焦耳定律实验的改进,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定律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焦耳定律实验”是初中物理教材中非常重要的验证性演示实验,教材中的做法是在两只分别放有不同阻值的电阻丝烧瓶中装满煤油,通过加热后,煤油温度升高、体积膨胀,使煤油在玻璃管中上升,来确定电流产生的热量跟电流、电阻和通电时间的关系。以此验证:Q=I[2]Rt(如图1)
按课本上介绍的方法去演示,则明显地有3点不足:
1.不能同时演示热量跟电流、热量跟电阻的关系;在说明电流越大,产生的热量越多时,是分两次实验进行的;不同的电流值时所产生的液体高度不能直接比较。
2.只能定性研究,不能定量研究,演示效果差。
3.烧瓶较大,加热时间长,学生注意力容易分散。另外在说明电流越大、产生的热量越多时,要等两玻璃管中的液柱降回到原来的高度后,改变电流再作一次,事实上烧瓶中的煤油加热容易、降温难,要等很长时间液柱才能回到原来的高度,实验时间过长,更不能连续重复演示。
在实际工作中,我对“焦耳定律实验”作了一些改进和研究,现将具体作法介绍如下:
1.如图2所示,在一块木板中心树立一块上半部画有间隔1cm的水平线的白色小木板或白色有机玻璃板,将装有电阻值分别为1Ω、5Ω、 5Ω的3支试管用铜皮固定在竖直薄木板的下半部,并在C管外部并联一个与C管内电阻值相同的电阻。再将3根长约25cm、直径约0.7cm的U形玻璃管,将其一端上半部裁去,如图2所示安装在离试管上的玻管约5cm处,并用同等长度的橡胶管连接玻管与U形管,电源电压以6~8V为宜。
2.实验时,用注射器向U形管中注入少量相等的红液,闭合开关K,就可以看到3根玻璃管中的液面同时上升。
比较A、B管中的液面高度可知:电流相同、通电时间相同时,电阻越大,产生的热量越多。比较B、C管可知:二发热器内导体电阻相同,通电时间相同,但因C发热器外部并联了一个与C管内相同电阻值的电阻,所通过B发热器的电流应是C发热器的2倍。而B中的液画的升高量是C中的液面的升高量的4倍,说明电阻相同、通电时间相同、电流越大,温升越高。还能明确得出:“电流通过导体产生的热量与电流的平方成正比”。另外,观察任意的发热器中的液体温度计可以看出:通电时间越长,温升越大,电流产生的热量越多。
使用该仪器进行实验有4个特点:
1.在相同条件下,利用气体的热膨胀比液体的热膨胀实验效果更加明显;可将两次实验合为一次。因而大大缩短了实验时间,提高了课尝效率。
2.B管中的电流强度明显是C管中的2倍, 避免了用安培表测电流的麻烦。而且能使学生的注意力集中在观察玻璃管中的液面上升过程上。
3.具有连续、重复演示的功能。第一次演示实验后,可以把连接胶管取下,排除热空气后,胶管还原后可以立即做第二次试验。
4.有记忆功能。断电后用止液夹止住空气温度计中的液面回落。保存记忆,以便重复观察进行定量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