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变应性鼻炎是一种由外源性抗原所导致的免疫性疾病,近些年来该疾病在全球范围内的发病率可以说是直线上升,这就促使医疗界对该疾病更加的重视。而通过观察研究的结果,可以发现对变应性鼻炎有了更加深入的了解,并提出了很多有针对性的治疗手段,可以很好的帮助患者摆脱疾病的困扰。因此,本文首先将分析变应性鼻炎的发病机制,然后详细阐述变应性鼻炎的治疗进展,希望可以为相关工作人员提供有用的参考。
关键词:变应性鼻炎;发病机制;治疗进展;中医;西医
变应性鼻炎属于一种临床上比较常见的免疫性疾病,该疾病将会导致患者出现打喷嚏、鼻塞以及流清涕等多种症状,将会对患者的生活质量带来极大的影响。而导致患者发病的因素有很多,不仅与遗传有关,还与食物、感染、接触以及吸入等很多外在致敏原有关[1]。并且,患者的发病还会受到其年龄、生活地域、生活习惯、精神因素以及生活环境的影响。而随着近些年来我国社会经济的迅猛发展,工业化以及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快,导致自然环境也是越发的恶劣,这就导致变应性鼻炎的发病率也是呈现出逐年上涨的态势[2]。因此,本文将对涉及到变应性鼻炎的发病机制以及治疗进展综述如下。
一、变应性鼻炎的发病机制
(一)西医发病机制
由于变应性鼻炎的发病机理十分复杂,根据西医理论,变应性鼻炎的发病与IgE介导的I型变态反应有着直接的联系,并且还与细胞因子、神经介质以及基因易感性等有关[3]。而主要的病理机制就是变应原进入特异性个体内经过致敏,患者在第二次接触过敏源后,就会出现肥大细胞脱颗粒,并会释放组胺等过敏介质,最终引发患者出现鼻粘膜水肿、充血以及分泌物增加等多种症状[4]。
(二)中医发病机制
在中医理论中,将变应性鼻炎称为鼻鼽,认为导致患者发病的主要原因是风寒,其他原因则是火、湿、热。在《黄帝内经》中,就明确的提出导致患者发病的主要因素是“外邪入侵以致正气不足”[5]。而隋代的中医学家巢元方提出导致患者发病的主要原因就是肺脏受寒,并明确指出患者涕多是由“肺气通于鼻,其脏有冷,冷随气人乘于鼻,故使津液不能自收”所致,鼻塞是由“风冷伤于脏腑, 而邪气乘于太阴之经,其气蕴积于鼻者,则津液壅塞,鼻气不宣调”所致[6]。
二、变应性鼻炎的治疗进展
(一)西医治疗进展
第一,药物治疗。针对变应性鼻炎,主要是围绕着避免患者接触变应原的原则开展药物治疗,还需要配合对患者的健康教育以及免疫治疗[7]。首先,就需要防止患者接触变应原,同时配合适合的药物,帮助患者环节症状,是极为有效的治疗措施。如果对患者长期用药治疗后,未能取得令人满意的效果或者是患者的症状过于持久,就需要开展特异性变应原免疫治疗,并且根据患者的实际情况,还能够开展手术治疗[8]。目前,针对变应性鼻炎主要实用的药物就是皮质类固醇和抗组胺药等药物。主要是根据患者的病情进展给药,例如:针对轻度持续性变应性鼻炎患者,可以给予患者口服减充血剂或者是抗组胺药,如果没有取得预期疗效,就可以配合使用鼻用皮质类固醇进行治疗;针对中重度持续性变应性鼻炎患者,可以给予患者鼻用皮质类固醇进行治疗,如果对患者治疗一个月后,没有取得预期疗效,则可以配合使用抗组胺药以及提高用药量,并根据患者的实际情况使用减充血剂以及异丙托溴铵药物;针对轻度间歇性变应性鼻炎患者,可以给予患者鼻用抗组胺药、减充血剂;针对中重度间歇性变应性鼻炎患者,不仅要给予患者鼻用抗组胺药,还有必要配合使用鼻用皮质类固醇或者是口服减充血剂。需要注意的是,对儿童不能使用口服减充血剂[9]。
