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驱动发展中甘肃省地方性院校产学研协同创新机制分析论文

创新驱动发展中甘肃省地方性院校产学研协同创新机制分析论文

创新驱动发展中甘肃省地方性院校产学研协同创新机制分析

●王丹霞 祖廷勋 罗光宏

摘 要: 在创新驱动发展战略背景下,地方性高校是推进协同创新的重要力量。欠发达区域的甘肃省地方性高校在产学研协同创新中,如何强化自身科技创新能力以及将科技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就成为其参与产学研协同创新首先要解决的问题。文章从知识流动机制、价值交换机制、资源整合机制、市场拉动机制、协作创新机制等五个方面对如何构建甘肃省地方性高校产学研协同创新机制进行了分析。

关键词: 地方性高校 协同创新 机制

一、创新驱动发展中产学研协同创新的重要性

自2015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体制机制改革加快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若干意见》和2016年《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纲要》两个文件出台以来,“创新驱动发展”成为了研究热点,综合政府和相关学术研究对“创新驱动发展”的阐述,创新驱动发展主要是指,在资源、劳动等生产要素总量有限的情况下,传统经济发展方式存在着边际报酬递减趋势,通过创新活动,引入知识、技术等要素,提高传统生产要素的使用效率,优化生产方式,提高劳动者素质,实现资源利用的最大化,而经济的发展又可加大对知识、技术的投入,形成持续良性循环递增效应。自国家中长期科技发展规划纲要颁布实施以来,科技对经济社会的支撑引领作用明显增强,但企业在技术创新体系中的主体地位尚未完全确立,科学家、科技人员、企业家、创业者协同创新的障碍还未破除,科技与经济“两张皮”的问题依然存在。要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特别是实现经济增长由主要依靠要素驱动、投资驱动向主要依靠创新驱动的转变,让创新真正落实到创造新的增长点上,把创新成果变成实实在在的产业活动,从根本上解决经济与科技“两张皮”的问题,打造经济增长新引擎,其根本出路就在于产学研协同创新。因此,在创新驱动发展中,加强产学研协同创新机制及政策研究,引导和支持企业与大学、科研机构建立多种形式的技术创新联盟,形成适于产学研协同创新的体制和运行机制,并获取相应的政策支持,以构建市场需求为导向、企业为主体,产学研协同的创新体系就显得更为重要。

二、地方性高校实施产学研协同创新的必要性

(一)协同创新是地方性高校的历史使命

创新驱动发展中,国家对高校、科研院所和企业的产学研协同创新指明了方向,要求把创新资源和要素有效汇集,通过突破主体间的壁垒,充分释放彼此间“人才、资本、信息、技术”等创新要素活力而实现深度合作。对于不同层次的高校有着不同的要求和任务,作为地方性高校,就是要积极主动地与科研院所、企业合作,根据地方政府的区域经济发展战略,围绕区域发展的重大需求,开展产学研协同创新,加快区域产业结构调整,促进新兴产业发展,为地方政府决策提供科学依据和技术指导,在区域创新发展中发挥骨干作用。地方高校虽然不能像重点大学那样承担大量国家层面上的战略性研究,但它对于提高我国的整体科技实力,加速经济发展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在大数据生命周期中如何将采集到的数据进行存储和管理,并在实际应用过程中对数据经行及时快速的调度,是实现大数据分析技术的第二大技术。由于网络信息具有数量多,多元性,重复性,复杂性等特征,将网络数据按照类型级别划分,实时分析,分类存储。在存储技术得到充分发展的情况下,所带来的情况是数据得以快速增长,甚至于存储成本降低的速度远远低于数据的增长速度。当前,在依照标准进行存储,以及大数据的保存方面,有着成本障碍。

(2)首先检查SDH电源是否故障,如果有即修复电源,修复后SDH若无告警则流程转入第(4)步。若SDH告警为次要告警,则流程转入第(3)步。若为主要告警,先对两端SDH在ODF处自环,若告警不消除,则需要对ODF和SDH排查和检修,ODF检修为更换尾纤或光接头,SDH检修则为找出故障板卡并更换。若无主要告警,环回方式改成如下,在其中一端ODF处环回给对端,观察对端是否有主要告警,若有告警即可诊断为光链路或中继 SDH故障,需要参考专用保护通道故障定位处理方法解决故障,并消除中继SDH故障。

(二)协同创新是地方性高校的现实选择

我国的地方性高校主要在一些省会城市还有地级市,是这些区域技术创新和成果转化的主体和重要的平台。同时,区域经济社会发展也为地方性高校提供了生存发展的物质基础和条件,使得地方性高校与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逐渐成为一种共生关系。虽然大多数地方性高校在专业设置、科研方向上突出了地方性、应用型,可目前我国地方性高校总体上办学特色还不明显,创新能力还不够强,还不能满足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需求,未能充分发挥其在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中的作用,同时,区域内各创新力量分散重复,创新效率不高,迫切需要突破创新主体内部的体制机制障碍,也要打破创新主体间各自为政的体制机制壁垒,促进多方创新力量的协同融合,通过开展多种形式的产学研合作,提升区域整体创新能力。地方政府通过各种途径和政策来支持高校协同创新能力,不断激发地方高校在区域创新系统中的潜能,充分发挥地方高校在区域协同创新系统中的作用,是实现提升区域创新能力、促进区域经济快速发展的一条重要而现实的途径,也是地方高校提升发展的现实选择。

