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津冀区域经济发展与合作研究,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区域经济发展论文,京津冀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振兴环渤海区域经济,是党中央、国务院已明确的战略任务。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九五”计划和2010年远景目标的建议就提出——要进一步形成以辽东半岛、山东半岛、京津冀为主的环渤海经济圈。促进环渤海区域的发展,是推动全国区域协调发展,促进东、中、西和全国经济的协调发展的重要的一步。而促进京津冀区域经济合作和推进天津滨海新区开发开放则是振兴环渤海区域经济发展的关键。
一、环渤海地区及京津冀区域合作态势
环渤海地区及京津冀都市圈的区域经济合作的内容和程度可分为三个阶段:
上世纪80年代的环渤海地区经济合作、90年代环渤海地区和京津冀区域经济合作和2000年以来的京津冀都市圈合作。
20世纪80年代的环渤海地区经济合作主要表现在以物资协作和行业联合为突破口,建立各种市场与网络,并成立了常设机构。1981-1990年,期间共举行的7次华北地区经济技术协作会议;1982-1984年,国家计委、中科院地理所开展了京津塘国土规划研究;1985年天津环渤海经济研究会成立;1986年在天津召开了首届环渤海地区经济联合市长联席会议;1987年在青岛召开环渤海地区市长第二次联席会议,成立了渤海地区经济联合市长联席会联合办事机构。这一时期加强了环渤海地区经济圈规划研究。1991-1995年,京津冀城市研究会举行了五次京津冀城市发展研讨会;“八五”规划期间,国家计委组织了大环渤海地区经济圈规划研究;1997年召开环渤海地区市长第八次联席会议,成立了渤海地区经济联合市长联席会联合办事机构;2002年在济南召开了环渤海地区市长第十次联席会议。
2000年以来,环渤海地区经济合作更多地表现为京津冀都市圈经济合作,区域合作开始走向实质阶段。主要表现在京津建立同等基础设施的合作、产业和技术合作;建立区域统一大市场、制定区域规划、建设天津滨海新区和河北曹妃甸新区。如2000年,北京和天津机场实现了中国民航跨区域的机场首次联合。2002年,北京与天津港口开始直通,两市实现了港口功能一体化。城际快速列车项目、高速复线建设加速了京津两地的同城感,为京津两核为中心的环渤海经济联手创造了有利条件。2003年北京市海淀区与天津经济技术开发区签订了友好合作协议,标志着京津塘科技新干线开始启动。2004年,在国家发改委组织协调下,京津冀三省市就推进区域合作和发展达成了“廊坊共识”。京津冀一致同意启动京津冀区域发展总体规划和重点专项规划的编制工作,共同构建区域统一市场体系,消除壁垒,扩大相互开放,创造平等有序的竞争环境,推动生产要素的自由流动,促进产业合理分工。2005年国务院批准在曹妃甸建设一个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钢铁联合企业作为首钢搬迁的载体及京津冀都市圈乃至全国的重化工基地和能源枢纽港。2005年温家宝总理考察了天津滨海新区,指出加快天津滨海新区开发开放是环渤海区域及全国发展战略布局中的重要一步棋,走好这步棋,不仅对天津的长远发展具有重大意义,而且对于促进区域经济发展,实施全国总体发展战略部署、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现代化宏伟目标,都具有重大意义。
综上所述,京津冀三方对区域经济发展与合作由犹豫不决到达成共识,由务虚到逐渐务实,由泛泛而谈环渤海地区到把京津冀作为重点地区。可以说,真正意义上的京津冀区域经济发展与合作已经开始。区域基础设施建设,如交通体系和能源合作已开始;京津机场和港口一体化进展顺利;京冀和津冀区域产业调整已启动。