第二,手术治疗。对变应性鼻炎患者困扰最大的症状就是鼻塞,虽然使用鼻用皮质类固醇以及鼻用减充血剂可以很好的缓解患者的鼻塞症状,但是鼻用皮质类固醇起效过慢,需要长期用药,但是长期用药有着一定的问题;而鼻用减充血剂虽然短期疗效尚可,但同样也不适合对患者长期使用[10]。所以,如果患者的鼻塞情况过于严重,并且服药的效果不是很理想,就可以通过手术的方式进行。虽然手术并不能够改善患者的免疫状况,只是一种辅助治疗手段。而进行手术主要的目的有二,其一是通过破坏患者的部分鼻腔粘膜,从而降低其鼻腔的变态反应强度;其二是通过去除患者的部分下鼻甲组织,提高患者鼻腔的通气面积。而常用的手术方式有两种,分别是下鼻甲黏膜下部分切除术以及下鼻甲部分切除术。而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最近在临床上应用较为广泛的是射频或者激光辅助下 行下鼻甲手术[11]。
第三,免疫治疗。该治疗方案就是通过对患者的免疫系统产生直接的影响,从而对患者的免疫平衡进行调节[12]。而其原理就是对人体的Th2免疫反应产生抑制作用,并对Th1免疫反应带来刺激,从而对患者的变应性症状进行控制。根据对患者的给药方式,可以分为非注射免疫治疗以及皮下注射免疫治疗。前者还可以细分为气管免疫治疗、口服免疫治疗、舌下免疫治疗以及鼻内免疫治疗。而在临床上非注射免疫治疗的疗效更为显著[13]。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二)中医治疗进展
第一,辨证分型治疗。根据中医理论,可以将变应性鼻炎分为四种类型,分别是脾气虚弱型、肺气虚寒型、肾阳不足型以及肺经伏热型,根据患者病情的类型,采用不同的治疗方法[14]。针对脾气虚弱型患者,在治疗时就要围绕着“化湿通窍、健脾补气”的原则进行治疗,可以给予患者服用随症加减补中益气汤治疗;针对肺气虚寒型患者,在治疗时就要围绕着“祛风散寒、温补肺脏”的原则进行治疗,可以给予患者服用随症加减屏风散合苍耳子散治疗;针对肾阳不足型患者,在治疗时就要围绕着“补肺止涕、温肾壮阳”的原则进行治疗,可以给予患者服用金匮肾气丸合玉屏风散加减治疗;针对肺经伏热型患者,在治疗时就要围绕着“清宣肺气”的原则进行治疗,可以给予患者服用随症加减辛夷清肺饮治疗[15]。
第二,针灸治疗。针对变应性鼻炎的针灸治疗方法有灸法、耳穴贴压以及直接针刺等。灸法是通过对患者的局部进行热刺激,加快人体血液循环,从而缓解患者的鼻腔局部症状[16]。这也是一种补益强壮、扶股本的治疗方法。所以取穴多再患者的背部督脉以及膀胱经的补虚强壮穴位,强化人体内脏功能;耳穴贴压则是将透皮性好、刺激性强以及辛温走窜的药物贴到患者的对应穴位,将人体的内服寒邪之气取出,并增强人体的阳气,这样就可以有效的改善人体的脏腑功能,提高人体免疫力;直接针刺主要是对患者的皮下组织以及局部皮肤进行刺激,使患者鼻部的血管可以游戏哦啊扩张,加快人体的血液循环,这样就可以改善患者的临床症状,并加强人体的机体技能,使人体能够自我调节起到治疗的效果[17]。
第三,穴位注射。该治疗方法就是将中西药物注入到患者的相关穴位,不仅能够改善患者的治疗效果,还可以起到提高免疫力、止痛以及双向调节等诸多作用。有临床研究资料显示,通过为患者采用穴位注射的方式进行治疗,相比传统的鼻腔局部治疗方式,能够取得更好的治疗效果,这说明穴位注射的治疗方法能够提高对患者的药物疗效[18]。
三、结束语
总而言之,变应性鼻炎作为一种临床上的常见病也是多发病,将会严重降低患者的生活质量。而导致患者发病的病因却较为复杂,同时还有多种细胞因子与患者的发病有着直接的关系。虽然目前咋在国内对变应性鼻炎的发病机制有着大量的临床报道。然而,却没有与欧美发达国家一样进行时间长、多样本的深入研究。所以,就有必要更加深入的对变应性鼻炎的发病机制进行研究,从而找到对该疾病更有效的治疗方法,尤其是要积极的将祖国医学融入其中,提高对患者的治疗效果,帮助患者更好的恢复健康。
参考文献:
[1]熊培政, 刘英, 孙亚宁, 等. 从炎症发病机制探讨变应性鼻炎从虚寒论治[J]. 辽宁中医杂志, 2019(7):107-108.
