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化强省建设的新时代特征
赖华先
[提 要] 党的十八大以来,文化作为“五位一体”的社会发展体系中的重要一环,地位不断提高,作用进一步显现。党的十九大以来,各省的文化强省建设,从理论到实践均展现出新作为、新气象,这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指引的结果。“十三五”期间的文化强省建设,是“文化生产力”从“助力”到“主力”的发展过程。“文化+”与互联网、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5G时代等新模态、新业态之间将产生广泛而深刻的融合。文化强省建设同时肩负党委政府领导传统文化功能的重任。传统文化功能与文化生产力的结合,使文化强省建设成为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鲜明特征,从指导思想、精神和智力支撑、文化生产力等方面对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产生全面而深远的形塑力量。
[关键词] 文化强省;文化生产力;时代特征
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于2017年5月7日印发并实施《国家“十三五”时期文化发展改革规划纲要》(以下简称 “纲要”)。《纲要》是宣传文化领域贯彻《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的建议》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的专项规划,也是指导“十三五”时期文化发展改革的重要纲领和遵循。除序言外,共分为十三个部分。第一部分是总体要求,明确了“十三五”时期文化发展改革的指导思想、方针原则和目标任务。第二至第十二部分对11个方面的工作进行了部署,依次为加强思想理论建设、提高舆论引导水平、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繁荣文化产品创作生产、加快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完善现代文化市场体系和现代文化产业体系、传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提高文化开放水平、推进文化体制改革创新、加强文化人才队伍建设、完善和落实文化经济政策,同时开列了一系列专栏和项目,基本涵盖了文化建设的方方面面。第十三部分为组织实施,对各地各有关部门抓好规划落实提出了明确要求[1]。《纲要》成为“十三五”期间指导各省进行文化强省建设的基本遵循。
一、文化强省建设是我国改革开放不断深入,现代化建设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
2005年7月30日,河南省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关于 《河南省建设文化强省规划纲要》的决定,首次提出建设文化强省的规划纲要。到2011年,全国有近一半省份出台了贯彻落实十七届六中全会精神推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实施意见。如北京、天津、河北、黑龙江、辽宁、吉林、河南、山东、江苏、浙江、福建、湖南、四川、贵州等。到2017年,江西、广东、湖北、安徽、山西等省份先后出台文化强省建设规划纲要。党的十九大后,文化强省建设成为全国各省(自治区、直辖市)施政的热点领域,“文化强省”也一举成为政治新闻的热点词汇。
江西省在推动改革发展的同时,省委省政府对文化建设寄予了更高期望,提出了“文化强省”建设的奋斗目标。在江西省“十三五”规划纲要和省第十四次党代会(2016)报告中,都提出了“建设文化强省”的目标任务。2018年8月17日,《中共江西省委 江西省人民政府关于加快文化强省建设的实施意见》发布。2019年5月9日召开“文化强省建设推进大会”,省委书记刘奇在大会上讲话时指出:“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从党和国家事业全局出发,紧紧围绕坚定文化自信、建设文化强国,对推动社会主义文化繁荣兴盛发表一系列重要讲话,作出一系列重要论述,把文化建设提升到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战略高度,为加强新时代文化建设提供了根本遵循。我们要认真学习、深刻领悟,更好地武装头脑、指导实践、推动工作,树牢‘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坚决做到‘两个维护’,确保文化强省建设的正确方向”[2]。
信息化教学手段有其优势,但不能唯“电”是从,要根据教学内容来选择合适的教学媒体及表现形式,树立正确的评价标准,信息化教学的好坏并不在于其“精美的外表”与高超的制作技术,而应从具体的教学内容出发,精心设计教学,决定是否用信息技术进行教学,用在什么地方,达到什么目的。