三、甘肃省高校产学研协同创新能力分析

高校从事科研的人员多少以及科技成果的数量多少、质量高低,是反映高校产学研协同创新能力的基本要素。据统计,2016年甘肃省高校从事科学研究与试验发展人员只有39796人,是全国高校省平均人数的1/10,同时还有高职称高学历人才流失、科研队伍不稳定、组织薄弱、力量分散等情况;2016年甘肃省高校科研经费支出77230万元,是全国每省高校平均支出的1/40;2016年甘肃省高校科研人员发表论文18468篇,全国各省高校科研人员平均发表论文32790篇;2016年甘肃省高校授权专利1359件,全国各省高校平均4397件;2015—2018年的国家“三大奖”中,甘肃省高校中只有兰州大学获得了2项。比较而言,甘肃省高校的科技成果无论是在数量上还是质量上,与全国高校整体水平还有一定差距。具体到不同类型的高校,在学术贡献、人才培养层次、对社会服务的方式等方面有所不同,也导致了其产学研协同创新能力不同。综合性研究型大学具有优势办学资源和科研条件,承担着前沿性、基础性和国家需要的战略性研究课题,开展着大量的原始创新,是推动国家科技进步的主要力量,这种类型高校在甘肃省只有兰州大学。教学研究型大学主要以教学工作为中心,同时,以社会需求为导向开展科学研究,科研项目紧贴社会经济发展实际,科研成果突出应用性,科技成果转化率高,产学研协同创新能力较为突出。兰州理工大学、兰州交通大学、甘肃农业大学等属于这类高校。新建地方本科院校多是在原来专科层次的基础上通过合并组合、集中优化,经教育部评审而升格建成,师资力量、硬件设施相对较弱,但根据国家战略需求,这类大学要紧密结合地方区域经济发展需要,积极寻求自身优势与区域经济发展的契合点,投身到地方协同创新实践中,为区域经济发展做贡献,河西学院、天水师院、兰州文理学院等属于这类学校。高职高专院校,则是为当地培养生产一线的技术性和技能型人才,以满足行业发展的应用型人才需求,产学研协同创新相对较弱,甘肃有十几所专科和职业技术学院均属于这一类型。

四、甘肃省地方性高校产学研协同创新机制分析

知识流动是指知识从知识源到接收源的传播或转移过程。知识流动机制贯穿产学研协同创新的全过程,涉及产学研协同各方。作为知识需求方的企业和知识供给方的高校和科研院所,要保持知识资源持续和稳定的流动。高校和科研机构作为知识源,相比企业有着较强的知识创造能力,在开展产学研协同创新过程中,高校和科研机构将研究成果输送到企业进行实践层面的检验,企业将其科研成果进行转化,投入到具体的生产实践中去。同时企业通过总结一线生产实践数据,帮助高校和科研机构完善其研究成果。最终知识资源的供给方和需求方通过知识流动机制在彼此之间建立了良好的沟通和反馈,形成优势互补、风险共担、利益共享的协同创新局面,同时可为企业的培养大批高素质人才,为企业创新发展提供智力支撑。建立并推动知识流动机制的有效运行,有利于产学研协同各方之间知识资源的创造和吸收,促使产学研各方构成同一整体,进而保持良性互动与运行,推动产学研协同创新的健康发展。

在产学研协同创新中,一方通过提供某种东西作为回报,从其他方取得自己所想要的东西,这种行为的实质就是价值交换。高校和科研机构拥有知识、技术、人才等要素,企业则拥有资金、管理、市场、转化条件等资源优势。基于产学研各方存在优势资源的差异性和互补性,在产学研协同创新中应充分考虑各方利益,让专门的管理服务机构进行协调,使各方就价值交换达成一致,确保价值交换机制的顺利运行。产学研各方所拥有的优势资源都是产学研协同创新系统整体价值的组成要素,这些要素在高校、企业、科研机构之间进行协商交换,达成了高校内外部资源的优化整合和合理利用的目标,完成了产学研合作协同创新中的资源共享、互利互惠,为推动甘肃省高校建设创新型国家战略有重要意义。

(一)知识流动机制

在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正在进入以“中高速、中高端、新引擎”为主要特征的新常态下,更应重视对产学研协同创新的研究,特别是甘肃这样一个内陆欠发达地区,要加强产学研合作创新的运行机制和政策研究,实现学科链、资金链、产业链、价值链的顺利衔接,构建创新驱动发展中以企业、大学、科研机构为核心,政府部门、中介组织、金融机构协同的创新体系理论,形成有利于协同创新和促进甘肃省地方经济发展的长效机制,关键是建立健全以下机制:

