独特性、针对性、精准性:高校共青团改革的三个维度
刘光林,邢皓越
(西安科技大学,西安 710054)
摘 要 :高校共青团在共青团工作中具有基础性、源头性、战略性的地位和作用,高校共青团改革也必然成为共青团改革的关键。高校共青团在整个共青团系统中具有主体先进性、任务政治性、地位关键性等独特性特点,因而高校共青团改革要针对 “四化”现象整改,注重分类推进,提升工作全局性和统筹性;高校共青团改革思想引领要从“大水漫灌”变成“精准滴灌”,组织改革坚持“一心双环”带动“心心相印”,队伍建设坚决“做青年友、不做青年官”,工作开展要构建“互联网+青年团建”模式,保证改革举措的精准性。
关键词 :高校共青团;改革;独特性;针对性;精准性
群团组织是我们党在革命、建设、改革时期开展工作的重要法宝,在党的历史上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新形势下党的群团工作只能加强,不能削弱;只能改进提高,不能停滞不前。共青团是党的助手和后备军、是先进青年的群众组织,在群团组织中具有重要的地位,必然要求在深化改革中走在前列。《共青团中央改革方案》从四个方面、十二个领域对共青团改革进行了总体谋划,《高校共青团改革实施方案》也从五大方面、十五个领域提出了改革措施,高校共青团改革的总方案和路线图已明确,然而如何深刻把握高校共青团改革的独特性,注重改革的针对性,明确举措的精准性,还需要我们深入地思考和探究。
为了预防PCP,所有HIV感染母亲所生的婴儿在完成4~6周HIV预防治疗后应进行PCP预防,除非已排除HIV感染。
一 、独特性 :高校共青团改革的立足点
共青团中央、教育部联合印发的《高校共青团改革实施方案》提出,要通过改革达到建设“强有力的高校共青团,巩固提升在全团的基础性、战略性、源头性地位和作用”目标。基础性、战略性、源头性是高校共青团在全团工作中的定位,体现了高校共青团工作的独特性、重要性和责任性,高校共青团改革也必然成为共青团改革的关键。与其他战线共青团组织相比,高校共青团具有以下显著特征。
(一)主体的先进性
共青团组织自创建起就以先进性为重要追求,通过先进青年的群众组织凝聚青年朝气蓬勃的青春力量,保证共产党人的事业后继有人。高校共青团的服务对象是青年大学生,大学生群体是同龄青年中的佼佼者,是引领将来社会主义发展的中坚力量,承担着成为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的使命。高校共青团具有多重先进性:一是组织主体具有先进性。高校共青团作为党在高校的助手和后备军,有着严密的组织系统和组织纪律,在思想上坚持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为行动指南,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统领共青团工作,把最终实现共产主义的社会制度作为奋斗目标,是青年大学生在实践中学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学校。二是服务主体具有先进性。从历史看,大学生群体具有爱国奉献的先进历史传统,“五四”学生运动拉开了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序幕,促进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推动了中国共产党的建立。毛泽东同志就指出,“五四”以来中国青年起了某种先锋队的作用,就是带头作用,就是站在革命队伍的前头。一直以来,大学生始终与国家和人民同呼吸共命运,在各条战线上为国家革命、建设、改革、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从自身看,青年大学生通过高考的层层选拔进入大学进行学习,他们易于接受先进思想,勇于探索创新,密切关注社会变化和科技发展,普遍具有高素质、高学历、有志向的特点。特别是高校共青团员主要由青年大学生中的先进分子组成,是积极进步的政治力量,在大学生群体中发挥着核心作用。
(二)任务的政治性
列宁在《青年团的任务》中强调,青年的任务就是学习,学习共产主义,成为共产主义者。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政治性是群团组织的灵魂,是第一位的。共青团工作是党的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共青团是党的政治意志、政治主张的贯彻落实者。共青团是中国共产党领导并缔造的,从诞生之日起就坚持“党有号召、团有行动”,以党的政治纲领为奋斗目标,以党的指导思想为行动指南,以党的中心任务为神圣使命。