回顾新中国成立以来的历程,党和国家从筹备建国开始,就对文化建设非常重视。1949年政治协商会议召开,就广泛听取了各民主党派和爱国人士的意见和建议。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和政治协商会议制度,形成了党内党外文化的有机结合和统一。但因当时的时代条件,以及党的理论的不完备,以阶级斗争为纲,造成了偏重文化的意识形态属性和社会主义属性(阶级属性),对资本主义文化采取排斥甚至是敌视的态度。党和国家在文化建设方面取得巨大成就的同时,也难以形成开放的吸收世界优秀文明成果的局面。
改革开放以后,党和国家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党对文化建设的绝对领导的同时,广泛吸收资本主义优秀文明成果,以改革开放的胸怀与勇气,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我们注重向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学习,打开国门搞建设。在文化建设上全面学习西方的教育制度、科学技术、现代市场经济制度,体现了一个优秀的“学习者”的角色。从90年代中期开始,“中西马”成为党的理论建设的一个重大课题。从这个课题的研究对象来看,中国文化(包括优秀传统文化、现当代文化)、西方文化、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成为三大主要内容。
党的十八大后,面对新的国际国内形势,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以深厚的马克思主义理论修养、丰富的治国理政经验、深邃的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眼光,以实现“两个一百年”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的强烈使命感,从顶层设计出发,推进“五位一体”的总体布局,推进“四个全面”的战略布局,在治国理政方面取得了巨大的成绩。回顾这七年的辉煌历程,我们看到,在文化建设方面,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中国传统优秀文化 “根”和“魂”的基础性地位,正本清源,形成了以中国文化、中华文明为主体的文化观,强调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和中国文化、中华文明的有机结合。这样,就形成了以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为思想统领,以中国传统文化为根基,以现当代中国文化(包括西方文化)为血肉的文化建构。这一文化建构的形成,标志着党和国家的文化建设进入新时代,必将产生深远的历史影响。
四是传统文化企业转型升级较慢。我省一大批传统文化企业,由于体制机制不灵活、资金投入不到位和创新人才匮乏等原因,企业未能及时转型升级,没有及时适应与旅游、科技、金融等产业融合发展的大趋势,遭遇发展瓶颈。如一些传统强势报刊传媒、广播电视服务业,近年来广告收入下降,用户数减少,电视开机率和收视率下滑,经营每况愈下,增长乏力,广播电视播出机构面临较大的生存危机。
这是从我国建国以来的文化建设的学术史梳理中得到的一条主线。从这一主线来看,文化强省建设并不是空中楼阁,如果没有改革开放以来的高速发展,没有中国现代化建设的全面推进,没有遵循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的指导,文化强省建设不仅没有思想指引,也没有物质基础。党的十八大,特别是党的十九大以来,党和国家对新时代文化建设规律的认识更加全面深刻,把握得更加精准。全国各省(自治区、直辖市)的党委政府遵循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指引,纷纷提出加快文化强省建设的纲要规划,不断推进文化强省建设,体现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蓬勃力量,充分体现出全国各族人民贯彻落实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进行新时代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时代特征。
通过将每个绩效指标与临床意义、政策重要性、干预敏感性、科学性、可行性进行优先矩阵评估,根据评估结果,结合集团战略发展规划,按照战略共识图“聚焦重点,关键性的少数”原则,从中确定“关键驱动真北指标”,根据SMART原则确立每项真北指标战略目标值,建立关键绩效指标体系测量、分析和评价系统,从而确保绩效指标符合恩泽价值观落地。
二、文化强省建设是新时代条件下文化生产力从“助力”到“主力”的发展过程
在我国当前的经济社会发展形态中,“文化+”与互联网、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5G时代等新模态、新业态之间的联系越来越紧密,融合的深度和广度是前所未有的。在当代时代条件下,文化已经成为社会体系中不可或缺的重要一环。在信息、数字经济中,文化所体现出来的不再是作为经济的搭台手、鼓吹手,而是直接作为经济的一部分,已经具备了生产力的全部要素。因此,当代社会,文化已经成为一种生产力,从经济的“助力”变成了“主力”。
