柑桔和苹果等果树种质资源的离体保存及其遗传变异

柑桔和苹果等果树种质资源的离体保存及其遗传变异

郝玉金[1]2000年在《柑桔和苹果等果树种质资源的离体保存及其遗传变异》文中研究说明本研究以柑桔、苹果、草莓、梨和猕猴桃5种有代表性的果树为试验材料,对离体保存方法及其遗传变异进行了研究,主要研究结果如下: 1建立了5个基因型的柑桔单细胞姊妹系以及苹果和草莓各2个基因型的单芽姊妹系,为遗传变异研究提供了材料。 2建立了根据细胞大小计算有丝分裂指数以及判断细胞倍性的方法,利用该方法在活体条件下对柑桔胚性愈伤组织中不同倍性细胞群体的有丝分裂指数进行了计算,表明四倍体变异细胞在常规培养条件下的有丝分裂受到抑制,并通过程序性死亡被淘汰。 3完善或改进了5种果树组培材料的离体保存方法,各种材料用缓慢生长法保存1a的生长量相当于正常条件下约3周的生长量,转入正常培养条件后可以恢复生长;超低温保存后柑桔胚性愈伤组织获得了90%以上的存活率,苹果利草莓茎尖的存活率相对较低,为72.7%-89.3%,表明柑桔胚性愈伤组织更适于用超低温保存,苹果和草莓茎尖用缓慢生长法更好。 4柑桔胚性愈伤组织的染色体观察表明,染色体变异普遍存在并在愈伤组织形成早期就已发生,异常有丝分裂是造成染色体变异的细胞遗传学机制;继代培养和离体保存1a后愈伤组织的倍性组成保持了相对稳定性,这是由于多倍体变异细胞在不断产生的同时也通过程序性死亡途径不断被淘汰。 5用RAPD分子标记对继代培养和离体保存1a后的遗传变异进行了检测,继代培养前后的8个纽荷尔脐橙单细胞姊妹系用102个随机引物共扩增出9 796条带,除引物OPH-15检测到4条变异带外,其余相同,变异率约为0.04%;上述细胞系和引物也用于超低温保存后的变异检测,共扩增出9792条带,保存前后未发现变异;缓慢生长法保存的8个红马叙葡萄柚单细胞姊妹系用98个随机引物共扩增出8624条带,也没有检测到变异。 6用AFLP分子标记对离体保存后的遗传变异进行了检测,苹果DNA用MseⅠ/Eco RⅠ双酶切,20个引物对扩增,缓慢生长法保存前后的8个嘎拉单芽姊妹系共获得29760条带,超低温保存前后的8个M_(26)单芽姊妹系共获得28480条带,都 fP中农业人学2000 M博卜论义没有发现变异:草萄**A用人力el/凡JI双酶切(凡JI对甲基化敏感),16个引物对扩增,缓慢生长法保存前后的 8个黑龙江 1号单芽姊妹系共获得 20 992条带,保存前后未发现变异,超低温保存前后的8个女峰单芽姊妹系共获得ZI 512条带,各单芽系在引物对M-CAG/PCCA的扩增产物中都增加了一条带,是DNA甲基化导致的,其它引物对的扩增产物没有差异。 7对转化的柑桔愈伤组织、梨和猕猴桃转化组培苗(或茎尖)成功地进行了离体保存,通过GUS基因的化学染色、PCR扩增、SSCP标记和 Southern杂交验证了GUS基因在离体保存过程中的稳定存在和表达。 8利用MSAP标记对各种材料的DNA甲基化状况进行了研究,发现具有胚状体发生能力的愈伤组织与丧失胚状体发生能力的愈伤组织相比,其DNA甲基化程度要低:经低温和超低温保存后,柑桔愈伤组织胚状体发生能力增强,同时伴随着**A甲基化程度降低;超低温保存的苹果和草萄茎尖恢复生长中生根能力增强,也伴随着DN A甲基化程度降低:表明离体保存过程中的各种胁迫能够诱导**A甲基化变化,其中的脱甲基化可能与愈伤组织或茎尖的再生或分化能力增强有关。