二、京津冀区域发展与合作的进展
京津冀区域整体研究始于上世纪80年代中期,特别是关于京津唐城市与区域经济合作的研究。之后,开始了对环渤海滨海经济带的合作与发展的研究。这些研究虽然也提出了不少区域协作与发展的建议,但由于该区域市场经济发展水平较低,行政区经济突出,这些研究成果对区域经济发展与合作没有起到大的推动作用。
90年代以来,随着长三角和珠三角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发展,有关环渤海地区区域经济发展的研究也日益深入。许多学者认为,环渤海区域经济合作实际上更多地表现在京津冀、辽东半岛和山东半岛的内部之间的合作。2000-2001年间由吴良墉院士主持的“京津冀北地区城乡空间发展规划”一期研究掀开了京津冀区域合作新的一页。此后,有关京津冀经济合作及一体化的研究开始进行。比较有代表性的研究成果包括:李国平等著的《首都圈:结构、分工与营建战略》;景体华“关于首都经济圈与京津冀大城市群的思考”《中国区域经济发展报告(2003-2004)》;颜廷标等“京津冀一体化中的功能定位与河北省产业结构调整战略选择”《中国区域经济发展报告(2003-2004)》;北京市发展与改革委员会、北京大学政府管理学院进行的《京津冀都市圈区域规划》;2005年天津市发展与改革委员会和天津市政府研究室主持了《天津在区域经济发展中的比较优势和发展战略研究》课题以及国家发展与改革委员会委托中科院资源与地理研究所进行的《京津冀都市圈区域规划研究》。
总体上说,有关京津冀区域发展与合作的研究已经取得诸多成果。
首先,目前的研究明确了阻碍京津冀区域发展与合作的因素。这些因素包括:体制上存在障碍,国家还没有协调区域经济发展的整体规划(利益协调机制没有建立);京津双核心在城市职能分工方面不够明确;核心城市对区域的带动作用不明显,区域发展不平衡;区域内市场化程度不高,行政区经济明显,区域内产业结构趋同,存在大量低水平重复建设和无序竞争;区域基础设施共建共享程度低,竞争多于合作;资源配置的潜在矛盾突出,水、土、能源等资源的空间分布与人口、产业、城镇的空间分布不够协调;生态环境质量有待改善,利益补偿和生态补偿机制还没有建立。
第二,京津冀区域发展与合作的必要性和意义已经得到充分地分析和论证。有关部门研究证明,京津冀区域发展与合作是提高区域经济和社会发展水平和效益,提高资源利用率,保护生态环境,建立和谐社会的外在和主观要求,也是京津冀区域社会经济发展阶段的内在和客观要求。
第三,分析提出了京津冀区域产业分工的必要性和战略方向,基本符合京津冀区域的各自特点和合理分工、合作发展的客观要求。北京应建成为现代国际门户和文化城市、生态宜居城市、科教中心和交通枢纽。重点发展与当前经济优势和首都地位相适应的高端高科技产业制造与研发,教育、金融、文化、旅游、咨询和其他现代服务业。天津应成为北方经济中心、现代制造业和研发基地、北方国际航运和物流中心及区域现代服务中心。河北省建成为农业生产与加工基地、原材料和重型机械设备制造基地、能源储运中心和生态安全屏障。
第四,提出了京津冀区域空间发展模式,如首都圈、大北京、双核(一轴三区)等。这些空间发展模式的合理性还有待探讨,但毕竟是第一次从京津冀最大区域的相互关系角度,从发挥各区域优势,提高区域总体综合效益出发,探讨跨行政区的空间发展问题。这些空间模式为规划和布局京津冀区域社会经济发展提供了理论依据。
第五,根据京津冀区域经济发展与合作存在的现状、问题和内在要求,京津冀区域发展与合作的总体功能定位可概括为:依托京津双核城市,加快发展和提高周边的河北地区,使京津冀都市圈成为我国北方发展水平最高的现代化都市区,最重要的知识型、创新型产业基地之一,最重要的交通枢纽和对外交流与合作的门户。区域空间总体布局为:双核(北京-天津)、三轴(京-津-塘;沧州-黄骅-滨海新区-曹妃甸-唐山-秦皇岛滨海轴;石家庄-保定-北京-承德轴)、三区(滨海新兴发展带、山前传统发展带以及燕山——太行山山区生态文化带)的京津冀都市圈区域空间布局框架。
