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尔弗雷达183;查特曼情报学研究_情报学论文

阿尔弗雷达183;查特曼情报学研究_情报学论文

艾尔弗瑞达#183;查特曼的情报学研究,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情报学论文,艾尔论文,瑞达论文,特曼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艾尔弗瑞达·查特曼教授(Elfreda A.Chatman,1942—2002)是美国著名的图书馆学和情报学研究学者,生前长期任佛伦里达州州立大学信息学院的教授。1992年她的著作《退休妇女的信息世界》荣获1995年“美国大学及研究图书馆联合会”最佳图书奖。查特曼在1980—1990年间参加了美国图书馆联合会的图书馆研究圆桌组织,并任1993—1994年图书馆研究圆桌组织主席。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对贫困从业者、低技术级别的工人、清洁工、老年妇女等群体的信息世界进行研究,成果颇丰并获多项殊荣,被誉为“图书馆学和情报学教育理论发展的领军者”[1]。

      查特曼将人种学的研究方法引入信息行为研究,致力于揭示被社会忽视的弱势群体的信息行为实况和行为的生活背景状况,创造性地提出了“信息贫穷”、“圆周生活”和“规范行为”的理念。她的情报学思想可为我们了解长期“失语”的社会底层民众的信息世界,探讨当前我国社会两极分化问题愈演愈烈的原因并寻求改善之途提供有益参考。

      1 查特曼的情报学研究特点

      1.1 研究对象:穷、老、弱、少的社会群体

      研究对象是研究所要认识的客体。研究对象反映了研究者的着眼点,是研究者时间和精力投入所在。查特曼选择的研究对象有在职穷人[2]、低技能级别工人[3]、老年人[4]、退休妇女[5]、清洁工[6]、女囚[7]等。这些社会群体在人类的总体群谱中都是处于边缘位置,对她(他)们的关注,本身就说明研究者具有“全局性”的珍贵视角。而且,对这些社会弱势群体的研究,对了解社会的整体实况和社会改进政策的出台都有着重要意义。穷、老、弱、少的社会群体是信息社会国家实力的“短板”所在,且因为生存所处的不利境地,是最应被关注但却“失声”的社会存在。正如“木桶原理”所昭示的那样,任何国家,只有直面“短板”问题并寻求改进,才能走上真正的强盛之道。查特曼以一己之力,长期投入社会弱势群体信息世界的研究,为国家提供了可贵的社会底层民众生活现实报告,同时也为图书馆和情报学界树立了学者人文精神的典范。

      1.2 研究方法:来自于人类学的人种志研究

      台湾学者王文科认为,人种志是一种观察形式,也是研究方法中收集资料的策略。这是一种“交互作用”的研究,需要一段较长的时间,在田野观察、访谈以及记录所选取场所自然发生的一切事情的过程。这种方法尤其适合于在特定文化背景下对社会群体、个体的生活方式、价值观和行为模式的研究。研究方法的选择决定着研究资料的有效性和对研究主题的诠释度。人种志方法是查特曼情报学研究中最主要的方法。其优点在于:(1)对研究对象的尊重。这是朴素的人种志研究最显著的优点之一,不预设理论观点,不把自己放置于“审视”的高度,对研究对象持尊重态度,是心理位置平等的观察者。“让存在者是其所是”,最大限度地保证研究成果的客观性,也便于研究者进入研究对象的生活情境。(2)掌握第一手资料的田野作业。研究者亲自从自然情境中长期搜集资料,在“事件”的“第一现场”找寻内在的关系和可能的解释,保证研究资料的真实性。(3)“设身处地”的意义探寻。人们赋予客体、人、情境与事件来自于他们经验上的意义,人种志方法采取参与观察的方式来了解人们的意义界定历程,透过被研究者的行为与现象,了解其深层次的意义结构。(4)整体性的描述框架。查特曼的人种志研究虽然切入点是“信息行为”,但最后的研究结果却是对研究对象整体的文化情境与结构的描述,在系统与整体的文化背景框架下诠释研究主题,保证了琐碎研究资料分析框架的整体性。(5)“改变之道”的研究落脚点。人类学的本义是思考“人的改变之道”,查特曼采用发源于人类学的“人种志”研究方法,落脚点在于通过对研究对象信息世界现状的反思寻求使研究对象信息世界变好的“改变之道”。

      1.3 理论基础:社会学、心理学等学科的经典理论

      查特曼的情报学研究注重借鉴其他领域的理论来解释信息行为。如前所述,查特曼偏爱人种志的研究方法,而这种方法要在整体与系统的特定文化背景框架下考察其成员的行为模式、风俗和思维方式。这种整体性、宏观性的文化探讨,并非现有情报学理论的擅长之处。因此查特曼引入了传播学领域的“满足理论”,从媒介和受众的关系入手,解释小世界生活成员的信息搜寻行为[8];借鉴心理学领域的“疏离理论”,从个体主观上的心理感受和体验入手诠释清洁工们的信息行为[6];并对社会学领域的“参照群体”理论对信息学研究的意义作了专文探讨[9]。而在大量应用已有理论的同时,她发现所观察行为的一些方面用现有理论无法分析,因此创立了“信息贫困”、“圆周生活”“标准行为”等学说,而这些理论来源于“局外人”、“内部人士”、“社会控制”、“社会类型”等社会学重要概念的启发。可以说,社会学及心理学的理论借鉴,是查特曼教授的情报学研究有所建树的重要条件。

