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出素质教育的误区——当代美国优质教育战略目标的启示,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美国论文,素质教育论文,战略目标论文,误区论文,启示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近年来,我国分析介绍美国教育——尤其中小学教育的文章出版物不少,但就所论主题和观点来看,却极其雷同,一般均属“素质教育在美国”、“美国的素质教育”之类。认为美国“防止无止境地深井式的打基础”,“减轻学习负担过重,以保证学生身心健康”等素质教育经验“值得借鉴”。这样的论述实际上预设了一个前提,即美国重视和推崇素质教育,我们应该好好向人家学习。其实这里存在一个很大的认识误区。的确,在美国的学校教育中,我们所谓的“素质教育”占有相当份量,但是我们决不能把美国的学校教育笼统地归之为素质教育。事实上,美国的学校教育,尤其是近几十年的美国的学校教育,开始越来越多地充实我们称之为“应试教育”的内容,并有重视之、加强之的趋势。
一、素质教育的负面影响:来自美国的情形
应该说,整个20世纪美国的学校教育的主流倾向是素质教育,但是战后教育领域内的不断改革,特别是20世纪50、60年代初出现的过分强调所谓“生活的调整”,就使得美国的素质教育变了味,滑向狭义素质教育的泥潭,结果造成严重的负面影响,不仅没有解决使美国一直存在的教育质量低下的问题,反而使其更趋恶化。有鉴于此,美国于20世纪80年代初成立了“美国高质量(或译优质)教育委员会”。1983年4月,该委员会发表了题为《国家处于危险之中:教育改革势在必行》的报告。
报告不但将美国教育质量下降归因于狭义的素质教育,同时也提出了达到和实现优质教育的计划。该报告认为,美国由于过分强调素质教育,所以对学生“要求不高”。主要表现在以下三点:(1)对学生的考核要求不高。最起码的能力考试已成为了“最高”的要求,这样做的结果是降低了所有人的教育水准。而且,即使在这样的能力考试中,还存在着一种不好的倾向,即“尽管学生平均成绩下降,给的分数却有所上升。”(2)降低了进大学必修的中学具体课程的要求,绝大部分学生在没有打开他们的课本之前,就能掌握一些教科书中的80%内容。(3)与其他国家相比,美国学生在学校学习期间,用于作业的时间要少得多。另外,还存在着“主次颠倒”的问题。把辅助性的狭义的素质类课程当作主课来对待,很多学生选怎样过单身汉生活、校外工作经验等课程,正所谓:“一种简易食堂式的课程,把正餐前的开胃品和餐后的甜点误认为主菜。”
病因既明,即可对症下药。报告指出为实现优质教育目标,就应该严格重考测、重分数,并提出更高要求的应试和素质标准。建议学校学院和大学对学业成绩和品德采取更严格和可测度的标准,提出更高的要求,而认为“成绩(分数)应该是学习成绩的指示器,是证明学生继续学习的可靠证据”。
这里,我们可以看出,美国针对素质教育的负面影响,特意提出了优质教育的目标和计划,看重并增加了教育过程中的考试手段。这种重考测的倾向似乎与我们现阶段极力强调素质教育的主旋律不太合拍,倒有点接近我们一贯坚决反对的应试教育的做法。为什么会这样呢?这就涉及到如何看待与处理素质教育同应试教育的问题。
二、素质教育与应试教育之辨
当我们提倡和推行素质教育时,往往习惯于把以前的传统教育称之为应试教育,并对其大加鞭挞。久而久之,人们就会形成一种看法,应试教育是素质教育的对立面,推行素质教育就应该坚决反对应试教育。那么,应试教育果真一无是处吗?它本身的缺陷,素质教育就一定能克服或者减少吗?素质教育真的就是解决中国教育危机的灵丹妙药吗?它本身就没有任何缺陷吗?应试教育与素质教育就一定要成为对立的双方吗?