(二)价值交换机制

另一方面,胡适反复强调“小我”若要真正有益于“大我”,必须先塑造自己,“你想有益于社会,最好的法子莫如把你自己这块材料铸造成器”[注]胡适:《易卜生主义》,胡适著、欧阳哲生编:《胡适文集》第2册,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3年,第441页。。个体若不能坚定而充分地发展自我,就不可能积聚足够的力量与社会或其他阻碍自我发展的势力抗争,既无法“救出自己”,也不能“霸占住这个社会来改造这个社会的新生活”,甚至会如《雁》中的少年,不仅无力走向将来,反而被归化驯服,回到了过去。

(三)资源整合机制

产学研协同创新是一个长期化、系统化的进程,资源整合机制是协同创新有效运行的重要保障。在产学研协同创新中,资源整合的总体目标就是充分挖掘产学研各方一切可利用的创新资源,将其纳入产学研协同创新中,通过重组优化、有机融合和合理配置,从而实现资源的最优化利用,进而为产学研协同创新提供资源支持和制度保障。在建立资源整合机制中,甘肃省地方性高校仍存在诸多问题:一是地方性高校思想封闭,缺少与企业之间的协同与互动,合作的主动性不强。二是产学研之间的资源整合机制不够健全,资源整合缺乏专门化的组织领导机构,对产学研资源整合的力度和深度不够。对产学研创新资源的利用与共享缺乏有效推动。三是对产学研资源整合缺乏监督评价,难以实现有章法、有成效。产学研协同创新给甘肃省高校创新资源整合提出了进一步的要求:打破传统的教育理念和人才培养方式,主动适应社会发展新形势,突破单一的课堂教学与实验实习,通过整合校内外资源,推动高校与政府、企业的之间的沟通和交流。在与社会的合作和互动中,借助企业的资金、项目、市场、场地等资源优势,将学生置于产学研实践教育中,来培养学生的创业实践能力,可激发学生对创新创业的兴趣和激情。总之,通过资源整合机制的建立,将高校进一步融入到地方经济建设中,也有利于地方性高校进一步扩大创业教育资源,实现产学研协同发展。

(四)市场拉动机制

我国论文发表量、专利申请量等都居世界前列,但产品创意和产品原创却少得可怜,产品制造业主要依靠引进、模仿、跟踪等,这对于一个国家的产业升级是很有必要的,但暴露出来的问题就是在知识运用中的知识发掘能力不足,对此,国家也在科技成果转化办法中采取很多办法予以解决,主要采取是产学研协同创新,从实际效果来看,主要是技术供给为主、产学研的组织结合为主,并没有以市场导向为主,没有把善于运用知识、追求知识的经济价值作为基础。因此,要想解决科技和经济两张皮的现象,改变善用知识不足的局面,就要建立善于挖掘知识使用价值的体制,运用市场手段拉动创新要素结合的机制。对于甘肃这样一个欠发达地区,这也许是一个赶超契机,依靠市场需求拉动经济发展,抢占新兴产业发展先机,从而减轻不利于欠发达区域经济发展的循环累积因果关系。

(五)协作创新机制

实施好产学研协同创新战略,就必须围绕政府、地方院校、科研院所、企业建立良性协作创新机制,才能有效推动产学研合作,最终实现产学研协同创新。一是地方政府要从金融、税收、奖励等方面,出台相应的政策,引导高校、科研院所、企业参与到产学研协同创新中,建立产学研协同创新的动力机制。二是地方本科院校、科研院所、企业要积极响应政府号召,顺应市场需求,从制度支持、组织管理、沟通协调等方面构建产学研协同创新的保障机制。三是要建立管理机制,整合多方的力量,明确各自的角色和分工,梳理合作关系和流程,健全相应的管理制度,用制度来保障多方联动,促进各方优势资源的共享,加强市场、技术、资金的深度融合。

参考文献:

[1]祖廷勋.产学研合作发展研究[M].甘肃人民出版社,2007

[2]陈静.高校主导型创业教育生态系统构建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博士论文,2017(5)

[3]顾艳,李璐.新常态下新建本科院校产学研协同创新治理模式研究与实践——以三江学院、中科集团以及民盟江苏省委产学研合作为例[J].商业会计,2017(14)

[4]罗宾.经济新常态下科技型小微企业协同创新模式与机制研究[J].当代经济,2018

[5]林晓玲.基于协同创新理论的行业特色高校产学研结合模式研究[J].中国成人教育,2016(23)

[6]何耀琴.产学研协同创新研究综述[J].北京经济管理职业学院学报,2018(1)

中图分类号: F127;G6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4-4914(2019)10-148-02

[基金项目: 2016年甘肃省社科规划项目(YB137),甘肃省高校协同创新团队项目(2017C-17)]

(作者单位:河西学院 甘肃省微藻技术创新中心 甘肃张掖734000)

[第一作者简介: 王丹霞(1978—),女,甘肃山丹人,汉族,河西学院高级经济师,经济学硕士学位。]

(责编:若佳)

标签:;  ;  ;  ;  

创新驱动发展中甘肃省地方性院校产学研协同创新机制分析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