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话家长教育倡行者郑委:中国家长应告别“无证上岗”,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家长论文,中国论文,行者论文,无证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国家长太爱孩子了但也太不会爱孩子了
记者:很多家长向我们反映,听了你的课后很有效果,能让孩子不知不觉爱上学习,孩子也懂事了。你有什么灵丹妙药?
郑委:其实很简单。我们没有从教育孩子入手,而是从教育家长入手。“想让孩子改,家长先要变;想要孩子变,家长先要改”,这是基本原则。我曾在中央电视台做过一期节目,叫做《孩子有“病”,家长吃“药”》,就是这个道理。从小处说,“孩子的问题本质上是家长的问题”,往大处说,“国民素质从娃娃抓起,娃娃素质从家长抓起”,家长素质提高了,孩子素质就能提高。
记者:理工科出身的你是怎样成为家长教育工作者的?其间经历了哪些改变?
郑委:我是学物理的,后来有幸在教育部全国大学生就业指导中心的一个项目办公室任副主任,后来我去广东的一家企业调研,企业老板对我说:“现在很多大学生就不了业是因为他们不就业还能活着。”就是这句话让我开始审视当代大学生。我发现很多大学生就不了业,确实是因为“高分低能”,或者“重智轻德”、“吃不了苦”、“责任心差”、“眼高手低”等等。有些企业主抱怨,自己不是不想用大学毕业生,而是很多大学毕业生素质不够高。从此,我不再关注大学生的就业问题,转而关注大学生的素质问题。
很多大学生素质不高,不是指他们的智商、学历,更重要的是指价值观、责任心、上进心等非智力因素。我也发现,大学生素质出现问题的根本原因是家庭教育出了问题。就这样,我毅然投身到了家庭教育这个行业。
记者:在你看来,父母与家长有什么区别?
郑委:“父母”属于生物学概念,而“家长”属于社会学概念。夫妻把孩子生下来就晋升为父母了,但谈到“家长”这个概念,我想大家都知道,省长、市长乃至生产车间的班长、组长,这个“长”一般要从基础做起,必须具备相关的专业知识和领导能力才能胜任。而只有家长可以没有任何经验,不需要经过别人的同意,只要一生下孩子,父母就自动加冕成为“家长”了。
记者:中国大部分父母都是“无证上岗”,很多父母等孩子出了问题才后悔,急着到处“投医”,这些现象应该怎样避免?
郑委:中国家长太爱孩子了,但也太不会爱孩子了。中国家长往往花费大量人力物力财力在孩子身上,希望孩子“成龙成凤”,可是很多家长发现,努力的结果竟然事与愿违,孩子不仅没“成龙成凤”,反而问题越来越多。
我们给家长们做培训,一般第一天会让家长们写一篇800字的作文,题目是《什么是爱?怎样去爱?》。结果,面对这样一篇作文,很多家长无从下手。我们就反问家长:“连什么是爱都说不清楚,如何能正确地爱孩子?”不少家长表现出来的不是真爱,而是溺爱、瞎爱、无原则的爱和有条件的爱。想给孩子真正的爱,就要学习如何去爱。我们常说,“会爱才是真爱,真爱需要学习;不会爱还努力爱,带给孩子的可能是伤害,可能是虐待。”看看我们周围那些“问题孩子”,哪一个不是在家长的“错爱”下出问题的?爱是一门系统的学问,需要慢慢修行。
记者:既然做家长需要这么多智慧,那你如何理解一些没有上过学的农民培养出很优秀的大学生,而一些高学历、高收入的父母,比如说大学教授、高级官员却培养了很多不争气的“富二代”、“官二代”?
郑委:这里面首先要搞清楚的一点是,很多农民是很有文化的,只是没有知识和学历;而城市里的很多父母虽然很有钱,很有知识,但不一定有文化。文化是一种长期的积淀,是很多生活智慧的结晶,很多老农民就是那种很有智慧的人。
那些教育出优秀孩子的老农民培养孩子就三句话:第一句,“孩子,爸妈没本事,你要靠自己。”不包办,把责任还给孩子,让孩子拥有责任心,从小学会自立。第二句,“孩子,做事先做人,如果你出去欺负人、伤害人,就别回这个家来。”这句话是讲德行,告诉孩子做人的标准,告诉孩子道德的底线。第三句,“孩子,放手闯吧,实在不行,回家来还有口饭吃。”不向孩子索要任何回报,但孩子永远知道遇到问题的时候还有家人的温暖,这是无私的、无条件的爱。
同样三句话,到了很多城市家庭就变成了这样:第一句,“宝贝,你好好学习就行了,其他的事情爸妈来办。”剥夺了孩子负责任的权利,培养出没有责任心、不能自立的孩子。第二句,“宝贝,出去别欺负人,但别人欺负你一定不要吃亏,一定要还手!”基本的做人准则都没教对,有可能培养出“缺德”的孩子。第三句,“我告诉你,你要是再不好好学习,长大了找不到工作没饭吃,我可不管你。”有条件的爱叫做交换,孩子不会感受到来自父母的爱,反而是来自父母的要求和压力。
教育孩子是自己做人的过程
记者:在你看来,做一个合格的家长,应该教给孩子什么?