[2]陈婕, 张圣宏. 论“营卫气血”对中医治疗变应性鼻炎的指导意义[J]. 中医眼耳鼻喉杂志, 2016, 6(4):181-181.
[3]张靓冉, 阮标, 余咏梅,等. 变应性鼻炎治疗的研究进展[J]. 中国现代医生, 2016, 45(18):151-152.
[4]章如新. P物质、基因调控及PM2.5在变应性鼻炎发病机制中的作用[J]. 中华耳鼻咽喉头颈外科杂志, 2018, 53(10):725-729.
[5]顾兆伟, 赵鹤, 曹志伟. 变应性鼻炎小鼠鼻黏膜白细胞介素-9及其受体mRNA表达水平的研究[J]. 中国耳鼻咽喉头颈外科, 2016, 23(9):537-540.
[6]车娟, 张鹏, 李金玲, 等. 变应性鼻炎患者血清IL-5和骨桥蛋白检测的临床价值[J]. 临床耳鼻咽喉头颈外科杂志, 2016(20):1593-1596.
[7] 章捷, 余少卿. 变应性鼻炎的舌下特异性免疫治疗研究进展[J]. 中国现代医生2016,11(23):21-22+24.
[8] 魏先梅, 高下, 俞晨杰. 间充质干细胞对变应性鼻炎治疗作用的研究进展[J]. 中华耳鼻咽喉头颈外科杂志, 2018, 53(10):789-789.
[9]李阳阳, 常浩. IL-5和IL-25在变应性鼻炎患者血清中的表达及临床意义[J]. 微生物学免疫学进展, 2018(2):56-56.
[10] 熊培政, 章刚, 刘英. 树突状细胞在变应性鼻炎免疫应答中的作用[J]. 免疫学杂志, 2019,11(2):29-30.
[11]柴若楠, 解放军沈阳军区总医院呼吸及过敏反应诊治中心 辽宁沈阳, 柴若楠, 等. 孟鲁司特钠对变应性鼻炎患者血清IL-6及IL-12含量的影响[J]. 中国中西医结合耳鼻咽喉科杂志, 2016, 21(17):56-57.
[12]胡瑶, 季红健, 严道南. Nods 样模式识别受体在变应性鼻炎大鼠模型中的表达及意义[J]. 医学研究生学报, 2016, 29(11):36-37.
[13] Eric Liu, Andras Perl. Pathogenesis and treatment of autoimmune rheumatic diseases[J]. Current Opinion in Rheumatology, 2019, 31(3):307-315.
[14]柴若楠, 宁可, 刘静, 等. 吡嘧司特钾对变应性鼻炎患者血清IL-4、IL-12含量的影响[J]. 中国临床实用医学, 2016, 7(2):47-49.
[15]顾兆伟, 赵鹤, 曹志伟. Th9细胞在小鼠变应性鼻炎中的表达[J]. 免疫学杂志, 2016(11):989-991.
[16]林瀚青, 张涛. 白细胞介素13/STAT6信号转导通路在变应性鼻炎中的作用[J]. 国际耳鼻咽喉头颈外科杂志, 2017, 41(2):63-65.
[17] 熊斯怡, 杨洋, 阮昊. 变应性鼻炎免疫治疗的研究进展[J]. 免疫学杂志, 2018(1):151-152.
[18] 雷艳, 胡国华, 钟时勋. 常年性变应性鼻炎患者一氧化氮水平检测及其临床意义[J]. 检验医学与临床, 2016, 13(10):203-204.
论文作者:蒙逖航
论文发表刊物:《中国医学人文》2020年6期
论文发表时间:2020/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