《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章程》中明确提出,共青团的基本任务是“把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作为根本任务,把巩固和扩大党执政的青年群众基础作为政治责任,把围绕中心、服务大局作为工作主线”。高校的根本任务是立德树人,高校共青团必须把巩固和扩大党执政的青年学生群众基础作为政治责任,将思想政治工作作为本职主业,引导青年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增进对党的政治认同、思想认同、情感认同,坚定不移团结青年学生听党话、跟党走,把学生培养成为又红又专、德才兼备、全面发展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1]。
招平断裂是胶西北三大控矿断裂之一,前人对其进行了大量勘查和研究工作,取得了一系列重大找矿成果。2010—2013年,随着深部找矿战略的进一步实施,胶西北地区的勘查深度从-1000m推进至-2000m,三大断裂中焦家断裂纱岭矿区主矿体以及三山岛断裂西岭村矿区主矿体相继突破-2000m,这2条断裂提交的金资源总量相继超过1200t,成为千吨级控矿断裂[1-2],而黄金产量最高的招平断裂在深部找矿成果上却相对滞后(表1)。
(三)地位的关键性
《高校共青团改革实施方案》对大学共青团精准改革提出了明确要求。团中央学校部有关负责同志在调研高校共青团工作时更是提出,“共青团工作要改变过去粗放的工作方式,更科学、更精准地开展工作,不断思考共青团工作对青年团员及高校人才培养的价值。”立足于高校共青团的特殊性,注重问题的针对性,高校共青团改革必须要提高精准性。
二 、针对性 :高校共青团改革的突破点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改革要坚持从具体问题抓起”,就是要求我们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不能搞“一刀切”“一招鲜”。《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和改进党的群团工作的意见》《高校共青团改革实施方案》为高校共青团改革指明了方向,但各高校在共青团改革中,必须在坚持中央政策文件精神的基础上,深入分析不同类型、不同情况开展改革。
(一)针对 “四化”现象整改
高校共青团在改革总体任务上具有共性,但不同层次、不同类型的高校,其校情历史、生源结构、办学水平不同,思想认识、工作基础、环境氛围不同,学校共青团改革的重点难点和针对性也不同。高校共青团改革,要深入分析学校特点、学生特点和需求特点,分层分类推进供给侧改革。一般来讲,部属高校办学水平和办学实力高,内部治理结构完善,共青团组织体系完善、工作载体丰富,其共青团改革更多的需要从工作方式创新、工作效果提升来进行,在解决“四化”问题中要更加注重避免“机关化”。同时部属高校生源质量好,学生的综合素养高,具有很好的学习能力和创新能力,但思想意识也多为独立,共青团工作改革更多的需要在加强政治性上下功夫。地方高校在教育资源、师资力量、生源基础和毕业生就业竞争力等方面与部属高校存在一定差距,共青团活动开展“娱乐化”问题相对突出,其共青团改革更需要突出先进性,在解决“四化”问题中要更加突出解决“娱乐化”问题,更多地在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能力上下功夫[5]。民办高校由于受其办学资源、生源质量、办学体制的影响,其共青团工作有的还存在着团组织机构合并、基层组织建设不力、团干部队伍薄弱等问题,其改革更要注重从规范团组织运行机制、加强团干部队伍建设等方面下功夫。
(二)针对不同类型高校分类改革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群团工作会议上指出,群团组织存在“机关化、行政化、贵族化、娱乐化”问题[3]。高校共青团的机关化,主要体现共青团干部和团员干部习惯于坐在机关传达、转发上级文件精神和工作要求,不能经常下到基层接触青年学生,不能真正为青年排忧解难,工作“热”在机关,“冷”在基层。高校共青团的行政化主要体现在把自己视同于国家党政机关,而不是把自己作为一个青年学生的群众组织,习惯用机关的方式方法来下达任务,与青年学生不是“鱼和水”的关系,相差“最后一公里”,一些学生干部作风不扎实,存在“学生官”现象。高校共青团的贵族化主要体现在共青团组织的广泛性、代表性不足,基层团支部、非团学干部的团员学生和青年职工的代表比例较低。高校共青团的娱乐化主要体现在活动开展停留在满足学生的娱乐追求,满足于唱唱跳跳、吹吹打打、自弹自唱、自娱自乐,忽视针对学生的政治方向、素质教育、思想指导或者学术修养提高,不能为青年学生发展提供有效帮助和思想养分,存在“有教无乐”“有乐无教”现象。从高校共青团的工作实际来看,“机关化、行政化、贵族化、娱乐化”不同程度地存在,但是“行政化、贵族化”现象要弱一些,“机关化、娱乐化”程度要重一些。团中央书记贺军科在高校共青团改革座谈会特别强调,要切实去除“四化”问题尤其是“娱乐化”问题,以自我革新、只争朝夕、勇于担当的精神推进高校共青团改革[4]。因此高校共青团改革中,要把握“四化”问题的程度,深入调研、结合实际、突出重点、深化改革。