      2 查特曼的情报学理论及其学术贡献

      查特曼教授提出了几种情报学理论:“信息贫困”、“圆周生活”和“规范行为”。这些理论为我们理解生存于边缘化境地的社会弱势群体的信息世界,为改善他们的信息行为和生活条件提供了有效思路。

      2.1 “信息贫困”理论

      “信息贫困”理论来源于查特曼教授对退休社区老年妇女的研究[5]。在人种志的观察过程中,发现老年妇女们直接接触到的是一个缺乏有意义建议或帮助的世界,这一“现象”引发了查特曼教授对“信息贫困”理论的创立,并在1996年“局外人的贫困生活世界”的研究中进一步完善了该理论。

      查特曼的研究发现,在退休老年妇女居住的社区、在这个相互支持和帮助的似乎是与世隔绝的世界的边界内是一个小社会,生存于其中的退休老年妇女被自我保护行为驱动着,努力去解决生活中的突发状况。与此同时,致力于表现的正常的动机引发保密和欺骗的表现,基于对这些现象的解释,查特曼提出了“信息贫困”理论。

      “信息贫困”理论的内容包括[10]:(1)被定义为信息贫困的人们认为自己没有任何有可能帮助到他们的资源。(2)信息贫困与阶层区分部分地联系在一起。也就是说,信息贫困的条件受那些对信息获取拥有特权的外部人士的影响。(3)应对社会规范的自我保护行为决定了信息贫困。(4)隐瞒和欺骗都是自我保护的机制,出于对提供有用信息的他人的能力或意愿的不信任感。(5)由于存在负面影响大于益处的意识,往往不会采纳暴露自己真正问题的风险性决策。(6)新知识将会被选择性地引入贫困人口的信息世界,影响这个过程的条件之一是这些信息与日常问题和关注事件解决的相关性。

      查特曼认为,来自于外界的、所需信息的最大屏蔽物是穷人的生活体验。很多东西在变得清晰前很难捉摸。“信息贫困”理论解释了社区退休居民生活世界的真实性逐渐减少的问题,这一现象是可怕的,原因在于苛刻的对信息的撤回。

      在“局外人的贫困生活世界”的研究中,查特曼观察到囚犯们“被局外人定义为……不是生存世界的组成部分”,囚犯们不需要额外信息去充分参与他们的现实,因为这种意识的存在,囚犯们没有寻求信息的动力。类似这样的意识作为信息行为的妨碍物将成为小世界的文化规范。小世界中的人们学习这些标准,而这些文化标准将产生她认为的“信息贫穷”;遵守这些标准的群体将引发对信息的规避行为,而这些信息对群体中的人们是有益的,如果他们去寻求的话。

      “信息贫困”理论从信息角度入手“见微知著”,能够很好地解释信息化社会为何两极分化问题日益严重。

      2.2 “圆周生活”理论

      “圆周生活”理论来源于查特曼对美国东北地区安全系数最高监狱女囚信息世界的研究。她观察到女囚们生活于“圆周”社会,这是一个对具有大量约摸性和不精确性的环境有着特定接受水平的社会。圆周生活圈是一个既解放又限制的世界。解放性在于它证实了一个人的条件,设置了人们建构每天现实生活意义的标准,是一种受保障的、循规蹈矩式的生活。而受限制是因为成员的行为是由在这个生活游戏中其他游戏者决定的合适的标准来评价的。“圆周生活”决定了在小世界中哪种信息会被传达,哪些信息会被截留,社会控制是这种小世界圆周生活得以存在的关键因素之一。

      “圆周生活”理论的具体内容包括[7]:(1)小世界概念化对于圆周生活是最基本的,因为它建立了圈子内部人士行为的合法边界。(2)社会规范迫使个人行为经受公众审视,它是评价行为(包括信息搜寻行为)是否合适的公众监督域。(3)建立恰当行为的结果是世界观的产生,这个世界观包括语言、价值观、意义、符号以及在当前时空内保持世界观的背景等。(4)对于大多数的我们而言,世界观通过圆周生活的方式运作。基本上,这是一种保障性的生活。大多数时候,它以足够的可预测性在运转,直至严重问题的产生,否则信息搜寻行为没有意义。(5)圆周生活圈的成员不会越过他们世界的边界去搜寻信息。(6)只有在某种程度上满足下列条件,个体将会越过信息边界:A.信息被认为是至关重要的;B.存在集体期盼,信息是与解决问题相关的;C.有了圆周生活不再运作的认知。