王梓清[2]2006年在《荔枝种质资源离体保存的研究》文中提出荔枝(litchi chinesis Sonn.)属无患子科(Sapindaceae)荔枝属(Litchi),是我国著名的亚热带常绿果树。中国是荔枝的主要发源地,在长期的自然进化与栽培过程中,形成了很多具有重要或潜在价值的荔枝品种。保存这些荔枝品种对世界荔枝业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可是,传统的田间种植保存,易受病虫害、自然灾害及经费短缺等弊端的困扰,使得大量的荔枝资源面临流失的危险。离体保存是一种经济、安全实用的方法,正在成为田间种植保存的重要补充技术。鉴于此,我进行了荔枝种质资源离体保存的方法研究。主要结果如下: (1) 建立了荔枝胚性愈伤组织的培养体系 通过对3个品种的花药、13个品种的幼胚及其它外植体的诱导,最终得到元红、陈紫的花药的胚性愈伤组织,早红、绿纱、马公嚎、兰竹、乌叶、竹口乌叶、下番枝等品种幼胚诱导出的胚性愈伤组织,由下番枝、元红的茎段、叶柄和幼叶诱导出的非胚性愈伤组织。筛选出比较适合诱导荔枝胚性愈伤组织的培养基组合:MS+2,4-D2.0mg·L~(-1)+BA1.0mg·L~(-1)(NAA0.5mg·L~(-1))+LH400mg·L~(-1)+蔗糖30g·L~(-1)+琼脂6g·L~(-1)。 (2) 建立了荔枝实生苗的茎尖启动体系 通过对下番枝和元红实生苗的茎尖培养,筛选出诱导芽的最适合的培养基即1/2MS+6-BA1.0mg·L~(-1)+NAA0.2mg·L~(-1)+蔗糖30g·L~(-1)+琼脂6g·L~(-1),并得到了最佳防褐化剂即AC2.0g·L~(-1),但没有得到合适的增殖培养基。 (3) 改进和完善了荔枝胚性愈伤组织缓慢生长保存法 利用改变基本培养基为3/4MS、加大琼脂含量为8g·L~(-1)、添加甘露醇20g·L~(-1)、添加PP_(333)20mg·L~(-1)、保存温度至15℃或者在15℃下添加琼脂8g·L~(-1)、添加甘露醇20g·L~(-1)、添加PP_(333)20mg·L~(-1)等方法(以上方法其它成分同常规保存的固体培养基)对荔枝愈伤组织进行了缓慢生长法保存,最长的继代时间可以延至100d。 (4) 对保存中的愈伤组织进行了生理变化方面的测定 实验证明,不同方法保存的愈伤组织中的SOD的变化大致是先升后降的,

张演义[3]2002年在《限制生长法保存几种果树离体种质资源的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果树种质资源的保存意义重大,方法众多,其中建立在组织培养基础上的限制生长保存方法是一种非常重要的方法。本试验建立了苹果(罗6、铃铛果等)等的茎尖培养体系;并以其为试验材料,研究了果树茎尖培养苗保存过程中不同添加物和不同培养条件对保存效果的影响;对保存前后的茎尖培养材料进行了RAPD分析;研究了保存前后和各种保存方法中果树茎尖培养材料的遗传变异;对保存1年后的罗6进行了扩繁和生产的研究。主要结果如下:1.建立了罗6茎尖培养体系,为进一步的保存研究和遗传变异研究提供了材料 对茎尖培养苗进行了大量的试验及繁殖,筛选出适宜快繁的一系列培养基。罗6的分化培养基以MS+BA_(0.45)+IBA_(0.1)为最佳,试验表明在该配方下分化率高,叶色绿,苗木健壮。对苹果无菌苗建立过程中的褐化现象进行了较为系统的研究,初步找到了克服和减轻褐化的措施。2.改进和完善了果树茎尖培养苗的限制生长保存法 利用减少瓶内空气、添加2%甘露醇、5℃低温、减少光照时间为每天6小时或减少光照强度为500Lux、加大琼脂含量为11g/L、减少蔗糖含量为10g/L以及添加10g/L活性碳等方法对苹果、草莓等果树材料的茎尖培养苗进行了限制生长保存,保存时间最长现已达到18个月,保存的果树茎尖培养苗生长速度远低于对照,转入正常培养基后能正常生长、分化。对保存过程中出现的玻璃化现象采取了一些解决措施。3.对保存1年后的果树茎尖培养材料的遗传变异进行了RAPD分子标记检测 利用14个随机引物,对用不同方法保存的苹果和草莓等果树的不同品种保存前后利用RAPD方法进行了分子检测,共得到224条带,发现斑带整齐划一,没有异带产生,表明保存前后基因型基本一致,没有发现变异现象。4.建立了系统的保存果树离体种质资源的技术程序 在保存果树茎尖培养苗前,首先将其放在正常生长分化的含7g╱L琼脂、30g/L蔗糖的固体培养基中,每天2000Lux光照12小时,于25℃度等条件下进行培养。二周后待茎尖培养苗生长较为健壮时,用青霉素玻璃小瓶作为培养瓶,剪取茎尖培养苗并将其接种在含有2%甘露醇的正常生长MS培养基中,放于5℃下光照培养箱中,培养条件设为每天2000Lux光照6小时,进行培养保存。至少每隔二周应该抽查茎尖培养苗生长状况。5.对保存后的罗6进行了扩繁和生根研究 保存后的罗6伸长培养基以MS+KT_(2.0)+NAA_(0.1)为最佳,该配方下苗子伸长现象明显,苗子长势壮,叶子肥大;瓶内生根培养基以1/2MS+IBA_(0.2)较为理想,9天后开始生根,数量较多,生根后的茎尖培养苗生长健壮,有利于移栽成活,而滤纸桥瓶外生根采取先炼苗9天,然后蘸取500ppm的ABT生根剂进行滤纸桥生根效果较好。

