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江侗族地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路径探讨
韦茈伊
(三江侗族自治县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发展中心,广西三江 545500)
摘要: 通过调研三江侗族地区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情况,发现三江侗族地区非物质文化遗产面临着社会重视不够、保护经费配套跟不上、机制不健全,专业人才缺乏等问题,针对问题,探讨三江侗族地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路径。
关键词: 三江侗族地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路径
文化遗产是承载中华民族精神与情感的重要载体,是维系国家统一、民族团结的基础,也是人类智慧的体现。[1]2017年12月23日在第十二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三十一次会议上文化部部长雒树刚向全国人大常委会作《国务院关于文化遗产工作情况的报告》,报告中强调了文化遗产保护的重要性以及保护工作的任重道远。作为综合性的文化遗产类型,非物质文化遗产有其基本特点。非物质文化遗产一般是作为艺术或文化的表达形式而存在的,体现了特定民族、国家或地域内的人民的独特的创造力,或表现为物质的成果,或表现为具体的行为方式、礼仪、习俗,这些都具有各自的独特性、唯一性和不可再生性:而且.它们间接体现出来的思想、情感、意识、价值观也都有其独特性,是难以被模仿和再生的。[2]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价值,就是非物质文化遗产对人类具有的重要功能和作用,它存在于非物质遗产本身与人类的相互关系中。[3]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就是保护我们的历史,保护我们的文化基因。
1 三江侗族地区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情况
三江侗族自治县是广西唯一的侗族自治县,民族历史文化悠久,文化遗产资源丰富。据普查统计,全县民族文化涉及到民间文学,传统音乐,传统舞蹈,传统戏剧,曲艺,传统体育、游艺与杂技,传统美术,传统技艺,传统医药,民俗10个大类126个子项,是柳州乃至广西文化遗产资源种类最多、内容最广泛最丰富的民族县之一。目前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3个、代表性传承人5人;自治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31个、代表性传承人31人;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33个、代表性传承人37人;县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50个、代表性传承人118人。
“反正到哪儿都是卖,我也懒得计较。”她拍了拍身下的床头柜,“那个小牌牌,我这里攒了好几百呢。除开平素的花销,还可以换大洋,十个牌牌换一块。二丫走的时候也换了,有一二十块吧。”
2 三江侗族地区非物质文化遗产面临的问题
2.1 社会问题
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城镇化、现代化水平的提高,民族文化遗产生存环境发生巨大变化,许多重要民族文化遗产消失和逐渐失传,民族文化遗产保护面临严峻问题。加之众多年轻人外出务工,传承群体无形中大大减少。其次是群众精神文化生活多元化,电视、智能手机、互联网等已成为了当下文化娱乐生活的主体,群众对传统文化的兴趣减弱。
自十七大报告提出“开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宣传普及活动,推进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1]以来,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研究成果显著,学界主体论、认识论、方法论、交叉学科等确立研究路径,促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研究的发展。但若以研究学科建设与发展为视角,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在学科属性、研究对象、研究内容与学科支撑等皆存在亟待改进之处。因此,笔者拟以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研究学科建设与发展为视角,就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学科属性、研究对象、研究内容与学科支撑等阐述自己的看法。
2.2 保护经费配套跟不上
二是积极利用传习经费,确保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活动顺利开展。从2017年开始国家文化部每年发放国家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每人每年2万元;自治区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每人每年4500元;市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每人每年2000元;县级代表性传承人从2015年开始县人民政府发放每人每年600元。为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开展传习活动提供了重要的保障。
