蔺彩梅 甘肃省西和县河口九年制学校 742106
写作到底有无规律?回答是肯定的。古人云:文虽无定法但亦有大法。这说明写作基本规律是有的,怎么找出基本规律,教给学生大法呢?《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提出:作文教学要与阅读教学密切结合。写作的基本规律要在阅读中悟出来,读写结合是作文教学的重要途径。从某种意义上说,学习作文离不开阅读,要以读为基础,先读后写,读中学写,读写协调发展。我教给学生写作方法、找出写作规律就是从读写结合入手的。
一、模仿范文,学习写法
读中学写,是从模仿范文开始的。模仿是人类赖以生存的手段,是人类从事学习必不可少的途径和方法。人从一问世就开始模仿,没有模仿就没有学习。要想仿写好,首先要读得好。读和写是紧密联系、互为作用、相辅相成、相得益彰的互逆过程。读是从外向内的吸收,写得是从内到外的表达。古人说:劳于读书,逸于作文。叶圣陶说:“阅读得其方,写作之能力亦随之增长。”怎样读得好、得其方?我认为首先是要用好语文教材,小学教材不仅为作文教学提供了可借鉴的优秀范文,而且教材本身所具有的体现作文教学训练的系列性又为作文提供了依据和保证。再就是要扩大阅读范围,引导学生广泛阅读,帮助学生积累语言材料,学习写作知识,从课外到课内读书中学到观察、分析、想象、联想、体验的能力,把遣词造句、连句成篇、连段成篇的基本功迁移到习作中。
运用教材引导学生仿写,首先要找准读写结合点。在教《避雨》一课时,我注意到课文的对话形式。讲课时,我围绕中心句“多么有心计的姑娘啊”质疑,让学生选择哪些材料表现姑娘有心计,学生通过一问一答,明白作者用对比、烘托和对话,把一位有心计的气象员介绍出来,使读者如闻其声、如见其人,体会到“言为心声”,人物语言能反映人物思想感情,能表现人物鲜明的个性。接着通过分角色朗读,了解谈雨的内容,引导学生重点分析对话的作用,使得学生知道正是由于很好地运用了对话,才说明姑娘有丰富的气象知识,熟悉当地雨情,关心农业生产。因此,人们判断姑娘是气象员,使作者和大家产生敬佩之情。我及时归纳:姑娘在避雨的草棚里,由无人注意——大家追问,对答如流——判断出是气象员,产生敬佩,这些都是因为对话符合人物身份,显示了人物个性。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所以,我们运用对话时,语言一定要符合人物身份。接着,我又把问题引向深处:在这个小草棚里,拥挤杂乱,无人指挥,没有中心发言人,没有主题,谈话一定不止这几句,还可谈些什么?引导学生发散思维,使学生围绕雨天又谈出许多内容。我肯定这些内容都有可能谈到,可作者为什么不写呢?这一质疑使学生明白了对话不能只是再现生活原样,还要有选择,要简练、概括。最后,我引导学生注意这段对话形式。这段对话富于变化,行文活泼,不是“某某说”独白到底,而是有人物提示语在前而人物语言在后的,有人物提示语在中间而人物语言在其前后的,有只写人物语言对话而省略人物提示语的。我又提示学生注意这四种形式标点有什么变化,行款有什么独特的地方。学生一一找出来,印象深刻。之后,我又留作业《饭桌上的谈话》,要求学生注意说话时人物的语言和神态。经过几次练习,绝大多数学生学会了人物对话的方法。
其次,我还常常利用对课文的分析、板书,引导学生学习列作文提纲。例如,学习《狼牙山五壮士》一课,场面描写是读写结合点。在教学中,我引导学生学习场面描写的方法、构段形式,并运用板书把敌我双方活动、概括与具体叙述、群像与单像描写、穿插结合的线索等都表示出来。然后依照板书,师生共同列出作文《拔河比赛》的提纲:1.交代时间、地点、事件(略写)。2.比赛(详写)。赛前:天气环境,观众情绪,双方运动员准备(概括);赛中:活动过程,双方运动员神态、动作(注意点面结合、群像与单像塑造),观众反映、议论(具体)。3.比赛结果(略写)。这次场面描写的练习之后,引导学生把学到的知识运用于观灯、观花、课堂等场面的描写,学生基本掌握了场面描写的方法。
二、蓄词积段,逐步提高
学生不会作文不仅因为不会观察、没有掌握写法,也与蓄词的语言材料少有密切的关系,因此在教学中我比较注意学生的词汇及片段等的积累。我要求学生做到五点:一是学读,在语言环境里理解词语,辨析、欣赏词语,避免死记硬背。二是分类摘抄,在分类摘抄的过程中,分辨词性,了解词语的使用范围。三是互相交流,互相启发,在听、说、读、写的过程中脑、口、耳并用,加深理解,增强记忆。四是同类比较,找出异同,探求写法规律。五是归纳提高。例如,我让学生交流各自课外阅读中摘录的人物外貌描写。交流时,我找出两例进行归纳分析。1.写父亲。“这是一张忠厚善良、朴实慈祥、饱经风霜的老年人的脸,在那一道道深深的皱纹中,凝结了一生的艰辛,眼睛有些昏花,但深邃安详,充满了欣慰与期盼。”2.写弟弟。“他生得虎头虎脑,圆滚的小脸,红扑扑的,一双明亮的大眼睛,一圈乌黑闪亮的长睫毛,眨动之间,透出一股聪明伶俐。”这两例外貌描写都抓住了人物的特征。例1是虚写,通过描绘人物神情,突出父亲的淳朴善良;例2是写实,通过人物五官的临摹,刻画出弟弟的聪明伶俐。从两例的引导分析中,学生知道了什么是写虚、什么是写实,从而从只是盯着描绘五官形状,诸如大眼睛、双眼皮之类的描写狭路,来到了虚实结合的描写新天地,学生从比较中蓄积了语言材料,认识也提高了。
长期的实践和探索,使我逐渐理顺了“激发兴趣是先导,读写结合是方法,积累素材是前提,强化训练是保证,提高能力是目的”的教学思路,形成了一套费时少、见效快的作文指导方法。当然,我的作文指导法还需要在实践中反复加以验证、充实、完善,我将继续努力进行新的研究探索。
论文作者:蔺彩梅
论文发表刊物:《中小学教育》2017年11月第295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7/9/25
标签:学生论文; 人物论文; 语言论文; 引导学生论文; 方法论文; 是从论文; 规律论文; 《中小学教育》2017年11月第295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