      “圆周生活”理论提供了审视社会生活的一种策略。在监狱这种残酷、小世界的圆周环境下的女囚们的信息搜寻行为是自卫性的。信息行为的目的首先是为了生存,其次是为了让自己拥有控制力。获取与交流的信息内容包括与日常生活模式、人际关系和其他来自于生活的事物相关的信息。在小世界的生存环境下,信息的影响方式是即时的。总而言之,圆周生活不赞成信息搜寻行为,因为没有搜寻外部信息的需求。

      2.3 “规范行为”理论[11]

      查特曼的“规范行为”理论包括四个基本概念:社会规范、世界观、社会类型和信息行为。具体内容有:(1)社会标准是社会圈子成员遵守的已展示的理想公共行为的标准。(2)成员选择遵从社会标准,因为它是一种在特定的时间和背景下确认“什么是规范”的方式。(3)世界观由规范价值所塑造,规范价值影响成员看待世界的方式。世界观是一个集体的、视为理所当然的态度,这种态度让成员明白应该对哪些事件做出反应以及应该忽视哪些事件。(4)日常生活中的实际情况包含着一种信念:社会成员的行为受他们的注意和兴趣的影响。把人们归于理想的或者稍欠理想类别的过程可以看做是社会典型化的过程。(5)信息行为是一种构造,通过它处理日常生活中的实际情况、对行为施加影响以获取或避免对信息的控制。合适行为过程的选择受成员信念推动,这种信念与支持规范生活方式的必需物相关。

      “规范行为”理论通过承认并系统观察嵌入在特定小世界中的社会性,能很好地解释在公共的文化空间内被绑定在一起的人们生活中信息的背景作用,描述和解释了在社会现实的背景内,人们对信息进行处理以生成、提炼、回收利用等行为及其原因。

      3 对情报学研究的启示

      综上所述,查特曼教授在纵览宏观的群体文化背景和考察微观的个体意义上拓展了情报学的视野,在此基础上解释个体的信息行为,理解社群的信息困境,无疑具有现实的意义。她所提出的情报学思想及理论创新对当今的情报学研究有深刻的启示。

      3.1 信息用户研究是一个长期的、循环的过程

      著名的前苏联情报学家A.И米哈伊洛夫认为对科学情报用户研究工作是“不易”的事情。因为不同用户情报需求的特殊性和所有人在不同程度上都不会或不善于马上准确地表达出他的真实情报需要[12]。同理,对其他用户的信息研究也是如此。查特曼教授的研究主题是社会弱势群体的信息世界,但社会弱势群体的数量不在少数,且构成多元化,如何反映这些群体的真实信息世界,寻求对他们的有效帮助,是信息需求研究领域的重要问题。查特曼教授从每个具体的弱势群体入手,观察他们的信息行为、找寻生活现实的可能解释,从低收入工人到清洁工、从清洁工到老年妇女、从老年妇女到女囚……从借鉴其他领域的“满足理论”,到自我建构“信息贫困”理论,再到“圆周生活”理论的提出,“规范行为”理论的完善,在对不同弱势群体信息世界现象的诠释中,每一次的研究都通过既有理论解释了一些现象,而一些不能用现有理论有效解释的现象,又启发了作者新的思考。

      长时间与研究对象直接接触的人种志观察、访谈,循环的、逐步发展的理论建构,查特曼的研究经历及其成果为情报学用户研究提供了可借鉴的研究方法和新的视野。

      3.2 “兼容并包、思想自由”的学术探索

      “兼容并包、思想自由”的治学思想是查特曼教授研究卓著的重要法宝。“兼容并包”主要表现在两方面:一方面是接受其他学科领域的思想用于情报学现象的研究;另外一方面是对研究对象的尊重与包容,通过长时间的亲身近距离观察与面对面访谈来了解研究对象,而非对他人资料的二手利用。尊重和包容的态度保证了田野资料的完整性。“思想自由”是“兼容并包”的发展。宋朝朱熹说过:“学贵有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学术研究过程中的疑问是思想自由的关键标志之一,在利用现有理论不能解释所观察到的现象或问题时,查特曼教授在原有理论基础上大胆创新,其卓越的情报学理论建树使其成为名重一时的情报学研究领域引领者。

      查特曼教授定性研究方法的使用,对情报学理论研究的发展,已影响和激励了国外许多LIS学者[13]。全面系统地了解查特曼教授情报学的研究特点、情报学理论内容及其学术贡献,对于经济与文化区域发展极不平衡的我国来说,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对研究弱势群体的信息需求和行为,帮助他们利用信息改变自我,改善生活环境,跟上时代发展的步伐,有着重要实用参考的价值。

标签:;  ;  ;  

阿尔弗雷达183;查特曼情报学研究_情报学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