第六,提出了实现京津冀都市圈的总体发展目标和布局,需要调整完善区域发展的政策和机制,包括:
(1)消除行政壁垒,推动区域一体化进程:构筑统一市场,促进生产要素自由流动;加快信息平台建设,促进区域信息资源共享;规范发展行为,统一政策导向。
(2)促进产业升级,提高区域整体竞争力;鼓励外商投资高新技术与服务业;加快企业组织结构调整,鼓励企业联合协作;发挥政府调控作用,引导产业合理布局;支持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积极培育市场主体。
(3)促进资源合理利用,有效保护生态环境:建立区域性水资源合理利用和保护机制;提高土地集约利用水平,优化土地利用结构;加大环境保护力度,保障区域生态环境安全。
(4)加大对落后地区的扶持力度,促进区域协调发展:加大对欠发达地区基础设施建设的支持力度;鼓励发达地区向欠发达地区提供多种形式的援助;建立生态补偿专项基金。
(5)建立区域协调机制,保障规划有效实施;建立都市圈政府协调机制;完善规划评估和监督机制;动员社会力量广泛参与规划实施。
第七,天津市的研究提出了具体的区域合作内容,主要有:启动高速公路一卡通制度,开办异地结算、异地购票、异地交费等业务;支持企业跨地区投资、收购与资产重组;建立农副产品的检测、检疫互认制度;统一区域内旅游市场整合与开发;共同研究推进区域内重大项目及相关政策;实现专业技术职务资格互认和教育资源共享;建立区域内公共卫生防疫体系和灾害防御体系。积极解决民营企业在土地供应、创业股本、税费征收、信贷和风险投资等方面存在的问题,促进民营经济的发展,活跃市场经济,鼓励企业联合协作;充分发挥非政府组织的作用,引导社会力量参与区域经济合作。
几乎所有报告都讨论了京津冀产业分工存在的问题和调整的方向,但哪些具体的产业部门分工合作的必要性和可行性及如何具体地进行分工合作还没有深入分析,如汽车、电子、现代服务业、物流等产业如何分工合作的必要性、意义和具体方式。
有关京津冀区域经济发展与合作的研究没有分析京津冀域经济发展与合作的阶段。由于京津冀区域经济发展水平不高,发展极不平衡,其合作还处于起步阶段,仅仅开始了交通和基础设施的合作,产业调整刚刚开始,市场推动的产业合作,统一市场,具有行政效力的跨区域政府协调机构有待于进一步发展。
有关京津冀区域空间总体布局基本上都是以北京为中心分别提出的多种模式,如首都圈:大北京;双核、一轴、三区,这些模式是否可行还有待商榷。一轴(京津塘主发展轴)和双核(北京-天津)模式是已经得到行政和学术部门认可的京津冀区域空间总体格局的核心内容,但是否还应包括的二级两轴和功能区域?如果应该,那么包括几个二级轴,几个功能区,还有待深入探讨。
一个最突出的问题是还没有对京津冀区域经济合作进行深入分析。大多数研究只是指出存在地方利益分歧,但没有深入而具体地分析是否进行合理的京津冀区域经济合作会带来区域整体利益提高的同时,也会促进各自地方利益;抑或是只会带来个别省市的利益,而损害其他省市的利益;或者是短期内损害某些省市的利益,但会带给它们长期的利益。北京大学政府管理学院的杨开忠教授也持相同观点。他认为目前关于京津冀区域规划与合作的问题研究,多数人是从形态上来考虑,如几轴几带的问题讨论的较多,而对其内部真正的机制——利益机制研究得不够。杨教授认为京津冀区域经济合作较弱的真正原因并不是诸如区域内集聚程度太高,存在两大直辖市各地区各自为战,合作能力不强;抑或是空间格局不合理等表层现象,而是因为该区域的商品经济不发达。商品经济不发达必然导致空间交换方式非常少,地区间的合作与联系就较少。
三、京津冀区域经济发展与合作的构想与对策建议
综合上述研究成果,京津冀区域合作的现状和发展趋势,本次调研课题相关于京津冀区域发展与合作的基本思路或总体构想是:以优势互补为前提,以产业结构调整升级为主体内容,以生产要素共享为整合手段,以生态环境保护、交通、公共设施建设为先行项目,以国家宏观调控与规划为指导,以市场运行为主体,努力把京津冀都市圈建设成为我国北方发展水平最高的知识型、创新型、可持续型、宜居型的综合经济区。具体而言,考虑如下几点:
