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韩两国推进信息化的战略与政策,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日韩论文,两国论文,战略论文,政策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21世纪人类已经进入了以信息化产品为标志,信息技术为基础,信息产业为支柱的现代信息社会。在信息现代化方面自感落后于美国的日、韩等东亚国家为了赶超美国,不使自己在未来信息现代化潮流中落伍,纷纷效仿各国设置经济特区、地区产业联合体或自由贸易区的方法,推进各自的信息现代化,日本与韩国也分别以建立“IT特区”及“市、郡、邑”结合的城市地区知识产业联合体,推动本国的信息化发展。20世纪新兴工业化国家和发展中国家以经济特区带动整个产业结构变革和实现现代化的有效方法,在21世纪后渐渐为日、韩等东亚发达国家所青睐,“信息技术特区”、“信息化都市”和“区域信息化中心”等不同类型的产业技术特区,为缓慢复苏的东亚国家的产业结构调整和信息化发展注入了新活力。
一、以“IT特区”推进社会信息化的21世纪日本信息化战略
为了实现日本的“IT(信息技术)基本战略”,日本先后推出《科学技术政策大纲》及《2002年信息产业设想》,确定了未来日本信息产业的发展方向。21世纪后,日本又进而制定《信息技术国家基本战略草案》(2000)和《国家产业技术战略》(2001),将建立超高速、超宽带互联网,重点发展信息、生物环境和纳米技术的前沿领域,建设全球最先进的信息化国家,作为21世纪日本信息化战略的总目标。文部科学者还就未来30年日本科学技术的领先程度、关键技术的日美比较、技术杠杆的期望效果等进行了调查。最引人注目的是日本一改以往遮遮掩掩的方式,大张旗鼓地推行建立“适用特殊用途的技术特区”和“特殊都市”的计划战略,如设立IT产业集聚,信息技术环境良好的“IT特区”和“IT高地”,建设IT基础设施完善、市内光纤普及程度高、拥有大量潜在性因特网人口和能满足日益增长的城市通信网收容空间的信息化都市。以高新技术和信息现代化的城市特区产业、技术的发展,带动日本产业结构的变革和经济复苏,成为新世纪日本赶超欧美,摆脱经济增长乏力困扰的良方。
由于日本的地域都市体制结构特殊,都道府县往往县中有市、市中有市,都市人口从10多万至东京都的1100万,差距甚大,因而“特区”和“特定技术产业都市”往往相互交错渗透。如东京都有中央区的数字化、信息传媒和现代印刷技术特区,日野市有“日野硅谷构想”高新技术特区,台东区以信息、环境、医疗和新制造技术为特点的产业支援型知识服务产业特区;千叶县木更津市的学习、教育、研究、开发型都市等等。
在全日本47个都道府县的641个城市中,已纳入长期发展远景规划、以信息、环境、生物、传媒等高新技术为主导产业方向的都市共470个,约占全国城市总数的73.3%。其中,以信息通讯关连产业发展为主的城市为70个,观光关连产业城市62个,尖端技术产业城市38个,环境关连产业城市34个,福利关连产业城市34个,农业等一次产业城市29个,商业零售业关连城市28个,流通与物流关连城市28个,研究开发型城市22个,工业城市20个,风险产业城市18个,一次产品加工型城市15个,医疗、健康关连产业城市14个,产地型产业城市10个,生活支援型产业城市8个,都市型产业城市7个,废物再生利用关连产业城市6个,传媒关连产业城市6个,映像情服与信息关连城市5个,生物关连产业城市5个。
在日本未来的蓝图中,作为高新技术特区和特定技术产业都市共180个,占全国城市总数的28%,其中涉及信息化技术与产业的城市有58个,占规划数的32.2%,初步构成了21世纪日本列岛以信息产业、生命科学产业和环境产业为主导的地域新基干产业网,在这幅高新技术带网中,“IT特区”和“信息化都市”成为日本信息化战略中的领军先锋。
二、构筑亚洲乃至世界信息产业、技术和人才新高地的日本信息化政策与策略
日本在推进信息化的过程中利用各种政策手段,刺激和振兴信息及相关产业的发展。
一是财政与税收政策。日本利用财政政策杠杆振兴电子工业,国家对电子工业实行扶持和资金补助的政策,如“电子试验研究补助金”、“信息处理产业振兴对策补助金”等,同时还采取多种减免固定资产税收的政策,如免征计算机物产税、固定资产税,对计算机租赁实行税收优惠等。国家对信息行业除减税、提高折旧外,还实行其它政策优惠,如增加25%的科研税务贷款,设立软件部分的免税储备金和意外损失储备金制度,免征技术开发资产税7%,政府实行扶持风险企业、资助新兴产业和推进信息应用技术开发的政策,对民间有发展前景企业的研究开发予以资助。作为“IT特区”、“信息化都市”战略政策的配套,日本制定了《高技术工业密集区开发促进法》,利用金融手段对特区、开发区的高科技项目提供贷款优惠,如延长贷款期限,实行有条件的无息贷款,及长期低利贷款的直接资助,或以保证金负担的间接资助方式,对风险性较强的信息企业,政府还开设培育风险投资的资本市场,开放股权流通的交易市场等,为企业融资提供场所。