孔刚[4]2011年在《福建杜鹃花遗传多样性ISSR分析及其离体保存》文中研究指明本研究收集了7份杜鹃花科花卉资源,以九仙山野生丁香杜鹃叶片为外植体,建立了杜鹃花科花卉的离体再生体系。并以二乔杜鹃试管苗为材料,通过限制生长保存方法研究杜鹃花离体保存,期望为杜鹃花科花卉离体再生体系的建立以及离体种质保存提供科学资料;利用ISSR分子标记技术对在福建收集的15份杜鹃材料进行遗传多样性分析。并对旗山国家森林公园的两个马银花群体进行群体多态性分析。主要研究结果有:1杜鹃花科花卉离体再生体系的建立以九仙山野生丁香杜鹃叶片为外植体,分别研究其消毒、愈伤诱导、愈伤诱导不定芽、试管苗增殖、试管苗生根的最佳条件。实验结果得到:最佳消毒方法为75%酒精(20s)+0.1%的HgCl2(4 min)+无菌水+0.1%的HgCl2(4 min);最佳愈伤诱导培养基为1/4MS+1.0㎎/L TDZ+0.10㎎/LNAA,诱导率达到95.58%;最佳诱导不定芽培养基为1/4MS+1.0㎎/L ZT+0.05㎎/L,分化率达到90.67%;最佳增殖培养基为1/4MS+1.5㎎/L ZT+0.1㎎/L,增值系数达到8.2;最佳生根培养基为1/2WPM+NAA1.0+IBA0.05,生根率达到85.1%。2杜鹃花科花卉试管苗离体保存的研究选取二乔杜鹃生长2个月左右试管苗为供试材料,探讨不同浓度的琼脂、蔗糖、B9、不同培养基成分及不同光照强度等因素对试管苗限制生长保存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在1/6MS培养基中添加50g/L蔗糖与9.5g·L-1琼脂浓度保存效果较好,保存8个月时,存活率为70.6%,在添加B91.5g·L-1后大大延长了保存时间,保存12个月存活率达到70.5%;光照强度对保存没有显著影响。3福建杜鹃花属主要种类遗产多样性ISSR分析采用ISSR分子标记技术对15份杜鹃花科花卉进行遗传多样性分析。结果表明:选出的11条ISSR引物总共扩增出83条带,扩增带在6~11条之间,平均产生7.6条扩增带;总共扩增出的多态性谱带为68条,多态性比率为82.0%,说明了此15份杜鹃种质间存在较大的遗传差异且遗传多样性高,具有丰富的多态性。根据扩增条带的多态性,构建了杜鹃花科花卉的亲缘关系树状图,当遗传距离为0.56,15份杜鹃花可分为5大类群:第1类包括马银花、二乔杜鹃品种1、二乔杜鹃品种2、二乔杜鹃品种3、鹿角杜鹃;第2类只有云锦杜鹃,即云锦杜鹃单独成为一类。第3类只有猴头杜鹃,即猴头杜鹃单独成一类;第4类包括毛果杜鹃、丁香杜鹃、黑叶杜鹃、紫薇春杜鹃、鹿角杜鹃、高山杜鹃;第5类为满山红和映山红。当遗传距离为0.59,15份杜鹃花可分为2大类群:第1类包括马银花、二乔杜鹃3个品种、鹿角杜鹃、云锦杜鹃.第2类包括毛果杜鹃、黑叶杜鹃、猴头杜鹃、丁香杜鹃、高山杜鹃、紫薇春杜鹃.、溪蚌杜鹃。4福建旗山国家森林公园马银花群体的ISSR分析采用ISSR技术对旗山2个马银花群体(东阳湖群体和梅雨潭瀑布群体)进行遗传多样性分析。结果表明:根据Nei's指数,两个群体总的遗传多样性为Ht=0.3901,群体间遗传多样性Ht=0.3902,种内遗传多样性Hs=0.3702,基因分化系数为Gst=0.1887,即种群间遗传变异占种群遗传变异的18.87%,81.13%的遗传变异在种内进行。由种群间的遗传分化系数计算的基因流Nm=0.2627。两个马银花群体的基因交流较少。

