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年粮食价格分析及2008年趋势预测_基本面分析论文

2007年粮价分析及2008年走势预测,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粮价论文,走势预测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2007年,我国粮食生产连续第四年取得丰收,受国际市场粮价大幅上涨等因素影响,国内粮食价格稳中有升。从当前情况看,今年粮食价格有望保持基本平稳,但也还存在一些可能影响粮价稳定的因素,粮食生产和市场调控各项工作还需要进一步加强。

一、2007年粮食市场价格情况

去年粮食价格呈逐步上升走势,上半年总体平稳,下半年价格上涨有所加快,近期随着国家加大调控力度,走势趋稳。

2007年12月下旬,主产区国有、非国有粮食企业原粮平均收购价格为每50公斤(下同)81.34元,比年初累计上涨8.39%;其中,早籼稻、晚籼稻、粳稻、小麦、玉米价格分别为83.99元、86.53元、89.96元、79.85元,73.32元,除粳稻价格略降外,其他品种价格分别上涨10.62%、10.67%、6.40%、13.03%。全年原粮平均收购价为77.59元,比2006年上涨9.70%。其中,早籼稻、晚籼稻、小麦、玉米价格分别上涨9.15%、9.34%、8.03%、19.74%,粳稻价格下降1.06%。

2007年12月下旬,36个大中城市集市成品粮平均零售价格为1.54元,比年初上涨4.21%;其中,早籼米、晚籼米、粳米、富强粉、标准粉价格分别为1.41元、1.53元、1.73元、1.62元、1.39元,分别上涨3.68%、2.68%、1.17%、8.00%、6.11%。全年成品粮平均零售价格为1.49元,比2006年上涨5.98%。其中,早籼米、晚籼米、粳米、富强粉、标准粉价格分别上涨4.98%、5.88%、4.87%、8.08%、6.21%。

2007年各月主产区稻谷、小麦、玉米三种原粮平均收购价格走势图

2007年各月36个大中城市集市富强粉、粳米零售价格走势图

当前粮价处于历史较高水平。与此前粮价最高的1996年相比,2007年12月下旬原粮平均收购价格高出5.3%,其中稻谷、玉米价格分别高7.4%、9.4%,小麦价格略低1.4%。成品粮平均零售价格高6.94%,其中,大米、面粉价格分别高3.31%、10.22%。考虑到近十多年价格总水平涨幅超过10%,因此扣除货币贬值因素后,目前粮价实际水平仍要略低于1996年的最高水平。

二、对2008年粮价走势的初步判断

粮食连续丰收和国家加大调控力度为粮价保持基本稳定奠定了物质、政策基础,生产成本增加和国际粮价高位上行会一定程度推动粮价上涨,总体上看,粮价大起大落的可能性较小。

(一)国内粮食供需形势进一步好转,奠定了粮食价格基本稳定的基础。2007年,粮食实现连续四年增产,产量预计在5亿吨以上,其中,夏粮产量11535万吨,比上年增加145万吨;早籼稻产量与上年基本持平;秋粮产量平稳略增。分品种看,小麦增产,供给较为宽松;稻谷增产,产需基本平衡;玉米产量与上年持平略增,供给紧平衡。当前粮食生产仍继续保持较好势头,据农业部消息,冬小麦种植面积预计在3.23亿亩左右,与上年基本持平,苗情情况较好。

(二)国家加大调控力度,有利于抑制市场粮价波动。去年底起国家连续出台取消粮食出口退税、征收临时出口关税、粮食制粉实行出口配额管理等一系列控制粮食出口的措施,近期又对包括粮食在内的部分重要商品及服务实行临时价格干预措施,这对保障国内市场供给、稳定市场预期,保持粮价基本平稳将起到良好作用。粮食最低收购价政策继续实行,仍将对稳定粮食生产、支撑粮食集中上市季节市场价格起到积极作用。

(三)种粮成本继续增长,会对粮价产生一定推涨作用。受农资涨价、劳动力成本上升等因素影响,近几年种粮成本持续增加,据农本调查,2006年亩均成本为445元,比2003年累计增加67.9元,增幅17%。近一段时间,化肥价格上涨明显,去年12月下旬,国产尿素、磷酸二铵和进口氯化钾、三元复合肥价格比10月下旬分别上涨8.94%、11.44%、18.50%、15.38%,比去年初分别上涨8.33%、17.05%、27.49%、23.91%。加之去年11月份成品油价格上调,雇工费用继续上涨等因素,今年种粮成本还将继续有所增加。

