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巧持于末”与“拙戒于初”论文

“巧持于末”与“拙戒于初”论文

“巧持于末”与“拙戒于初”

☉华金良

南宋思想家吕本中在所著《官箴》中说:“《坐忘论》云:‘与其巧持于末,孰若拙戒于初?’此天下之要言,当官处事之大法,用力简而见功多,无如此言者。人能思之,岂复有悔吝耶?”意思是说,与其事后出了问题再弄巧补救,不如老老实实把事情做好。此言切中时弊,发人深思。

万事皆有初,欲善终,当慎初。“拙戒于初”,首先是为官做人之道,是守身如玉、守正不染的一种自持和防范。明朝何良俊所著《四友斋丛说》载有一个“白袍点墨,终不可湔”的故事。明代广西总兵山云到任之初,听说当地有送礼受贿的风气,就问老差役郑牢:“自己该不该入乡随俗?”郑牢答道:“您初来乍到,如白袍着身,若染墨点,终难洗净。”山云又问:“他人送礼,我若是不收,当地人不高兴怎么办?”郑牢答道:“为官者贪财,朝廷自有重法惩处,您不畏法度,反畏行贿人吗?”山云觉得很有道理,任上始终持守清白、不贪不受。面对一地陋俗,不沾不染、洁身自好,看起来有点“拙”,但却成就一世清名。

回到现实,剖析那些落马官员,他们走向腐败堕落的一个共同轨迹,就在忽略“拙戒于初”,没能守住初心,“轿夫湿靯”后便“不复顾惜”,反倒是东窗事发时,动起“巧持于末”的心思,跟组织耍小聪明、搞小把戏。比如,有的不是深刻反省自己的贪腐行为给国家和人民的事业造成多大损失,而是绞尽脑汁地回忆自己究竟在哪些环节上“出了纰漏”“露了马脚”,进而盘算如何为自己“开脱”“无罪辩护”;有的千般隐瞒、万般抵赖,拼命“表演”、堪称“戏精”,结果聪明反被聪明误,偷鸡不成蚀把米,又给自己增加了一条违反政治纪律、对抗组织审查的罪名,最终留下“早知今日,何必当初”的悔恨。

为官做人如此,干事创业也是如此,“拙戒于初”最靠谱也最保险,只有把主要心思精力用在做好事情本身上,“思其始而成其终”,才能取得最后成功。而不是只关注事情结果,尤其不能“巧持于末”,出了问题千方百计“抹平”“摆平”。这个道理,说起来简单,做起来却不容易,不仅古人留下不少教训,而且时下仍有人“哀之不鉴之”,还在“重复昨天的故事”。

3.3 本研究的临床意义 心理理论是儿童重要的社会技能之一,而愿望和信念理解又是儿童心理理论发展中的两项重要能力。孤独症儿童的社会交往障碍与其心理理论缺失有很大关系。本研究显示智龄在3~5岁的孤独症儿童能理解愿望,却在信念推理与错误信念理解方面存在困难。这说明对智龄较小的孤独症来说愿望理解更容易。因此,在临床康复训练时,应该针对孤独症儿童心理理论自身发展的特点,从愿望理解方面着手,训练儿童区分自己和他人的愿望,了解愿望-情绪-行为之间的关系,并以此为基础训练儿童对信念的理解。

比如,抓安全防事故,有的把目标定得很高,这也不能出、那也不能出,大问题不发生、小问题也不发生,但具体落实中却没有在“拙戒于初”上下够功夫,而是急于求成、心浮气躁,思想教育、制度执行、风气建设、责任落实等打折扣走过场。更有甚者,出了问题不是用心汲取教训、亡羊补牢,反而在“巧持于末”上挖空心思。要么在要不要报告、如何报告上动歪脑筋,强调“客观”淡化“主观”,突出“偶然”掩盖“必然”,花言巧语“解释”、千方百计“搪塞”;要么追究责任搞大事化小、小事化了,互打掩护、相互开脱,闪转腾挪、逃避处理。如此一来,不仅安全工作没抓好、问题事故没防住,还把队伍带坏、把作风搞歪。类似问题,在其他领域也不鲜见。

北京市境内北运河流域,一级至五级支流110条,总长1 562km。其中一级支流2条,河道长度138km;二级支流25条,河道长度609km;三级支流56条,河道长度588km;四级支流23条,河道长度195km;五级支流4条,河道长度32km。

宁愿“巧持于末”而不屑“拙戒于初”,是一种违背规律、漠视常理、投机取巧的歪风,是典型的形式主义、官僚主义,如任其滋长蔓延,必将助长为官不为、懒政怠政现象,严重影响工作落实。古人云:慎始而敬终,终以不困。这就告诉我们,慎始慎终、敬终如始,全力以赴、首尾不懈,才是成事之要、成功之道。奋进新时代,党员干部当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不断涵养守土有责、守土负责、守土尽责的担当精神,砥砺永不自满、永不懈怠、永不停滞的进取意识,发扬“朝受命、夕饮冰,昼无为、夜难寐”的勤勉作风,在干事创业中始终保持冲锋的姿态、专注的状态和实干的常态,做到善始善终、善作善成。

【作者系武警吉林省总队政治委员】

标签:;  ;  

“巧持于末”与“拙戒于初”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