周红玲[5]2008年在《福建枇杷种质资源试管苗保存及其生理与超微结构变化》文中研究说明本研究收集了福建省种植的52份枇杷种质资源,共30个枇杷品种。以枇杷幼胚和成熟胚为外植体,建立枇杷离体再生体系;以早钟6号为材料,探讨枇杷试管苗限制生长保存方法;采用限制保存方法对52份枇杷种质资源进行离体试管苗保存;进一步采用内源激素的HPLC分析,细胞膜保护酶活性、MDA以及可溶性蛋白含量等相关生理指标测定以及叶片超薄切片的透射电镜超微结构观察等研究进行枇杷试管苗限制生长保存机理探讨。主要研究结果总结如下:1枇杷试管苗离体再生体系的建立研究表明:采用大小适宜的种胚,切开子叶、水平接入1/2MS并添加20g/L的糖进行光照培养有利于枇杷种胚的萌发。不同类型的枇杷萌发情况比较得出:野生类枇杷萌发率最高,栽培种较低;野生类枇杷中,以台湾枇杷恒春变型萌发率较高。栽培种枇杷以红肉类枇杷的萌发率高于白肉类枇杷。最适增殖培养基为MS+BA1.0 mg/L+NAA0.1 mg/L;最适的生根培养基为MS+IBA0.2 mg/L+NAA0.4 mg/L。2枇杷试管苗限制生长保存方法的探讨采用大小适宜的枇杷种胚,采后即接入,1/3MS并添加30 g/L白糖、10g/L琼脂培养基,3株/瓶的接种密度有利于枇杷种质资源的离体保存。活性炭不适宜作为枇杷试管苗限制生长保存的添加物。添加5.0 mg/L的PP_(333)也有利于枇杷试管苗离体保存。适宜的继代保存周期是8个月。野生类枇杷存活率高于红肉类和白肉类枇杷。3 52份枇杷种质资源的试管苗限制生长保存采用优化的保存方法对所收集的包含30个品种的52份福建种植的枇杷种质资源进行试管苗限制生长保存。每隔8个月继代1次,试管苗保存效果良好,生长状态正常。4枇杷试管苗离体保存过程中内源激素变化的HPLC分PP_(333)处理的枇杷试管苗,保存前3个月明显的提高了ABA的含量,降低了GA_3、ZT含量。保存3-7月降低了ABA含量,7个月后提高了ABA含量;保存3月后提高了ZT含量,在保存第8个月达到最大;在保存的前6个月,IAA的变化趋势与对照完全相反,6个月后变化趋于一致,在保存第2个月达到最大。PP_(333)处理的枇杷试管苗,保存前3个月明显的提高了ABA/IAA、ABA/GA_3、ABA/ZT、ABA/IAA+GA_3,ABA/IAA+GA_3+ZT,并在保存的第4个月达到最大,将ABA/ZT高峰期明显的推迟了2个月。5枇杷试管苗离体保存过程中的若干生理指标测定在整个保存期内,枇杷试管苗SOD、POD、CAT和可溶性蛋白含量的变化趋势都是先上升后下降。MDA呈现上升的变化趋势。与对照相比较,PP_(333)明显降低试管苗SOD、POD和CAT的含量,前5个月降低了试管苗体内可溶性蛋白的含量,并且推迟了SOD、POD、CAT和可溶性蛋白最高峰出现的时间,降低了试管苗MDA的含量。6枇杷试管苗离体保存过程中叶片超薄切片的透射电镜超微结构观察采用限制生长保存法,6个月时明显推迟了叶绿体的变形、移动、和线粒体的镶嵌以及叶绿体的解体。9个月时观察叶肉细胞叶绿体结构完整,少数出现了解体,淀粉粒明显增大、增多,线粒体和细胞核结构正常。总之,采用限制生长保存法有效的抑制细胞的发育,延缓了植物的衰老。