其实,应试教育并不是没有缺陷。当教育竞争日益激烈时,作为一种测评手段的考试就会大大异化,出现将考试绝对化,惟分数是从的现象。自然,其负面效应也会随之而来,从而背离教育的根本目的。这正是应试教育被诟病的核心之点。但除了考试之外,古今中外,又有谁能提出另外一套十全十美的办法,来为社会培养、选拔人才呢?既然考试的必要性与重要性不能消弭,那么反映在教育领域内的应试教育也同样不可能消除。素质教育虽然是一种旨在培养个体社会生存能力,塑造个体健康人格,为社会输送真正有用人才的教育模式,但这也只是就教育目的而言,从现实的、可操作的角度来说,素质教育还不可能完全替代应试教育,应试教育仍然有存在的合理性。假如取消了应试教育,也许随之而来的负面效应会更大。比如,教育可能陷入不公正的境地,“非考试的竞争”可能为社会上有权有势有门路的子弟大开方便之门,而大批贫民子弟只能承受更不公平的待遇。
从本质上讲,应试教育与素质教育并不构成对立的双方。二者的制度安排背景、现实诉求等等是大相径廷的。对此,清华大学教授秦晖先生在《先有鸡,先有蛋?——透视中国教育)一书中有过十分精采的论述。他说:我赞成素质教育,也赞成减轻学生负担;但不赞成“变应试教育为素质教育”的提法。素质教育与应试教育分属两个不同的层面,因而也就不存在直接的对立。素质教育是就教育目的而言的,与它对立的是以培养某种信仰为目的的意识形态教育或科学教育、以培养对某人的忠诚为目的的奴性教育,以增加“工具理性”为目的的惟智教育等。应试教育是就教育过程中的成就评估,资源竞争,资格认证的手段而言的,与它对立的是以个人赏识为标准的伯乐相马式教育或推荐保送教育,以出身为标准的“种姓教育”或成份教育,以财力为标准的商业化教育等。这两类范畴是完全可以交叉、重叠的。例如重考试的科举制与不考试的九品中正制在教育目的上并无本质区别,与同样重考试的工业时代的惟智教育在教育目的上却完全不同。
看来,我们对素质教育的误读从一开始就走上了叉道,并未抓住素质教育,以及应试教育的本质。在强调一种教育时,又排斥了另一种教育。而美国的情况却恰恰与我们相反,他们是针对素质教育中的种种弊端与负面效应,逐渐增加教育中考测的份量,虽然远远没有达到我们所谓的应试教育的程度,但是重视考测的倾向已经非常明显。但是值得注意的是,美国的教育改革并没有走向极端,而是提出了优质教育的战略目标,围绕这个目标适当地增加了考测的份量。也就是说,美国并未把素质教育与应试教育对立起来,而是通过“优质”这一终极目标把两者有机地结合了起来。那种笼统地把美国的学校教育称之为素质教育的看法显然不符合实际情况,带着素质教育的有色眼镜来看待以追求“优质”为己任的美国的学校教育也是不恰当的,并因此形成了认识上的诸多误区。
三、实现素质教育与应试教育的有机结合
素质教育是一种非常好的教育模式,也是我国教育改革的主要方向,但是需要注意的是不能极端化,唯素质教育是举,彻底与以前的应试教育决裂,否则将会矫枉过正。事实上,这种现象在我们借鉴与学习西方教育的过程中是相当普遍和严重的。比如对美国素质教育的误解。即不少国人所认定的某些放低要求降低难度的美国素质教育,恰恰是美国强化学习考测、提高要求和难度的应试教育;不少国人倡行对学生大力“减负”,缩短学习和作业时间,精简智商教学内容,降低教学教材难度和要求,而美国主流社会却倡行对学生“加负”,增加和延长学习时间,增强核心课程的学习,严格和提高教学要求和课程标准,抨击教材浅薄;不少国人倡行贬试、否试和无试升学,诅咒成绩和分数,而美国主流社会却倡行尊崇全国考测和统考,看重成绩和“学习成绩指示器”的分数,尽力制止无试升学;不少国人倡行学生的独特个性,广泛兴趣,愉悦心理,健康身心,而美国主流社会却在提倡学生的共性、集体主义精神,“更勤奋”的学习,“下最大功夫”不断“挑战极限”……以上其实是双方均针对已方出现的异化现象而提出的。对此有同感的大有人在:“新世纪到来之际,在地球的西边,教育上出现了这样一个奇怪的现象——在亚洲,各国教育改革都在努力将儿童从考试的重压下解放出来(如中国、日本、和韩国),追求创造性的学习;而在美国,政府和很多教育工作者却在花大力气为儿童制定更难的考试标准,并为使儿童达到这些标准伤透脑筋。”总之,我们将美国本身都要改进或抛弃的东西——诸如一味“减负”,一味降低教材教学要求,一味贬否成绩分数及考试等,却在素质教育的旗号下,均当作领先世界的美国素质教育的真传而积极引进国内。殊不知彼“素质教育”非我们所想象之“素质教育”。当他们已经在认真纠正素质教育的异化现象时,我们却还要去重复他们走过的弯路、冤枉路。
那么,被不少国人力主全般否定,“彻底摒除”的应试教育,为何被当今美国大力采用(英国也如此)呢?我们应否冷静地、准确地、全面辩证地再审视一下应试教育?
笔者认为,应试教育在教育发展长河中有其重要的地位和某些不可替代的作用,在可预见的将来,还不能完全抹杀它、取消它。“学习,考测;再学习,再考测”,可谓是学习的周期和法则的表现,符合认知规律。包括教育在内的社会生活中,存在着体现水准和平等的五花八门、纷繁复杂的应试事实,其中闻名世界的自学考就是最大的应试教育之一。既然教育领域中可存在素质教育、愉快教育、主体教育、和谐教育、成功教育、创新教育等,自然也可以存在与其同类同理的正常适度、并非弊端概括的应试教育。即使不让它在中国教育之园中姹紫嫣红,也应让它在百花园中存有一隅之地,不要总想把其连根铲除。更何况它还是东方的传统性、标志性的教育模式,或称为东方教育文化的一个重要代表。
应试教育的确存在诸多弊端和不尽人意的地方,但是并不能因此完全否定它,把其作为素质教育的对立面和障碍,事实上我们可以学习美国的是不要陷入素质教育与应试教育的名义之争中,以实现教育的优质化为终极目的,把素质教育与应试教育有机地结合起来。不要非此即彼,一定要使某种教育模式获得正统地位,这完全没有必要,也不符合教育目的和教育规律。因此,放弃素质教育与应试教育的名义之争,走出片面、狭义的、异化的素质教育观,方为提升我国教育质量的未来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