以2018年8月17日发布的《中共江西省委江西省人民政府关于加快文化强省建设的实施意见》为例,第一部分为总体要求,分为指导思想和发展目标二个小节;第二部分为主要任务,提出了八个方面共30条具体任务;第三部分为保障措施,提出了四条要求。在指导思想中,提出“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坚定文化自信,坚持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坚持百花齐放、百家争鸣,坚持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正确处理政府与市场和社会、继承与创新、改革与发展、事业与产业的关系,传承优秀传统文化,弘扬红色文化,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促进文化与经济、科技、旅游、金融、体育等融合发展,不断提升文化的创造力传播力影响力和综合竞争力,努力开创江西社会主义文化繁荣兴盛新局面,为从更高层次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对江西工作的重要要求,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建设富裕美丽幸福现代化江西提供强大的思想保证、精神动力和文化支撑。”
5.人工成本总额与人均人工成本综合考虑。人工成本管理的根本目的是提高人工成本的投入产出效率,从而决定了管理措施并不是以压低工资降低成本为切入口。要同时关注人工成本总额及人均人工成本、人工成本等结构性指标,对各指标进行动态管理,多维度分析,最终确定人工成本总的控制目标。例如可以通过对各类人员人工成本利润率的分析,对人员结构进行优化和调整,以促进员工队伍结构更加合理,工作效率进一步提高。
在主要任务中,“推进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创新”排在第三位,体现了对传统文化传承创新的重视。第七方面主要任务“实现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用了6条(第21-26条),从“壮大文化市场主体”、“打造数字文化产业高地”、“提升文化产业园区辐射能级”、“加强产业支撑平台建设”、“打造江西文化旅游品牌”、“完善大众文化消费体系”等方面进行了全面规划和部署。
江西省在出台文化强省战略之后,省委把开展加快文化强省建设调研,列入“1+8”集中调研活动,体现了省委、省政府对文化建设的高度重视。从2018年4月至7月,江西省委宣传部联合相关单位,组成“1+4”专题调研组,围绕全省文化资源的现状和保护、文化事业发展、文化产业发展、文艺精品创作生产和人才队伍建设等内容,深入全省各地开展调研,形成了《关于加快文化强省建设的调研报告》。
在《报告》中,调研组在对江西文化建设的家底进行摸底统计分析之后,在调研报告中提出了江西文化建设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包括:1.文化资源保护利用成效初显,但挖掘和传承创新不够;2.文艺创作屡获突破,但叫好又叫座的精品力作还不多;3.文化事业基础逐步夯实,但基本公共文化服务设施和效能还存在差距;4.文化“走出去”步伐加快,但江西文化的对外影响还比较有限;5.文化产业体系初步形成,但总体实力偏弱;6.文化队伍建设有较大突破,但各类人才仍较为短缺;7.对文化建设高度重视,但保障机制还不完善。
三是文化企业少而偏弱。我省文化企业总体偏少,2016年共有各类文化企业12032家,数量不足全国平均数的一半,在全国排第19位,中部第5位。目前,我省营业收入破百亿的文化企业只有江西出版集团;全省文化企业包括在香港上市和新三板挂牌的才12家,其中A股上市的文化传媒类企业仅有中文天地1家,文化与资本的融合发展还有待加强。而同为中部省份的安徽省,截至2017年已有45家文化企业上市或新三板挂牌;湖北省仅2016年一年就有4家文化企业在A股上市,2家在港股上市,17家挂牌新三板。
二是文化产业平台数量少、规模小。由于缺乏统一的规划和管理模式,我省文化产业基地园区特色不明显,产业配套不完善,集聚效应和规模效应不强。首先是数量少。全省文化创意产业园区数量在全国31个省(区、市)中排名第17位,在中部六省排名倒数第二。其次是规模小。以出版印刷基地为例,目前我省仅有江西国家数字出版基地、赣州吉安国家印刷包装产业基地和景德镇国家版权示范基地共3家,且规模普遍偏小。2017年,江西国家数字出版基地入驻企业60余家,实现营业收入约68亿元;赣州吉安国家印刷包装产业基地入驻企业53家,实现营业收入43.1亿元。而广东国家数字出版基地实现营业收入259.5亿元,江苏国家数字出版基地实现营业收入255亿元。我省“文化+科技”“文化+旅游”“文化+金融”等发展模式尚未真正形成,具有核心版权和自主创新能力的文化产品和服务比较缺乏。