张小磊[6]2010年在《晚熟荔枝种质资源的RAPD分析及其离体保存研究》文中研究说明荔枝(Litchi chinensis Sonn.)在我国至少有2000多年的栽培历史,荔枝按照成熟期分为早、中、晚熟品种,在长期的人工栽培与自然选择过程中形成了种类繁多的品种与类型,通过引种,各地的晚熟荔枝种质资源在不断地得到利用,晚熟荔枝的优良遗传基因图谱是荔枝遗传改良的物质基础。鉴于此,我们对收集于福建福清市等地的30份荔枝晚熟种质资源,采用RAPD技术进行遗传多样性分析,确立晚熟荔枝的核心种质;在此基础上,采用花药培养诱导的胚性愈伤组织进行限制生长保存研究,并分离了荔枝胚性愈伤组织GRX基因,为进一步研究离体保存奠定基础。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晚熟荔枝种质资源的RAPD分析本试验采用RAPD技术对30个晚熟荔枝品种进行遗传多样性分析。研究结果表明:19条随机引物共产生277条RAPD带,其中255条为多态性带,多态性百分率为92.06%。根据RAPD分析结果,对供试的30个晚熟荔枝品种采用Jaccard方法进行聚类分析,结果表明:它们之间的遗传相似系数在0.427-0.942之间,平均相似系数为0.625,在D1=19.0处,将30个晚熟荔枝品种分为2大类;在D2=15.0处将其分为6个亚组;在D3=5.0处,可将其划分为24个小组,同一原产地的荔枝品种基本可以划分在一类,也有不在同一类的,说明亲缘关系比较远而且与其他品种存在一定的变异。综合考虑核心种质以最小的资源数量、遗传差异大等因素,初步确定晚熟荔枝元红、下番枝、海垦4号、鹅蛋荔、紫荔、秀石荔、江口荔、牛心荔、牛心荔(变种)、大丁香、南岛无核荔、春藤蜜荔、红绣球、东莞无核荔、玉融晚荔、马贵荔、实生树、玫瑰香荔、立秋荔、琼A13号共20个品种为核心种质。2晚熟荔枝花药培养诱导胚性愈伤组织及其限制生长保存研究采用花药培养从20个晚熟荔枝核心种质诱导胚性愈伤组织。结果表明:不同品种的诱导率不同,诱导率均值在1.7050-63.3233%之间;不同的培养基对同一品种花药愈伤组织的诱导率不同。确定离体保存最佳培养基,元红:1/4 MS+1.0 mg·L~(-1)2,4-D+ 25 g·L~(-1)甘露醇+25 mg·L~(-1)PP333+0.4 g·L~(-1)甜菜碱;海垦4号:1/2MS+1.0 mg·L~(-1)2,4-D+20 g·L-甘露醇+25 mg·L~(-1)PP333+0.1 g·L~(-1)甜菜碱,均附加20 g·L~(-1)蔗糖,7 g·L~(-1)琼脂,pH 5.8,25±1℃,暗培养,可将晚熟荔枝胚性愈伤组织的继代周期延长至140 d。3晚熟荔枝胚性愈伤组织GRX基因的克隆及其生物信息学分析本研究应用同源克隆与RACE结合,以晚熟荔枝下番枝胚性愈伤组织为材料获得抗性基因GRX的cDNA全长,序列全长697 bp,5' UTR为81 bp,3' UTR为217 bp,区域还含有典型的加尾信号AATAA及3′端还含有23个poly(A),该序列与登录GenBank的其它植物GRX基因有较高的同源性,拼接的序列含有一个366个碱基的开放阅读框,编码132个氨基酸,以ATG为起始密码子、TGA为终止密码子。在GenBank上已登录,登录号:GU250736;并对GRX基因编码的氨基酸序列进行生物信息学分析,结果表明:谷氧还蛋白相对分子量为14.6067 kDa,等电点pI6.41;属于亲水性蛋白,存在跨膜结构域,亚细胞定位在线粒体外膜的可能最大为0.850,具有信号肽属于分泌性蛋白的可能性达99.9%。对GRX保守结构域及功能域进行分析,晚熟荔枝胚性愈伤组织GRX具有一个活性中心CPYC的氨基酸基序。通过功能预测与分析,为推测GRX基因在离体保存过程中参与清除活性氧自由基提供依据。

