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科学发展观的“四性”,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科学发展观论文,四性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D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3605(2006)02-0052-03
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强调指出:“要坚定不移地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坚持以人为本,转变发展观念,创新发展模式,提高发展质量,把经济社会发展切实转入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轨道”。科学发展观具有创新性、科学性、系统性、指导性,我们必须准确把握、切实运用。
一、科学发展观的创新性
发展观是人们关于发展的内涵、本质、目的和要求的总体看法。发展观对发展实践有着根本性、全局性的重大影响。
发展观是马克思主义的重要组成部分。概括起来,马克思主义发展观的主要内容是:第一,强调人类社会是在发展中不断前进的,发展是人类社会永恒的主题;第二,主张发展的协调性和可持续性,主张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存;第三,十分关注社会的全面进步和人的全面发展。
马克思主义发展观是不断发展的。中国共产党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艰辛探索,不断创新,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发展观。科学发展观在中国进入21世纪后被退出,是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必然,是社会主义实践和理论发展的结果。中国的发展,是世界近四分之一人口的一个大国对发展理论的实践。新中国成立后,在领导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过程中,毛泽东提出要正确处理事关全局的一系列矛盾关系,调动一切积极因素为社会主义事业服务。他还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经济、政治、文化的一系列设想。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邓小平深刻总结新中国成立以来正反两方面的经验教训,把党和国家的工作重心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带领全党全国人民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并对发展问题进行了深刻探索。邓小平对于中国经济和社会发展理论和实践主要的里程碑式的贡献在于:从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的角度,拨乱反正,将党和国家的工作从阶级斗争为主转向了经济建设为中心;指出中国的主要目标是发展,发展才是硬道理;提出市场是配置资源的方式,社会主义也可以用,解除了经济发展中许多姓“社”和姓“资”观念和体制的束缚;强调投入产出效益,经济发展统计和核算的指标,从社会总产值转向了GDP;提出了“三步走”发展战略。另外,在对外开放、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地区发展的大局观、发展要共同富裕等方面也有许多深刻的论述。以江泽民为核心的党的第三代领导集体继承、贯彻、发扬邓小平理论,在实践方面继续推进中国社会主义改革、开放和建设事业,理论上形成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其中包含许多科学发展的理念,主要有:发展是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要聚精会神搞建设,一心一意谋发展;发展经济不能只靠增加投资、扩大规模、铺摊子、上项目等外延方式,要走既有较快速度又有高素质的发展路子;必须始终加强和巩固农业的基础地位;正确处理东部地区和西部地区的关系,东部地区要继续加快发展,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实施“引进来”和“走出去”相结合的开放战略;正确处理改革、发展和稳定的关系,改革是动力,发展是目标,稳定是前提;把科技和教育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实施科教兴国战略的关键是人才;要促进人和自然的协调与和谐,正确处理经济发展同人口、资源、环境的关系等等。以胡锦涛为总书记的党中央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从党和人民事业发展的全局出发,第一次全面、完整地提出了科学发展观。在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上,胡锦涛指出,要“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强调要按照“五个统筹”,即统筹城乡发展、统筹区域发展、统筹经济社会发展、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的要求,推动经济社会又快又好地发展。在2004年3月中央人口资源环境工作座谈会上,胡锦涛又从坚持以人为本、全面发展、协调发展、可持续发展四个方面,对科学发展观进行了全面系统的阐述。十六届五中全会又提出了“十一五”时期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六个必须”的基本要求,即必须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必须加快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必须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必须促进城乡区域协调发展,必须加强和谐社会建设,必须不断深化改革开放。科学发展观从和平与发展的时代主题和中国当前阶段的基本国情出发,从当前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实际状况出发,适应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需要,有针对性地创新了发展的观念,丰富了发展的内涵,拓展了发展的思路,提出了发展的新要求,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增添了重要的新内容。科学发展观的提出,表明我们党在坚持马克思主义发展观的基础上,对发展问题的认识达到了一个新境界,对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和共产党执政规律的认识提高到了一个新水平,集中体现了我们党在发展观上的时代性和创新性。