2.3 机制不健全,专业人才缺乏
依托国家级和自治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建立传承基地、生产性保护示范基地、保护示范户,利用和整合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采用真人、图片、实物、音像展示等方式,使非物质文化遗产变成让群众“看得见、摸得着”的直观活态文化。目前已建设十大传承基地、十二个自治区级保护示范户以及十五个县级保护示范户。
三江侗族自治县文化遗产资源丰富,被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现有二座侗族风雨桥、一座侗族鼓楼。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三江侗族文化研究取得了丰硕的成果,影响不断扩大,越来越引起世人关注。为确保侗族文化遗产保持的多样性、文化生态空间的完整性及文化资源的丰富性等,我们提出“建立三江侗族自治县文化生态保护区”理念,并采取了一系列文化保护措施,取得了许多令人瞩目的成效。2013年成功申报为自治区级侗族文化(三江)生态保护区,并且完成了规划纲要的制定。
3 三江侗族地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路径探索
3.1 立法保护:建立健全地方文化遗产法律法规
二是积极挖掘申报代表性传承人。2013年公布三江侗族自治县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27人;2014年申报第二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申报25人,获批9人;2015年申报第二批县级代表性传承人,申报93人,通过考核获批69人;2015年8月负责申报第四批自治区级代表性传承人,申报21人,获批9人;2015年10月申报第五批国家级代表性传承人,申报2人,获批2人。三是积极挖掘申报薪传奖。2013年,国家级侗族木构建筑营造技艺传承人杨似玉申报第二届中华非物质文化遗产“薪传奖”的评选,成功获批;2014年,国家级侗族大歌项目代表性传承人吴甫美栾申报第三届中华非物质文化遗产“薪传奖”的评选,成功获批。
3.2 项目保护:积极挖掘申报,列入保护名录
一是通过申报专项项目资金,解决保护资金缺口问题。2014年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发展中心申报国家级专项工作经费,获得侗族木构建筑营造技艺项目经费100万元;该资金用于项目数字化建设、“文化和自然遗产日”举办侗族木构建筑营造技艺手工艺大赛、资源调查与整理并出版书籍、大数据平台建设、传承基地建设;2015年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发展中心申报文化和自然遗产保护利用设施—侗族大歌展示馆,于2017年获批960万,目前正在建设中;2016年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发展中心申报国家级专项工作经费,获得侗戏项目经费90万元;该资金用于侗戏汇演、培训班、下乡巡演、传承基地建设;2017年负责申报国家级专项工作经费,获得侗戏项目70万元;该资金用于侗戏汇演、培训班。专项项目资金的申报及专项使用,可以精准化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
2013年6月三江侗族自治县人民政府印发了《三江侗族自治县联席会议制度》,加强了三江侗族自治县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制定了工作职能、成员单位,统一协调解决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中的重大问题;2015年7月8日三江侗族自治县第十五届人民代表大会第六次会议通过、2015年9月25日广西壮族自治区第十二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十九次会议批准《三江侗族自治县少数民族特色村寨保护与发展条例》;2016年11月30日广西壮族自治区第十二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二十六次会议通过《广西壮族自治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条例》;2017年12月柳州市文新广局印发了《柳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平台管理暂行办法》、《柳州市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团体)年度考核暂行办法》、《柳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专项资金使用管理暂行办法》、《柳州市年度十佳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团体评选暂行办法》、这些地方文化遗产法律法规的建立健全,进一步明确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权属,从而使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法制化、规范化、制度化,将立法保护和制度保护结合了起来。