黄斌[7]2012年在《超低温技术保存矮牵牛种质资源的研究》文中指出矮牵牛(Petunia×hybridaVilm.)因其花形状多样、颜色鲜艳,在国内外都有种植和栽培。矮牵牛是重要的种质资源,不仅作为观赏植物在园林绿化中起到重要的作用,还作为模式植物在开花基因等基因工程研究中占有重要的低位。矮牵牛虽然可通过种子进行繁殖,但一些育成品种只能通过无性繁殖保留其遗传特质。矮牵牛可在植物园和试管苗库中进行保存,但需要耗费较多的人力、时间和物力。随着超低温保存技术的成熟和发展,超低温保存已成为重要的长期安全保存方式,受到国内外关注,目前已有200多种植物已开展了超低温保存研究,其中试管苗茎尖作为常用的超低温保存外植体材料在许多物种中应用,并获得较高的存活率和再生率。因此,为了保存矮牵牛种质资源,有必要开展矮牵牛试管苗茎尖的超低温保存研究。另外,矮牵牛的遗传背景相对清楚,生命周期较短,是进行超低温保存机理研究的理想材料。本研究以矮牵牛泛美梦幻系列的品种“牛2”为试验材料,采用正交试验设计,根据超低温保存后存活率和再生率的统计结果,初步筛选获得矮牵牛茎尖小滴玻璃化法的超低温保存方案。随后,通过单因素试验观察超低温保存过程中各因素对超低温保存后存活率和再生率的影响,确定各因素的最佳水平,优化矮牵牛茎尖小滴玻璃化法超低温保存技术方案,并应用到“牛1”、“牛3”和“牛4”3个矮牵牛泛美梦幻系列的品种中。通过观察茎尖顶端分生组织在超低温保存过程中的细胞超微结构,研究茎尖组织细胞结构的响应,为进一步开展超低温保存机理研究提供基础。最后,对最优小滴玻璃化法超低温保存体系进行遗传稳定性评价。以遗传背景完全一致的矮牵牛试管苗为材料,剥取茎尖进行超低温保存获得再生植株,利用SSR分子标记分析鉴定其低温保存后的遗传稳定性。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建立了矮牵牛泛美梦幻系列品种“牛2”茎尖小滴玻璃化法超低温保存体系。超低温保存各步骤处理为:取继代15-20d的矮牵牛试管苗“牛2”,剥取带2-3片叶原基的无菌茎尖(2-3mm),0.2M蔗糖的MS液体培养基室温预培养2d,2M甘油+0.4M蔗糖溶液室温装载30min,PVS2冰冻保护剂0℃处理30min,投入液氮,复苏室温快速化冻,并转入1.2M蔗糖卸载液中洗涤2次,每次10min。最后将茎尖转入钾氮减半的恢复培养基H3中暗培养1周,而后转到正常光照下培养(700lux)。按照本研究优化的矮牵牛试管苗茎尖超低温保存体系,可获得较高的存活率和再生率,分别为93%和81%。2运用优化方案对其他3个矮牵牛泛美梦幻系列品种“牛1”、“牛3”和“牛4”进行小滴玻璃化法超低温保存,超低温保存后平均存活率分别为66%,78%和74%,平均再生率分别为55%,59%和53%。3利用透射电镜观察超低温保存过程中各阶段处理茎尖分生组织的细胞超微结构的变化,结果表明,预培养和脱水处理对茎尖分生组织细胞的超微结构影响显著,细胞在响应超低温处理各步骤时,出现质壁分离、线粒体发育加快、质体膨大、核质浓缩、异染色质增加等现象,可能提高了茎尖分生组织细胞的耐脱水和耐超低温能力。经超低温保存后,部分细胞可在恢复培养2d时自动修复,再生出植株,而部分细胞发生了不可逆的损伤,导致细胞致死。4对“牛2”试管苗茎尖采用优化的超低温保存体系进行超低温保存,利用15对SSR引物进行扩增,鉴定其遗传稳定性,结果表明矮牵牛试管苗在一次扩繁过程,以及茎尖在小滴玻璃化法超低温保存过程和再生培养过程中,尚未发现差异条带,遗传稳定性较好。

