我国的精神文明建设一定会更上一层楼,获得更丰硕的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