通过调研组的报告可知,江西省的文化产业相比其他发达省份还存在不小的差距。但是从另一个角度,可以看出我国文化产业的发展速度较快,发展空间较大。从全球视野来看,我国的文化产业和西方发达国家相比存在的差距不小,但我们有信心,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指导下,中国的文化软实力建设,中国文化输出能力建设,文化产业国际化之路,在新时代必将迎来更大的发展机遇。
在文化产业部分,调研组通过数据对比,提出如下存在的问题:
国外学者认为,智慧校园利用信息技术来改变学生的学习和教师的工作,“为人们创造服务”[5]。总之,智慧校园综合运用智能物联网、高速互联网、高速无线网、虚拟化技术、云计算、统一存储和分布式存储以及大数据平台等信息技术,全方位感知校园物理环境,智能识别师生个体,实现以人为本的个性化服务。
从中美贸易历史发展的总体情况来看,中美贸易额在经历了2000~2011年的高速增长后,增速已逐年下滑,并于2016年从5586.7亿美元的高位下滑至5208亿美元。但尽管如此,中美贸易仍然在世界贸易中占有重要的市场份额。从中美贸易占中国大陆进出口总额的比重来看,基本维持在14.4%左右,曾于1999年达到最高点17.1%,之后随着中国对外贸易局面的逐步打开,该比重虽有所下滑,但美国作为中国第二大贸易伙伴的地位仍然稳固。从中美贸易占世界贸易总额的比重来看,中美贸易的市场份额由1995年的0.8%稳步上升至2016年的3.3%,在世界贸易中的重要度不断提升。
一是发展质量不高且不平衡。据中国人民大学发布的 “2017中国省市文化产业发展指数”显示,江西综合指数和产业生产力、产业影响力和产业驱动力等重要指标无一进入前十;2017年全省文化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仅为3.86%,落后全国水平0.43个百分点,较北京市(14.3%)、广东省(5.26%)、浙江省(5.8%)等经济发达省市差距更为悬殊;也低于我省2020年占GDP比重达到5%的预期目标。我省文化产业结构不合理,规模以上文化服务业占比严重偏低。2017年,全省规模以上文化企业实现营业收入1761.50亿元,其中文化制造业营业收入达1380.35亿元,占比78.4%,代表文化产业形象和实力的文化服务业(内容产业)占比仅为13.6%,而全国占比达28.3%。此外,我省文化产业还存在区域发展不平衡的问题。比如,2017年,全省文化产业营业收入最高的南昌市,占全省的19.0%,高于萍乡、新余、鹰潭、景德镇4个地市的总和。
比较从“十二五”到“十三五”时期的文化发展改革规划纲要,体现了从指导思想和主要内容的持续性和一贯性,又体现了时代性和发展性。从2017年以来各省(自治区、直辖市)的政府工作报告,以及各地召开的党代会、全代会提出的文化强省建设目标、文化强省建设动员会、推进会来看,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党委政府生动体现了学懂弄通、贯彻落实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将文化建设提高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的重要高度来抓紧落实。
根据《贵州植物志》(第十卷)记载,贵州有兰科植物74属,246种、1亚种、8变种、4变型[1]。2013年研究统计表明,贵州兰科植物达84属280种[2]。未统计到的[3-4]和后期陆续报道的贵州兰科新分布记录[5-6]有20余种。笔者在开展贵州省第四次中药资源普查和珍稀濒危及特有植物资源调查过程中,发现了6种兰科植物,结合照片、标本、引种的活体,检索查阅《中国植物志》《Flora of China》和相关文章,发现有6种兰科植物在贵州无详细分布记录或报道,故确定为贵州兰科植物新分布。
三、文化强省建设已成为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鲜明特征
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九大报告中指出,文化自信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发展中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牢固树立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不断增强意识形态领域主导权和话语权,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继承革命文化,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不忘本来、吸收外来、面向未来,更好构筑中国精神、中国价值、中国力量,为人民提供精神指引。
本区表层土壤Zn含量较低,变化范围为39.2~88.4 mg/kg,均值为56.23 mg/kg,远远低于农用地土壤污染风险筛选值(200 mg/kg)[4],表明土壤环境质量中单指标Zn处于清洁状态。