二、科学发展观的科学性
科学发展观关键是“科学”。所谓“科学”,就是承认发展必须遵循和符合客观规律。发展观是否科学,有赖于发展实践的检验,实践同样是检验发展观是否科学的唯一标准。尤其重要的是,用于检验发展观是否具有科学性的实践是历史性的、总体的实践。因此,科学还是不科学,并不在于一时的发展状况如何,也不在于个别人在个别发展阶段中的感受和受益如何,而在于生产力的发展、人类的发展、社会的发展是否符合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规律。
发展观的科学性首先表现在对自然界、人类社会和人的思维的一般规律的认识上。恩格斯把已经被认识的一般规律概括为三大规律:质量互变规律;对立统一规律;否定之否定规律。这些规律广泛地存在于自然界和人类社会,人的思维不过是对这些规律的认识和反映。发展的过程必须符合这些规律,如果不完全符合,就会影响发展的进程,甚至受到惩罚。
发展观的科学性大量地表现在对自然规律的认识上。自然规律所涉及的主要是自然界的内部关系和人与自然的关系。恩格斯在《自然辩证法》中曾经阐明了人类认识和正确运用自然规律的重要性。他指出,人和动物的最终的本质的判别就在于,人会劳动,人可以通过他所作出的改变来使自然界为自己的目的服务,来支配自然界。但是,我们不要过分陶醉于我们人类对自然界的胜利。对于每一次这样的胜利,自然界都对我们进行报复。每一次胜利,起初确实取得了我们预期的结果,但是往后和再往后却发生完全不同的、出乎预料的影响,常常把最初的结果又消除了。他指出,我们人类是存在于自然界之中并属于自然界的,我们对自然界的全部统治力量,就在于我们比其他一切生物强,能够认识和正确运用自然规律。我们应当一天天学会更正确地理解自然规律,学会认识我们对自然界的习常过程所作的干预所引起的较近或较远的后果。然而,到目前为止的一切生产方式,都仅仅以取得劳动的最近的、最直接的效益为目的。那些只是在晚些时候才显现出来的,通过逐渐的重复和积累才产生效应的较远的结果,则完全被忽略了。回顾建国以来的经济建设,我们违背自然规律的事情做得太多了,造成了诸如严重的水土流失、草原沙化、生态恶化、环境污染、资源枯竭等等不良后果,并对可持续发展造成威胁。以至于,直到现在我们还不得不为此付出沉重的代价。在许多情况下,不良后果是无知造成的;而在有些情况下,则是急功近利和对自然规律过分傲慢造成的。
发展观的科学性更多地表现在对经济规律和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上。这些规律都有人的活动和主观能动性在其中,但同样具有“自然规律”的性质,即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经济规律包括经济运动规律和经济发展规律。经济运动规律是生产的社会形式,即生产方式或经济制度随着生产力的发展而演变的规律。生产的社会形式必须适应生产力发展的要求,落后了不行,超前了也不行。建国以来,主要的倾向是生产关系超前于生产力,形成了超前的生产关系,确切地说,应当是形式超前而实则倒退的生产关系和落后的生产力的矛盾,这个矛盾曾经被不正确地表述为“先进的生产关系和落后的生产力之间的矛盾”。毫无疑问,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实现共同富裕是我们的奋斗目标,但是,提前消灭私有制,提前消灭商品生产,用吃“大锅饭”的办法实现这些目标,只能导致共同贫穷。经济发展规律所涉及的主要是经济结构和比例关系,经济结构必须合理,比例关系必须协调。到目前为止,我们经济结构不合理、比例关系不协调的情况一直存在,这种发展往往是为着某种片面目的或眼前需要的发展。至于社会发展规律,所涉及的主要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关系,经济建设和各项社会事业的关系,社会阶级关系和阶层关系等等。这里所涉及的各种社会关系,都应当是比较协调的,否则经济也难以发展。
三、科学发展观的系统性
科学发展观的内涵十分丰富。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的本质和核心,全面、协调、可持续是科学发展观的主要内容,“五个统筹”、“六个必须”是科学发展观的基本要求。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实现又快又好的发展是中心,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保障,提高党的执政能力是关键,加强党的先进性建设是基础。它们相互联系,相互促进,辩证统一。
实现又快又好的发展是中心。发展是硬道理,发展是我们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面对战略机遇期,我们耽误不得;处于发展关键期,我们失误不起。要紧紧抓住和用好重要战略机遇期,聚精会神搞建设,一心一意谋发展。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用发展和改革的办法解决前进中的问题。科学发展观的第一要义是发展,科学发展观的实质是推动经济社会实现又快又好的发展。讲发展,首先是大力发展经济,同时努力促进社会的全面进步和人的全面发展。将从过去偏重于物质财富的增长,转向更加重视人的全面发展和社会的全面进步。实现又快又好的发展,必须妥善处理好三大关系:一是处理好经济的增长速度与质量、结构、效益以及区域布局的关系,实现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二是处理好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的关系,做到四位一体、共同发展;三是处理好人与生态环境的关系,实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加快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在全社会形成资源节约的增长方式和健康文明的消费模式。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保障。实现又快又好的发展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基础,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实现又快又好的发展的保障。