刘程宏[8]2012年在《石榴部分种质资源的超低温保存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石榴种质资源是育种的原始材料,在遗传育种中古有重要地位。本研究以‘突尼斯软籽’、‘豫大籽’和‘泰山红’石榴为试材,分别对其花粉、愈伤组织和茎尖材料进行超低温保存,对离体培养物的获得、冻存前的预处理、化冻方式和再生条件等方面进行试验研究,初步建立了石榴种质的超低温保存体系,冻存后的花粉采用染色和萌发培养两种方法进行检测生活力,愈伤组织和茎尖材料采用TTC法检测经过冻存的材料的相对存活率。具体研究结果如下:1.以‘突尼斯软籽’、‘豫大籽’和‘泰山红’三个品种的石榴花粉为试材,分别用染色法和萌发法检测其生活力,以确定石榴花粉生活力测定的最适方法。结果显示,石榴花粉生活力测定的适宜培养液为10%葡萄糖+100mg.L-1硼酸,各种染色法中,联苯胺染色法较之葡萄糖溶液培养法测定结果略偏高,但相关性良好,可见,联苯胺染色法和葡萄糖溶液培养萌发法是对石榴花粉生活力进行测定的较好方法。2.采集新鲜成熟的花粉,‘突尼斯软籽’石榴的花粉于4℃条件下硅胶干燥6-8h或室温下玻璃化液PVS4处理60min后直接投入LN保存,‘豫大籽’石榴花粉于4℃条件下硅胶干燥6h或室温下玻璃化液PVS4处理20~40min后投入LN,‘泰山红’石榴花粉于4℃条件下硅胶干燥6h或室温下玻璃化液PVS2处理60min后投入LN,玻璃化法保存后以40℃解冻70s的解冻方式最适宜;而干燥法保存对化冻方式没有特殊要求;花粉生活力与保存时间长短无关;石榴花粉的干燥法保存效果优于玻璃化法保存,分析是玻璃化液对花粉造成的毒害所致;经过超低温保存后,‘突尼斯软籽’石榴花粉生活力最高,‘泰山红’次之,‘豫大籽’最低。3.取石榴扦插苗长势良好的顶端1~4节位的幼嫩叶片,以此为材料诱导愈伤组织,洗洁精浸泡30min后,自来水冲洗2h,在无菌条件下75%乙醇消毒30s,0.1%升汞消毒4min,无菌水冲洗3-5次,被纵刻伤后,将其置于灭菌滤纸上,吸干水分,然后接种在MS+6-BA1.0mg·L-1+NAA0.1mg·L-1培养基上,18~22℃、黑暗条件下生长2周后转入光下培养,诱导产生愈伤组织。4.取石榴扦插苗幼嫩茎段,洗洁精浸泡20min后,自来水冲洗1h,在无菌条件下75%乙醇消毒30s,0.1%升汞消毒3min,无菌水冲洗3-5次,将其置于灭菌滤纸上,吸干水分,然后接种在MS+6-BA0.5mg·L-1+NAA0.1mg·L-1初代培养基上,4周后,每个小芽可获得2-3个幼芽,以此为材料进行继代培养,继代培养基为MS+6.BA0.5mg·L-1+NAA0.1mg·L-1+KT1.0mg·L-15.石榴愈伤组织的超低温保存步骤为:预冷处理2-7d,以含有5%DMSO的液体培养基进行预培养120min,以玻璃化保护液PVS2保护在LN中保存24h后40℃水浴迅速化冻,用含1.2rnol·L-1蔗糖的改良MS(无Ca2+)培养液洗涤。三个石榴品种(‘突尼斯软籽’、‘豫大籽’、‘泰山红’)经过超低温保存后,相对存活率分别为83.1%、39.5%和88.0%。将洗涤后的愈伤组织接种在MS+6-BA1.0mg·L-1+NAA0.1mg·L-1(无Ca2+)培养基上,暗培养2周后,转入光周期为16/8h.d-1(光/暗)条件下再培养,石榴愈伤组织发生并未褐化死亡但明显变干,且失去再分化能力。6.石榴茎尖材料的超低温保存步骤为:60%PVS2装载液装载,5℃下装载2h,以玻璃化保护液PVS2保护在LN中保存24h后40℃水浴迅速化冻,用含1.2mo1·L-1蔗糖的改良MS(无Ca2+)培养液洗涤。三个石榴品种的茎尖材料经过超低温保存后,相对存活率分别为77.4%、35.6%和80.5%。经过冻存的茎尖材料在洗涤后接种在添加VC的MS+6-BA0.5mg·L-1+NAA0.1mg·L-1(无Ca2+)培养基上,只有部分材料褐化死亡,但失去再生能力。

郭起荣[9]2006年在《中国森林植物种质资源保育》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生物遗传资源是国家重要战略基础资源之一。本报告是在科技部中央级别科研院所科技基础性工作专项资金项目“森林植物种质资源收集、保存与编目”(项目编号:2001DEA10002、2002DEA10009)的资助下,试图对世界,特别是中国森林植物种质资源保护与利用工作做一个总体性整理和某些横断。大致分为世界篇、理论与技术篇、实践篇和创新利用篇。 在纵览全球、区域、国际组织和技术先进国家植物种质资源保育的策略、方法与技术,国家计划及优先策略的基础上,梳理了我国植物种质资源,特别是森林植物种质资源的收集、保存历程和保育现状。 立足项目,开展了林木种质资源保育技术规程研制,以此为据,承前启后,开展了更大范围、更深层次、更高水准的森林植物种质资源保育实践工作;制定了种质编目规范和数据标准,开展了种质编目实践,下一步拟开展全国性国家层面上林木种质资源编目工作。 构建了中国森林植物种质资源信息表达系统FGR.CN(Forest Germplasm Resources,CHINA),首次实现了我国林木种质信息的网络实时查询,进行了3次版本更新,目前是3.9版。FGR.CN种质资源信息网络(Germplasm Resources Information Network for Accession)系统主要由6个数据库:种质份表(GRIN_Accession)、种质专家(GRIN_Expert)、种质项目(GRIN_Project) 、种苗标本

