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目的:分析干预性护理在处理手术中低温的价值体现。方法:选取2016年1月至2016年12月本院80例手术治疗患者,随机分为两组,观察组(n=40)和对照组(n=40),两组研究对象采取不同的临床护理干预方案,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观察组采用系统性护理干预措施,调查两组患者对护理满意度及患者焦虑度,分析对比两组患者术前、术中、术后及术后1小时的肛温变化情况。结果:不同护理方案下,两组患者术中、术后1 h肛温比较存在差异,均具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的护理满意度和焦虑评分比较均真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采用系统干预性护理降低术中低体温的发生率,提高患者的护理满意度,降低患者焦虑度,对术中、术后均有明显临床价值体现。
【关键词】外科;术中;低体温;干预;护理
在临床手术过程中,体温低于36 ℃即为术中低体温,在手术室这一个特殊的环境中,相当于50%以上的患者于术中会出现低体温现象,老年人的发生率较高,术中一旦患者发生低体温,不但阻碍麻醉药物代谢的速度,而且对心肌收缩力、肾脏功能、凝血功能等产生一定的负面影响,进而可诱发机体于术后出现寒战,增加术后并发症发生机率。本文针对术中低体温采用系统干预性护理方案,防止患者术中低温的发生,已取得较好的临床实践效果,现分析如下。
1.一般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2016年1月至2016年12月本院80例手术治疗患者,随机分为两组,观察组(n=40)和对照组(n=40)。对照组男性25例,女性16 例,年龄17~83岁,平均(36.2±2.3)岁,其中非开腹进胸18例,开腹进胸手术22例,。观察组男性27例,女性13例,年龄21~79岁,平均(42.1±1.6)岁,其中非开腹进胸20例,开腹进胸手术20例。两组患者性别、年龄、体重、手术时间及出血量等一般临床资料比较差异均无真统计学意义(P>0.05)。
1.2方法
1.2.1对照组患者采用临床常规护理,即密切观察患者的生命体征,维持稳定身体各项指标,将手术室温度控制在25℃前后,湿度控制在55%-60%之间,根据季气变化情况,给予患者适当添加被褥,术中所需的冲洗液、输液、消毒液等,则放置于常温室内,常温存储,保证手术室内整洁、舒适。
1.2.2观察组患者护理中,则在对照组护理的基础上给予系统干预性护理,包括术前准备、术中系统性干预、术后保温处理。具体如下:
1.2.2.1术前准备:术前对患者进行评估,侧重心理护理,依据患者的年龄、病情、心理状况、手术方式、麻醉方式、皮肤的完整性及营养状况来评估术中发生体温下降的机率,并细致制定保温措施,详细记录基础体温,术前进行心理疏导,面对面访视交流,尽可能缓解患者的焦虑感,避免患者因为精神因素而对冷刺激的阈值下降。术前1小时预热手术床单预热,患者入手术室后,依据患者个人感受调节室温。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1.2.2.2术中干预:手术过程中对于手术切口周边裸露部位粘贴含碘的3M手术粘贴巾,保护皮肤,减少皮肤散热,降低皮肤受无菌单的冷刺激。非手术区避免暴露,注意保暖,防止热量散失。乙醇易蒸发消带走大量热量,短时间内降低体温,手术消毒中避免采用,可选用Betadine等消毒液代替挥发性的消毒液。
1.2.2.3术后保温干预:手术结束后,在将患者送至复苏室过程中,应给予足够的包裹,使之与周围的冷空气隔离,护理人员交接班也要做好保暖工作。
1.3评定标准
1.3 观察指标及疗效评定标准
1.3.1 护理满意度调查。通过发放调查问卷获取患者对术中护理满意度评分,护理满意度评分总分100分,非常满意:评分>90分,满意:60-89分,不满意:评分<59分。满意度=(非常满意例数+满意例数)/总例数100%。
1.3.2 患者焦虑度测评。采用焦虑自评量表(SAS),共20个测评项目,采用1-4级评分法,计算20个项目得分总和,总和×1.25,取结果的整数部分即为焦虑度评分,分值越高即焦虑程度越高。
1.4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 13.0软件进行数据统计分析,计量资料用 ±s表示,所有涉及到的计量资料均采用t值检验,所有涉及到的计数资料均采用χ2检验,P<0.05 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 肛温情况:两组患者术前肛温,观察组(36.1±0.35),对照组(36.2±0.31),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中1小时肛温观察组(36.4±0.45),对照组(35.2±0.48),术后1小时肛温观察组(36.9±0.39),对照组(35.1±0.33),患者术中、术后1 小时肛温对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2.2两组患者护理满意度对比:观察组,非常满意30(75%)、满意9(22%)、不满意1(3%)、总满意39(97%),对照组,非常满意17(42.5%)、满意10(25%)、不满意13(32.5%)、总满意27(67.5%),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8.03,P<0.05)
2.3两组患者焦虑度SAS评分:观察组治疗前(46.3±3.6),治疗后(15.7±5.4);对照组治疗前(45.6±4.1),治疗后(29.6±5.5),两组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3 小结
术中低体温现象越发引起手术医护人员的重视。大量文献表明,术前、术中采取有效护理措施控制减少患者散热,保证温暖手术室环境,可显著降低患者在术中发生生低体温机率。更进一步避免低体温所致的并发症,促进患者康复,缩短了住院时间,更减轻了患者的住院费用。结果显示,两组患者术中、术后1小时肛温对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护理满意度及焦虑度评分,观察组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综上所述,术中采用干预性护理能在效降低术中低体温的发生率,促进患者早日康复,具有较高的临床应用价值。
参考文献:
[1] 罗俊.术中低体温预防的护理进展[J].临床护理杂志,2013,12(1):49-52.
[2] 王月华.婴幼儿腹部手术中低体温的护理干预[J].护理实践与研究,2012,20(22):136-137.
[3] 宋晓园.循证护理在预防术中低体温中的应用[J].护理研究2009.23(9B):2415-2416
[4] 刘云.手术患者大量快速输血并发症观察和护理干预[J].河南外科学杂志,2008.14(4):92-93
[5] 普鹰,龚锦,岑刚等.腹腔镜胃肠术中低体温的危险因素分析[J].护理研究,2011,25(11):2871-2872
论文作者:郑凯龙1,林涵辉2
论文发表刊物:《航空军医》2017年第1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7/2/24
标签:患者论文; 体温论文; 手术论文; 两组论文; 统计学论文; 术后论文; 对照组论文; 《航空军医》2017年第1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