(三)针对任务轻重缓急改革
思想政治工作是高校工作的生命线,深化思想引领高校共青团工作的政治责任和本职主业。进一步创新思想引领工作,深化教育内容、教育渠道和教育方式的改革,从“大水漫灌”变成“精准滴灌”,不断提高思想引领的有效性。教育内容要体现时代性,坚持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指导,以培育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主线,大力推进党的十九大精神、中国梦进教材、进课堂、进学生头脑,广泛开展高校共青团“四进四信”活动,引导团员青年坚定正确的政治信仰,树立正确的历史观、国家观、文化观,坚定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教育渠道要体现多样性,通过举办专题知识竞赛、征文比赛、演讲比赛,座谈会、社会实践,参观爱国主义历史遗址、纪念场馆等方式,引领青年学生增强爱国之情、砥砺强国之志、实践报国之行,自觉坚持爱国主义和爱国、爱社会主义相统一。教育方式要体现创新性,遵循教育规律、思想政治工作规律、学生成长规律和共青团工作规律,面向不同类型学校、不同阶段学生、不同精神需求的目标,加强以“主题团日”为基本载体的日常思想政治工作,实施团日活动“校团委规划——分团委(团总支)推动——辅导员、班主任指导——团学骨干具体设计和组织实施”的按年级、分层次的推进方式。探索运用以青年听得进、学得懂、记得住的方式方法阐述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将思想政治引领贯穿团的各项工作,引导团员青年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牢固树立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
三 、精准性 :高校共青团改革的关键点
高校共青团工作是全团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共青团工作的重点。在组织基础方面,高校是青年最为集中的场所,整体活力较强,组织体系健全,工作队伍整齐,工作基础扎实,工作内容丰富,团员青年整体素质较高,共青团整建制的力量主要是学校,工作对象非常集中的在高校,工作力量系统完整的地方在高校。在团员规模方面,全国高校大学生团员有2000多万,加上学历教育、社会教育共有约3000万大学生,高校共青团在全团相对有最正规、最庞大、最有战斗力的队伍[2]。高校团员是全团各条战线中团员与青年的比例最高的,高校的团组织如果抓好了,基本上就抓住了全团工作的主导性因素。在工作影响方面,高校共青团居于全团工作承前启后的重要阶段,高校团的工作直接影响着学生走向社会以后其他领域团的工作,抓好高校共青团工作,就稳住了共青团的基础,就奠定了党的青年群众工作基础,能通过高校共青团的辐射影响,为全团提高影响力发挥更大作用,带动全团工作的发展。从职能发挥来看,青年学生思想活跃,知识面广,意识多元,对全团青年有着一定的引导和示范作用。高校共青团在第二课堂中的独特育人作用,与大学生联系最为紧密,拥有思想政治教育、社会实践、志愿服务、素质拓展、网络舆论引导等有效载体,学生会、学生社团、团支部等组织也最便利开展青年学生工作,特别是在推进素质教育、服务大学生创新创业、服务学生成才成长等方面,具有天然的群体优势、组织优势和文化优势。
戊戌维新至辛亥革命期间,变法维新的斗士谭嗣同在其《仁学》中说:“吾贵知,不贵行也。知者,灵魂之事也;行者,体魄之事也。”此处谭嗣同重点强调了“知”。但此后这一思想被更为激进的资产阶级革命派所驳斥,资产阶级革命派认为社会变革不能等待开民智完成之后才去进行。他们驳斥了维新派民智未开不能行革命的观点,在“知行之辩”上强调“行”。章太炎说:“人心之智慧,自竞争而后发生,今日之民智,不必恃他事以开之,而但恃革命以开之……公理之未明,即以革命明之;旧俗之俱在,即以革命去之。”[4]认为通过“行”可以由“不知”转化为“知”。
(一)思想引领要从“大水漫灌”变成“精准滴灌”