郑委:很简单,想教育好孩子,做好两件事足矣:一是社会、学校和家庭的施教者们努力成为孩子的榜样,此为“上行下效”;二是帮助孩子树立正确道德观,并教他如何做人,此为“使其向善”。
所以我们常说,家庭教育的根本是成人做好自己,而不是父母教育孩子。教育孩子的过程实际上应该是父母自己学习做人的过程,只有家长不断完善自我,孩子才有榜样;只有家长真正懂得做人的真谛,才能教会孩子做人。否则,我们家长得到的结果可能就是“播下龙种,收获跳蚤”。
记者:现在,我们看到越来越多“问题孩子”和“问题家庭”。“有问题的人”那么多,青少年厌学甚至厌世,享乐主义大行其道,新新人类挑战道德底线,“啃老”成为普遍现象,网瘾少年不能自拔,一夜情、婚外情泛滥,独生子女闪婚闪离,这些问题都能从家长教育这几找到根源吗?
郑委:很多社会问题归根结底来源于家庭问题,很多家庭问题其实是家庭教育出了问题。孩子的问题本质上是家长的问题。我们平时接触“问题孩子”很多,比如我在上海讲课时遇到的一个真实案例:一个上小学二年级的小男孩,家里条件优越,成绩排在全班倒数第一,是全校出了名的“捣蛋鬼”。他妈妈找到我是因为这个孩子在全校上课间操的时候,当众脱下裤子撒了一泡尿,学校勒令他退学。
经过分析,我发现了问题所在:孩子3岁时,父母为了自身发展去了上海,把孩子放在一个亲戚家寄养。孩子5岁时被父母带到上海生活,但孩子天天嚷着让爸爸妈妈别去上班,父母很头疼,讲道理、批评,甚至打骂都不管用。实际上,孩子是缺乏安全感,他怕父母走后就不回来了,3岁时“被抛弃”的阴影留在了脑海里。直到上学,学习成绩不好,父母还是不理解,总是打孩子。孩子得不到周围人的关注,当众撒尿就是想告诉周围人“我存在,你们应该关注我”。我们用了3个月时间才把这个孩子调整好。如果他的父母没来找我们,在家长的错误教育下,也许他最终会成为一个“问题孩子”,很多“问题孩子”就是这么来的。在我们的帮助下获得改变的一些“问题孩子”,有的总想让别人帮助自己,有的总想偷东西,有的不想当女孩,我们坚持“孩子有‘病’,家长吃‘药’”的救助理念,从家庭教育的改良出发,都获得了成功。
记者:中国家长到底该如何系统地学习做家长的知识?有没有一看就懂、一学就会的窍门?
郑委:教育是缓慢而优雅的过程,想把孩子教育好是“没有特效药”的,所有急功近利的教育都不是真正的教育。我常跟家长们说,要从自然型父母成为智慧型家长,要学习“六步走”:改变观念,建立概念,学习原则,掌握方法,行知合一,养成习惯。首先就要改变错误的教育观念,对什么是爱、什么是好孩子、什么是好家长、什么是德行、什么是认真这些基本概念要有正确的理解。其次要学习、掌握教子原则和方法,接受培训,并且做到行知合一,学了就去做,做了就坚持下去,养成习惯。培养孩子就是培养自己的好习惯和孩子的好习惯的过程。
说起来很复杂,其实做起来也不难。中国家长都曾经是伟大的教育家,尤其是孩子1周岁左右教孩子学习走路的时候,这个过程充满了教育的真谛:对孩子充满信任,相信孩子一定能学会,绝不怀疑孩子的能力,这叫“信任”;把责任还给孩子,从来不会对孩子说“你什么都不用干,妈妈帮你走路吧”,这叫“责任”;还会手把手扶着孩子,教会他走路的全过程,这叫“帮助”;当孩子摔倒时,你也不会指责他笨,而是说“没事的,再来”,这叫“鼓励”;同时,家长并不奢望孩子立即就能学会走路,而是慢慢等待孩子会走路的那一刻,这叫“耐心”;终于有一天你发现,孩子不仅会走了,还会学着跑了……教育就是这样的过程。如果我们的家长能够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学会了“信任、责任、帮助、鼓励、耐心”,教育也就缓慢而优雅了,家庭教育也就优秀了。
记者:看你的著作,你是很反对隔代教育的。为什么你觉得隔代教育对孩子而言是偏负面的?