项目区的土壤类型主要是沙土,土质疏松,透水透气性好,但保水保肥能力差,不太适宜某些植物生长,耕种时需要改良。道路绿化带中有大量人工栽植树种,主要有香花槐、国槐、白蜡、桧柏、云杉和刺槐等,且植物的整体长势良好。
3.3 基地保护:夯实文化生态和传承基地建设
在黑河分公司的逊克片区齐克加油站,那里的农户相对需求比较大,齐克加油站就在“10惠”活动中,要求先充值1000到2000元,同时当天加满200升柴油,还能赠送一些非油品,比如粮油等商品。
三江侗族自治县非遗中心工作人员都是原三江侗族艺术团演员,文化水平低,有三分之一的工作人员是初中文化程度、三分之一的工作人员是中专文化程度,个别同志已临近退休。目前全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工作已进入数字化采集,申报更专业更严格,急需高学历专业人才充实到保护工作队伍中,让三江侗族地区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工作能够得到全面的保护与发展。
3.4 专项专用:有效运用项目资金,确保有续传承
一是积极挖掘申报非遗项目。2014年《老巴坡会》、《侗族打油茶》列为第五批自治区级非遗项目;2015年《侗族多耶》、《侗族琵琶歌》、《侗族服饰制作技艺》等13个项目列入第五批市级非遗项目;2016年《侗族多耶》、《侗族琵琶歌》、《侗族服饰制作技艺》等11个项目列为第六批自治区级非遗项目;2018年《三江侗族酸食制作技艺》、《三江侗族棋艺》等7个项目列为第七批自治区级非遗项目。
目前国家文化部每年按照项目类别申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专项保护经费,我县国家级非遗项目名录3个,而全县目前共有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名录50个,自治区级、市级、县级保护名录尚无保护工作经费,极大阻碍了项目的挖掘整理、收集申报工作。
技术为我们提供的是一种可能,使用则需要智慧和远见。在技术高速发展,信息急速炸裂的时代,我们更应当注重思考和批判,如同维利里奥那样,正视和洞察技术的得失,才能让我们更好、更有利的运用技术。
3.5 活态保护:扩大非遗项目的知名度和影响力,提高全民保护意识
一是积极推动民族文化进校园、进社区、进机关,使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后继有人。近年来,三江侗族自治县积极推动民族文化进校园,如侗族大歌、侗戏、侗族器乐、侗族刺绣、三江农民画、侗族琵琶歌、侗族多耶等项目已在全县各乡镇培养近6万人次;2016年至2017年三江侗族自治县文化馆开展侗族大歌免费培训班进社区、进机关共26期;2017年开展戏曲体操进校园共34所学校。此外,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还把三江农民画、三江彩调带入培训机构兴趣班。
二是通过传统节日让民族文化遗产显现活力。传统民俗是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一个主要组成部分,作为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的重要文化载体,代表着生生不息的传承,是各少数民族传统文化的精髓。我县传统民俗文化精彩纷呈,每一个节日都有丰富的民族文化内涵和与其相关的民俗活动。民俗类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名录有:侗族百家宴、侗族款习俗、侗族花炮节、侗族二月二侗族大歌节、三江侗年等12个。在做好民俗类传统活动策划组织、社会宣传、活动保障的同时,充分开发利用民族传统文化,发展特色民俗旅游活动。广西“三月三”、文化和自然遗产日是非遗人的节日,从2014年开始三江侗族自治县组织代表性传承人在本县以及柳州市主会场、自治区主会场参与展示、展演,充分宣传三江侗族自治县优秀的民族文化,提高全民保护意识。
三是通过组织开展培训班、展示展演的形式,扩大传承群体。
2013年至今三江侗族自治县每年组织非遗代表性传承人参加县、市、区举办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培训班;2016年至2017年中国文化部、教育部举办的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群研修研习培训计划,三江侗族自治县非遗传承人及民间艺人有200多人参加培训,通过培训提高了传承认知与技艺的提升;2016年至今承办了广西“三区”人才支持计划培训班、柳州市贫困地区非遗传承人群传统技艺技能培训班,培训人次500余人,充分扩大了传承群体,使非物质文化遗产发扬光大。
参考文献
[1]中国民族民间文化保护工程国家中心编.中国民族民间文化保护工程普查工作手册[M].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2005.05,第2页。
[2]张玮玲,崔娜编著.公共文化服务理论与实务[M].宁夏:宁夏人民出版社,2014.11,第32页。
[3]王文章主编.非物质文化遗产概论[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13.05,第110页。
中图分类号: G12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6-4110(2019)05(C)-0051-02
作者简介: 韦茈伊(1986.5-),女,广西融水人,任职于广西柳州市三江侗族自治县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发展中心,本科,研究方向: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