二是技术政策。日本在信息化的不同阶段,采用不同技术政策刺激信息产业的研究与开发。50年代,日本实施振兴电子工业技术的政策,制定了以赶超美国为目标的“电子工业振兴临时措施法”,政策的重点是发展自有技术,摆脱对美国的依赖,增强国内民间企业的技术开发能力。60~70年代,日本在经济高速增长后,确定了以电子计算机作为信息产业技术政策的主攻方向,先后制定《特定电子、机械工业振兴临时措施法》和《特定机械、信息产业振兴临进措施法》等,政策的目标是促进大规模集成电路计算机技术,推动信息情报处理产业的发展。80年代日本先后通过修订《信振法》,制定“计算机联合开发指导方针”和“软件生产工业化系统”等加强软件开发,提高计算机应用水平的法规政策,1989年又实施《软件生产开发事业推进临时措施法》,以缩小与美国软件工业技术的差距。21世纪后,日本信息化技术政策的重点是发展信息化网络,扩大网络应用技术,将日本建成世界信息化技术强国,使“IT特区”和“信息化都市”成为世界数一数二的技术高地。为此,2000年国会通过《日本高度信息网络社会形成基本法》,制定了《e-Japan》战略,明确了信息化目标和方向。文部科学省还对2030年的日本科学技术状况作了调查,结论却令人沮丧:高新技术中,信息和电子技术居世界领先地位的项目比率竟不足美国的一半,其中,信息通讯28%、电子35%、生命科学1%、资(能)源72%、制造技术44%、城市建设42%、交通65%、材料技术4%。一直以经济强国自居的日本开始意识到技术落后对经济增长的威胁。
三是人才政策。为了普及社会信息化,日本采用多渠道培养信息化高级人才的政策,如加强学校的信息化专业教育,增设信息化相关课程,扩大培养高学历信息人才的范围,建立软件技术人才的资格考试制度和信息技术资格认定制度;完善吸引国外专业人才的机制,计划至2005年吸引国外信息技术专业人才达3万名,为日本软件产业发展提供良好基础;普及信息化知识,2005年实现因特网个人普及率超过60%,举办550万人次的信息化基础知识讲座,140万人次的信息技术职业培训,为7000所图书馆和群众文化活动场所配备电脑;政府促进产业界与学界的人才交流,资助大学举办培育创业家的各种讲座,在风险企业中实施大学生就业制度,采用多种方式培育拥有专门技术、创新能力强,能适应风险变化的多元化人才。
四是产业政策。日本虽然规定民间机构、企业是信息化的主体,但政府在信息化建设中起主导作用,内容包括为民间机构、企业信息化提供良好的环境条件,改进和完善信息化的相关法律、法规和政策;推进民间企业力不能及领域的信息化。政策的重点在于打破通信垄断,实行电信民营化,开创信息产业自由化,发挥民间资金、技术和生产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拓展多元化数据通讯及信息处理服务的社会环境,提高信息产业的市场竞争能力;对于通信行业,政府采取鼓励竞争的政策,如建立电气通信纠纷处理委员会,制定禁止垄断政策,强化公平交易职能,通过“非对称法规”,对垄断性信息企业实施政府管制,在通信产业领域引入竞争机制,实行全面自由化。
三、以“市、郡、邑、地区知识产业联合体”推进IT产业的韩国信息化战略
为了加快韩国经济的复苏,提高产业竞争能力,韩国将高新技术和信息化作为21世纪从创造价值的“产业社会向以创造附加价值的信息与知识为源泉的知识经济社会”转化的动力和基本国策。2001年推出了以“市、郡、邑、地区产业联合体”的特殊形式促进韩国信息化的战略计划。如韩国在汉城和京畿道地区构建信息处理和软件产业圈,2001年环首都圈已集聚了全国高科技风险认证企业的67.7%,其中信息处理和软件产业占33.5%,高科技术的风险认证企业占60.3%,成为韩国信息化特区中名符其实的领军先锋。此外,韩国还将全国划分为五大行政管理活动区,即首都、中部、湖南、釜山和大邱活动区,在区内推进信息网络、信息教育、远程服务等信息化基础建设;韩国同时还在釜山、光州、大邱、大田、仁川和全州等6大城市,建立信息、知识和技术共享设施支援室,在安阳、浦项、济州和龟尾等15个地区建立地区软件支援中心,在汉城江南区的瑞草地区等城市特定区域,建立“汉城软件街”之类的信息软件产业集聚的特区、研究开发区、试验应用区和信息产品交易区,在全国设立各种区域信息化中心等,形成都、道、市、郡、邑等不同层次的信息化建设的经济特区、信息产业工业区、工业基地和特定试点区,并充分利用虚拟空间网络和大学的人才、技术优势,促进信息技术、产业和人才的交流和发展。
