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症哮喘患者机械通气时使用镇静和肌松剂的观察和护理论文_曲晶

重症哮喘患者机械通气时使用镇静和肌松剂的观察和护理论文_曲晶

(成都市龙泉驿区第一人民医院;四川成都610100)

【摘要】目的:探讨重症哮喘患者机械通气时使用镇静和肌松剂的观察和护理。方法:抽取我院于2017年1月-2018年5月期间收治的20例重症哮喘患者,选择回顾性分析方法探究患者采用镇静和肌松剂的观察以及护理内容。结果:20例患者均抢救成功,均镇静时间为(46.3±1.1)小时,6例患者产生呼吸抑制,4例患者收缩压下降至70mmHg以下,由于及时处理病情好转。结论:重症哮喘患者机械通气时使用镇静和肌松剂,并予以相应的护理可确保治疗效果。

【关键词】重症哮喘;机械通气;镇静和肌松剂;护理

[ 中图分类号 ]R2[ 文献标号 ]A[ 文章编号 ]2095-7165(2018)16-0088-01

机械通气治疗重症哮喘时选择镇静和肌松剂的目的则是将呼吸做功减少,对高碳酸血症和低氧血症进行纠正,保证呼吸肌的休息,将气道内分泌物消除,进而将气道内压降低[1]。患者可耐受气管插管,对呼吸中枢呼吸驱动力抑制,缓解患者的不良情绪使其入睡,同时进行机械通气机和患者自主呼吸,提升患者的安全感。本次研究主要分析重症哮喘患者机械通气时使用镇静和肌松剂的观察和护理,现将研究内容进行报道: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抽取我院于2017年1月-2018年5月期间收治的20例重症哮喘患者,男性患者12例,女性患者8例,年龄跨度38-72岁,(58.6±3.4)岁为平均年龄,均病程时间为(5.3±1.1)年。13例患者表现为爆发性发作,72小时内产生呼吸衰竭,7例患者发作后通过药物治疗并无任何改善,加重自身病情。20例患者均实施机械通气治疗,14例经口插管,6例经鼻气插管。初始治疗采用压力控制,而后采用同步间歇指令进行支持通气,按照患者的血气结果对设备参数进行调整。

1.2方法

用药方法。气管插管之前2-4分钟予以2.5-5mg咪唑安定、2-4mg维库溴铵进行静脉注射,待1-2分钟后患者产生深睡眠状态,创建人工气道,并予以机械通气治疗。予以其40ml生理盐水和20mg咪唑安定20mg,或者40ml生理盐水和20mg维库溴铵,将其放置在中心静脉导管A腔连接处进行泵入。②单管泵持续泵注0.25g氨茶碱和48ml生理盐水。

药物不良反应观察和护理。①呼吸抑制。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在进行单剂注射之前,病床变需要准备呼吸囊、呼吸机、抢救药物以及气管插管药物,例如肾上腺素、多巴胺、阿拉明以及多巴胺,并对心率、血氧饱和度以及呼吸情况进行监测。20例患者首次静注咪唑安定后采用简易呼吸囊进行辅助通气,并未出现由于呼吸抑制降低血氧饱和度现象。②血压降低。咪唑安定予以患者负荷剂量能够产生低血压,特别是对于低血容量患者而言,极易产生。当患者血压下降时进行充分补液,而后每小时予以10-20ug/kg多巴胺进行治疗,1-2小时后血压水平恢复正常。③药物蓄积以及药效延长。部分高龄患者由于镇静时间较长,会出现药物蓄积以及延长药效显著,为了避免此现象的产生,在进行镇静时进行唤醒计划,晨间交接班之前1小时停止采用镇静以及肌松剂,并唤醒患者,对其感觉、运动变化以及意识进行观察,协助其进行肢体活动。交接班后予以咪唑安定2.5mg。④肌无力和血钾上升。应用肌松剂时,需要对患者的血钾水平进行观察,同时检测患者的生命体征、自主运动和吸气负压等,按照结果对剂量以及速度进行调整。⑤肺部感染以及肺不张。患者镇静后为安静状态,无力进行排痰,并且咳嗽反射较差,进而提升了肺不张以及肺部感染发生率,护理人员需要增强气道湿化以及温化,确保呼吸道的湿润,有助于呼吸道分泌物的清除,并对肺部感染进行控制,降低并发症发生率[2]。对呼吸机电热恒温设置进行调节,使得呼吸机管道靠近患者位置为39摄氏度。此外辅助采用呼吸机雾化吸入确保气道湿化。每30-60分钟需要听诊一次,按照痰鸣音位置和痰液情况选择有效吸痰方法,如果痰液不容易吸出,可采用10ml生理盐水进行注入,一边注入一边吸痰,以免导管产生阻塞。曾有文献报道,抬升病床30-45度可避免呼吸机相关肺炎的产生。与此同时保持患者口腔清洁,采用氯已定对其口腔进行清洁,每日进行3次,对气囊充气情况进行检查,将呼吸机管道积水予以清除。

基础护理以及心理疏通。①因为药物镇静和肌松剂产生的效果,会减少患者自主以及肺自主运动,并且呼吸机提升了变动体位的难度,如患者为重症患者,局部皮肤长期受到压迫,静脉血回流较为缓慢,极易产生压疮和深静脉血栓。为此在进行镇静治疗的过程中,护理人员需要协助患者进行翻身,并采用三角形海绵垫对其背部进行支持,软枕放置在胸前。而后对下肢肿胀进行检查,确保肢体功能位,对肢体实施被动活动[3]。②患者在机械通气期间因为气管插管会产生暂时性失语,无法通过语言表达自身的心理需求,进而产生不良情绪。此不良情绪容易在停药撤机前产生,尤其是年轻患者,无良好的忍受力。为此护理人员需要采用板书交流方式,对患者的心理需求进行了解,并鼓励患者,提升其依从性。

2 结果

20例患者均抢救成功,镇静时间为6-190小时之间,均镇静时间为(46.3±1.1)小时,患者病情显著改善,降低起到压力。撤机后改善其呼吸循环和二氧化碳分压,采用镇静剂以及肌松剂过程中6例患者产生呼吸抑制,4例患者收缩压下降至70mmHg以下,由于及时处理病情好转。

3 讨论

机械通气联合采用镇静剂以及肌松剂对患者进行治疗,可减少患者的痛苦,提升临床疗效。然而在应用过程中极易产生不良反应,为了确保患者的安全,在进行护理时需要重视以下内容:①对药物不良反应进行观察,以免由于呼吸抑制损伤患者器官功能;②予以个性化用药,确保镇静水平,并增强人工气道管理,降低并发症发生率。③进行心理疏通,在确保撤机的基础上缓解患者的心理负担。

参考文献:

[1] 刘园园. 机械通气与镇静剂和肌肉松弛剂治疗重症哮喘临床护理[J]. 中国继续医学教育, 2017, 9(23):210-212.

[2] 袁灵,姚国媛,邓小利等.序贯镇静对重症哮喘患者每日唤醒的安全性评估[J].中西医结合心血管病电子杂志,2017,5(18):46.

[3] 董谦.右美托咪定治疗重症哮喘的临床分析[J].临床医药文献电子杂志,2016,3(44):8701-8702.

论文作者:曲晶

论文发表刊物:《医师在线》2018年第16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8/11/17

标签:;  ;  ;  ;  ;  ;  ;  ;  

重症哮喘患者机械通气时使用镇静和肌松剂的观察和护理论文_曲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