1.环渤海经济合作首先是京津冀区域经济合作;而京津冀区域经济合作首先是京津合作;京津合作首先是京津塘合作;京津塘合作首先得看滨海新区的开发与建设;滨海新区的开发与建设依靠支柱产业的发展和改革实验能否卓有成效。
2.天津应处理好和北京及河北省的区域合作地位问题,关键是自身的经济实力和技术水平。只有经济实力和科技水平不断增强,才能增加辐射力和合作的可能性,巩固区域经济地位,促进和北京与河北省的区域合作。客观上,国家自上世纪50年代以来的给予北京优先政策已使其发展成为区域政治、经济、科技教育和文化中心。然而,北京城市功能和规模的急剧扩张对土地、空间、环境和资源造成了难以承受的压力,功能向政治、现代服务业、文化和科技中心的倾斜已是大势所趋。天津应首先承认北京的经济、科技和文化等区位优势地位,通过主动的合作,利用北京功能调整的有利时机和区位优势,达到重新建立北方经济中心的目标。
3.天津市要加快滨海新区的开发开放,滨海新区的功能发挥要依据其现实条件和客观规律,不可盲目仿效浦东或以北京为标榜,应突出自己的特色和优势。陆大道院士认为,天津滨海新区的开发不可能完全代替北京的功能,滨海新区不一定马上也搞总部经济。中国前十位的公司总部都在北京,如中国移动、中国通信、中国石化等,至少短期内是不可能移到滨海的。滨海新区的建设虽然也是国家政府行为,但与浦东的发展还是有差别的,天津有些功能不能和上海完全一样,不可能同样一个规模、结构,主要是因为北京与其临近。另外,天津的腹地也没有上海大。但天津还是有良好的发展前景的,有较多的物流、航运、制造业、原材料、研发机构、高新技术产业,它将在整个京津冀地区与北京结合成为全球具有竞争力的地域单位。天津未来发展基础原材料要与河北省有分工,同唐山、曹妃甸有分工。同时,为了保证天津中心功能发挥要搞好基础设施的建设,如对外交通建设、内部经济一体化的建设、跟北京的快速通道的建设。
4.天津滨海新区应发展北京没有和不能发展的新型服务业,如在东疆自由贸易港建立和发展名牌购物中心、豪华游船码头、露营地和生态休闲中心、Lego或Playmobil乐园等主题公园。
5.根据国内外区域经济一体化经验,区域经济合作与一体化是从低级向高级发展的,从基础设施到产业合作,从经济到社会和行政一体化。京津冀区域经济合作处于一体化的初级阶段。因京津冀区域经济发展总体上没有达到发达水平,且经济发展很不平衡,因此,区域合作只能从基础设施开始,以便为进一步的合作提供条件。因此,天津加强联系北京的交通建设,包括公路和铁路是深入合作的基础。同时,继续扩建港口,扩建直通腹地的输港交通干线,提高天津港的辐射力,以便更好的和河北其他港口的合作。扩建天津机场,组成立体交通网。基础设施的完善与合作发展到一定阶段和经济实力得到进一步增强之后,产业梯度转移自然而然发生,经济合作会达到较高阶段。在基础设施合作的基础上,进行部分产业合作,在此基础上,京津冀会进入社会与行政一体化阶段。
6.宏观战略性研究已较深入,但今后需要三省市主动联合根据区域合作的进展完善已有研究成果。今后工作的重点应是针对区域经济合的具体问题进行深入研究,如何选择重点支柱产业来研究产业合作与调整,研究环渤海港口,特别是天津和河北省港口的合作与分工问题。
7.深入研究区域合作与发展过程中的利益机制和关系。天津市要明确区域整体利益和局部利益,长远和近期利益,通过积极推动京津冀区域经济协作与发展的同时,自身获得更大的进步与发展。首先应具体而深入地分析京津冀各自在区域合作过程中的长远和近期利益,把着眼点放在长远利益上,在积极争取大的工业项目投资,港口及交通等大规模基础设施建设项目,以及进行先行先试的综合配套改革实验的同时,主动考虑北京和河北省的利益与要求以及区域的整体利益,从而营造一个最有吸引力的区域投资和发展环境,为未来的区域经济发展提供持续稳定的条件和基础。
标签:区域经济发展论文; 区域经济一体化论文; 经济论文; 国内宏观论文; 京津冀一体化论文; 经济建设论文; 经济学论文; 区域发展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