高校共青团改革力求在运行机制、组织架构、队伍建设、工作创新等方面实现根本重塑,是一项具有长期性、重大性、系统性、紧迫性的改革。高校共青团改革必须抓主要矛盾和矛盾的主要方面,把握改革的重点领域、关键环节和首要任务,立足解决重点难点和机制体制问题,坚持重点突破,系统集成,整体推进。对急需推进的改革事项,要只争朝夕、立即启动、盯住不放,狠抓落实;对于基础性、常规性改革,要统筹协调、循序渐进。其一,从核心任务来看,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引领和价值引领是高校共青团的首要任务,这是当前高校共青团改革任务的重中之重,只有把这个任务落实好,才能进一步有效保障我们高校培育的人是建设者和接班人,而不是旁观者和反对者。因此,高校共青团思想政治引领和价值引领,在学习内容上要突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主体性、坚定性,在载体设计上要突出对青年学生的针对性、贴近性,在教育方式和教育效果突出渗透性、有效性。要通过创新实施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培养工程、开展“四进四信”活动、“我的中国梦”“与信仰对话”等主题教育活动、完善“第二课堂成绩单”制度,用先进的思想、理论、制度等赢得青年学生的信任,让青年学生真心认同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影响带动广大学生团结凝聚在党的周围。其二,从工作重点来看,把服务学生工作作为生命线增强共青团的群众性,这是高校共青团改革的当务之急。我们党的最大政治优势是密切联系群众,党执政后的最大危险是脱离群众。共青团组织的优势是联系青年,最危险的也是脱离青年。高校共青团“机关化、行政化、贵族化、娱乐化”问题,每一项都与脱离青年学生密切相关。因此,高校共青团改革中扩大基层学生共青团代表名额、建立直接联系服务引导青年制度、完善学生权益维护工作机制、建立困难学生关爱帮扶机制等,都是需要在高校共青团改革中优先推进的。总之,通过重点突破来带动全局,是高校共青团改革各项举措向中心目标任务靠拢,形成相互支撑、相互促进局面的应然之举。
(二) 组织改革坚持“一心双环”带动“心心相印”
《高校共青团改革实施方案》提出要构建党委领导下的“一心双环”团学组织格局。“一心”就是高校共青团在各类学生组织中处于枢纽和核心地位,特别是发挥青年大学生思想政治引领功能,不能够动摇、不可以偏差。“双环”的第一个“环”是学生会组织,主要注重的是思想引导、权益维护,团结和引导广大同学紧跟共产党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努力成长为又红又专、德才兼备、全面发展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第二个“环”是学生社团及相关学生组织,主要以增强学生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实践能力为重点,着力拓展和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和社会化技能[6]。不断构建完善“一心双环”团学组织格局,理顺团组织、学生会组织和学生社团的关系和职责,深化学生会改革,严格对学生社团的管理。深入开展“活力团支部”创建工作,巩固班级团支部建设,强化研究生团组织建设,推进社团建团,探索宿舍建团、实验室建团、网络建团等,构建“多种模式、多重覆盖”的团建创新机制。加强青年教工团组织建设,搭建教研帮扶类、交流联谊类等平台,注重促进青年教师联系学生,在创新创业、学术科研、职业规划等领域教学相长、共同提高。概而言之,要通过团组织的“一心双环”建设,促进“一心”带来青年学生向心力,“双环”带来青年学生凝聚力, 实现共青团工作和青年学生一颗红心永向党。
(三)队伍建设坚决“做青年友、不做青年官”
习近平同志指出:“团干部是做青年工作的,必须心系青年,心向青年。做团的工作必须牢记,任何时候都不能脱离青年,必须密切联系青年”,“如果每个团干部都有二三十名贴心的青年朋友,那做工作就不一样!”共青团干部是党的干部队伍的组成部分,是做好高校共青团工作的重要保证。共青团干部要不断加强政治建设,深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学习,严守党的政治规矩和政治纪律,在政治立场、政治方向、政治原则、政治道路上同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做坚定理想信念的表率、做争当模范先进的表率。开通服务青年学生的“最先一公里”,拓宽学生对共青团改革、共青团工作开展的直接参与渠道,扩大基层团支部、非团学干部的团员学生和青年教职工在团代表中的比例,完善团代表提案制度、问询制度,提升基层一线队团学工作的参与权、话语权。要始终把服务青年学生和维护青年学生合法权益的工作生命线,改变以往相对封闭、单一的运行机制,经常深入到学生当中听取心声意见,面对面与他们交流,及时关注和解决青年学生在学习生活、成才发展、权益维护等方面难题,与青年学生做朋友、解难题,成为广大青年遇到困难时想得起、找得到、靠得住的力量。要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思想上尊重青年、感情上贴近青年、工作上依靠青年,以青年喜闻乐见、便于参与的形式方法设计和开展团的工作,把党的决策部署转化为青年的自觉行动,把青年的呼声意愿转化为党的关心关切,打通服务青年学生的“最后一公里”。