郑委:一项全国范围内关于中国隔代教育的调查结果显示,全国约有一半的儿童正在接受隔代教育,在大城市这个比例更高。隔代教育是时代发展的必然产物,当代年轻父母在事业上的压力都很大,往往忽视了孩子的教育。很多父母成为“孩奴”,整天为孩子和家庭的经济生活奔命,老人帮着带孩子也是天经地义的事,但隔代教育对孩子的影响弊大于利。
我们在跟家长们交流时常说,很多老人把孩子当猪养,吃好、穿好,白白胖胖不生病就是最高准则,这种无原则的爱可能造成孩子生活自理能力差、责任心缺乏,让孩子养成惰性。
我在多年的工作中发现,很多老人在培育着新时期的“东亚病夫”,这让我忧心忡忡,所以我不赞成隔代教育。老人的观念可能与现在的社会环境有距离,而老人怕带不好孩子的心态往往是他们真正带不好孩子的罪魁祸首。这些不能怪老人,我给爷爷奶奶们讲课时一开始就告诉他们,回家告诉你们的子女,如果父母把孩子的教育推给老人,这叫渎职。老人可以帮着养,育的事一定要靠父母自己。
把孩子放在第一位成为家庭巨大隐患
记者:前两天的一则新闻说,北科大的两个同性恋女大学生,因为厌世而相约一人将另一人杀害后自杀。你觉得在对她们的教育中出了哪些问题才导致这样的恶果?
郑委:这是两个“问题孩子”,暴露了严峻的社会问题——“我们成人关注孩子的物质生活和学习成绩,而疏于关注孩子的精神世界,尤其是孩子的父母们”,很多孩子还没有成年就厌世、轻生,那些选择自杀的人多数有着深刻的、难以磨灭的心理阴影,而那些心理阴影多数来自家庭教育。
我接触过三个“问题孩子”,都是同性恋,而且年龄非常小,都不到18岁,刚上高中。他们在家里感受不到爱,只有压力。面对来自社会、学校、家长的沉重的课业压力,他们无法解脱,偶然碰上一个特别谈得来的朋友,可以互相倾诉、互相减压,是他们心中最放松、最快乐的事,这有可能是很多孩子早恋的原因。如果碰巧是同性,也有可能让孩子产生性取向上的一些偏差。实际上,这是重压之下的心理畸变。
记者:你认为在家庭中,最重要的关系是夫妻关系。这一点,很多家长是画问号的,他们觉得孩子才是第一位的。你怎样说服他们?
郑委:在实际交流中,我们把这个观点告诉给很多人,他们的表现是恍然大悟而不是不理解。家庭需要爱,而家庭之爱的基础是夫妻之爱,如果把孩子放在第一位,这可能成为这个家庭的巨大隐患,它可能造成家庭气氛不和谐,让整个家庭的爱失衡,家长可能会产生严重的恋子情结,以后的婆媳关系也可能会很紧张,孩子也会有恋父或恋母情结。世界上所有的爱都是为了相聚,只有父母的爱是为了分离,我们爱孩子的目的是为了让孩子以后能够独立,能顺利地离开我们去寻找自己的爱和幸福。孩子不是陪伴我们一生的人,爱人才是陪伴我们一生的人。
记者:现在很多“丁克”家庭不主张要孩子,认为应该充分享受夫妻之间的爱。这是不是又走向另一个极端了?
郑委:这里面涉及家庭的社会责任的问题。同时,孩子会给一个家庭带来极大的快乐,让家庭中的爱升华。另外,现在很多“80后”主张“丁克”并不是因为他们崇尚某种生活方式,而是因为他们害怕承担责任,这正是不当的家庭教育产生的问题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