李守勇[10]2004年在《不同产地冬枣品质特性及其遗传变异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冬枣是我国著名的优良鲜食枣品种。近几年来冬枣产业发展迅速,但是同时出现了不同产地的冬枣果实品质不一致,甚至品种混杂、将晚熟枣品种都称为冬枣等现象。本文从形态学特性、孢粉学特性、光合特性、RAPD标记、果实品质及贮藏生理等多层次、多角度分析了不同产地冬枣的遗传变异。通过试验证明,以6号(成武冬枣)为代表的晚熟枣品种不属于冬枣范畴,应该与冬枣明确划清界线,冬枣定义应严格以《中国果树志·枣卷》为准。试验也同时证明,5个不同产地的冬枣在树高、一次枝长、一次枝粗、叶绿素含量、枣果口感、外观、果皮厚等方面均存在显著性差异,且各性状重复力均较高,说明这些变异属于遗传性变异,这就为冬枣的进一步选择优化提供了可能。 通过资源调查,发现河北黄骅和故城、山东沾化冬枣古树资源最为集中,这些区域可能是冬枣的最初发源地,虽具体的起源无从考证,但冬枣古树的存在表明冬枣是一个已在民间存在百年以上的优良枣品种。 研究发现,各产地冬枣叶片性状变化较大,而枝条、花器官、果实和果核性状亦存在一定差异。不同产地冬枣的物候期差异较小,其生长性状随苗木年限的增长差异逐渐减少。冬枣花为夜间蕾裂型,但花粉生活力极低,不同产地冬枣花粉均为正三角形,纹饰为网状,网眼呈穴状。冬枣的光合速率和蒸腾速率年变化、日变化均呈不明显的双峰曲线。不同产地冬枣的叶绿素含量存在明显差异,叶绿素a/b值在2.59~3.07之间,其荧光动力学参数也因叶片着生部位、营养状况不同而有所差异,各产地冬枣的F_v/F_m值大小依次为3号>1号>5号>4号>2号。 通过RAPD分析,共获得位点144个,其中多态性位点95个,多态位点百分比达到65.09%。不同产地冬枣之间的遗传距离范围在0~0.3631之间,遗传一致度在0.76以上。 建立了统一的冬枣叶面积曲线方程:S=0.366+0.66a×b,从而简化了叶面积的测定手续。冬枣枣果呼吸强度同采后天数的模拟方程为二次曲线回归方程,具体公式为:Y=45.1729-4.7127x+0.1368x~2(R~2=0.871)。 通过对乙烯含量和呼吸强度的分析,初步认为冬枣为非呼吸跃变型果实。低温贮藏2个月后,各产地冬枣好果率大小依次为4号>2号>1号>3号>5号。但不同产地冬枣好果率下降的原因有差异,5号枣果多表现为软化,2号则主要表现为腐烂。与枣果软化褐变密切相关的指标有:Vc、PE、PG、CAT、还原糖含量、总糖含量、可溶性果胶含量。

参考文献:

[1]. 柑桔和苹果等果树种质资源的离体保存及其遗传变异[D]. 郝玉金. 华中农业大学. 2000

[2]. 荔枝种质资源离体保存的研究[D]. 王梓清. 福建农林大学. 2006

[3]. 限制生长法保存几种果树离体种质资源的研究[D]. 张演义. 山东农业大学. 2002

[4]. 福建杜鹃花遗传多样性ISSR分析及其离体保存[D]. 孔刚. 福建农林大学. 2011

[5]. 福建枇杷种质资源试管苗保存及其生理与超微结构变化[D]. 周红玲. 福建农林大学. 2008

[6]. 晚熟荔枝种质资源的RAPD分析及其离体保存研究[D]. 张小磊. 福建农林大学. 2010

[7]. 超低温技术保存矮牵牛种质资源的研究[D]. 黄斌. 福建农林大学. 2012

[8]. 石榴部分种质资源的超低温保存研究[D]. 刘程宏. 河南农业大学. 2012

[9]. 中国森林植物种质资源保育[D]. 郭起荣. 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 2006

[10]. 不同产地冬枣品质特性及其遗传变异研究[D]. 李守勇. 北京林业大学. 2004

标签:;  ;  ;  ;  ;  ;  ;  ;  ;  ;  

柑桔和苹果等果树种质资源的离体保存及其遗传变异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