2.2 两组VAS评分比较 两组治疗后VAS评分较治疗前明显降低,且观察组降低幅度大于对照组(P<0.05),见表2。
在做好上述工作的基础上,高校青年团建工作也要与时俱进拥抱“互联网”时代的到来,工作开展要探索构建“互联网+青年团建”模式。互联网时代的到来,使得网络空间成为青年学生的集聚地,互联网正不可逃避、不可逆转的影响青年学生成长。互联网时代的新媒体,不再仅仅是我们生活或工作的工具或手段,而是已成为社会生活和高校共青团的重要组成部分。高校共青团改革必须树立互联网战略思维,创新工作方式,提升网络工作能力,完善网络工作队伍,占领网络主阵地,做到“青年在哪里,团组织就建在哪里”,“互联网在哪里,团的工作就在哪里”[7]。要探索利用多级多层互联网资源,加强共青团中央、团省委、校团委、分团委、学生社团、青年团员新媒体平台之间的互动联系,形成“团微”矩阵,发挥新媒体的联动作用,提高共青团在互联网中的影响力与传播效果。加强平台建设,以“智慧团建”和“青年之声”为重点,大力建设工作网,互联网,服务网“三网合一”的“网上共青团”,努力实现团网深度融合,团青充分互动,线上线下一体运行。深入推进全团“智慧团建”工作,实现基础团务团员管理和团的信息统计网络化。进一步推进“青年之声”和“青年之家”融合,实现“线上”信息化服务和“线下”实体化服务相结合,反映学生呼声、回应学生诉求、维护学生权益、服务学生成长。统筹建好网络宣传员、网络文明志愿者等网络工作队伍,建立舆论引导和信息报送制度,健全管理、培训和激励机制。进一步提升网络新媒体运用能力,用大学生喜闻乐见的表达方式与大学生进行双向沟通,结合大学生的生活环境、认知体系和社交情况来“对症下药”,讲清楚中国道路的独特创造、中国理论的独特贡献、中国制度的独特优势,增强其说服力和解释力,实现思想引领春风化雨、润人心田。加强网络舆论引导,把握好“时、度、效”,围绕师生关注的焦点热点问题主动开展网络对话,主动为青年学生答疑解惑。针对网上出现的各种错误观点和模糊认识,及时发声、主动发声,让学生认清什么应坚持、什么应反对,传递校园好声音,讲好学校好故事,传播网络正能量。
总之,高校共青团改革是自我革命、重新焕发生机与活力的重要举措,其改革的过程不是一蹴而就,要面对很多问题和挑战。高校党委要进一步加强对共青团改革领导,完善党建带团建机制,给予共青团工作充分支持和指导,构建“大思政”工作格局。高校共青团自身要深入研究共青团工作规律、人才培养工作规律,着眼于“自上而下”与“自下而上”相结合,既坚持全面统筹,做好顶层设计和推动,又鼓励基层团组织大胆探索、先行先试,上下联动,发挥高校共青团在第二课堂中的独特作用,合力推进高校改革向纵深进行,助力高校“双一流”建设。
参考文献 :
[1] 习近平.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 开创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新局面[N].人民日报,2016-12-09(01).
[2] 陈相光.多维视野下新时期高校共青团工作的基本特点[J].喀什师范学院学报,2011(9)∶75-77.
[3] 习近平.切实保持和增强政治性先进性群众性 开创新形势下党的群团工作新局面[N].人民日报,2015-07-08(01).
[4] 刘光林.新时期高校共青团工作改革思考[J].科教导刊,2018(7)∶76-77.
[5] 高凯.分层、精准、多维:高校共青团供给侧改革的思考[J].中国共青团,2017(5)∶42-43.
[6] 曹军会,李春祖.基于“一心双环”格局的大学生思想政治引领原则与路径[J].高校辅导员学刊,2017(10)∶93-96.
[7] 徐元龙.“互联网+青年团建”怎么“+”[J].人民论坛,2017(12)∶112-113.
中图分类号 :D297.6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1002-7408(2019)02-0089-05
基金项目 :2018年陕西省社科联项目“文化自信与陕西红色文化育人路径研究”(2018Z148);2016年陕西高等教育管理项目“陕西高校加强和改进群团工作对策研究”(2016ZD10)阶段性成果。
作者简介 :刘光林(1984-),男,河南信阳人,西安科技大学党委组织部讲师,硕士,研究方向:高等教育管理和高校德育;邢皓越(1988-),男,西安人,西安科技大学党委学工部博士研究生,研究方向: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
【责任编辑 :梁 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