(四)世界粮食供需仍然偏紧,将对国内粮价形成支撑。今年全球粮食产量有所增加,但因需求也有一定增长,当年产需仍有缺口,库存继续减少。据美国农业部报告预测,2007/08年度世界谷物产量为20.77亿吨,比上年度增长4.28%;消费量为20.97亿吨,比上年度增加2.52%,期末库存量为3.15亿吨,比上年度下降3.94%。由此测算,粮食库存消费比为15%,低于18%的警戒线3个百分点。另据国际谷物理事会预测,2008年全球谷物库存将下降至35年来最低水平。由于供需仍然偏紧,预计国际市场粮价可能继续保持上升态势,并将对国内价格形成支撑。

今年粮价具备基本稳定基础,但也还存在一些不利于粮食生产和价格稳定的因素,需要密切关注。

一是粮食区域性矛盾比较突出。2000年至2006年,我国粮食总产量增加3530万吨,其中河南及东北三省增长贡献率就接近96%,有15个省(区、市)产量还有所减少,地区间粮食生产能力差距很大。加上粮食库存也主要集中在产区,直接导致近几年局部地区粮价多次发生波动,并仍有可能对今年粮价稳定产生不利影响。

二是存在粮油争地的潜在可能。去年主产区油菜籽、大豆等主要油料收购价格比2006年都有50%左右上涨,涨幅远大于粮食,比较效益显著提高,加上国家加大了扶持力度,预计今年油料作物生产会有明显恢复,客观上可能使一些地区粮食种植面积有所减少。

此外,粮食商业周转库存薄弱及一些地方政府对稳定粮价工作积极性、主动性不强等也可能会对粮价稳定产生不利影响,2006、2007连续两年11月份左右局部地区小麦、面粉价格出现波动就反映了这一点。

综合以上分析,总体判断今年粮食市场价格高位运行、稳中略升将是基本态势,粮价出现较大范围、较大幅度上涨的可能性不大,但局部地区、部分品种价格出现阶段性波动有一定可能,需要重点防范。

三、几点建议

保持粮食市场价格基本稳定,是防止价格由结构性上涨演变为明显通货膨胀的重要基础。为进一步抓好今年粮食生产,稳定市场粮价,促进农民增产增收,提出以下几点建议:

(一)大力抓好粮食生产工作。应该看到,虽然经过连续四年增产,我国粮食产量已恢复到历史较高水平,但由于需求特别是工业需求也有较快增长,粮食供给仍平衡偏紧,从发展趋势看更是如此。因此,必须把粮食生产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进一步加大支持力度。各地要大力促进节约集约用地,切实保护耕地,特别是基本农田,突出抓好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巩固提高粮食生产能力。及早确定并公布粮食最低收购价格水平,努力稳定化肥价格,适当提高农资综合补贴等各项补贴标准,切实保护好农民种粮积极性。同时,发展油料生产要重点主攻单产,避免出现与粮争地的情况。

(二)着力加强粮食市场调控。要及时根据市场供需、价格情况变化,把握好临时存储粮和储备粮的投放时机、节奏、数量,切实防止粮价出现过快、大幅上涨,但也应防止过度打压市场,粮价较大幅度下降而影响农民种粮积极性。要全面掌握各地粮食产、销、存等多方面情况,特别是要重点摸清可能影响总体粮价稳定的薄弱地区、薄弱环节、重点时段,提前做好产销协调、跨地区移库及运输安排等各项工作,将粮食地区、品种结构性矛盾可能产生的不利影响降到最低。

(三)不断完善多层次的粮食市场运行、调控体系,特别是要强化地方政府稳定粮价的责任。要坚持发挥市场机制作用,进一步增强各类粮食企业自主收购、储备和销售能力,通过贴息贷款等政策措施,支持粮食企业保持一定的商业库存,为降低市场粮价波动风险建立第一道“缓冲区”。进一步完善粮食储备调节体系和粮食应急体系,建立中央、地方分级负责的粮食市场调控机制,特别是地方政府要切实负起对当地粮价稳定的责任,发挥地方储备粮在稳定局部粮价方面的作用。

(四)密切监测国内、国际粮食市场价格。各级价格部门要继续加强粮食市场价格监测,特别是要及时捕捉反映市场出现的苗头性、倾向性问题,确保为粮食市场调控工作提供及时、准确的信息。要做好信息发布工作,宣传上坚持正面引导、准确适度,稳定市场预期。同时,要密切关注国际市场粮价走势,并深入分析其对国内粮食市场的影响。

标签:;  ;  ;  ;  ;  

2007年粮食价格分析及2008年趋势预测_基本面分析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