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有利于调动各个方面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从而实现又快又好的发展。为此,必须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出发点和落脚点。必须按照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要求,正确处理新形势下的人民内部矛盾,认真解决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千方百计增加农民收入,千方百计增加就业岗位,千方百计解决上学就医问题。完善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坚持各种生产要求按贡献参与分配,更加注重社会公平,加大调节收入分配的力度,努力缓解地区之间和部分社会成员收入分配差距扩大的趋势。完善社会管理体制,维护社会公平和正义,为实现经济社会又快又好的发展提供良好的社会环境和条件。
提高党的执政能力是关键。心存忧患,方能从容应对各种挑战;居安思危,才会始终挺立时代潮头。实现经济社会又快又好的发展,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关键在党,关键在提高党的执政能力。党的执政能力建设是党执政以后的一项根本建设,也是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强和谐社会建设的关键因素。科学发展观赋予党的执政理念以新的内涵,体现了执政使命与执政手段、执政价值观与执政方法论的辩证统一。落实科学发展观,提高党的执政能力,主要是提高党驾驭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应对国际局势和处理国际事务等五个方面的能力,核心在于实现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执政。
加强党的先进性建设是基础。先进性是马克思主义政党的根本特征和生命所系、力量所在。党的先进性不是与生俱来的,也不是一劳永逸的。党的先进性建设是马克思主义政党自身建设的根本任务。历史经验表明,一个马克思主义执政党如果丧失了先进性,就会丧失生命力,最终必然丧失执政资格和执政地位。世界上一些社会主义国家的执政党由于失去先进性而失去执政地位的教训是十分深刻的。党的先进性是历史的,也是具体的。提出科学发展观,是我们党具有先进性的具体体现;落实科学发展观的过程,是我们党始终保持先进性的过程。
四、科学发展观的指导性
科学发展观总结了国内外在发展问题上的经验教训,站在历史的、时代的高度,进一步指明了中国现代化建设的发展道路、发展模式和发展战略,是指导发展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集中体现,是对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指导思想的重大发展,是我们必须长期坚持的指导思想。十六届五中全会强调指出,要坚持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
科学发展观强调求真务实,要求以科学的理念、科学的眼光和科学的方法审视发展中存在的问题,采用科学的战略和策略来有效应对和解决发展中的矛盾,正确把握发展中的各种关系,既体现了我们党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的思想路线,又突出了真抓实干、讲求实效的工作作风,具有很强的指导性,要求我们在发展中要严格区分片面发展与全面发展、粗放型发展与集约型发展、暂时性发展与可持续发展。要实现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就必须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在工作中正确处理好以下关系:
一是处理好GDP增长与经济社会全面发展的关系。经济的增长不等于经济的发展,经济的发展不等于社会进步,增长不是发展的目的,而是发展的手段。不能以GDP的增长来代替经济社会的全面进步,但也不能因强调经济社会全面发展就忽视GDP的增长。GDP增长是城乡居民收入、财政收入的基础,也是社会各项事业全面发展的财力基础。我们要纠正的是只顾GDP增长而忽视经济社会其他方面进步的发展模式。
二是处理好城市化、工业化、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与保护耕地资源的关系。一方面,中国人多地少,土地是中国经济社会中最稀缺的资源,按照可持续发展的原则,土地特别是耕地需要严格保护。另一方面,在城市化过程中,未来十几年,将近4亿农村剩余劳动力和人口向城镇转移,其交通、居住、就业、受教育、购物等活动都需要占用一定规模的土地,包括耕地。我们反对的是乱占耕地、占而不用、宽打窄用,提倡的是以最节约土地的方式实现我们的城市化和工业化。需要清理的是乱搞开发区和工业园区,但不能简单否定开发区和工业园区,工业一定要进园区集中发展。要避免过去村村冒烟、户户点火、污水到处流、垃圾随处有的乡村工业化,以及村村像城市,镇镇像农村的弥漫式和马路式城市化现象再度出现。
三是处理好公平与效率、公共服务与国情国力的关系。发展的力量来源于最广大人民,发展的成果必须惠及最广大人民。要坚持以人为本,亲近民生,关注民生,更加注重社会公平,加大调节收入分配的力度。既要对失业者进行失业保障,又要促使和鼓励劳动者积极就业和创业,不能使劳动者对保障形成依赖性;既要健全社会保障,又要考虑不能将保障水平搞得太高,影响产品的国际竞争力;既要保障更多的城乡低收入和困难群众的生活需要,加大对农村发展、建设和事业的投入,又要考虑中国生产力水平还较低,财力基础薄弱、农村人口比例较高等国情,不能将标准搞得太高。
四是要处理好地区之间先富与后富的关系。中国改革开放让一部分地区、一部分人先富起来,打破了绝对平均主义和“大锅饭”体制,为中国的全面改革开放探索了新经验、新路子,并为国家积累了巨大的人力、物力和财力。“共同富裕”不是“平均富裕’,也不是让已先富起来的部分地区和人群停滞发展或倒退。“共同富裕”的核心是“共同”,是使十几亿人能够共同享有参与发展的机会,共同提高发展的能力,共同提高发展的水平,共同分享发展的成果,这是中国社会稳定、长治久安的保障。当然,既要统筹区域发展,又要鼓励有条件的地区发展得更快一些,以便能更多地吸收不发达地区的劳动力就业,让他们带回和邮回更多的收入,以便能向中央财政做更多的贡献,使中央有更大的转移支付的能力,以便使发达地区有更多的资金和产业与不发达地区合作,带动不发达地区的发展。
标签:科学发展观论文; 科学论文; 经济建设论文; 社会发展规律论文; 关系处理论文; 经济论文; 时政论文; 经济学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