在IT技术领域,韩国的信息化战略集中于开发新兴信息技术和信息市场;促进传统产业中IT技术的嫁接与开发,通过对传统产业的IT技术嫁接提高产品的高附加价值化;促进信息产品、技术的海外出口,鼓励韩国中小IT风险企业扩大海外市场,从国际市场的竞争中探索中小IT企业的发展之路。
四、以“知识信息强国”为目标的韩国信息化政策措施
为了实现2003年世界十大知识强国的目标,韩国成立了以总统为首的国家信息化指挥、决策和监督机构“信息化战略会议”,及总理负责的“信息化促进委员会”,指导制定国家信息化政策和计划,协调各部门间的法律政策关系和资金技术的支持,中央及地方政府采取各种政策手段,为信息化建设保驾护航。
财政税收政策方面,韩国实行国家干预和向信息产业提供扶持的政策,利用各种基金如“电子工业开发基金”、“中小企业振兴基金”等,推进信息化战略;同时,提供财政支持,免除风险信息企业的后顾之忧,政府将援助风险企业的资金规模由原来的1500亿韩元扩大到7500亿韩元;国家对信息产业实行税收优惠,如特别折旧费提存、投资税款扣除、降低所得税与进口税,设立投资储备资金及鼓励企业开发海外市场等优惠措施,引导民间企业投资IT产业,对国内开发的新技术产品实施税收保护,并通过退税和免除特销税等减免税方式,刺激信息产品出口和内需,政府鼓励企业向低收入阶层捐助计算机并予减税优待。
技术政策方面,韩国先后制定《尖端产业临时措施法》、《信息化促进基本法》等政策法规,指导和激励国内的高科技术研究与开发。80年代以前,韩国以半导体与电子技术为主攻方向,采用创建科学城的形式推动科技产业化,政策指导思想是为尚处弱势的韩国通讯产业和其它高科技产业的成长提供保护和支持,应用的是技术引进——吸收消化——技术出口的良性动态循环战略的政策模式,政府分三次放宽技术引进政策,取消各种限制,将技术引进批准制改为申报制,使企业能自由引进所需技术。80年代后,韩国以计算机主导的软硬产业技术作为技术政策的重点,如推广信息技术产品的国产化,实行政府采购制,扶植新生的国产计算机产业;建立国家计算机网络所需的工作站和相应设施,在发展硬件技术的同时创建软件工厂,开发软件的生产能力,推进朝语处理技术,普及应用信息技术等。21世纪后,韩国将IT技术、生命工程技术、纳米技术和环境技术等五大高新技术作为新世纪技术扶持的方向,将开发信息技术市场,培育新兴IT产业,开发数字信息与传统技术的嫁接,提高光部件和芯片技术的国际竞争能力作为政策的重点。
金融政策方面,韩国实行宽松的政策,如取消放宽对外资的限制,以优越条件吸引外资和技术参与韩国的信息化建设,政府通过银行、综合技术金融股份公司等,为创新企业提供资金支持;废除对信息风险企业的资金限制,允许企业外部人员拥有股票期权;修订《证券交易法》,颁布高斯达克市场对策,完善金融监管体制,为信息产业融资提供财源保证。新世纪后,政府加大对民间资本的利用,鼓励现代、三星、LG等大企业积极参与国内外信息产业的竞争,同时加紧与海外投资基金合作,扩大信息化建设中的外资引进渠道。
产业政策方面,韩国推行信息通讯产业的民营化措施和信息风险产业的认证制度,采取向微软等外资企业转让国有股等形式,加强与发达国家的信息化战略合作;国家对信息风险产业实行“特别措施法”,对经认证的信息风险企业给予政策优待;信息通讯部采用四级认证制,对超高速信息通讯建筑物进行审核,国家通过《风险培育措施法》直接干预信息风险企业的投资与资源的分配;同时,制定产业的《信息化战略计划》,提高信息产业的竞争力,设立中小企业信息银行和互联网咨询公司,开发创业支援数据库,为信息产业提供商业模式与战略咨询服务,对有可持续前景的既存产业向互联网经济转型提供决策咨询。
人才与教育政策。韩国注重开发智力资源,国内建立从技术中学、大学到高等科研机构等多层次的电子技术教育体制,制订培养超大型集成电路和软件人员的培训计划,国外则在美国的“硅谷”设立引进人才和技术的产品设计中心等研究基地;同时实施全国性的基础职业培训计划,广泛培养信息专业人才,并在教育领域引入竞争机制,鼓励全社会共同参与信息教育市场的建设;建立终身教育制度,重视在职人员和失业人员的再培训;制定相关法规,加强知识产权保护,强化版权制度,鼓励新兴信息技术研究开发;推行“全国信息化教育计划”,向学校、教师无偿提供电脑和免费上网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