文化强省建设是一个不断发展的历史进程。以湖南省为例,2006年湖南省第九次党代会在全国率先提出“建设文化强省”战略为标志,湖南开启了文化强省建设的1.0版;以2011年省第十次党代会提出 “加快建设文化强省、走在文化强国建设前列”为标志,湖南开启了文化强省建设的2.0版;以2016年省第十一次党代会提出 “实现从文化大省向文化强省转变”为标志,湖南开启了文化强省建设3.0版。湖南省文化强省建设的每一次升级,都是文化改革发展的一次突破和跨越,为省域经济社会发展凝聚起更加强劲的精神动力。
党的十九大以来,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学习贯彻落实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在文化强省建设中主动作为,不断寻找发力点和突破点。在指导思想上,强调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强调正确处理政府与市场和社会、继承与创新、改革与发展、事业与产业“四大关系”。在发展目标上,提出持续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体系、基本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现代文化产业体系、文化发展保障体系“五大体系”建设。在实际工作中,提出分阶段发展目标,一般分为2020年和2025年二个阶段,如江西省强调要推动文化强省建设取得重要进展,其中文化产业成为支柱性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达到5%;在此基础上再奋斗五年,提出到2025年建设成为在全国具有较大影响的文化强省,文化产业成为重要支柱性产业。
文化产业成为各省(自治区、直辖市)非常重视的一项经济发展指标,成为地方经济的新的增长点,新的支柱性产业。在我国城镇化率持续提高的情况下,城市消费成为我国内需消费的主力,城市消费的特点是都市化、时尚化,文化消费在城市消费中的影响是全方位的,在政治、经济、文化、体育、教育、旅游、影视艺术等领域起着突出的影响,体现在城市居民的衣、食、住、行上。在信息化、网络化、万物互联互通的数字经济时代,文化产业的文化基因是数字经济生长的基本动力。因此,文化产业的发展,有力地促进了我国经济的转型升级,促进了我国经济新业态的塑造,增进了经济的活力,提升了人民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消费水平。文化是社会发展中更深沉,更持久,更鲜活的力量,文化产业作为新的支柱性产业,对我国“五位一体”的总体战略布局的形塑作用是深远的。
党的十九大制定的战略发展任务,中国制造2025目标,我国经济的转型升级,需要全体中国人民长期坚持发展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坚持“五位一体”的总体战略布局,坚持“四个全面”的战略布局,贯彻新发展理念。要实现这些目标,文化发展和建设所起到的作用是筑牢理想信念,提供精神和智力支撑,用先进文化支撑起人民的幸福生活。这是文化发展和建设的一个主要功能,也可以说是传统功能。另一方面,文化产业成为重要支柱产业的国民经济产业体系,将使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更好的融合和统一,成为我国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生态文明协调发展的融合剂。
“观乎天文以察时变,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文化是民族的血脉,是人民的精神家园,是国家强盛的重要支撑。文化强省建设着眼于各个地区的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着眼于各地的文化产业发展,小河水满大河满,国家的文化建设系于地方的文化建设发展。文化强省建设将为国家文化软实力建设,中华文化对外输出等提供源源不断的宝贵资源。从这个意义上,我们可以认为,文化强省建设,是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事业中不可或缺的重要一环,已经成为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一道亮丽的风景线,也必将成为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鲜明特征。
[参考文献]
[1]中办、国办.国家“十三五”时期文化发展改革规划纲要[EB/OL].http://www.gov,cn/xinwen/2017-25-07/content_5191604.htm.
[2]刘奇.加快推动文化大省向文化强省跨越,努力铸就赣鄱文化繁荣发展新辉煌[N].江西日报,2019-05-10(A01).
[作者简介] 赖华先(1976—)男,江西省社会科学院文化所副研究员,研究方向为中国传统文化。(江西南昌 330000)
[责任编辑:熊文瑾]
标签:文化强省论文; 文化生产力论文; 时代特征论文; 江西省社会科学院文化所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